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後記(2)

2.後記(2)

怪不得當時的英國相巴麥尊揚:\"大不列顛應攻打中國沿海各地,佔領京城,將皇帝逐出皇宮。\"事實又何嘗不是如此。1860年10月圓明園被大火燒成一片焦土之日,中國皇帝早已倉皇遷出皇宮,一路狼狽西逃。想來,入侵者當年沒有一口氣順勢拿下紫禁城,並非不可取,而是不便取。紫禁城被拿下,皇帝還有何顏面撐下去,中國在無統一號令的混亂中,如果個個奮起,節節抵抗,反倒不利。當年的英軍正是憑武力威懾牽着中國皇帝的鼻子,乖乖地為西方列強源源不斷地供上銀子。

戰爭的勝負主要取決於國力,而國力的主要指標是經濟實力、科技水平和軍隊素質、國家人財物的調度能力等等。這一切的一切要因素是經濟實力。

1973年第九次中東戰爭,僅打了18天,每天軍費消耗達6億美元;1982年英阿衝突,馬島之爭,英國勞師遠征,平均每小時的消耗為120萬美元。當然,向前推一百餘年,戰爭消耗沒有這麼大,但同樣打仗就是打錢,打實力。

\"海軍至今不名一錢,不得一將\",李鴻章戰前如此呼籲;戰後更加無奈,\"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塗飾,虛有其表,不揭破,就可敷衍一時\"。再看甲午海戰期間,我們的兩大艦隊的往返電文。北洋致南洋電文:\"無理可講,無法可擋。\"南洋回北洋電文:\"無兵可調,無餉可籌。\"據說,李鴻章訪美期間由華盛頓赴紐約,隨員某君先行預為佈置,來電請示,只是為了住房的價錢:\"一等每間每日180元,二等減半,三、四等遞減。\"李鴻章閱電咋舌,斟酌再三,始電復,令訂二等一間(自己居住),三四等各五間(隨員、僕人分居之)。國弱至此,信夫!

大清國道光時就有東南水師5萬之眾,李鴻章時更有戰艦25艘的北洋

海軍,位居世界海軍第七強,卻\"陸軍見敵即潰,海軍經戰即敗,真成無一可恃者(嚴復語)\"。只因軍隊素質慘不忍\"述\"。道光年間,廣東水師的一次技能測試每人弓箭5箭、鳥槍射10槍,結果吃零分的過半。編製5萬之眾,可用之兵區區數千。李鴻章訓練出的時稱\"東方無敵艦隊\"的\"北洋水師\",\"其藐視武裝若此,終不堪一擊也\"!1891年日本東京灣防衛司令官東鄉平八郎應邀上\"北洋水師\"的\"定遠\"艦參觀,現中國水兵在兩尊主炮炮管上曬褲子。素質如此之低下,哪有不敗之理。

今人談起中國的衰落,往往從鴉片戰爭說起。但是,如果因此而認為中國的落後緣起於1840年,那就大錯而特錯了。固然,《南京條約》之後,不僅接二連三地割地賠款,而且各國列強紛紛效仿英國人在1843年提出的\"設將來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國,亦應準備英人一體均沾,用示平允\",清帝國外交談判的主動權亦已盡失。一個比一個更加嚴苛的條約,在經濟上也使這個所謂的大國負債纍纍,僅一個《辛丑條約》賠償打進家門口的外國人白銀4500萬兩,連利息復計,中國39年間賠款總數達9822萬兩。而當時清政府全年財政收入總計不過8000萬兩。窮國易戰敗,戰敗更加窮。

出版於1776年的《國富論》,亞當·斯密在其論及中國時說:中國長久以來便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土地最廣,農業最達,人口最多且勤勞,可以說,\"中國財富已經臻至其法律與制度性質所能容許的限度\"。但日本學者福葉君山著《清朝全史》,上面記載的馬嘎爾尼(1793年到中國訪問被迫下跪而蜚聲中外)的日記,就不認為大清天朝\"無所不有\"了,也並不認為英國是\"仰慕天朝,觀習教化\"。馬嘎爾尼的日記一針見血地指出:\"清帝國好比是一艘破爛不堪的頭等戰艦,它之所以在過去一百五十年中沒有沉沒,僅僅是由於一班幸運、能幹而警覺的軍官們的支撐。而它能勝過其鄰船的地方,只有它的體積和外表。但是,一旦一個沒有才幹的人在甲板上指揮,那就不會有紀律和安全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1750-1950的中國(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1750-1950的中國(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2.後記(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