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讀者文摘精華:秋》(3)

第二十六章《讀者文摘精華:秋》(3)

第2章同佛陀談心

「做人」是人活著最大的事情,是對生命的最大負責。學佛即是如此,是對生命的負責,學佛的意義在於完善並提升我們的生命質量。

一沙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人人都有一顆佛心,人人是佛。時常與佛陀談談心,參禪悟理,明心見性,看透人生,取得心靈的平靜。這不也是人生一樂事嗎?

01放下

有一位修行非常高的老和尚,收養了一條流浪狗,每天都要在傍晚餵食。

老和尚在為狗送飯的同時,總是念念有詞地喚著:「放下!放下!」

徒弟們覺得很奇怪,就問:「您為什麼總是說『放下』呢?」老和尚不語,讓他們自己去悟。徒弟們就觀察老和尚,終於發現:每天當師父喂完狗后,就不再讀經了,而是自己到院中打打太極拳、悠閑地散散步或者看看日落,愜意地享受生活。

徒弟把觀察的收穫告訴了師父,老和尚微笑地點點頭說:「你們終於明白了。其實我在叫狗的時候,也是叫自己『放下』,讓自己放下許多事情。因為人們不可能在一天內做完所有的事情,你只要將一天中最重要的事情做完就已經很好了。」

現在我們處在一個浮躁的

社會,人們會為了蠅頭小

利耿耿於懷,會為了一些

衝突和矛盾徹夜難眠。要想從苦難中解脫,就要超越個人的存在,擁有一顆無著心,無著心便是沒煩惱的狀態。佛家有云:「憂生於執著,懼生於執著;凡無執著心,亦無所憂懼。」面對貪嗔痴及諸煩惱時,我們能夠悠遊法界,心靈自由,就會當下自在。

02不知己是一種罪過

百丈懷海禪師有一位弟子叫香嚴智閑,他非常聰明,在懷海面前可以問一答十。智閑禪師自從懷海入滅圓寂后,就跟隨大師兄溈山靈佑禪師學禪。

有一天,溈山靈佑禪師對智閑說:「聽說你在先師在世之時,口齒伶俐,師父問你一句,你能回答十句,問你十句,你能回答百句,但這只是你的小聰明,光憑這些佛學常識是沒有什麼用的。」

溈山問智閑:「父母未生以前,你的本來面目是什麼?」平時只重視引經據典、考證東考證西、收集歸納及整理資料的智閑禪師,這時回答不出來了,只好拍拍屁股回到自己的禪房,並且用盡所有的精神及時間,翻遍了大藏經及禪宗祖師父們所留下來的語錄、公案之類書籍,最後連參考書都用上了,可就是找不到「本來面目」。於是智閑只好厚著臉皮,再回來找大師兄溈山請教了。

溈山說:「我實在無可奉告。如果有什麼東西可以教給你的話,那是我的東西(指本來面目,佛性),並不是你的東西。」

智閑聽大師兄說了這番話后,總覺得大師兄可能有意在隱瞞懷海先師所傳給他的「正法眼藏」,很傷心,一氣之下就用一把火把自己身邊多年以來塞滿屋子的書籍、資料、文件統統燒掉了。

然後就去看守慧忠國師的墳墓,晝夜六時如啞巴吞含火珠般地思考這個疑團。

終於有一天,智閑在田園除草時,忽然鋤頭碰到石頭,咯嗒一聲,智閑頓然大徹大悟,於是他沐浴焚香,對著溈山遙拜著說:「師兄你實在是太慈悲了,假如當初你告訴了我,我就沒有今日的喜悅了!」

有一句佛語說:「愚痴的

人,一直想要別人了解

他。有智慧的人,卻努力

地了解自己。」我們經常會問別人:某某某,他是一個怎樣的人;但是可能從沒有問過自己:我是一個怎樣的人。人生在世,重要的是認識自己,只有正確地認識自己,才不會生出煩惱。

03不要輕視自己的力量

1989年的一天,美國田納西州一個年僅9歲的小女生瑪莉莎·普看了一個電視節目《天堂之路》,節目說到在未來二三十年我們要戴防毒面具上街,地球將沒有花草樹木,小孩子也將因為嚴重的污染而極易死亡。在節目的最後,男主角說:「現在還不算太遲,因為有心人會做一些事來預防悲劇的發生。」

瑪莉莎·普自此決定要當一位關心地球的有心人。

她當時認為自己是個小孩,沒人會重視她的話,於是想到了美國總統,想請問他是否願意協助她防治污染。她寫了一封信給美國總統,在等待回信期間,她不斷地猜想,總統是否認為她是個小孩子而不加理會,或他認為那只是普通的信件而將其丟棄。這個時候瑪莉莎·普克服了自己的障礙,寫信給報社,打電話給廣告商,希望他們能將她寫給總統的信刊登出來,在她寫信給總統12周后,她收到回信了,在她的不斷努力下,到1990年3月全美各地總共有250個布告欄,刊登了她寫給總統的信。

同時,她也成立了一個叫「兒童信心」的組織。當時只有六名成員,來一起推動環保工作。她收到了美國總統的信,但那是制式的信,是寫給「親愛的小公民」,並未提到任何有關防治污染的話題。小瑪莉莎·普有點生氣,決定要吸引更多人來參與這個工作。

她寫信給美國電視台《今天節目》,要求上他們的節目,而學校有些同學常常取笑她是「回收小姐」,她選擇了不聽他們的嘲笑,繼續做她認為該做的事。1990年1月,她真的上了《今天節目》這個節目。

現在「兒童信心」有25萬個付費參加的會員,會員遍布俄羅斯、澳大利亞、希臘、菲律賓等國家,定期發行200萬份的郵報。

她對於個人力量有兩條規則:如果您看到任何問題,不能等別人來替您解決,您必須自己去解決;不要因為別人說您不可能做到而放棄,有些時候必須聽從自己內心的決定,堅守自己的信念。

1995年瑪莉莎·普獲得溫史得少年成就獎,她參加了這個盛會,發表了演說。她說:「我們常常會認為『這不是我的問題』或『沒人會聽我的』,而忽略了自己的力量。為何不善用自己的力量呢?我僅有一人,但不容忽視。」

我們常聽到別人說:「您

不可能做得到」、「那是

不可能的」、「不要做白

日夢」。這些都可能讓你的夢想破碎,或者打消你為理想奮鬥的鬥志。請想象一下瑪莉莎·普9歲時的決定,和她的個人力量法則。我想9歲女孩可以做到,那我們有什麼做不到的呢?你要相信自己可以創造奇迹,那就是心中的力量!

