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九開國立業(一)(14)

180.九開國立業(一)(14)

用什麼名義出國作戰,也是**反覆考慮的一個問題。**為的**中央在作出出兵決策時,已下定不惜打爛了重新建設的決心,作好美國公開向中國宣戰的準備。在立足於最困難的況的同時,**中央也力爭使「朝鮮戰爭局部化」,使其不至於成為中美兩國之間乃至世界性的全面戰爭。因此,以**為的**中央堅持「有理、有利、有節」的原則,考慮到國際法和公認的國際慣例,力求在軍事行動的範圍和名義上有所節制,減少侵略者的口實,使自己在國際鬥爭中處於有利地位。在反覆徵求各方意見后,**採納了政務院副總理黃炎培的意見,用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名義支援朝鮮戰爭。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分三路秘密入朝。志願軍入朝前,**考慮我軍初次出國作戰,況不明,又要以劣勢裝備對付現代化優勢裝備之敵的進攻,因此,設想入朝第一階段在元山、平壤線以北山區建立根據地,並在該線以南的德川、寧遠公路線以南地區構築兩道至三道防線。第一個時期只打防禦戰,待條件具備後進行反攻。但是,入朝後戰場況生了重大變化。敵人沒有料到中國會真的出兵參戰,因而在佔領平壤后,毫無顧忌地分兵多路向中朝邊境瘋狂冒進,妄圖在感恩節(11月3日)前佔領全朝鮮。中央軍委和**根據這一新況,及時改變了原定的防禦作戰計劃,決心利用敵人判斷錯誤和兵力分散的弱點,突然起進攻,擊敵於輕舉冒進之中。於是,改以運動戰為主與部分陣地戰、游擊戰相結合的戰略指導方針,採取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做法。

10月25日,志願軍起第一次戰役,東線以兩個師鉗制敵人,西線集中16個師的優勢兵力,在運動中殲滅敵人。經過13晝夜的連續作戰,殲滅敵人1。5萬餘人,贏得初戰勝利,把進犯之敵從鴨綠江邊打退到清川江以南,初步穩定了朝鮮戰局。敵人在遭受迎頭痛擊后仍判斷中國只是「象徵性出兵」,又動了所謂結束朝鮮戰爭的總攻勢。在此況下,**指示志願軍將士採取集中優勢兵力誘敵深入圍而殲之的方針,動第二次戰役再殲敵3。6萬餘人,迫敵退回三八線附近及以南地區。後為不給敵以喘息機會,於12月31日緊接著又起第三次戰役,採取穩進方針,粉碎敵人誘我深入登陸夾擊的圈套,使敵人由戰略進攻逐步轉入戰略防禦。

為了制止敵人在全線起的進攻,志願軍從1951年1月25日起組織第四次戰役,進行長達85天的防禦作戰。第一階段西頂東反。西線則讓敵深入,集中主力對運動中態勢突出之敵實施反擊,全殲南朝鮮軍第八師3個團。第二階段是運動防禦,設置多道縱深防禦陣地,頑強抗擊敵人一個半月,以空間換時間,掩護戰略預備隊的集結,為動第五次戰役準備了條件。第五次戰役,中朝軍隊投入15個軍的兵力,以運動戰為主,取得了殲敵8。2萬餘人的勝利,迫使敵人轉入戰略防禦。在5次戰役中,志願軍雖多次對敵重兵集團形成包圍,但大都未能達成徹底的殲滅戰,特別是沒有像國內戰爭殲滅俘虜國民黨軍那樣整建制地大量殲滅美軍的有生力量。**及時針對這一新的況,總結了志願軍5次運動戰的經驗提出打小殲滅戰的方針。1951年5月26日,**致電彭德懷司令員指出:「歷次戰役證明我軍實行戰略或戰役性的大迂迴,一次包圍美軍幾個師、或一個整師,甚至一個整團,都難以達到殲滅任務。」「似宜每次作戰決心不要太大,只在求我軍每一個軍在一次戰役中殲滅美、英、土軍一個整營至多兩個整營也就夠了」。「打美、英軍和打偽軍不同。打偽軍可以實行戰略或戰役的大包圍。打美、英則在幾個月內不要實行這種大包圍只實行戰術的小包圍」。後來,志願軍在陣地戰時期,貫徹這一方針,積小勝為大勝,大量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

美帝國主義在戰場上連續遭到重創,被迫接受1951年6月23日蘇聯政府提出的關於朝鮮停戰談判的建議。7月10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代表團同聯合**代表團在三八線以南的開城舉行停戰談判。早在停戰談判之前,黨中央和**就指示志願軍:我國政府的立場是朝鮮問題應當用和平手段予以解決,只要美國政府願意在公平合理的基礎上解決問題,我們願意同美方談判。但是,不要對談判有依賴和僥倖心理,必須加緊作戰準備。如果敵人大舉進攻,我們必須大舉反攻,必須明確持久作戰的方針,能打幾番激烈的戰鬥,給敵人以更大的損失和更大的教訓,也許敵人會知難而停。為此**提出了邊打邊談,以打促談的方針。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毛澤東傳(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毛澤東傳(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80.九開國立業(一)(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