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陳村、孫甘露等談葛紅兵新著《我的N種生活》--《探索與爭鳴》特約記者(1)

1.陳村、孫甘露等談葛紅兵新著《我的N種生活》--《探索與爭鳴》特約記者(1)

秦維憲:葛紅兵作為我們《探索與爭鳴》的骨幹作者,寫過很多好的稿子,都在社會上產生過很大的影響,我對葛紅兵寫的東西,包括這本書,有比較深的了解。這本書,以一種意識流的寫法,以思想碎片的方式,來闡述自己人生的體驗,看上去很碎,實際是一個有機整體,他突破了小說的傳統的寫法,裏面既沒有對話又沒有場景描寫,也沒有人物、心理獨白,直接從事實進入到思想,這樣一種跳躍很象詩歌,這樣一種嘗試是值得我們肯的。剛才復旦大學張曦博士講,為什麼這本書沒有那種明朗的東西,這可能是一種代溝吧,我們是從文革過來的,我們看了很多社會的陰暗面,文革的陰影,包括幾千年封建陰影,到現在為止仍然存在。葛紅兵,在68年這樣一個中國非常黯淡的年代出生的青年作家,為什麼能寫這樣的書呢,應該從他的家庭出身、童年少年經歷去分析,他正是有這樣的生活經歷,才對中國二元社會結構及其內質有切膚之感。

羅崗:葛紅兵跟宏圖在《作家》上有個對話,管我們這一代叫\"後文革的一代\",我們這一代人有很多共同的經驗,在從事理論工作的時候,可能拒斥了那些沒法賦予它理論意義或者是重大意義的經驗,我想葛紅兵這本書正在嘗試着把這些剩餘的經驗表達出來。

葛主要想面對的是我們這一代人精神的黑暗面的問題。我們這一代人與上一代,主要是文革中成長的一代人相比,好像是幸運的,但這些外表上的東西是不是能夠消解掉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那些生活所強加給我們\"精神奴役的創傷\",我想葛紅兵這本書在這個方面提出一個很嚴峻的問題。但對這本書我也有一點點小小的遺憾,葛可能因為職業的關係,就是理論性的思維太強了,在他解剖自己的精神黑暗面的時候,他還在追求某種既定的意義的解釋。

張生:剛才羅崗講到我們一代人心理陰影問題,葛紅兵的小說恰恰寫出了這個東西。這本書很多回憶到童年,這個童年留下的陰影,依然在影響着我們的生活,使得我們不斷地分裂,現已經成年了,但寫東西的時候還是分裂,紅兵的《n種生活》確實是比較真實的寫出了這個分裂。所以我沒有把紅兵這本書當小說來讀,我是把它當作一個同齡人的思想自傳來讀的。

郜元寶:這本書把我們十幾年的求學,或者是學藝的過程中逐漸失去的一種能力很奇異的保持了下來,我們已不習慣於用這樣的筆墨寫自己的回憶,同時我們認為這樣的經驗是不重要的,這一點我是很羨慕的。剛才羅崗提到余華的《在細雨中呼喊》,這是一篇很天才的小說,但是帶有很多作家的氣味,像魯迅《朝花夕拾》這樣的,它是學者、思想家寫的作品,但也是非常個人性的東西,這兩者結合得非常好,這樣的作品太少了。所以我很欣賞葛紅兵這樣種寫作的路子,他既不是純粹的作家式的、虛構性的東西,也不是純學者式的,而是介乎這兩者之間的。羅崗說紅兵過分用思想的東西去解釋去玩味,我倒沒這種感覺反覺得他很聰明,他對於個人那種非常私人性的回憶,倒是不失時機的用一種思想的語去轉換的,有一種很好的平衡。他這本書有可能會激跟他一樣身份的人也去嘗試去寫,這樣就多了一種表達的方式。

王宏圖:作為一部思想自傳,它的文體有懺悔錄的因素,但又不是嚴格的懺悔錄,這種介於懺悔錄和隨筆之間的中間狀態,可以取得二者長處又不會被懺悔錄文體本身所束縛,這就誕生了一種獨特的文體。葛紅兵這本書還成功在他提供了一個自我的形象,儘管主人公並不完美,但那些瑕疵或氤氳不但沒有損害這個形象反過來倒是成為點綴,這是富於人味的。他的成功還在於能提供真誠的敘述語調,他使用的語不是詩人的語而是公眾的語,但又擺脫了日常生活語的束縛,充分調動了語內在的張力。總的說來他能用自己的勇氣和激塑造出這樣的形象應該說對我們當代文化是一個有意義的行動。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我的N種生活(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我的N種生活(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陳村、孫甘露等談葛紅兵新著《我的N種生活》--《探索與爭鳴》特約記者(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