04當心迷惑

無果禪師深居幽谷一心參禪,20餘年來都由一對母女護法供養。由於一直未能明心,深怕信施難消,於是想出山尋師訪道,以明生死大事。護法的母女要求禪師能多留幾日,要做一件衲衣送給禪師。

母女二人回家后,馬上著手剪裁縫製,並一針念一句彌陀聖號。做完再包了四錠馬蹄銀,送給無果禪師做路費。

禪師接受了母女二人的好意,準備明日動身下山,這一夜他仍舊坐禪養息。

半夜時分,有一青衣童子,手執一旗,后隨數人鼓吹而來,扛一朵很大的蓮花,到禪師面前。童子說:「請禪師上蓮花台!」禪師心中暗想:我修禪定功夫,未修凈土法門,就算修凈土法門的行者,此境亦不可得,恐是魔境。無果禪師就不理他,童子又再三地勸請,說不要錯過,無果禪師就隨手拿了一把引磬插在蓮花台上。不久,童子和諸樂人便鼓吹而去。

第二天一早,禪師正要動身時,母女二人手中拿了一把引磬,問無果禪師道:「這是禪師遺失的東西嗎?昨晚家中母馬生了死胎,馬夫用刀破開,見此引磬,知是禪師之物,特意送回,只是不知為什麼會從馬腹中生出來呢?」

無果禪師聽后,汗流浹背,於是作了一首詩偈:「一襲衲衣一張皮,四錠元寶四個蹄;若非老僧定力深,幾與汝家作馬兒。」然後,又將衣銀還於母女二人,一別而去!

佛說:「當你知道迷惑

時,並不可憐;當你不知

道迷惑時,才是最可憐

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由於業障的迷惑,所以不見佛性。對人而言,如果你能把最會令人沉醉的事物都能一一看破的話,那麼世上能讓你迷惑的事情就很鮮有了,你也就會自然而然地處處清醒。無果禪師的事告訴人們,與外要不染色聲等,與內要不起妄念心。世間最讓人迷惑,也是最讓人難以割捨的,無非是名與利、得和失,還有愛或恨。世間人被太多的物質利益所迷惑,小迷惑也許只是改變了人生的方向,大迷惑則改變了人的本性。

05狂妄是個殺手

清朝時的大將軍年羹堯就是由於不知道這個道理,而招致了殺身之禍。年羹堯從小就在雍正家裡呆過,一直視雍正為自己的主人,對雍正是忠心耿耿。

雍正能坐上皇帝的寶座,年羹堯也是立下過汗馬功勞,因而即位后的雍正更加信任年羹堯。西北地區的軍事民政全部由年羹堯一人負責,在官員任命上雍正也常聽取年羹堯的意見。雍正不僅對年羮堯本人而且對他全家也很關照,年家大大小小的基本都受過雍正封賞。

但是,隨著權力的日益擴大,年羹堯自恃有功,變得目中無人,變得驕傲自滿起來。一次他回北京,京城的王公大臣都到郊外去迎接他,他竟然對這些同朝稱臣的官員掃都沒有掃一眼,騎著馬就過去了。更加過分的是,他對雍正有時也很是傲慢,有一次接到雍正的聖旨,按理應擺上香案跪下接旨,但他就隨便伸手接過來就完事了,看完就隨手丟到了一邊,讓雍正很是生氣。他平時耀武揚威,很是招搖,甚至他家一個教書先生回老家一趟,江蘇一省長官都要到郊外去迎接。由此可見年羹堯的囂張氣焰。

自以為是功臣的年羹堯不僅待人接物傲慢無禮,他還大肆接受賄賂,隨便任用官員,嚴重攪亂了朝廷的秩序。雍正漸漸對他的所作所為忍無可忍了。

1726年初,年羹堯給雍正進賀詞時,竟然粗心大意地把字寫錯,讚揚的語言成了詛咒的話。雍正這下找到了借口,藉助這個機會抓了年羹堯,羅列他許多的罪狀,將他徹底打倒。最後雍正令年羹堯自殺,年羹堯在獄中上吊而死。

自高自大的人總是自以為

是,等到事到臨頭,敗局

已定,悔之晚矣。自誇自

大之人,其結果小則害人害己,大則危邦誤國。因此,為人切不可狂妄自大。

做人,要保持一顆平常心。

06歉讓過度等於虛假

從前有一位居士,他去拜訪一位很久未見面的禪師。與禪師見面之後他們談話非常投機,不知不覺已到了午飯時間,禪師便留居士用餐。侍者為他們做了兩碗麵條,麵條味道很香,只不過是一碗大一碗小。

兩人坐下,禪師看了一下麵條,便將大碗推到居士面前,說:「你吃這個大碗。」按常理居士要謙讓一下,將大碗再推回到禪師面前,表示恭敬。沒想到居士卻看也不看禪師一眼,徑自低頭大吃起來。禪師見狀,雙眉緊鎖,有些不悅。

居士並未察覺,一個人吃得津津有味。等他吃完,抬頭卻見禪師的碗筷絲毫未動,於是笑問朋友:「你為何不吃?」禪師嘆了一口氣,一言不發。

居士又笑著說:「你生我的氣啦?嫌我不懂禮儀,只顧自己狼吞虎咽?」禪師沒有答話,只是又嘆了一口氣。

居士接著問道:「請問一個問題,我們如此推來讓去,目的是什麼?」

「讓對方吃大碗。」禪師終於答話了。

「這就對了,讓對方吃大碗是最終目的。那麼如您所想,爭相推來讓去,何時將麵條吃下肚去。我將大碗麵條吃了下去,您心中不悅,難道您謙讓的目的不是真心?你吃是吃,我吃也是吃,如此推來讓去又有什麼意義呢?」

禪師聽完居士的一番話,心中頓悟。

人際交往中禮節不可少,

但謙讓過度反而成了虛假

的客氣,禮節便成了繁瑣

多餘的形式,而坦率真誠才是為人處世的根本。思想家盧梭說:「你要宣揚你的一切,不必用你的言語,要用你的本來面目。」一個真誠的人,必定具有高度道德的生活態度,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認真、正直和坦率。

07活在當下

有個小沙彌,每天早上負責清掃寺院里的落葉。清晨起床掃落葉實在是一件苦差事,尤其在秋冬之際,每一次起風時,樹葉總隨風飛舞。每天早上都需要花費許多時間才能清掃完樹葉,這讓小沙彌頭痛不已,他一直想要找個好辦法讓自己輕鬆些。

