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天下一統(大結局)

第375章 天下一統(大結局)

成都大西王府。

「大王,大將軍心思莫測,此次邀您前往劍閣,必然心懷詭計,還請大王三思。」眼看李定國竟然要去劍閣赴約,尚書令劉玄初不由急切的反對道。

「本王與孫可望兄弟也,如今公孫翊已經掌握天下大局,若我兄弟在蜀中一隅之地,仍然不能同心協力,只怕已經來日不多。」

李定國長嘆一聲,這次大將軍孫可望邀請他去劍閣商議大西王朝的出路,他何嘗不知道其中不會順利。

但事情到了這個局面,他若拒絕與孫可望見面,很有可能孫可望會直接投降公孫翊,那麼困居蜀中的他,就將真成為瓮中之鱉了。

「大王,成大事者,又有幾人拘泥於兄弟之情乎?」劉玄初氣急道:「李世民若顧念兄弟之情,豈有玄武門之變?」

「劉大人,可望兄有吾義父遺詔,本王繼承大西王位,本就不合法,如今若是再殺兄弟,豈不讓天下人笑話?」

李定國雖然擁有過人的軍事指揮能力,但在政治層面,他的覺悟卻是遠遠不夠。

「大王,人無傷虎心,虎有吃人心,若是大王執意前往,還請大王做好準備。」劉玄初見李定國主意已定,心知李定國此去,必然無功,甚至可能出現意外的他,頓生意興闌珊之感。

事實上此時的他,也已經生出一絲悔意,當初如果自己不那麼自傲,放低身段,在長安城下歸順吳王公孫翊帳下,今時今日也不至於前途渺茫。

李定國這人性格仁厚,雖然是個好主子,但卻不是一個好主公。

大爭之世,一個好主公,首先必須要有一顆殺伐果斷之心,而李定國身上顯然沒有這樣的心境。

這樣的人註定成不了大業,偏安一隅已經是他最大的成就。

翌日,李定國毅然領着一支親衛,奔赴劍閣赴約。

而漢中的孫可望,早早就在沿途佈置了暗探,得知李定國赴約的消息,他當即調派手下大將樓文、汪萬象率領三千人馬,在劍閣三十裏外的棧道埋伏,準備致李定國與死地。

然而這個消息,卻被與李定國私交深厚的馮雙禮獲悉,得知孫可望準備伏擊殺死李定國。

馮雙禮立即派出心腹,把這個消息送到了李定國手中。

得知消息的李定國,長嘆一聲,只得折返梓潼縣城。

「大王,孫可望既然密謀伏擊您,這就是謀反,若不正法,長此以往,公法天理又如何維持呢?」

帳下驍將左光先見李定國遲疑不前,不由急迫問道。

「不是本王不忍下手,而是如今天下大勢已定,本王若再自相殘殺,大西滅亡只怕為時不遠矣。」

李定國到了這個時候,自然對孫可望不抱期望,但他也明白,這一刀下去,蜀地只怕離滅亡已經不遠了。

「報,孫可望在漢中率軍向明軍投降了。」

然後僅僅過去兩天,孫可望向陝西巡撫李延齡投降的消息就傳遞到了梓潼。

「大事去矣。」得知孫可望獻了漢中,李定國在梓潼喟然長嘆一聲,滿腔熱血也隨之消退。

就在李定國準備返回成都之際,門外親衛來報道:「大王,劉文秀將軍來了,說是有要事面見您。」

「文秀沒死?快,快請他進來。」李定國一直以為劉文秀已經死在了戰場上,此刻得知劉文秀來了,原本頹廢的心情,一下子就高漲了起來。

然而見到劉文秀時,李定國的心卻又沉了下去。

因為劉文秀此次前來,並非是來投靠他的。

劉文秀此次前來蜀地,是奉命前來說降李定國歸順朝廷,前次孫可望在漢中獻表投降,就是劉文秀遊說的結果。

當然孫可望之所以果斷歸順朝廷,也是因為知道伏擊李定國一事敗露,擔心遭到李定國報復的他,遂在劉文秀的遊說下,正式投降了公孫翊。

說起來劉文秀昔日在長安城外一戰被俘,被關押在長安監獄多達半年之久,之後又在陝西巡撫李延齡,花費數月的殷勤遊說下,眼見天下大勢已定的情況下。

劉文秀這才投靠了李延齡,被李延齡委任為陝西行省左參政,協助他參贊巡撫衙門的軍政事務。

「定國兄,吳王如今即將建國開元,天下大勢已定,你盤踞蜀中一隅之地,又能抗衡多久呢?」

「如今雲貴二省皆向吳王獻表歸順,吳王的百萬大軍,正在向湖廣、陝西集結,你若堅持頑抗的話,等待你的結果,只有死路一條。」

「蜀地百萬百姓,必將遭受戰火之苦,若這是你的初衷,那麼小弟無話可說。」

劉文秀素來知道李定國心軟,進門之後,直接道明來意,又以蜀地百萬百姓生死之事說辭,頓時讓李定國陷入長長的沉思之中。

「茲事體大,容我考慮考慮。」李定國如今手中尚有五萬可用精兵,並非沒有一戰之力,加上蜀地易守難攻,對於投降一事,他一時之間自是難以抉擇。

「定國兄,你我兄弟一場,我實話跟你說,以你現在的實力,一旦與吳王大軍對決,最多能夠支撐三個月。」

「相反,這個時候你若率部歸順,吳王建國之後,最不濟也會封你一個侯爵。你我皆是孤兒出身,能走到這一步不容易,若是能夠在太平盛世,做個太平候,豈不是勝過一個亂世王?」

劉文秀與李定國一起長大,兄弟情分自是有的,在見識了吳王公孫翊的新政制度后,他對於未來顯然是充滿期待的。

這些年來刀口舔血,東征西討的目的不就是博個出路嗎?

