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亞洲戰場(4)

第64章 亞洲戰場(4)

第64章亞洲戰場(4)

攻擊完港口后,為預防萬一,部分日機準備帶着炸彈返航。讓薩默維爾沒想到的是,這支日機群在返航途中正好和他的艦隊碰上。這時,日軍卯足了勁,將所剩不多的炸彈和魚雷,全部投向防空火力薄弱的「競技神」號航空母艦。不一會兒,「競技神」號航空母艦就沉入了海底,一艘離「競技神」號航空母艦不遠的驅逐艦也稍帶着被炸沉。其他幾艘航空母艦也遭到了重創。第2支「Z」艦隊幾乎被全殲。就這樣,英國新組建的遠東艦隊在遭受了沉重的打擊之後,剩下的幾艘傷痕纍纍的軍艦,也只有返回倫敦這一條路可走了。

馬來亞海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開始時,發生在馬來亞的一場海戰,日軍在此戰中擊沉2艘英國皇家海軍戰列艦,奪取太平洋及印度洋之制海權,亦使馬來半島之失陷成為定局。

「Z」艦隊的覆沒,是美英繼珍珠港事件之後所遭受的又一次沉重打擊,英遠東艦隊被擊潰對當時英國在遠東的軍事地位產生了災難性的影響。從此,大英帝國失去了制海權。正如英國首相丘吉爾一語道破的那樣:「在全部戰爭過程中,我從來沒有受到過比這更直接的震驚。當我在床上輾轉反側時,可怕的消息死死地糾纏着我。無論是在印度洋還是太平洋中,都沒有英國或是美國的主力艦了。在這廣漠的一大片海洋之上,日本獨霸,而我們則到處都是脆弱和沒有防禦的。」

在這次戰役中,日軍的魚雷無論在性能上還是在數量上都是英軍所不能比的。

緬甸戰役,一次滇緬遠征戰

作戰時間:1942年1月20日~5月20日

作戰地點:緬甸

作戰國家:日本同盟國

作戰將領:

史迪威:畢業於美國著名的西點軍校,是一名職業軍人,比蔣介石大4歲。1920年至1923年,史迪威曾經到北京學習漢語,對中國的情況比較了解。

戴安瀾:1904年生於安徽無為,1924年考入黃埔軍校第三期學習,後來參加了第1次東征和北伐戰爭,歷任排長、連長、營長、團長、旅長、副師長等職,率部參加台兒庄戰役和武漢會戰等戰役戰鬥,作戰經驗豐富。

杜聿明:1904年生於陝西米脂,1924年4月考入黃埔軍校第1期學習,後來參加了平定商團叛亂、第1次東征等戰鬥。1937年8月參加淞滬抗戰,積累了對日作戰經驗。

■點燃戰火

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軍在短時間內佔領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中國香港、印度尼西亞等地,由於兵力不足,未能進兵緬甸。這樣,緬甸便成為國際同盟與日本法西斯的必爭之地,戰略地位越來越突出。

英國時刻都在關注緬甸的態勢。丘吉爾認為如果失去緬甸,英國就會失去在亞洲大陸的南翼屏障,甚至動搖其在亞洲的根基。

日本當局把緬甸看作南方佔領區的一道西南屏障。日軍看到,佔領緬甸,不僅可以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的大陸屏障,還可以西進印度,下中東與德軍會師,北上中國西南地區,切斷滇緬公路。不僅如此,還能控制印度洋,就能從海上控制印度和中東,就能有力支援太平洋海戰。

當時的中國政府認為滇緬公路是中國的一條重要國際通道,緬甸對抗日戰爭具有重要影響。抗戰爆發,日軍侵佔中國的華北、華東以及東南沿海的廣大地區,截斷了中國海上的國際交通。為了打破日軍對中國的全面封鎖,中國急需開闢新的國際通道。

當時,緬甸首都仰光經曼德勒到中緬邊界的重鎮臘戍,已經有一條鐵路。雲南境內,昆明至下關也有公路。為了修築臘戍至下關的公路,1937年11月至1938年8月,滇西各族人民在極其惡劣的環境中,憑着一腔報國熱情日夜奮戰在築路工地上,在不到1年的時間裏,搶修出了一條長達547.8餘公里的交通幹線,即滇緬公路。