後來有個禪師跟他說:「你在明天打掃之前先用力搖樹,把落葉統統搖下來,後天就可以不用掃落葉了。」小沙彌覺得這是個好辦法,於是隔天他起了個大早,使勁地猛搖樹,這樣他就可以把今天跟明天的落葉一次掃乾淨了。一整天小沙彌都非常開心。

第二天,小沙彌到院子里一看,他不禁傻眼了。院子里如往日一樣滿地落葉。禪師走了過來,對小和尚說:「傻孩子,無論你今天怎麼用力,明天的落葉還是會飄下來。」小沙彌終於明白了,世上有很多事是無法提前的,唯有認真地活在當下,才是最真實的人生態度。

過去與未來並不是存在的

東西,而是存在過和可能

存在的東西,唯一存在的

是現在。活在當下是一種全身心地投入人生的生活方式,當你活在當下,而沒有過去拖在你後面,也沒有未來拉著你往前時,你全部的能量都集中在這一時刻,生命因此具有一種強烈的張力。

08兩面神

古羅馬有一種神靈叫雅奴斯,傳說他腦袋上長有前後兩張面孔,一張回顧過去,另一張眺望未來。後來兩面神被雕刻成石像,經歷風吹雨打,終於被埋在了廢墟之中。

有一次,一位先哲來到了兩面神石像前,他問道:「請問尊神,您為什麼一個頭長著兩副面孔?」

「為的是一面察看過去,記取歷史的教訓;一面展望未來,給人們以美好的憧憬。」兩面神說。

「可是,您為什麼不注視最有意義的現在呢?」先哲問道。

「現在……」兩面神啞然了。

先哲說:「要知道,過去是現在的逝去,明天是今天的繼續。您既然無視現在,對那逝去者即使了如指掌,對未來者縱然明察秋毫,又意義安在?」

「嗚嗚……」兩面神聽到此,忍不住抽泣起來了。

原來,正是由於先哲所指出的原因,兩面神沒有看守住羅馬的城池,被敵人攻陷了。人們嘲笑他只知道看到過去和未來,而不知道活在當下,於是遺棄了他……

大多數的煩惱可能不是出

現在眼前,而是發生在難

以割捨的過去和無法預計

的將來。對於過去,相信總是有些記憶令我們無法忘記,或後悔,或惋惜,或感慨,感嘆悠悠歲月,回想單純而簡單的生活。對於將來,則總是無法預期,或許我們都有因為對於未來不確定而徹夜難眠的經歷。這些經歷總是纏繞著我們,使我們總是生活在充滿雲彩的天空下。生活在當下是聰明的,緊緊抓住眼前的快樂,不必再去想,不必再去問,活得輕鬆而愉快。一旦你跟生命保持在同一步調,其他的就無關緊要了。讓我們做好每一天的人生功

課。

09貪慾令人無惡不作

過去,有張、王二人相約出

游,他們在路上撿到一塊金元寶,二人大喜,商量結果,公平均分。路上,姓張的對姓王的說道:「這一塊金元寶,讓我們二人遇到,是當地城隍老爺有眼,給我們發財的機會,我們應該買些酒菜到城隍老爺的面前拜拜,感激他的恩惠。」

「這樣很好,你去買菜,我在城隍廟前等你。」姓王的也很歡喜這麼做。

但此刻二人心中各懷了鬼胎。姓張的心中想:這塊金元寶,兩個人分,一人只有一半,這一半能用多久?姓王的心中也想:這塊金元寶,兩個人分,不如一人獨得。

貪慾心裡起,惡向膽邊生。姓張的想在酒菜里放些毒藥,害死姓王的,他好一個人獨得那一塊金元寶!姓王的見到城隍廟中無人,準備了一把斧頭,想害死姓張的,他好一個人獨得那一塊金元寶!張、王二人自以為想得妙計,對方絕不會知道這一點。

當姓張的酒菜買來,正在向城隍爺求拜的時候,想不到姓王的一斧頭從腦後砍來!姓張的死後,姓王的歡喜非凡,正想拿著金元寶逃之夭夭的時候,忽然覺得飢腸轆轆,他想何不將供在城隍爺前的酒肉拿下來充饑。他一人自斟自酌,忽覺天旋地轉,藥性發作,不久就一命嗚呼了!

張、王二人因為貪慾過大,皆想獨得金元寶,因此萌發害人之意,沒想到卻害了自己!這是因果現報,也說明了一切罪惡都是從貪慾生起的。

《佛說八大人覺經》上

說:「眾生因愚痴,不知

世間無常,四大苦空,五

陰無我。」人為滿足個人的慾望,不止貪愛自己的名譽、地位、財富,還貪求物質的佔有,貪圖美色的享受,以及貪婪滿足口腹之慾,而殺生食肉,多生多劫,欠下無量的錢債、色債和命債;所以要流落生死,累劫償還,求出無由。

物慾沒有止境,一不小心會斷送人的性命;輕一些的,會讓你一生得不到快樂。沒有貪愛,真佛現前。摒棄貪愛,你會生活得坦然,沒有干擾,沒有麻煩,也沒有外來的禍害,快樂的心情永遠佔據自己思維的空間,在自在寧靜的生活中盡享天年。

10知足者常樂

南朝梁代人魚弘,追隨蕭衍南征北戰,功不可沒。後來,蕭衍當了皇帝,賜給魚弘十五頃田,一座山林,八萬棵林木,但魚弘卻鬱鬱寡歡,終日不露笑臉。魚弘的妻子深感不安,於是直言相問:「官人,你是不是因為皇帝給你封賞少而不高興?」

魚弘沉吟半晌說:「一個君主,論功要平,懲罰要當,這是常理。我隨君主轉戰各地,出生入死,吃他的俸祿應該不止於此。」他的妻子說:「我知道你的功勞不小,但你不應該是那種貪得財富、追求顯達的人,因為這不應該是你的為人之道呀!」這些道理,魚弘自然聽不進去。

魚弘擔任郡守仍嫌官小,財產不菲仍感不足,仗著自己受到梁武帝的信任,竟公開勒索錢財,並且大言不慚地對人說:「我做郡守,郡中有四盡:水中魚鱉盡,山中獐鹿盡,田中米穀盡,村裡人口盡。人生在世,就是要快活享樂,做郡守不享樂,什麼時候富貴享樂。」

他讓下官到民間敲詐勒索,並讓民工到深山裡砍來高貴的樹木,運來高級的花崗石,在一塊風水寶地上建造豪華的郡守府。他的車馬服飾,不用一般布匹,而用絲綢綿緞,生活十分奢侈,又荒淫無恥,有侍妾百餘人。因為生活糜爛、縱慾過度,沒幾個春秋,他便一命嗚呼,乘鶴西去。

