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宋學與蜀學

第四章 宋學與蜀學

五代中原大亂,三教中的名人齊集成都,彷彿三大河流,同趨於最隘的一個峽口,天然該融合為一,大約這些名流麇集成都,互相討論,留下不少的學說。151+看書網言情內容更新速度比火箭還快,你敢不信么?明道弟兄來川,召集遺老築台講道,把它們集合來,融會貫通而斷以己意,成為一個系統,就成為所謂宋學。

(一)二程與四川之關係

程明道的學說,融合儒釋道三家而成,是順應時代的趨勢,已如前篇所說。至於地域關係,他生長河南,地居天下之中,為宋朝建都之地,人文薈萃,是學術總匯的地方,故他的學說能夠融合各家之說,這層很像老子。

(二)四川之易學

袁滋易學,伊川不與之講授,命他入蜀訪求,大約他在四川受的益很多,才自謙不如蜀人,於此可見四川易學之盛。

(三)四川之道教

道教中各派,俱發源於四川,其原因就是由於漢朝張道陵,在四川鶴鳴山修道,其學流傳民間,分為各派,歷代相傳不絕。

(四)四川之佛教

馬祖教人,專提「心即是佛」四字,伊川曰「性即理也」,宛然馬祖聲口,這種學理,或許從雪門寺高僧得來。

(五)二程講道台

現在漢州城內,開元寺前,有「二程講道台」,可見二程在漢州,曾召集名流,互相討論,把三教的道理,融會貫通,恍然有得,才發明所謂宋學,伊川所說的「返求諸六經,然後得之」,大約就在這個時候。

(六)孟蜀之文化

孟昶君臣,既這樣地提倡文學,內政又修明,當然中原學者,要向四川來,所以儒釋道三教的學問,普及到了民間,二程和袁滋,不過偶爾遇着兩個,其餘未遇着的,不知還有若干。因為有了這樣的普遍的文化,所以北宋時,四川才能產出三蘇和范縝諸人。

(七)蘇子由之學說

大家只知程氏弟兄是宋學中的泰斗,不知宋朝還有一個大哲學家,其成就較之程氏弟兄,有過之無不及,一般人都把他忽略了,此人為誰?即是我們知道的蘇子由。

(八)學術之演進

我們從進化趨勢上看去,覺得到了北宋的時候,三教應該融合為一,程明道和蘇子由,都是受了天然趨勢的驅迫。程子讀了許多書,來到四川加以研究,完成融合三教的工作。蘇子由在四川讀了許多書,又到穎濱閉門研究,也完成融合三教的工作。二者都與四川有關。

宋儒之道統

道統的「統」字,就是從「帝王創業垂統」那個「統」字竊取來,即含有傳國璽的意思。那時禪宗風行天下,禪宗本是衣缽相傳,一代傳一代,由釋迦傳至達摩,達摩傳入中國,達摩傳六祖,六祖以後,雖是不傳衣缽,但各派中仍有第若干代名稱,某為嫡派,某為旁支。宋儒生當其間,染有此等習氣,特創出道統之名,與之對抗。「道統」二字,可說是「衣缽」二字的代名詞。

(一)道統之來源

宋儒最令人佩服的,是把儒釋道三教從學理上融合為一;其最不令人佩服的,就在門戶之見太深,以致發生許多糾葛。

(二)道統之內幕

宋儒有了「道統」二字橫塞胸中,處處皆是荊棘,我不知道「道統」二字,有何貴重,值得如許爭執。幸而他們生在莊子之後,假使被莊子看見,恐怕又要發出些鵷雛腐鼠的妙論。我們讀書論古,當自出見解,切不可為古人所愚。

(三)宋儒之缺點

朱子的量,也是非常狹隘,他是伊川的嫡系,以道統自居,凡是信從伊川和他的學說的人,就說他是好人,不信從的,就是壞人。蘇黃本是一流人物,朱子詆毀二蘇,獨不詆毀山谷,因為二蘇是伊川的敵黨,所以要罵他,山谷之孫黃昀,字子耕,是朱子的學生,所以就不罵了。

中西文化之

融合

宇宙真理是渾然的一個東西,中國人、印度人、西洋人,分途研究,或從人事上研究,或從物理上研究,分出若干派,各派都分了又合,合了又分,照現在的趨勢看去,中西印三方學說,應該融會貫通,人事上的學說,與物理上的學說,也應該融會貫通,我輩生當此時,即當順應潮流,做這種融合工作,融合過後,再分頭研究。

(一)中西文化衝突之點

西人一見人閑居無事,即叫他從事運動,把身體培養好。中國儒者,見人閑居無事,即叫他讀書窮理,把心地培養好。西人培養身,中國培養心,西洋教人,重在「於身有益」四字,中國教人,重在「問心無愧」四字,這就是根本上差異的地方。

(二)中國學說可救印度西洋之弊

孔老講仁慈,與佛氏相類,而又不廢兵,足以抵禦強暴。戰爭本是殘忍的事,孔老能把戰爭與仁慈融合為一,這種學說,真是精粹極了。所以中國學說,具備有融合西洋學說和印度學說的能力。

(三)中國學術界之特點

九方皋相馬,在牝牡驪黃之外。我國古哲,師法古人,全在牝牡驪黃之外。遺貌取神,為我國學術界最大特色。書家畫家,無不如此。我們本此精神,去採用西歐文化,就有利無害了。

(四)聖哲之等級

我國周秦之間,學說紛繁,佛學雖是印度學說,但傳入中國已久,業已中國化,就我個人的意見,與它定一個等級,名曰「聖哲等級表」。一佛氏,二莊子,三老子,四孔子,五告子,六孟子,七荀子,八韓非,九楊朱,十墨翟。

(五)老子與西洋學說

西洋有了自由主義,跟着就有法西斯主義,與中國有了黃老之放任,跟着就有申韓之**,也是一樣的。我們知道黃老之道德,與申韓之刑名,原是一貫,即可把各種學說之貫通性和蛻變之痕迹看出來。

(六)學道應走之途徑

中國古人定的制度,許多地方極無條理,卻極有道理,如所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在上者仁民愛物,在下者親上事長之類,隱然磁電感應之理,不言權利義務,而權利義務,自在其中,人與人之間,生趣盎然。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厚黑學:全本珍藏版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厚黑學:全本珍藏版
上一章下一章

第四章 宋學與蜀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