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斷片殘簡(2)

2.斷片殘簡(2)

6、真假孤獨的人

四堵牆一圍,就是一間沒有出口的房子。門扇緊閉,牆壁縮緊肩膀,它們互相牽引著靠近,間距越來越令人窒息。

一個人在這樣的沉夜裏獨坐其中,呼吸急促,渴望空氣猶如焦渴的唇際等待愛,猶如仇恨的火焰等待敵人的眼睛來點燃。他在默默反省如何落入這番境地。

真正孤獨的人無所謂牆壁是否存在,他只是避開閃光燈以及喧嘩的舞台,在角隅里寫着字;

假裝孤獨的人在房子當中表演,左右翹盼,後顧前瞻,牆壁只是充當孤獨的道具,與他心照不宣。

7、如此不同

有一天,我在夢中遇到一個極富\"才華\"的以寫書為生的十分年輕的年輕人。

他對我說:他從不關心這個社會的上層建築,因為他不是泥瓦匠的兒子;他也不關心社會機器的運轉,因為他也不是鐘錶匠的兒子。

我想了想說:我可沒有你那麼\"幸運\"啊,我既是所謂的\"泥瓦匠\"的女兒,又是所謂的\"鐘錶匠\"的女兒。

同樣是寫作,可我們天生就是不同啊!

8、有知識的非知識分子

網絡於我而,只是一個便捷的信息源而已。它的質量和意義,相當於一次熟人聚會,會獲得一些信息。比如:誰和誰因為什麼事打文字仗了;誰拍了一部什麼電影以及花邊新聞了;誰生了誰去了;誰出版什麼書了;誰的官司贏了或輸了……諸如此類。知道就知道了,不知道也沒什麼。

如今有不少人以為,網絡信息等同於文化,某一專業技能的畢業證書等同於知識分子,能使用英語或哪國語交談等同於學識……弗蘭克·富里迪曾在《知識分子哪裏去了》一書中提到:\"知識越來越被視為技術性操作的產物,而不是人類智慧的成果\"。我以為極是。時下,越來越多的人正在演變成擁有高技能、高手藝的而欠缺人文文化、失去思想樂趣的有知識的非知識分子。

9、只有愛是不夠的

人們能夠相守結伴在一起,說到底,到最後已不再是喜歡與不喜歡、愛與不愛的問題,而是個性的磨合融洽等等綜合因素。人在這份融和安寧的相守中,感受着安全、體貼與溫暖,感受着依然存在的自我空間以及內心的富足。只有愛是不夠的,遠遠不夠,它會在現實的平凡中被擊得粉碎,也許只因個性、修養、能力甚至財富等等我們以為比愛次要的因素而粉碎!

10、我之所以不做電視

其一,我不擅長口頭表達,甚至顯得拘謹而木訥,如遇腦瓜聰明、口齒伶俐的主持人,我非得被逼到角落裏、跳進黃河也說不清了不可;

其二,電視是比較直白的主流媒體,如果說,比較邊緣化的或非主流的論,用含蓄的文字書寫,尚可出版的話;那麼,用直白的口語在電視上表達,就不一定合適了。試想,把人\"清理\"\"修正\"得那樣中規中矩、不疼不癢后,還有什麼可看可聽的呢?

當然,最主要的是,我喜歡在角落裏安靜甚至安閑地生活,為別人\"表演\",太累了。

11、完美與殘缺

有人說,他的生活角色看上去顯得\"完美\",可是他的生活愈是日臻完善,愈是露出連他自己都感到的難堪與虛偽,整日陷入一種壓抑之中。

生活的\"完美\",很多時候是以喪失更多的\"自我\"來換取的,來平衡的。我們只需找到一個自己認同的\"平衡點\"就行了。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完美,只有相對的殘缺。我們要明確的是自己最看重什麼、最需要什麼,倘若這一點基本滿足的話,其餘均為次之的了。所謂放棄完美,即是放棄對於次要部分的完美追求。

12、永久或永遠的基石是什麼

在家庭關係或者在彼此親密愛慕的兩人關係中,什麼是帶來持久穩定的基石?肯定有人會說是愛。其實,這是簡單或幼稚的。再或者說,是不誠實和不敢面對真實的。我恰恰以為,除了愛什麼都沒有的關係是最危險和脆弱的,而且幾乎是一觸即潰的。愛可能只是前提,但它稍縱即逝,人類必須面對沒有永遠的愛這一事實。我以為,能夠持久穩定的基石,其實在於這份關係帶給你的滿足、優勢和它對於你自身的合理性,使你對於這一關係擁有長遠的依賴和不舍,你當然也為此奉獻著責任和愛。難道不是嗎?彼此對這樣一種關係的需求和認定,比單憑信奉彼此相愛更為牢靠和持久。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流水不回頭(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流水不回頭(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2.斷片殘簡(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