佛語有云:「滿庫金,

滿堂玉,何曾免得無常

路。」大德高僧常說:

「眼睛不要老是睜那麼大,我且問你,百年以後,哪一樣是你的?」佛語蘊涵著無限禪機,人也是靈性的生物,偶然拾得一句,便能參透半個人生。我們要學會「適可而止,處世不貪」。不僅懂得做加法,更要會做減法,這才是生活中的智者。

11聰明的一休

日本的一休小和尚九歲的時候,師父出去了,吩咐大家好好在廟裡看廟、用功。他是小孩嘛,大殿里待不住了,到方丈室,翻開了師父的柜子,里有師父最喜歡的東西。師父平時背著弟子拿出來看,自己欣賞,就是不讓弟子看。

這天師父走了,一休實在忍不住了,想看看到底是什麼,就打開了,看見是個瓷器,在手裡玩一玩,不小心一下子給摔了。

一休把瓷片包在一塊兒擱在了口袋裡。師父回來就問:「一休呀,你在用功嗎?」「啊!我一整天都在大殿參禪,參一個問題,我參的非常專心。」

師父說:「你參什麼問題呀?」一休說:「我在參,到底有沒有一個人是不死的?有沒有?」「唉呀!我的傻徒弟啊,哪有一個人是不死的,一切都無常啊!」

「啊!這樣啊!師父,人都是要死的,通通是無常的。那麼東西呢?有沒有一樣東西能夠常存啊?」「一樣啊,無情之物也是無常啊!總是要壞的,因緣聚了就有,因緣散了就壞。」

「噢,是這樣,這樣的話,如果我們心愛的東西要是壞了的話,我們也不應該傷悲啊!」「對呀!緣散就壞了,自己心愛的東西緣散了,就沒有了。」

「師父,這兒有一個緣散就壞了的東西。」一休把口袋裡的一包碎瓷交給師父,師父接到沒有發脾氣。

世界上最好的東西也是最

壞的東西。我們就是要有

個正念,看這些都是肥

皂泡,破了也沒有什麼傷心,得了也沒什麼可喜,更不值得我們去追求。佛在水邊坐下,把腳放進水裡。佛站起來轉身,然後離去。水,依然流著。我看到有沙粒在陽光下發著微微的光,於是知道,此水非彼水。世界原本就不是屬於你,因此你用不著拋棄,要拋棄的是一切的執著。萬物皆為我所用,但非我所屬。

12輸和贏的故事

聰明的一休出名以後,麻煩也來了。有些人為了競爭「聰明人」的頭銜,過來與他比「聰明」。一位武士手裡握著一條魚來到一休禪師的房間。他說道:「我們打個賭,禪師說我手中的這條魚是死是活?」

一休知道如果他說是死的,武士肯定會鬆開手;而如果他說是活的,那武士一定會暗中使勁把魚捏死。於是,一休說:「是死的。」

武士馬上把手鬆開,笑道:「哈哈,禪師你輸了,你看這魚是活的。」

一休淡淡一笑,說道:「是的,我輸了。」

一休輸了,但是他卻贏得

了一條實實在在的魚。輸

贏得失並不重要,生命的

存亡才是更重要的。這樣來看,一休贏了。老子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有人跟你爭執,你就讓他贏。

所謂的贏,他又贏到什麼?得到什麼?

所謂的輸,你又輸到什麼?失去什麼?

13知錯就改

從前有一個比丘,因為犯了過錯,從僧眾中被趕了出來,既傷心又煩惱,哭哭啼啼地往前走,在路上遇到一個鬼。這鬼也是因為犯了法被毗沙門天王趕出來的,鬼問比丘:「你為什麼一路走一路哭呢?」

比丘回答說:「我違反了做僧人的戒律,讓僧人們給趕了出來,所有施主們的布施供養全沒了,遠近的人都知道了我的壞名聲,因此我傷心得直哭。」

鬼對比丘說:「我能叫你的壞名聲消除,讓你得到許多供養。你可以站在我的左肩上,我背著你在空中行走,人們只看得見你,看不見我。你要是得到供養,我們就平分。」

於是鬼便背著比丘,來到比丘先前被趕出來的那個村莊的上空來回行走。

村莊里的人看見這比丘在空中行走,都十分吃驚,以為他得道了。村人們互相說:「這些僧人真沒道理,竟將得道的人給趕了出去!」村人們都涌到寺廟裡,大聲責備寺里的僧人,又馬上把這個比丘迎進寺里住下。於是這比丘得到很多供養,他照著原先說好的那樣,得到的各種東西,都送給那個鬼一半。

後來有一天,鬼又背著比丘在空中行走,不料正好碰上毗沙門天王手下的屬官。鬼一見到天王手下的官,嚇壞了,扔下比丘拚命逃跑。比丘掉落下地,摔死了。比丘執迷不悟,錯上加錯,最終害了自己。

做人行事一是不可將錯就

錯,不肯悔過;二是不可

一錯再錯,積重難返。古

人云: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現實中人人都會犯錯,人人都會有失誤的時候,關鍵是能不能及時認識到錯誤,能不能及時改善它。做人行事一是不可將錯就錯,不肯悔過;二是不可一錯再錯,積重難返。

14無所事事如同犯罪

宋朝時日本的僧人道元來中國留學,落腳在天童山景德寺參禪修行。寺里有一位駝背的老禪師,是負責膳食炊事的「典座」,已經80多歲了。有一次,他在太陽底下一手撐著拐杖,一手將香菇一顆顆地排在地上曬。寺院里需要食用大量的香菇,必須趁暑天烈日晒干,以便儲存備用。

道元看到以後,於心不忍,就上前跟老禪師說:「長老!您年紀這麼大了,為什麼還要這麼辛苦做這種事情呢這種差事可以找其他人替您老人家代勞呀!」

「他並不是我!」老禪師毫不含糊地回答說。

道元禪師說:「話是不錯!可是要工作也不必挑這種大太陽天的時候呀!」

「大太陽天不曬香菇,難道要等陰天或雨天再來曬嗎?」老禪師反問道。

道元一時間如醍醐灌頂,豁然開朗,禪法又進了一步。

人生的價值在於創造,沒

有創造的生活,只能叫活

著。幸福的根本意義在於

勞動創造,在於參與人生實踐中生命力的獲得、完善和發揮!一切樂境,都可由勞動得來,一切苦境,都可由勞動解脫。

15需戒驕戒躁

悟達禪師做雲水僧時,有一天途經京師,看到一位西域異僧身患惡疾,無人理睬,於是就為他擦洗敷藥,細心地照顧他。病僧痊癒后對悟達禪師說:「將來如果有什麼災難,你可以到西蜀彭州九隴山間兩棵松樹下面找我!」