就這樣,在各方面利益的驅動下,對緬甸控制與反控制的鬥爭日益激烈。為此一場戰爭即將打響。

1941年12月,日軍第15集團軍司令官飯田祥二郎到達曼谷。日軍大本營為了儘快攻佔東南亞各國,指令第15集團軍迅速調集軍隊,調整部署。1942年1月4日,日軍2個師團從泰國出發,經麥索侵入緬甸境內。日軍攻佔緬甸首都仰光后,又增調2個師團,總兵力約9.5萬人,飛機250架。

1月19日,日軍佔領緬甸南部的戰略要地土瓦,控制了丹那沙林地區的3個主要機場,這就切斷了英國軍隊從緬甸對馬來亞的支援。

1月20日,日軍第55師團主力突破泰緬邊境守軍的防線。30日,第55師團進至毛淡棉附近時,與緬甸軍隊和英印緬戰場上的英印軍隊國軍隊發生激戰。2月4日,日軍第33師團佔領拔安。2月9日,第15集團軍接到命令,日軍南方軍司令部命令該軍「繼續現在作戰,盡量殲滅敵人,進到仰光地方,且務必在其以北取得地盤,以準備對曼德勒和仁安羌附近的作戰」。至此,緬北的戰爭越打越激烈。

■初露鋒芒

1940年10月,滇緬公路重新開放。1941年2月,英國政府任命丹尼斯少將為駐華武官。丹尼斯支持中國抗戰,他到任后,代表英國政府向重慶方面提出了中英結成軍事同盟、共同抗擊日寇的建議,得到重慶方面的贊同。

日軍偷襲珍珠港,進攻美國、英國、荷蘭在太平洋的其他屬地,這使亞洲由中國持續4年半之久的單獨對日作戰演變成了中、美、英、荷、澳等國家聯合對日作戰。這是抗日戰爭的一個重大變化,也是此次中國遠征軍赴緬作戰的一大背景。

中國遠征軍這次入緬作戰的指導思想是:「以支援英軍確保緬甸國際補給線之目的,即深入緬甸境內,力求於曼德勒以南地區擊破日軍,狀況不利時,主力以密支那、八莫為基地,一部以景棟為基地,策劃持久,以確保國境。」

1942年2月,日軍加強攻勢,仰光告急,駐緬英軍總司令T·J·小胡敦請求中國遠征軍進入緬甸。2月16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根據《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命令在滇緬邊境待命的第1路軍副司令長官杜聿明率領第5、第6軍進入緬甸,緊急向緬南、緬東地區開進。

3月初,中國遠征軍接替英軍仰光至曼德勒鐵路以東至泰、老越接壤地區的防務。不久,第66軍進入曼德勒地區,中國戰區參謀長J·W·史迪威中將到達緬甸,第1路司令長官羅卓英於4月進入緬甸。

3月10日,日軍第5師團從仰光北面的勃固出發,沿鐵路北上,向東吁推進。沿途的英緬軍隊見日軍進攻,紛紛北撤。

3月18日,第5騎兵團在彪關以南約20公里的一座大橋附近接應英軍時,遭到日軍第55師團先遣隊的攻擊,中國官兵與日軍激戰,掩護英軍安全撤離。當日軍2個營孤立冒進,汽車隊行至彪關河大橋北端時,預先設伏的騎兵團官兵突然把大橋炸毀,全殲日軍。

彪關河一戰,中國遠征軍初露鋒芒,沉重地打擊了侵緬日軍。首戰的捷報,揭開了東吁保衛戰的序幕。

■東吁保衛戰

中國遠征軍副司令長官兼第5軍軍長杜聿明從繳獲的日軍文件中得知,日軍第15集團軍兵分3路,以曼德勒為主要目標,繼續北上。當面之敵,最多不超過2個師團。杜聿明為了擊破當面的日軍,並協助英軍收復仰光,決定集中主力組織東吁會戰。

