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第三節拐大彎,不拐死彎(4)

12.第三節拐大彎,不拐死彎(4)

生死劫難,聯想不是沒有遭遇過,但最終都挺了過來。也正是在磨難中,柳傳志才日漸成為中國企業界大師級的人物,聯想團隊才鍛煉成一支能夠應付各種困難險阻的優秀隊伍。

柳傳志希望自己是一個「弱勢」的董事長,更願意相信並依賴已經成長起來的年輕人。

我是從做製造業一路摸索走過來的,因此對於製造業的很多東西把握都比較准。但現在,我做的是專業投資和戰略股東,很多是互聯網,非傳統產業,我願意更相信年輕人的判斷力。在我們的投資公司里,我希望是強勢的ceo,弱勢的董事長。我來輔助他們的決策。

聯想控股第一階段的一個遠景就是上市。柳傳志對聯想控股的上市一點兒也不含糊。因為通過上市,聯想可以募集到更多的資金,能夠有更好的運作,而且對聯想的團隊、管理團隊都是一個長期且直接的激勵。

聯想控股最新的展戰略:就是要成為一家金融服務和投資公司。聯想控股旗下有兩家從事投資的公司:一家為聯想投資,成立於2001年,主要致力於早期風險投資和成長期投資;一家為弘毅投資,成立於2003年,側重投資上市前企業的私人股權投資公司。聯想旗下的投資公司都是中國的老牌風險資本。

對於自己接班人的人選,柳傳志還要察其,觀其行,這需要一段時間。柳傳志對接班人問題顯然沒有那麼着急。「聯想一貫講的是賽馬中識別好馬,光練不說是傻把式,光說不練是假把式,所以我們不但看人說的怎麼樣,還要看他練的怎麼樣。」

柳傳志手中的聯想很可能會是一個沒有家族的家族企業。聯想沒有家族,就是說聯想不是哪個人的,不是哪一家的,不是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聯想是家族企業,只是說聯想能夠傳承自己的文化觀念和精神品格,繼任者可以承接既有的管理思想。這樣來理解的話,柳傳志所謂的「家族企業」還是有相當優勢的,因為家族企業最容易讓繼任者有事業心,有更長遠的規劃和展。

深度評析

生在成功者身上的事叫故事,對於失敗者而就成了「事故」。比較兩個成功者柳傳志和任正非的故事會是一件饒有興味的事。

相比較而,任正非比柳傳志更神秘。今天人們喜歡把任正非視為「華為教父」,但關鍵的問題是:任正非是誰?1987年的時候,我們不知道任正非是誰,因為他和無數個無名的創業者還一起徘徊在深圳的街頭,倒騰些小玩意兒,賺些小錢,經歷一些小喜小悲,如此而已。

即便到了2010年,你又能知道任正非多少呢?他20年來作為華為創始人幾乎沒有接受過國內媒體的採訪,很神秘,很低調,很內斂,着實就是一個深居簡出的教主,一個神龍見不見尾的大佬。但有一組數字卻是清晰可見的,也是讓人震驚的:2007年,華為的銷售規模還在100億美元的門檻外徘徊,兩年後即拿出300億美元。金融危機泛濫的2008年,競爭對手紛紛吞吃負增長的苦澀飯菜,華為卻取得高達42。7%的營收增長。2009年的最後一天,華為總裁任正非在致員工的新年賀詞中宣佈,華為在2009年的銷售額超過300億美元,銷售收入達215億美元。據權威的市場研究機構的報告,華為現已是全球第二大移動設備供應商。

任正非關起門來會對自己人常說:華為不是一家上市公司,沒有向公眾披露內部信息的義務,只要對政府負責,對企業經營負責就行了。外界對華為充滿了好奇心,甚至有些神秘。華為的員工基本上都會都拒絕媒體的採訪,因為華為的鐵律之一就是:如果你沒有權利代表華為說,那就不要說。

聯想有中科院這座大靠山,有國資背景;而華為在1988年創立時,孤軍奮戰創未來,註冊資金僅為2。4萬元人民幣,百分百的民企。

兩家企業最初都倒騰過東西,做過貿易,只不過後來華為在技術道路上走得更堅決、更純粹。任正非最初成立華為的主要業務就是做香港康力公司的hax模擬交換機的銷售代理。80年代的特區有信息優勢,把產品從香港倒騰到內地,賺取兩者之間的差價。像程式控制交換機這類高科技設備,任正非這時候還玩不起,那都是外商的絕活,自己只有好奇和驚訝。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勝局(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大勝局(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2.第三節拐大彎,不拐死彎(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