多年後,悟達禪師的法緣日盛,唐懿宗非常景仰其德風,特封悟達禪師為國師,並欽賜檀香法座。這時,悟達禪師自覺尊榮,也漸漸起了傲慢之心。一日,悟達禪師膝上忽然長了個人面瘡,眉目口齒皆與常人無異。

悟達禪師遍攬群醫,都無法醫治,束手無策之時,忽然想起昔日西域異僧的話,於是就依約來到九隴山,找到西域異僧並道明來意。西域異僧胸有成竹地指著松旁的溪水說:「不用擔心,用這清泉可以除去你的病苦。」

悟達禪師正要掬水洗滌瘡口,人面瘡竟然開口說道:「慢著!你知道為什麼你的膝上會長這個瘡嗎?西漢史書上袁盎殺晁錯的事情你知道吧!你就是袁盎轉世,而我就是當年被你屈斬的晁錯。十世以來,輪迴流轉,我一直在找機會報仇,可是你卻十世為僧,清凈戒行,一直苦無機會下手。直到最近你集朝野禮敬於一身,起了傲慢之心,有失道行,我才能附在你身上。今日蒙迦諾迦尊者慈悲,以三昧法水洗我累世罪業,今後不再與你冤冤相報。」

悟達禪師聽后,不覺汗如雨下,連忙俯身捧起清水洗滌,突然一陣劇痛,昏了過去。當他醒過來的時候,膝上的人面瘡已經消失不見,眼前也沒有什麼西域異僧。

這個故事告誡人們:輕慢

他人,驕縱自我,這是人

性中深藏難除的劣性,

一旦產生這樣的心境,那就會產生傷人不利己的心態。如此一來,難得有朋友在你身邊,而你傷害了的人卻會伺機而動。

16求人不如求己

曾經讀到這樣一個禪宗的故事,名為「自傘自度」。這個故事寓意深刻,令人回味。有一個信者在屋檐下躲雨,看見一位禪師正撐傘走過,於是就喊道:「禪師!普度一下眾生吧!帶我一程如何?」禪師道:「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無雨,你不需要我度。」

信者立刻走出檐下,站在雨中,說道:「現在我也在雨中,該度我了吧!」

禪師:「我也在雨中,你也在雨中,我不被雨淋,因為有傘;你被雨淋,因為無傘。所以不是我度你,而是傘度我,你要被度,不必找我,請自找傘!」

那個人站在雨中被淋得渾身濕透了,到最後禪師還是沒有度他。他說道:「不願意度我就早說,何必繞這麼大的圈子,我看佛法講求的不是『普度眾生』,而是『專度自己』!」

禪師聽了不但沒有生氣,反而心平氣和地說道:「想要不淋雨,就要自己找傘。真正悟道的人是不會被外物干擾的。雨天不帶傘,一心只想著別人肯定會帶傘,肯定會有人幫助自己的,這種想法最是害人。總想著依賴別人,自己不肯努力,到頭來必定是什麼也不能得到。本性是人生來就有的,只不過有的人還沒有找到,平時不去尋找,只想依靠別人,不肯利用自己潛在的資源,只把眼光放在別人身上,這樣怎麼能夠取得成功呢?」

我佛雖然慈悲,普渡眾生,但也不是什麼人都能度的,太懶的人,根基淺薄、福緣太差的人,想度也度不了啊!

這個故事給人們最大的啟發就是:平時應該靠自己的努力去修得一把傘用以自度,因為沒有人會給你送傘。

自傘自度,自性自度,求

人不如求己,除了自己

之外,還有誰能做你的

依靠?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要依靠自己,挖掘自己,發揮自己,自己成就自己。

17仁者無敵

蕭震是浙江溫州府的一名丞官,年輕時有一天他夢見一位得道的智者暗示說,他的壽命只有到18歲。後來他的父親奉派到四川去做總帥,蕭震不想去,他的父母卻令其隨行,他只好勉強去了四川。

到了四川,他父親設宴款待將士。

酒過三巡時,照例要獻上一道名菜叫「玉箸羹」。這道菜的做法是先以烈火燒紅鐵筷子,然後刺入母牛的乳房內,乳汁流出后凝結在鐵筷子上,再加上調味品,做成菜肴。

蕭震偶然走進廚房,看見許多乳牛被綁著,他覺得很奇怪,詢問以後,明白其中情由,大為驚訝。心想:「人們只為滿足一時的口腹之慾,竟然讓乳牛無故慘遭這樣的酷刑。」於是急忙稟告父親,向他請求到了一面「禁食牌」,當場禁食此羹,並且讓父親下令永遠禁止食用這一道菜肴,以免乳牛再遭慘害。

不久,蕭震又夢見得道的智者對他說:「你的心地仁慈,做了一件大功德,不但免受夭折之苦,而且可以福壽綿長。「後來,蕭震果然活到90多歲,無病安詳而終。

佛教對慈悲的詮釋是:慈

者給眾生快樂,使他們

幸福;悲者拔眾生苦,

使他們離苦得樂。佛教將慈悲心分為三層,一是眾生緣慈悲,二是法緣慈悲,三是無緣慈悲。眾生緣慈悲是一般的同情憐憫之心,法緣慈悲則是斷除煩惱的聖人,對眾生執著煩惱而流浪於生死起同情心,無緣慈悲是將志願化為實踐行為。

18莫以善小而不為

大德高僧星雲大師講了一個故事,很讓人受惠。

抗日戰爭期間,有一位年輕戰士趕赴沙場的途中,救了一位想要跳河自盡的婦人,婦人被救上岸之後,不但沒有感謝青年,並且責怪青年害她生不如死。在青年一再的詢問之下,婦人才傷心欲絕地道出自盡的原因:原來

她的丈夫遭人陷害鋃鐺入獄,家

中留下年邁多病的高堂以及三個

嗷嗷待哺的稚子需要侍奉撫養。

奈何家徒四壁,貧無立錐,只好

將僅有的衣物典當得一塊銀元,

以治療母親的陳年病疾。哪知屋

漏偏逢連夜雨,奸詐的商人卻以

假的銀元欺騙她,在生路斷絕之

下,只好一死以求了斷。

青年聽了之後,油然升起惻隱之心,就對婦人說:「您的遭遇太值得同情了,我這裡有一塊銀元,請您拿回去安頓家人,為了免得再危害他人,請您把假的銀元給我吧!」

青年拿了假銀元,不經意地隨手往身上口袋一放,就出征去了。在一次激烈的戰鬥中,槍林彈雨之下,一顆子彈朝青年的胸膛射來,正巧打在放著假銀元的部位,假銀元凹陷了下去,卻救了青年一命,青年於是拍手讚歎說:「太值得了!這一塊銀元真是千金難換啊!」