當杜聿明的決定得到史迪威將軍的支持后,他親赴東吁,指導第200師固守東吁。3月18日,40多架日軍飛機分3批連續轟炸東吁。剎那間,東吁全城被燒成一片瓦礫。

3月20日,日軍第55師團一部在空軍的配合下,以坦克、裝甲車開路,向東吁外圍陣地發起攻擊。中國遠征軍第5軍第200師的官兵頑強抗擊,雙方激戰一晝夜,日軍傷亡300多人,但還是沒有突破鄂克春陣地。後來,日軍只好增加兵力,在20多架飛機的掩護下發起連續攻擊。中國遠征軍第5軍第200師官兵機智靈活,英勇奮戰,使得日軍的進攻連連受挫。

3月24日,1100多名日軍向東吁以北的克永岡機場迂迴,突然攻佔了這個機場。杜聿明得知這一情況,急命第5軍1個補充團從彬文那出發,向機場緊急增援。但是,增援的部隊還沒趕到,機場就已經失守。這樣,第200師與後方的聯繫被日軍切斷,第200師迅速派出2個團,向佔領機場的日軍進行反擊,沒有成功。

3月26日,日軍第55師團向東吁市區發起猛烈的攻擊,東吁西北角的陣地被日軍突破。第200師官兵在戴安瀾師長的指揮下,與日軍展開了激烈的巷戰,雙方的傷亡很大。

蔣介石得知緬甸的戰況,致電中國遠征軍,提出在東吁、彬文那之間與日軍進行一次會戰。杜聿明看完電報,一面命令第200師固守東吁,一面急派第5軍第22師向東吁增援。

3月28日,第22師進至東吁以北的南陽車站時,遭到日軍的阻擊。當日軍得知中國遠征軍的增援部隊已經到達,釋放糜爛性毒氣,使中國軍隊遭到嚴重傷亡。遠征軍增援部隊與日軍連續激戰兩天兩夜,未能突破日軍的阻擊。

由於守衛東吁的第200師與後方失去了聯繫造成糧彈缺乏。偏偏這時日軍的增援部隊第56師團搜索團於29日夜間加入戰鬥,這就使得第200師打得更苦。

在這種態勢下,杜聿明看果斷決定放棄東吁,命令第200師於29日晚突出東吁,退往彬文那。到3月30日清晨,第200師安全渡過錫唐河,連傷病員也全部順利轉移。日軍佔領東吁后,分兵兩路,發展攻勢。

這次戰鬥持續了12天,殲滅日軍5000多人,主動安全地轉移,有力地支援了英緬軍。

■仁安羌解圍

4月14日,英緬軍第1師和英裝甲兵第7旅在仁安羌被日軍第33師團一部包圍,情況緊急。下午2時,亞歷山大將軍要求中國遠征軍迅速給予援助。中國遠征軍長官部得知這一緊急情況和英軍的請求后,孫立人師長趕到英軍第1軍團長史林姆將軍的指揮所,研究援救英軍的作戰方案。

這天下午5時,遠征軍長官部命令唯一的裝甲兵團、第66軍新編第38師第113團緊急前往支援。亞歷山大將軍看到戰場形勢嚴峻,再次要求中國遠征軍增派部隊。中國遠征軍長官部命令第38師再派1個團前往增援英緬軍。孫立人師長也親赴戰場指揮。

4月16日,日軍進至仁安羌以東5公里,派出1個營直趨凱敏,師團主力向仁安羌東北挺進。17日,日軍切斷了馬圭至仁安羌的公路,第33師團主力逼近仁安羌。這時候,英緬軍第1師全部、坦克營1部在仁安羌東北地區被日軍包圍,面對優勢日軍的圍攻,英緬軍官兵不斷向中國遠征軍呼救。上午11時,中國遠征軍第113團也準備加入戰鬥。

4月18日拂曉,中國軍隊在英緬軍12輛坦克和3門火炮的支援下,向該地日軍發起攻擊。激戰數小時,日軍被擊潰。英緬軍第1師師長斯高特看見中國軍隊到來,就像看到了大救星。孫立人師長得知英緬軍的艱難處境后,連夜調整部署,集中兵力支援英緬軍突圍。

4月19日,天剛蒙蒙亮,第113團向日軍陣地發起了猛烈攻擊,激烈的戰鬥進行到下午2時,中國軍隊終於攻克了501高地,擊破了日軍的包圍圈,解救出包括英緬軍總司令亞歷山大在內的被圍英軍7000多人,美國教士、新聞記者500多人,汽車100多輛,戰馬1000多匹,全部收復了油田區。戰鬥結束后,中國軍隊掩護英緬第1師向賓河北岸陸續撤退。

