3.鶴鳴(1)

3.鶴鳴(1)

——山林美景聚一園

鶴鳴於九皋[1],聲聞於野。

魚潛在淵,或在於渚[2]。

樂彼之園,爰有樹檀[3],

其下維萚[4]。他山之石[5],

可以為錯[6]。

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

魚在於渚,或潛在淵。

樂彼之園,爰有樹檀,

其下維榖[7]。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現代都市,鋼筋混凝土不僅構建了我們的生活圈,而且還成為了我們不得不欣賞的「自然風景」。當我們翻開古籍,飽覽古人所描繪的自然美景時,不禁會感到那一幅幅迷人的畫面似乎真的是「世外桃源」。

這《鶴鳴》所描繪的就是園林池沼的美麗。單從詩的表面上看,這詩所表達的意思是:詩人來到廣袤的荒野上,聽到聲傳四方、高入雲霄的鶴鳴;然後看到魚兒一會兒潛入深淵,一會兒又躍上灘頭。當詩人放眼觀望時,他看到了一座園林。林中有高大的檀樹,檀樹下面還堆著一層枯枝落葉。園林的近旁,又有一座怪石嶙峋的山峰。當詩人看到山上的石頭時,不禁想到它們可以做磨礪玉器的工具。

而對於這詩的主旨,歷來就有幾種不同的說法。《毛詩序》中記載「誨(周)宣王也」,鄭箋補充說:「誨,教也,教宣王求賢人之未仕者。」王先謙在《詩三家義集疏》中列舉了一些事例證明魯詩、齊詩、韓詩都與毛詩的觀點一致。到了宋代,朱熹則在《詩集傳》中稱:「此詩之作,不可知其所由,然必陳善納誨之辭也。」認為這是一篇意在勸人為善的作品。而今人程俊英在《詩經譯註》中,將祖毛、鄭舊的說法加以展,他提到「這是一通篇用借喻的手法,抒招致人才為國所用的主張的詩,亦可稱為『招隱詩』」。

整詩共分兩章,每章九句。前後兩章共用了四個比喻,語句似乎相同,但是押韻不同。我們可以通過朱熹的說法,對這詩加以分析。朱熹在分析這詩的第一章中說:「蓋鶴鳴於九皋,而聲聞於野,誠之不可揜(掩)也;魚潛在淵,而或在於渚,理之無定在也;園有樹檀,而其下維萚,愛當知其惡也;他山之石,而可以為錯,憎當知其善也。由是四者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理,其庶幾乎?」他將詩中四個比喻,概括為四種思想即:誠、理、愛、憎。他認為,如果將這四種思想引申出去,就可以成為「天下最普遍的真理」。朱熹的這種說法看起來頗具辯證性,他不僅用展、變化的觀點分析了這個問題,而且還兼顧了這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事實上,朱熹是運用程朱理學來分析詩歌的,這一點從他對第二章的解釋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到。

朱熹在《詩集傳》中提到這詩的第二章節時引用了程子的一段話,程子曰:「玉之溫潤,天下之至美也。石之粗厲,天下之至惡也。然兩玉相磨,不可以成器,以石磨之,然後玉之為器,得以成焉。猶君子之與小人處也,橫逆侵加,然後修省畏避,動心忍性,增益預防,而義理生焉,道理成焉。」程子與朱熹在對詩歌的分析手法上,可以說是如出一轍,皆為引申之詞。例如詩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句,單從字面來看,所表達的就是一座山上的石頭,可以用來磨製玉器,今人也常常引以為喻。然而它是否是詩的本義呢?似乎很難說清楚。

這詩是一借景抒的小詩。詩中詩人從聽覺寫到視覺,然後寫到內心的所思所感,一條清晰的脈絡貫串全篇,也使詩歌的結構十分完整。在我們欣賞這詩歌的同時,似乎也看到了一幅遠古詩人漫遊荒野的圖畫。而且在這幅優美的圖畫中,有色有聲、有有景,讀起來不免令人產生思古望今的懷。

風光無限,意綿綿

在中國詩歌類別中,山水田園詩可以說佔有很大的比重。悠久的華夏歷史為擅長創作山水田園詩的詩人提供了審美時間,美麗的風光為他們提供了審美空間,從而使他們創作出了大量優秀的山水田園詩。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記憶如歌 過往歡宴(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記憶如歌 過往歡宴(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3.鶴鳴(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