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第十一章保安族的重要文獻(2)

121.第十一章保安族的重要文獻(2)

第二節具體調查及文獻撰寫

新中國成立以後,關於保安族的調查與研究如雨後春筍般開展了起來。在國家民委等中央政府部門、省市各級政府部門及大專院校的支持下,從1956年開始,先後組織了由專家學者組成的調查組赴保安族地區進行詳細的社會調查,並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出版了一系列的文獻資料。

1956年7月,中國科學院少數民族語調查第五工作隊保安語調查組選擇臨夏縣大河家鄉大墩村、甘河灘村和青海省同仁縣的下庄村作為重點,進行為期兩個月的保安語調查,調查后提出調查報告。馬克文、馬如麟參加了調查工作。

1958年9月,甘肅省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組在蘭州成立。該調查組分赴回族、藏族、東鄉族、土族、保安族、裕固族、撒拉族、蒙古族和哈薩克族等少數民族地區,進行社會歷史調查和編寫民族簡史、簡志叢書的工作。保安族民族社會歷史調查工作由甘肅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組臨夏第一分組承擔。調查組由中央有關部門、省民委、蘭州大學的幹部教師組成。保安族幹部馬克文、馬如麟參加保安族社會歷史調查工作。

1980年11月,為了進一步了解保安族在青海的歷史、生產、生活以及遷徙狀況,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籌備委員會副主任馬正雲帶領馬少青(保安族,大河家鄉大墩村人,縣委宣傳部副部長)、丁生智(保安族,大河家鄉梅坡人,縣人大辦公室主任),以及保安族馬世昌、馬驥、馬福全、馬福祿等前往青海省同仁縣進行調查研究,收集有關資料。

1983年6月26日,甘肅省民族問題叢書編委會會議在蘭州舉行,會議根據國家民委民族問題五種叢書編委會部署和我省具體況,對《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概況》的編寫和出版作出安排。

1984年8月,國家民委民族問題五種叢書之一,中國少數民族簡史叢書《保安族簡史》由《保安族簡史》編寫組編寫,甘肅人民出版社出版。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各級科研機構和大專院校的學者們紛紛立項,對保安族的社會、文化和歷史變遷開展進一步的調查,從社會學、民俗學、語學、宗教學及人類學等各個不同的學科層面對保安族進行研究,也出版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像郝蘇民主編的《甘青特有民族文化形態研究》(民族出版社,1999年),杜鮮、彭清深主編的《保安族——甘肅積石山縣大墩村調查》(雲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菅志翔的《族群歸屬的自我認同與社會定義——關於保安族的一項專題研究》(民族出版社,2006年)等。

附錄

一保安族歷史大事記

1227年(南宋寶慶三年蒙古太祖二十二年)

蒙古軍破洮州(今臨潭一帶)、河州(臨夏一帶)、西寧。蒙古人佔領這些地方后,分別派遣軍隊駐守。其中包括大量的探馬赤軍。同仁保安堡是其中一個主要的蒙古駐軍之地。

1254年(南宋寶祐二年蒙古憲宗四年)

蒙古人在藏族地區普遍設置驛站、哨所、軍站,派駐軍隊,同仁始設保安營。

1271年(南宋咸淳七年蒙古至元八年)

蒙古軍在佔領區域內建立「社」的制度,五十家為一社,設社長一人,由蒙古人或色目人擔任。保安地區社組織只管農戶,色目人組成的探馬赤軍擔負防守責任。

1273年(南宋咸淳九年元至元十年)

各地蒙古人、探馬赤軍「隨處入社,與編民等」。入「社」后的蒙古人、色目人仍屬元代軍戶,但他們可以娶妻生子,成家立業,開始轉化為具有軍人身份的農戶,在當地長期定居下來。根據這個規定,同仁地區的探馬赤軍中的色目人士兵和工匠就近「編戶入社」,其中一部分為「營伍人」,一部分成為當地最早的穆斯林農耕居民。他們長期在蒙古軍營生活,使用蒙古語。

1370年(明洪武三年)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保安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保安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21.第十一章保安族的重要文獻(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