中國遠征軍第38師一部以不足千人的兵力,連續作戰,英勇頑強,以少勝多,擊潰日軍,成功地解救出近10倍於己的英緬軍官兵,不僅受到同盟的讚譽,英倫三島也為中國遠征軍的英勇戰績所轟動。

4月下旬,日軍調整部署,加強攻勢。4月29日,臘戍失守。5月1日,曼德勒陷落。5月~8月,中國遠征軍陸續撤退,部隊官兵歷盡千辛萬苦,先後回國。

1942年中國出兵緬甸,是中國從國際國內戰略局勢出發,聯合盟國在國外進行的一次反法西斯戰爭。此戰中,日軍傷亡約4500人,英軍傷亡1.3萬餘人,中國遠征軍傷亡5萬餘人。日軍訓練有素,採取迂迴包圍戰術快速推進。中英盟軍尤其是中國遠征軍英勇奮戰,但終因部署不當、指揮有誤而失敗。日本在完成緬甸戰役之後得到喘息之機,並藉此鞏固了在緬甸的地位。

雷伊泰灣戰役,

史上最大的一次海戰

作戰時間:1944年10月20日~1944年10月26日

作戰地點:菲律賓萊特島附近

作戰國家:美國日本

作戰將領:

哈爾西:生於1882年,卒於1959年,美國海軍五星上將。曾任航空母艦特混艦隊司令、南太平洋戰區最高司令和第3艦隊司令。因作風勇猛而獲綽號「蠻牛」,又因為人隨和被稱為「水兵的海軍上將」。

金凱德:美國海軍四星上將。1904年高中畢業后考入美國海軍學院。1908年畢業後到戰艦上服役,並隨艦隊參加了環球航行。1913年被送到印第安納波利斯海軍研究生院學習軍械。1916年畢業后授予上尉軍銜。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歷任海軍部編輯、美國特遣艦隊司令的參謀、「伊金伍德」號驅逐艦艦長、海軍總司令的參謀副官和艦隊軍械部門負責人、海軍指揮學院教官、海軍部秘書、「科羅拉多」戰列艦艦長等職,銜至中校。1937年晉陞上校,出任「印第安納波利斯」號重巡洋艦艦長,同時兼任美國偵察艦隊旗艦司令。1938年調任美國駐意大利使館海軍武官。1941年6月,被任命為美國大西洋艦隊第8驅逐艦艦隊的艦長。9月晉陞少將,派往珍珠港擔任第6巡洋艦艦隊司令。

粟田健男:「二戰」時期海軍中將。

小澤治三郎:生於1886年,卒於1966年,日本海軍中將、魚雷戰專家,聯合艦隊的最後一任司令。小澤治三郎中將以冷靜沉着著稱,和南雲忠一中將一樣是魚雷戰的專家。曾參加過馬里亞納海戰、雷伊泰灣海戰。

作戰兵力

美軍:16艘航空母艦,18艘護衛航空母艦,12艘戰列艦,11艘重巡洋艦,15艘輕巡洋艦、144艘驅逐艦、25艘護衛艦、592艘運輸艦後勤輔助艦、近2000架飛機。

日軍:4艘航空母艦,9艘戰列艦,19艘巡洋艦,34艘驅逐艦,約200架飛機。

戰役之最:

戰場廣,戰區東西寬600海里,南北長2000海里。

時間長,不算萊特島登陸,從23日到26日雙方軍艦整整廝殺了3個晝夜。

規模大,不含麥克阿瑟的登陸船隊,雙方參戰艦達293艘,飛機達1996架。

■孤注一擲

1943年的戰勢迫使日本軍隊放棄其在所羅門群島的基地。1944年盟軍在一系列登陸行動中佔領了馬里亞納群島,突破了日軍在太平洋的內防禦圈,在6月的菲律賓海海戰(馬里亞納海戰)中日本的航母艦隊被重創。從而進一步改變了美日雙方的戰略態勢,美軍已經掌握了戰略主動權,日本人在太平洋上的防禦已經岌岌可危了。

(本章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二戰經典戰役全記錄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二戰經典戰役全記錄
上一章下一章

第64章 亞洲戰場(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