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再次秋收,朱元璋的煩心事

第八十七章 再次秋收,朱元璋的煩心事

這已經是朱元璋第二次看到淳化縣的糧食大豐收了。

目光所及之處,到處都是金燦燦的稻穗,臉上洋溢着歡喜神色的農人,在田埂上奔赴往來,彷彿永遠也不知道疲倦。

好!好啊!

如此盛世勝景,讓大明開國皇帝眉頭舒展,彷彿連日來的煩悶和苦惱,在頃刻間就一掃而空。

倘若他的整個大明,都是眼前的這副景象,何愁不能千秋萬載?

只可惜,天下只有一個秦楓,也就只有一個淳化縣。

秦楓是淳化的秦楓,但朱元璋卻不能只是淳化的毛老爹。

歡喜過後,朱元璋想起一路上的所見所聞,漸漸陷入沉思。

他剛剛從江寧縣來,江寧縣跟淳化縣毗鄰,雖然也早就推行了秦楓的水稻灌溉新法,同樣迎來了令人歡欣鼓舞的糧食豐收,但那裏忙碌著的人們,若是跟淳化縣相比,肉眼可見地差了一股子精氣神。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或許人在淳化縣的老百姓,在兩年的時間內完成了這個奇迹般的變化,因為潛移默化的關係,自己並不覺得怎樣。

但朱元璋此次離了京城,並沒有直接來到淳化,而是在應天府的幾個下轄縣內轉了一圈,體察民情。

這一比較,那就太明顯了!

淳化縣的這些農人,彷彿就像是天賦異稟,肩上扛着足足兩石的糧食,竟然還能在田地里健步如飛,聲音洪亮地跟旁人打着招呼,那叫一個中氣十足,那叫一個意氣風發。

兩石,那可是接近三百斤啊!

這其中,固然有豐收喜悅的精神支撐,但是別的州縣裏,也一樣在豐收,卻很難見到這樣的強人。

這樣的人,若是拉到戰場上,把手裏的鋤頭換成刀槍,意味着什麼,沒有人比當今世上最強的統帥朱元璋更清楚的了。

或許只有一個詞能夠形容。

無敵!

若是組成這樣的一支軍隊,再有征伐北元類似的戰役,不論對手何等強大,都無法阻擋大明獲得摧枯拉朽般的勝利。

可是,到底怎麼做到的?

朱元璋自忖,他到淳化縣偷聽秦楓的心聲,已經頻繁到令人生疑的程度了。

雖然知情者寥寥,但馬皇后已經隱晦地表示了詫異,就連貼身侍衛毛驤,雖然謹遵聖旨,卻也能從他眼眸中看到那股疑惑。

但秦楓好像也沒做什麼啊!

最近,只是大力推行那些奇怪的法條,讓人受傷了要小心處理,喝水要燒開了再喝。

別說苦哈哈的老百姓了,就連已經成為九五至尊的朱元璋,都覺得這未免太麻煩。

一開始,抵觸的聲音很強烈,要不是秦楓在淳化縣威望很高,再加上一些懲罰的措施,恐怕根本就沒法普及。

可是現在,短短几個月的時間。

淳化縣百姓的身體狀態,竟然真的有了肉眼可見的提升!

當然,這提升或許不能完全歸功於那些衛生規則,隨着養殖業漸漸發展,很多條件不差的人家的飯桌上,已經開始有了肉食的補充,這也是淳化縣百姓身體日趨強健的重要因素。

哪怕看不懂,但至少可以抄!

朱元璋毫不客氣,直接就把秦楓辛苦寫下的條款,一字不漏,搬運到了京城,讓宮廷內外,包括文武百官,都嚴格遵從,尤其是太子朱標,更是受到了朱元璋的特別關注,那告示上寫着建議飯前便后要洗手,那麼太子殿下就要至少洗三遍!

但是,有的作業可以抄,有的卻很難施行。

歸根結底,還是那個無法解決的難題:朝廷缺錢!

因為缺錢,攤役入畝的政策無法推行,朝廷沒有足夠的銀兩來建立平準庫,也就不能把實收的糧食換做銀子。

既然不能換成銀子徵收,那麼單純增加田稅,就會導致巨量的運輸損耗,到頭來不但朝廷沒得到實惠,老百姓更是白白加了賦稅。

因為缺錢,在淳化縣已經轟轟烈烈開展的立體養殖,要向全國推廣,也是困難重重——連老百姓吃飯問題都還沒徹底解決,哪來的餘糧去養豬養雞?

因為缺錢,朱元璋心心念念的大航海計劃,推進緩慢,因為不論是製造足以遠航的大船,還是開發與之相關的一系列新技術,都需要巨量的錢糧作為支撐。

剛剛打完一場北伐大戰的大明朝,急需要休養生息,所以朱元璋儘管偷聽到了很多利國利民的好政策,也眼睜睜看着淳化縣幾乎日新月異,漸漸把周邊的幾個縣,乃至皇城的氣象都要壓下去了,卻苦於無法把整個大明,都變成淳化。

鬱悶啊!

朱元璋想着這些煩心事,剛才的豐收喜悅都被沖淡了許多。

明明秦楓的灌溉新法,讓全國的糧食都增產了至少三四成,今年隨着技術的熟練,說不定還要再多一點。

偏偏這糧食收不上來,除非像前朝那樣,不管不顧地增加田稅,壓根不理會老百姓的死活。

曾經因為當朝統治黑暗,被餓死了全家的朱元璋,當然不會做這種涸澤而漁的事情。

銀子啊!

銀子!

只要有了銀子,整盤棋可以說全都活了!

一年多的時間,朱元璋不知派出了多少專業的勘測人員,在全國範圍內尋找銀礦的存在,希望能儘快弄到足夠多的銀兩,建立國家平準庫,然後緊接着就可以全面鋪開攤役入畝,前景簡直一片光明。

但是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好消息傳遞迴來。

泱泱大明,神州萬里,竟然真的就找不到新的,儲量大的銀礦?

秋收時節,天下歡欣。

已經迎來第二個大豐收年景的淳化縣,更是成為遠近聞名的標桿,就連新任的應天知府,都親自跑了數次,對以秦楓為首的淳化縣人,都給出了極高的讚譽,並且嘗試進一步學習各種淳化模式,包括但不限於朝廷已經在全國推進的水稻灌溉新法。

要知道,別的且不提,光是這個灌溉新法,雖然其他地區也在搞,但搞來搞去,還真就硬是搞不過淳化縣!

去年,淳化縣就已經有勤懇的農人,創造了畝產五石稻穀的奇迹。

現在時隔一年,秋收才剛一開始,就在淳化縣的某塊水田裏創下了新的紀錄。

一戶姓趙的人家,祖祖輩輩都是莊稼把式,到了這一代,家裏三個兒子,全都是地里的好手,不辭勞苦地幹了一年,到秋收的時候,家裏一共十七畝田,竟然一共收成了九十九石的稻穀!

這個數字,真是驚呆了所有人,就連縣太爺秦楓都聞訊趕去,親自給老趙家披紅挂彩,以示嘉獎鼓勵,同時也給其他人做個榜樣。

十七畝田,九十九石!

這樣算下來,老趙家竟然平均用一畝水田,就能產出接近六石的稻穀!

逆天了!

這絕對是逆天了的!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倉央淚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倉央淚
上一章下一章

第八十七章 再次秋收,朱元璋的煩心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