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建築雜錄(38)

38.建築雜錄(38)

北京西郊的頤和園,在著名的圓明園被帝國主義侵略軍隊毀了以後,是中國四千年封建歷史里保存到今天的最後的一個大「御苑」。頤和園周圍十三華里,園內有山有湖。倚山臨湖的建築單位大小數百,最有名的長廊,東西就長達一千幾百尺,共計二百七十三間。

頤和園的湖、山基礎,是經過金、元、明三朝所建設的。清朝規模最大的修建開始於乾隆十五年(一七五〇年),當時本名清漪園,山名萬壽,湖名昆明。一八六〇年,清漪園和圓明園同遭英法聯軍毒辣的破壞。前山和西部大半被毀,只有山巔琉璃磚造的建築和「銅亭」得免。

前山湖岸全部是光緒十四年(一八八八年)所重建。那時西太后那拉氏專政,為自己做壽,竟挪用了海軍造船費來修建,改名頤和園。

頤和園規模宏大,佈置錯雜,我們可以分成後山、前山、東宮門、南湖和西堤等四大部分來了解它的。

第一部後山,是清漪園所遺留下的藝術面貌,精華在萬壽山的北坡和坡下的蘇州河。東自「赤城霞起」關口起,山勢起伏,石路迴轉,一路在半山經「景福閣」到「智慧海」,再向西到「畫中游」。一路沿山下河岸,處處蒼松深郁或桃樹錯落,是初春清明前後遊園最好的地方。山下小河(或稱后湖)曲折,忽狹忽闊;沿岸摹仿江南風景,故稱「蘇州街」,河也名「蘇州河」。正中北宮門入園后,有大石橋跨蘇州河上,向南上坡是「后大廟」舊址,今稱「須彌靈境」。這些地方,今天雖已剝落荒涼,但環境幽靜,仍是頤和園最可愛的一部。東邊「諧趣園」是仿無錫惠山園的風格,當中荷花池,四周有水殿曲廊,極為別緻。西面通到前湖的小蘇州河,岸上東有「買賣街」(現已不存),儼如江南小鎮。更西的長堤垂柳和六橋是仿杭州西湖六橋建設的。這些都是摹仿江南山水的一個系統的造園手法。

第二部前山湖岸上的佈局,主要是排雲殿、長廊和石舫。排雲殿在南北中軸線上。這一組由臨湖一座牌坊起,上到排雲殿,再上到佛香閣;倚山建築,巍然聳起,是前山的重點。佛香閣是八角鑽尖頂的多層建築物,立在高台上,是全山最高的突出點。這一組建築的左右還有「轉輪藏」和「五芳閣」等宗教建築物。附屬於前山部分的還有米山上幾處別館如「景福閣」,「畫中游」等。沿湖的長廊和中線成丁字形;西邊長廊盡頭處,湖岸轉北到小蘇州河,傍岸處就是著名的「石舫」,名清宴舫。前山着重侈大、堂皇富麗,和清漪園時代重視江南山水的曲折大不相同;前山的安排,是「仙山蓬島」的格式,略如北海瓊華島,建築物倚山層層上去,成一中軸線,以高聳的建築物為結束。湖岸有石欄和游廊。對面湖心有遠島,以橋相通,也如北海團城。只是島和岸的距離甚大,通到島上的十七孔和橋,不在中線,而由東堤伸出,成為遠景。

第三部是東宮門入口后的三大組主要建築物:一是向東的仁壽殿,它是理事的大殿;二是仁壽殿北邊的德和園,內中有正殿、兩廊和大戲台;三是樂壽堂;在德和園之西。這是那拉氏居住的地方。堂前向南臨水有石台石階,可以由此上下船。這些建築擁擠繁複,像城內府第,堵塞了入口,向後山和湖岸的合理路線被建築物阻擋割裂,今天遊園的人,多不知有後山,進仁壽殿或德和園之後,更有迷惑在院落中的感覺,直到出了榮壽堂西門,到了長廊,才豁然開朗,見到前面湖山。這一部分的建築物為全園佈局上的最大弱點。

第四部是南湖洲島和西堤。島有五處,最大的是月波樓一組,或稱龍王廟,有長橋通東堤。其他小島非船不能達。西堤由北而南成一弧線,分數段,上有六座橋。這些都是湖中的點綴,為北岸的遠景。

天寧寺塔

北京廣安門外的天寧寺塔,是北京城內和郊外的寺塔中完整立着的一個最古的建築紀念物。這個塔是屬於一種特殊的類型:平面作八角形,磚築實心,外表主要分成高座、單層塔身和上面的多層密檐三部分。座是重疊的兩組須彌座,每組中間有一道「束腰」,用「間柱」分成格子,每格中刻一淺龕,中有浮雕,上面用一周磚刻斗拱和欄桿,故極富於裝飾性。座以上只有一單層的塔身,托在仰翻的大蓮瓣上,塔身四正面有拱門,四斜面有窗,還有浮雕力神像等。塔身以上是十三層密密重疊著的瓦檐。第一層檐以上,各檐中間不露塔身,只見斗拱;檐的寬度每層縮小,逐漸向上遞減,使塔的輪廓成緩和的弧線。塔頂的「剎」是佛教的象徵物,本有「覆缽」和很多層「相輪」,但天寧寺塔上只有寶頂,不是一個剎,而十三層密檐本身卻有了相輪的效果。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林徽因經典全集(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林徽因經典全集(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38.建築雜錄(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