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誠實是智謀的基本條件(1)

45.誠實是智謀的基本條件(1)

作為德國唯心論的奠基者,康德雖然寫了若干關於政治問題的有趣文章,但他在政治上取得的成就遠沒有哲學上重要。

康德生於1724年,家人都是虔誠的新教徒,他先後經歷了「七年戰爭」、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當政的初期,雖然整個社會的大環境是動亂的,但他個人的生活環境卻是平穩而有規律的、學院式的。

1740年,康德進入哥尼斯堡大學學習。最初,他接受的是萊布尼茨的哲學,由伍爾夫派傳授,可是對他產生深刻影響的卻不是萊布尼茨,而是盧梭和休謨。從1746年起,康德去了一個鄉間貴族家庭擔任家庭教師,之後又重返哥尼斯堡大學繼續完成大學學業,取得編外講師資格。1770年,他被任命為邏輯和形而上學教授,后升任為哥尼斯堡大學校長,此後一直都沒有離開過哥尼斯堡。

康德的生活十分有規律,每天早上5點起床,然後頭戴睡帽、身穿長袍在書桌前工作到7點,晚上10點準時就寢。每當他去上課時都要換上莊重的外衣,然後下課回家后就立刻穿上他的長袍繼續工作。

每天午餐后他一定要堅持散步。他的生活規律就如同鐘擺一樣準確無誤,無論遇到什麼特殊況,這種生活規律都不會改變。當地的居民都在他每天下午3點半散步經過時,來核對鐘錶。只有一次,鄰居們沒有準時看到他出現,都為他擔心。當時他沉浸在盧梭的《愛彌兒》中,以至於忘了時間,忘了自己,不過,在數十年間,這是他唯一一次沒有準時出現。

或許正是因為這種有規律的生活方式,康德很少受到疾病的折磨。同時,他還十分健談,是一個非常好交際的人,經常邀請客人與他共進晚餐。

康德早期的著作很少涉及哲學,主要以科學的居多,後期則主要研究哲學。從1781年開始的九年裏,康德先後出版了一系列涉及領域廣闊、有獨創性的偉大著作,給當時的哲學思想帶來了一場革命,主要包括《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三大批判」分別探討了認識論、倫理學以及美學,它們的出版標誌着康德哲學體系的完成。

雖然康德使用的是批判哲學,他本人卻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哲學理論。康德認為知識是人類同時透過感官與理性得到的。掌握的知識雖然不能超越經驗,但與經驗一樣,有一部分知識也是先天的,並非由經驗按歸納方式推斷而來。

此外他也認為經驗必須來自心靈以外。也就是說,一個人可以感知、理解他周圍的世界,但永遠無法感知、理解自己本身,因為知識的產生需要時間、空間與範疇三個要件。他在《純粹理性批判》一書中指出,沒有人可以想像一個存在於沒有時間與空間的世界中的物體。也就是說,沒有時間與空間,經驗就是不可能的,這兩者先於一切經驗。

倫理學方面,康德認為,一個行為是否符合道德規範並不取決於行為的後果,而是採取該行為的動機。他說:「只有當我們遵守道德法則時,我們才是自由的,因為我們遵守的是我們自己制定的道德準則,而如果只是因為自己想做而做,則沒有自由可,因為你就成為各種事物的奴隸。」在1785年出版的《道德形而上學原理》裏,康德記述的倫理體系有很大的歷史意義,他指出,借錢不對,因為如果人人打算借錢,最後就會無錢可借……

康德關於美學的觀點豐富而複雜,晦澀而難解,他主要研究的是美感的問題,即《判斷力批判》中所說的鑒賞判斷問題。康德認為人的美感生的最主要特徵有兩大點:其一就是它不是知識判斷,而是感判斷,它不具有知識概念性,只有感的感受與態度。如「花是美的」,在美感中,並不去追求它是何種花等知識性問題,只有一種覺得對象給人美的愉悅感受,是一種純感和感性的心理活動,沒有思維概念運動。

最大的幸福原則

功利主義哲學創立者邊沁,同時也是一位法理學家、經濟學家和社會改革者。在英國,他還是激進主義者的公認領袖。有意思的是,1748年,邊沁出生在倫敦東城區的一個保守黨律師家庭,直到60歲時,他才成了激進主義者。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北大哲學課(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北大哲學課(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45.誠實是智謀的基本條件(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