至於成王稱帝這些的念頭,他卻是從未想過的,他相信李定國心中這樣的念頭也不會有多強烈。

「文秀兄的好意,我豈會不明白,然而這樣的大事,為兄還是需要與眾將商議一番,現在我就立即返回成都,三日後給你答覆。」

李定國沉吟片刻,遂起身說道。

回到成都王府之後,李定國立刻便召集朝中文武官吏,拿出劉文秀帶來的招降書,並言明了大西國的大將軍孫可望,已經獻出漢中城歸順了吳王之事。

「大王,我軍尚有帶甲五萬,若王上但有差遣,末將誓死為大王而戰。」驍將左光先見滿朝文武無人作答,遂站了出來。

「大王,微臣剛剛接報,大小金川土司,日前已經叛變,率眾抗拒交納賦稅,西北各州府土司羌人紛紛響應,若不鎮壓,長此以往蜀地難以安穩。」

兵部尚書吳繼善,眼看朝中那些驕兵悍將,根本看不清眼前的局勢,當即出班放出了一個重磅消息。

「大王,只怕川西北的反叛,就是吳王一手策劃的,正如吳大人所言,我軍若不鎮壓,川西北不保,可若是派兵鎮壓,吳王大軍從漢中進犯而來,我軍如何抵禦?」

戶部尚書胡墨經過短暫的沉思之後,也認為這個時候投降顯然是最好的歸途。

當然無論是胡墨還是吳繼善,這些人實際上都是大明的官宦出身,之前他們都是州府官吏,後來被迫投靠張獻忠,但骨子裏他們還是認可朝廷的。

「劉玄初怎麼不在?」李定國見朝中官吏,對於投降一事模稜兩可,這才發現劉玄初竟然不在大殿上。

「回稟大王,劉大人前幾天已經離開成都了,說是家中老母病逝,故連夜回家奔喪去了。」戶部主事李國銳上前回稟道。

「還真是巧合的很啊。」李定國自嘲的一笑,遂意興闌珊道:「我李定國並非雄心壯志之人,本王十歲跟隨義父參加義軍,南征北討二十年,可謂九死一生。」

「如今能夠幸運的活着,靠的不是一個人的本事,靠的是所有兄弟的幫襯的,既然如今天下大勢已定,本王再負隅頑抗,那就是拿自己兄弟的命不當回事。」

「罷了,罷了……」

「吳繼善、胡墨本王任命你二人為使者,立刻前往梓潼見我義兄劉文秀,告知本王獻表歸順朝廷之意,本王只有一個要求,那就是善待軍中兄弟,善待蜀中百姓。」

「大王英明。」吳繼善、胡墨等一干官吏,紛紛跪地喊道。

左光先、谷可成等軍中將領,見李定國心意已決,也紛紛表示接受此議。

李定國獻表投降的消息,用八百里加急文書,日夜兼程送達了武昌城。

正在武昌視察軍務政務的公孫翊,在接到文書時,遂欣喜撫掌道:「天下之事定矣。」

「李元胤,立刻擬制,任命李延齡總督四川,率部入駐成都,接受四川軍政大權,護送李定國以及蜀中文武官吏入京,參加建國大禮,接受封賞。」

現如今正是十月中旬,還有一個多月就是新年佳節,而公孫翊早就通過宋獻策占卜,選定來年正月初三,在南京建國開元。

「卑職領命。」李元胤立刻起草文書,明驛站八百里加急送去了長安。

隨着李定國率部獻表投降,紛亂的明末戰爭,終歸一統。

公元一六四八年,公孫翊在南京大明紫禁城正式登基。

立國號夏,全稱華夏帝國,公孫翊為大夏帝國第一任皇帝。

為平息朝中一些大明遺老之心,長平公主朱媺娖被立為華夏帝國東宮皇后,顏嵐為西宮皇后。

其餘柳如是、陳圓圓、董小宛、李香君、卞玉京、寇湄、紅娘子、王俏蓉、以及海蘭珠、大玉兒、張嫣、富察心若諸女皆封為貴妃。

朝中的輔臣、宋獻策、方光琛、曹璣、陳德、謝成、王輔臣、李成棟、劉之源、張存仁、吳國貴、李延齡、田見秀十二人被封為國公。

而李定國、鄭芝龍、張國柱、徐治都、蔡毓榮、徐大貴、蔡士英、黨守素、班達海、黃得功等二十四人被封為候爵。

另外陳新甲、金之俊、孟喬芳、劉同升等三十六人被封為伯爵。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明末第一將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明末第一將
上一章下一章

第375章 天下一統(大結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