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第六章以身作則的垂範效應(9)

70.第六章以身作則的垂範效應(9)

因為在孔子看來,「禮」已經不僅僅是一個社會的行為規範,更是一個人實現其價值本質的內在基礎,亦即人之為人的前提。***孔子認為,「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

在他看來,「禮」「樂」不過是「仁」的外在表現形式,對於個人來說,內在的「仁」才是真正的人性核心和根本。禮樂追根溯源也應是自人心的內在感,對孔子來說,禮樂的真正意義就是正人心。

凡是「仁」的即是合於「禮」的,凡是符合「禮」的也就是「仁」的。所以,失去了「仁」這個內核,禮樂就不成其為禮樂,而只是一個無用的空殼,這樣的禮樂也絕不是孔子所努力復興和弘揚的禮樂。

據此,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構建了以「仁」為核心、以「克己復禮」為重要內容和實踐途徑的模式,用道德修養牢固了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將道德倫理作為建設國家政治的基礎,並使其道德教育思想最終走向了政治化的道路。

稻盛和夫先生認為,把「克己復禮」放到企業管理層面,就是指約束自己,使每件事都歸於「禮」,都要達到禮節的規範。對於一個員工來講,要做到禮,就要服從企業的大局,才符合「禮」。

做一個好員工,就是要剋制自己的散漫,服從公司的大局,才是符合現代道德規範。

員工克制自己,服從大局,這是一種心性修養,人的行為應以集體為重心。也就是說,當個人的**和社會公允的行為規範生衝突的時候,應該克制個人**,而選擇社會規範。考慮在個人和集體之間衝突的處理原則上,孔子選擇尊重多數人的感覺、尊重別人的感覺,並把這種尊重超越於個人**之上。所以,周禮可以崩潰,而孔子的仁道卻會長期存在。

一個人的**常與社會規範之間存在著衝突的一面。遵守社會公允的禮儀制度,常常需要剋制自己。克,表明了對自身**的抑制,也表明了自身**和社會規範不是完全統一的。

稻盛和夫經常引用他的同鄉、明治維新的領袖西鄉隆盛的話來說明抑制利己之心的重要性:「愛己乃為第一善事。然而,倘若不能修業,不能成就事業,不能改過,居功自傲,則皆為愛己之故,故此則決不可愛己。」

那種以獻身社會放棄自我為榮的信念,使很多傳統的中國人在為家庭、親友和社會獻出自己的勞動、財富的時候,不是體會到了痛苦,而是感到了自豪。從這方面講,這種人生觀、價值觀對傳統中國人在困境中保持身心平衡有著積極的意義。

現代人崇尚自由,但是,自由並非是可以值得炫耀的資本,而只不過是低等動物的一種屬性。一個人即使再偉大,再有能耐,他總是有所為的同時又有所不為;稍加思考就不難現,人所受尊重之處是他的剋制,而不是自由。蝴蝶遠比蜜蜂自由,但是蜜蜂更受人尊重,因為它受制於適合蜜蜂群體只需的一定規律。

事實上,克己復禮的修鍊,和精明幹練的經商,是可以相輔相成的事。只有修鍊到家了,不輕易動心了,才真能培養出精明幹練的優秀的經商品質。

稻盛在很年輕的時候就有了他的經營理念,逐漸展成其經營哲學,並不斷地完善和提升他的哲學,但主線一直很清晰。他不但有了自己的哲學,而且還堅持在自己身上實驗和實踐。

在經營企業的過程中,每時每刻都要面對真金白銀,每時每刻都要面臨利益的切割和交易,不下點狠心,不對自己狠一點是很難幾十年如一日堅持到底的。他的哲學基礎是什麼?就是做人,何謂正確?做事,何謂正確?就是「克己復禮」做正確的人,做正確的事。

在正確與否的評判標準上,就有一個角度和立場的問題,對企業或企業家來說,就有一個利益角度和利益立場的問題。是站在自我的立場,站在小我的立場,還是一個大我甚至人性的立場?立場問題,就不是一個簡單可以說清的問題,何況做出來,做好呢?

稻盛先生不是一個「我思,故我在」的純粹哲學家,他先是一個企業家,是企業家就有一個生存和展的問題。難能可貴的是,他在處理「利己和利他」的問題上,處理的極其遠見和透徹,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利己者生,利他者久遠」。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稻盛和夫:最適合中國人的經營術(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稻盛和夫:最適合中國人的經營術(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70.第六章以身作則的垂範效應(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