青年由於一念之善,以一塊銀元救了婦人一家,也為自己掙回後半生的人生。

善惡皆有報。莫輕視小

惡,以為自己不會受報

應。莫輕視小善,小水滴

不斷地落下,最後能灌滿整個瓶子。集小惡則成大惡,集小善則為大善。所以聰明的人逐漸積集小善,而使他整個人充滿著福德。

19莫以惡小而為之

宋朝崇陽縣令張秉崖親眼看到庫吏從倉庫里走出來,順手把一枚銅幣裝進了衣袋裡。後來他細心觀察,發現竟然天天如此,於是便把庫吏抓了起來。庫吏不服,說:「一文錢何足掛齒?」

張秉崖氣憤地說:「錢雖少,天天貪就成了巨貪,年年貪就是罪大惡極。」最後,張秉崖在庫吏的供詞上揮筆寫道:「一日一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不殺貪吏,百姓難安。」最後,把那名庫吏判了死刑。

這個庫吏採取監守自盜

的手段是十分狡猾的。

當然,他再狡猾也沒有

能夠逃避懲罰。現實生活中,我們應自覺做到擇善而從,拒絕「小惡」,肯做小善。莫輕視小惡,以為自己不會受報應。莫輕視小善,小水滴不斷地落下,最後能灌滿整個瓶子。所以聰明的人逐漸積集小善,而使他整個人充滿著福德。

20做話的主人

南北朝梁開國君主梁武帝蕭衍是一個尊崇佛教的皇帝,曾經三次捨身為佛。有一次,好不容易請到了菩提達摩。他恭敬地問:「什麼是聖諦第一義?」菩提達摩說:「不知道!」

梁武帝不相信自己的耳朵,這一個看來像得道高僧的人,竟然坦蕩蕩地告訴他「不知道」。他又請教了一次。菩提達摩說:「空,廓然無聖!」

什麼?你竟敢告訴我根本沒有什麼神聖的教誨。梁武帝有點不高興了。

第二天,他問自己最尊敬的志公禪師。志公禪師說:「唉呀,他才真是個高人!」梁武帝雖然不明白意思,仍派人去追菩提達摩回來。但菩提達摩早已經乘一葦渡江,到魏國去了。

早在菩提達摩之前,禪宗已經在迦葉的微笑、佛陀的授花典禮中,深深扎了根,種子破了殼,發了芽。當釋迦牟尼在應該開口講話時不講話,只是拈花微笑。世尊為什麼不說話?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佛陀的大弟子、二弟子,一切資深弟子都不知如何是好,他們只將懷疑的神色藏在眼睛里。這時候,只有迦葉一個人在微笑。

迦葉,一個在如銀河般浩瀚的佛經中從未曾發一言的人笑了。只有他敢笑,佛陀卻把花傳給了他。一個無聲的訊息,一個神秘的音波,只有他接收到了。

話不在多,少說為佳。有

時無聲勝有聲,多說話不

如少說話。人常常犯一個

毛病,說了許多,但不知道自己要說什麼。或者話一到,就從嘴巴出來,讓所有的話語都消失在大氣層里。有的話說了製造自己的煩惱,有的話說了讓別人煩惱。

21口下留情

從前,舍衛城中有一個富翁,名叫師質,信奉佛教。有一天,他準備了美好的飲食,虔誠地供養佛陀和僧眾。佛陀受過供養,又開示一番,就領著眾僧回到精舍。歸來的半途,佛和僧眾在河邊的大樹底下休息的時候,從樹上跳下一隻猿猴,求借佛陀的缽具。猿猴接過佛缽后,速去速來,並且在缽中盛滿了甜蜜,雙手恭敬奉給佛陀。佛陀接受后,又把它分施給眾僧,令猿猴多得福報。猿猴看了,歡喜跳躍。

過了不久,猿猴死了,轉世為人,生於師質的家中。出生的時候,家裡所有的食具都滿裝蜜糖。師質夫婦覺得奇異,就此把他取名,叫做蜜勝。

光陰如箭,歲月賓士,一轉眼過了幾年,蜜勝已長大了,他厭煩塵俗,要求父母允許他出家,父母高興地答應了。得到父母的讚許后,蜜勝到園精舍投佛出家。因為他前世的善因,很快地證了果。

有一次,他和同修比丘們出外度化的途中,感到熱渴異常,大家都想有一杯飲料。這時蜜勝比丘將空缽向空中一擲,然後,雙手去接時,缽中已盛滿著佳蜜,送給眾僧解渴。回到精舍時,有一位比丘就向佛陀請教道:「蜜勝比丘,過去修的是什麼福?為什麼能在任何時間、任何地方,都能夠方便求得蜜糖?」

佛陀答道:「你們記得在很久以前,有一隻猿猴,求借缽具,裝了佳蜜,來供養佛和僧眾嗎?由於他的喜心施捨,死後就轉生為人;由於他的誠心,供佛佳蜜,所以今生隨時隨地都能夠得到蜜。」

佛陀說過以後,比丘又問道:「佛陀!蜜勝的前世,又是什麼因緣,才墮生為猿猴呢?」

這時佛陀的四周,已圍繞著很多弟子,佛陀看了看他們后,才說道:「蜜勝會墮為猿猴,那已是五百生以前的事,也就是迦葉如來在世的時候,有一位青年比丘,在偶然間,看見另一位比丘跳過一條小溪,就笑他的姿態如猿猴一樣,因此犯了惡語的罪,所以他墮落為猿猴。後來他知道自己的錯,曾向那比丘求懺悔,免墮地獄受苦,並因此勝緣,猿猴能遇佛得度,今生也很快修成了正果。」

佛陀講完以後,諸比丘們

都知道了,一句惡言,就

能招來苦報。因此,大家

再也不敢有戲言和惡口,因為因果是不會饒過人的。中國有一句成語:眾口鑠金,積毀銷骨。它說出了嘴巴的厲害,道出了世上最兇狠的一種武器。還有一句話叫「舌根底下壓死人」,這比積毀銷骨只怕又進了一步。舌頭是斷石削髮的利刃,軟刀子殺人,殺人不見血,一針見血,見血封喉。真是人言可畏啊!

22慈悲方能解開

在佛陀時代,有一天,有一個商人在路上不小心被牛抵死了。牛的主人怕留下這條惡牛以後將帶給他更多的麻煩,因此就將牛賤價出售。牛的新主人買牛回家,走到半途中,來到一河邊,想給牛飲水。哪知牛不飲水,突然凶性大發,又把新主人給抵死了。新牛主的家人,知道后不禁勃然大怒,立刻將這條牛殺死,然後挑到市場販售。

有一個農夫,貪著便宜買下了牛頭,用繩子系著牛角擔回家。半途中,因天氣炎熱,就將牛頭掛在樹枝上,然後坐在樹底下休息。哪知正休息時,系牛頭的繩子不知何故突然斷裂,牛頭從樹枝上掉落,剛好打在農夫的頭上,可憐的農夫,當場被打得傷重而死。

一頭牛,在一天之中竟然害死三個人。這件不尋常的事故惹得大家不禁紛紛議論,消息傳到了頻婆娑羅王耳中,他也覺得不可思議,想其中必有緣故,就親自前往請教佛陀。

佛陀解釋說,在前世,有三個商人相約到外地做生意,為了省錢不住旅館,特地到一個老婦人家借住。雙方約定,要付老婦人租金。到了第二天,這三個商人趁著老婦人外出時,竟偷偷溜走了。老婦人回來后發覺了,非常憤怒,就追上去,要向他們索取欠款。

三個商人擔負著沉重的行李,在不遠的地方被老婦人追上了。這三個商人以為她年老可欺,不只賴賬不還,還用惡言惡語侮辱她。老婦人對他們無可奈何,只得憤恨地對他們說:「你們這些無賴漢,欺負我年老孤單,你們以後一定會有報應的,今生我雖然奈何不了你們,等來生無論是否為人,我一定要報復,要殺害你們,以泄我心頭的憤恨!」

佛陀繼續說道:「那條凶牛,就是這老婦人的後世,而同日被牛抵死的三個人,就是欺負老婦人的那三個商人!」

這個故事顯示了怨恨的可怕,三個商人的行徑固然可惡,但還不至於遭受殺身之禍的報應,而老婦人可怕的怨恨心就像個毒咒,不止將自己咒進了因果報應的羅網,而且加速惡化了彼此本來還不算嚴重的因果關係。

因為怨恨,彼此註定了將

展開一場長期而難以止息

的「冤冤相報」悲劇,

而在這場悲劇,或即將接著上演的悲劇中,註定了將沒有人是贏家。因為怨恨的毒咒,一方咒向了別人,另一方也咒向了自己!

23不必回頭看罵你的人

《三國演義》第103回里,諸葛亮率大軍出征,司馬懿中計吃了虧,就閉關不出。諸葛亮先是多次令人到曹軍陣前辱罵,但魏兵卻採取「罵不還武」的辦法,怎麼也不出兵。諸葛亮乃取巾幗婦人縞素之服,盛於大盒之內,修書一封罵司馬懿不像個男人。司馬懿看完信后,並不嗔怒,反而關心起諸葛亮的寢食生活狀況。從來使口中判斷出諸葛亮活不長了。於是更據守不出,蜀魏雙方在渭水一帶相持了百餘日。結果,諸葛亮「星隕五丈原」。蜀軍不得不撤回漢中,司馬懿防禦成功。

如果說諸葛亮氣死周瑜,罵死王朗,氣死曹真是因為後者的氣度太窄的話,那麼,司馬懿受辱不嗔則是有容乃大。司馬懿的「孔明食少事煩,豈能長久?」一語送終諸葛亮!諸葛亮享年54歲,其短壽難道跟「輕搖三寸舌,罵死二三人」無關嗎?而被罵的人死與氣惱,不也值得後人引以為戒嗎?

根本不必回頭去看咒罵你

的人是誰。如果有一條瘋

狗咬你一口,難道你也要

趴下去反咬它一口嗎?人生在世,總免不了被罵。至於罵人,不管多少,也都會有的。有修行的人可以管住自己不罵人,但管不住別人罵自己。

24欲行平路先凈己心

明朝有一個叫董京的人在京城為官,有一年,山東大旱,董京被朝廷派往山東指揮軍民抗旱,因抗旱有功,董京回京后被朝廷重賞,官升一級。但就在自己的事迹被民眾廣為傳誦的時候,董京卻出人意料地向朝廷交代曾截留過朝廷下放的救災銀兩,並把截留的銀兩如數退了出來,要求將功贖罪,不要陞官。

董京說:「山東大旱,顆粒無收,民不聊生,所到之處,屍首遍野,人去屋空,不是親眼目睹,很難想象災民悲慘的現狀。災民的不幸遭遇,使我坐立不安,深感過去截留救災銀兩之罪過。

在抗旱救災中,汗水沖走我身上塵土的同時,也洗去我心靈中的污垢,所以我要在獲得榮譽的時候揭發自己,以減輕內心的愧疚,求得寬恕。」

經過一次生與死、血與淚

的親身體驗后,人的心

靈會得到凈化,精神會

得到升華。後來,董京成為明朝不可多得的清官。凡人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私心雜念就是魔鬼。世間人要及時清理自己的私心雜念,洗滌心靈的污垢,清除魔鬼的一面。否則,當魔鬼的一面統領全局時,人的心靈家園就會迷失在燈紅酒綠、紙醉金迷之中,淹沒在靈與肉、淚與笑的搏擊之中,再也找不回自己的靈魂了。墮入無邊苦海,自救已經來不及了。

25一念地獄一念天堂

一天,信重武士向白隱禪師請教:「真有地獄和天堂嗎?」

「你是做什麼的?」白隱禪師問。

「我是一名武士。」信重武士答。

「你是一名武士?」白隱禪師大聲說,「哪個愚蠢主人會要你做他的保鏢?看你的那張臉簡直像一個討飯的乞丐!」

「你說什麼?」信重武士熱血上涌,伸手要抽腰間的寶劍,他哪受得了這樣的譏嘲!

白隱禪師火上澆油:「哦,你也有一把寶劍嗎?你的寶劍太鈍了,砍不下我的腦袋。」

信重武士勃然大怒,「哐」地一聲抽出了寒光閃閃的利劍,對準了白隱禪師的胸膛。

白隱禪師安然自若地注視

著信重武士說:「地獄之門由此

打開!」

一瞬間信重武士恢復了理

智,覺察到自己的冒失無禮,

連忙收起寶劍,向白隱鞠躬道

歉。

白隱禪師面帶微笑地對信

重武士說:「天堂之門由此敞

開!」

大乘佛法常說:「是心作

佛,是心是佛。」又說:

「是心是菩薩,是心作菩

薩。」你想升天堂入地獄是由你自心一念所造的,你心想升天堂,別人沒法拖你下地獄;你要下地獄,別人也無法硬拉你上天堂。

26快樂和痛苦都不是永恆的

有個年輕人與情人約會,他來的很早,就在樹下轉來轉去。這時候,一位白眉垂肩的老禪師來到他身邊,拿出一枚紐扣對年輕人說:「你將紐扣向右一轉,你就能跳過時間,要多遠有多遠。」

年輕人想,我該不會真遇到羅漢大仙了吧!他試著將紐扣一轉,情人出現了,正向他遞送秋波。他心裡想要是現在能進行婚禮,那就更好了。他又轉了一下,隆重的婚禮,豐盛的酒席,他和情人並肩而坐,周圍管樂齊鳴,悠揚醉人。他抬起頭,盯著妻子的雙眸,又想現在要是只有我倆該有多好。他悄悄地轉動了一下紐扣,立刻夜闌人靜……他飛速地轉動紐扣,他有了兒子,後來又有了孫子,轉眼間已是兒孫滿堂。然後又四處為官,到處受人吹拍,年輕人真是喜上心來!紐扣轉到最後,年輕人已是老態龍鍾,衰卧病榻,幾個不孝兒孫把家產揮霍一空,還狠心地把他扔到荒郊野外。又餓又累的老人終於仰面跌倒,被烏鴉老鼠咬成一堆破爛。

年輕人看得頭皮發麻,心底直冒冷汗,像泄了氣的皮球。正當他萬念俱灰的時候,禪師收回了紐扣,於是年輕人又回到了那棵生機勃勃的樹下,繼續等待著他可愛的情人。

世俗的快樂找不到永恆的

幸福,因為時間使任何東

西都是無常的。快樂不

長久,悲傷有盡頭。得意時不可貪戀,失意時不可氣餒。誰能說得到就一定是福,失去就一定是禍?樂極生悲、因禍得福的事是常常發生的。因為喜歡而擁有,就擁有了快樂;因為喜歡而失去,就失去了快樂。在你擁有快樂的同時,你也就擁有了怕失去快樂的恐懼。而在你失去的同時,你也就沒有了這份恐懼。

27慈悲的力量

夢窗國師有一次搭船渡河,要到信徒家裡做佛事,當船正要離岸時,有位帶著佩刀、拿著鞭子的將軍,站在岸邊大聲喊道:「喂!等一下,載我過去!」

全船的人說:「船已經開了,不可以再回頭。」

夢窗國師說:「船家,船還沒有走多遠,給他方便,回頭載他吧!」

撐船的人看到是一位出家人說情,就回頭讓那位將軍上了船。哪裡知道這個將軍一上船,看到船里坐著一位出家人,就拿起鞭子抽打夢窗國師說:「和尚!閃開一邊去,把坐位讓出來!」

這一鞭重重地打在夢窗國師的頭上,血汩汩地流了下來,國師一言不發把位子讓了出來。大家看了都非常害怕。船開到對岸,夢窗國師跟著大家下了船,走到江邊,默默地把凝結的血塊洗掉。

這位蠻橫的將軍覺得對不起夢窗國師,於是上前跪在國師面前懺悔,國師心平氣和地說:「不要緊,出外人心情總是急躁些。」

是什麼力量降服了這位驕

慢粗魯的將軍?是慈悲的

力量。慈悲的力量可以

化解嗔恨為和平,轉變暴戾為祥瑞。在慈悲之前,頑石也會點頭,強盜也能感化。武器只能制伏人的行為,無法改變人內心的邪惡;而慈悲卻能震撼人的心靈,凈化人的身心。如果說世界上還有什麼比刀槍武器、權位勢力更有力量和震撼力的話,那就是慈悲。

28能救人的人都是菩薩

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阿儺,在摩揭陀國一片林子中,見一小和尚在念經,不少地方都念錯了,他就走上前指正。

小和尚冷笑道:「你是不是老糊塗了?

這是我師父當年親口所教,絕不會有錯。」阿儺受此刺激,決計離開摩揭陀國,去毗舍離城。

正在渡恆河時,摩揭陀國國王率數千兵馬急速趕到,要請阿儺回去。毗舍離國王聽說阿儺前來,十分高興,又聽說摩揭陀國國王帶兵來追,便也帶來大隊人馬,準備把阿儺搶回去。摩揭陀國軍隊駐紮在南岸,毗舍離國軍隊駐紮在北岸,兩軍相對,殺氣騰騰。

阿儺恐怕一場殘殺因自己而起,便從舟中騰空而起,化為火球寂滅。

屍骨一分兩半,一墮南岸,一墮北岸。於是二王各得一份,舉軍慟哭,不再相爭,各還本國,建塔供奉。

佛家有語云:我不下地

獄,誰下地獄!為了平

息一場殘殺,阿儺不惜自

焚,最終分身二國,一半墮南岸,一半墮北岸,這與當年釋尊割肉喂鷹一脈相承。阿儺的死平息了一場戰爭,而且使戰爭的雙方能從中感悟到佛家慈悲的精神,受到一次深刻的教育。

29甘於寂寞

有一個小和尚,當初來剃度的時候信誓旦旦地向老和尚表示皈依佛門,但才念了不到一個月的經就受不了寺院的寂寞,還俗去了。兩個月後,他又說忍受不了紅塵的喧嘩浮躁,一把鼻涕一把淚地要求重入佛祖門下。老和尚一時間心軟,就答應了。三個月後,他又嚷嚷說佛門冷清留不住人,又一次開溜。

這樣鬧騰,到今天他上山來「皈依佛門」已經是第六次了。這讓老和尚很是煩惱。突然間老和尚恍然大悟,終於想出了一條妙計。老和尚把他叫來,對他說:「這樣好了,你乾脆不用信佛,脫掉袈裟;也別到紅塵廝混,做個俗人。不如就在半山腰的涼亭那裡開個茶館,也省得兩邊跑這麼麻煩。」

那人聽了高興得不得了,還真的在涼亭那兒開了個茶館,討了個老婆,開開心心地過活起來。老和尚實在是高明,像這種半拉子的還俗和尚也只能安排他做半拉子的事情。

寧靜致遠,澹泊明志,是

極高遠的心態。耐不住

寂寞,就不會有這樣的

境界。曾經懷疑,世上是否真有經得住寂寞的人。越是偉大的人,越是對寂寞充滿恐懼。金錢、地位,說來都是人們不甘寂寞的毒藥,它的後果使人難以抵禦。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讀者文摘精華:春夏秋冬(共4冊)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讀者文摘精華:春夏秋冬(共4冊)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十六章《讀者文摘精華:秋》(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