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邁爾斯教授講世界歷史:中世紀

第七十六章 《邁爾斯教授講世界歷史:中世紀

參考文獻

第一章

日耳曼人大遷徙

引文及其出處(1):

TheLettersofCassiodorus(trans.byThomasHodgkin)(《卡西奧多魯斯的信》,托馬斯·霍奇金譯)。參閱bk.i,Letters24and35;bk.ii,Letters32and34;bk.iii,Letters17,19,29,31,and43;bk.xi,Letters12and13;bk.xii,Letter20。這些信件在展示古代到中世紀之間這一過渡時期的總體情況方面具有極高的價值。霍奇金在他偉大的作品中還提供了大量該時期的可引文獻。

TheAnglo-SaxonChronicle(Bohn)(《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參考公元455年—872年間的條目。

Boethius,ConsolationofPhilosophy(Bohn)(《哲學的慰藉》,波伊提烏著)。霍奇金說:「任何一個花幾個小時去研讀曾享譽世界的充滿中世紀歐洲貴族智慧的《哲學的慰藉》之人,都會有所感悟。」

Colby』sSelectionsfromtheSourcesofEnglishHistory(《英格蘭史料選編》,科爾比編),摘錄5,「TheComingoftheEnglishtoBritain」(不列顛島上英格蘭人的起源),摘自Baeda』sHistoriaEcclesiasticaGentisAnglorum(《英吉利教會史》,比德著)。

Lee』sSource-BookofEnglishHistory(《英格蘭史料集》,李著),chap.iv。

StudiesinEuropeanHistory(UniversityofNebraska)(《歐洲史研究》,內布拉斯加州立大學),vol.ii,No.2,「TeutonicBarbarians」(日耳曼蠻族)。

輔助性資料:

Hodgkin(T.),ItalyandherInvaders(《意大利及其入侵者》,霍奇金著),8vols。前四卷已修訂再版。霍奇金被認為是大遷徙階段的權威,寫作風格極具吸引力。參閱vol.iii,bk.iv,chap.xii,pp.517-572,「BoethiusandSymmachus」(波伊提烏和西瑪庫斯)。Bythesameauthor,TheodorictheGoth(HeroesoftheNations)(《狄奧多里克國王》,作者同上)。

Gummere(F.B.),GermanicOrigins(《日耳曼起源》,噶米爾著)。日耳曼早期文化的權威且富有趣味之作。

Sheppard(J.G.),TheFallofRomeandtheRiseoftheNewNationalities(《羅馬帝國的衰亡與新民族的崛起》,謝潑德著)。所選章節。

Gibbon(E.),TheDeclineandFalloftheRomanEmpire(《羅馬帝國衰亡史》,吉本着),chaps.xxxviiiandxxxix。

Church(R.W.),TheBeginningoftheMiddleAges(EpochSeries)(《中世紀的開端》,切奇著),chaps.i-v。

Emerton(E.),AnIntroductiontotheStudyoftheMiddleAges(《中世紀研究概況》,埃默頓著),chaps.viandvii。

Green(J.R.),TheMakingofEngland(《英格蘭的形成》,格林著),andthesameauthor』sShortHistoryoftheEnglishPeople(newed.,1899)(《英國人民簡史》,作者同上),chap.i。

Church(A.J.),EarlyBritain(StoryoftheNations)(《早期不列顛》,丘奇著),chaps.x-xvii,pp.92-184。

Oman(C.),TheDarkAges(《黑暗時代》,奧曼著),chaps.i,ii,iv,vii,viii,x,andxi。

Kitchin(G.W.),HistoryofFrance(4thed.,1898)(《法蘭西史》,基欽著),vol.i,pp.1-181。

Kingsley(C.),TheRomanandtheTeuton(《羅馬人與日耳曼人》,金斯利著)。本書一定會激起年輕讀者的興趣,但該書與客觀歷史不同,是一本主觀性較強的史書。

第二章

蠻族的皈依

引文及其出處:

Bede,EcclesiasticalHistory(Bohn)(《英吉利教會史》,比德著)。見文內註釋。bk.i,chaps.xxiii-xxv;bk.ii,chaps.iandxiii;bk.iii,chaps.iiiandxxv。

Beowulf(trans.byGarnett)(《貝奧武夫》,加內特譯)。見文內註釋。

Colby』sSelections(《英格蘭史料選編》,科爾比編),摘錄6,「SaintAugustine,theMissionary」(傳教士聖奧古斯丁),選自Bede』sHisioriaEcclesiastica(《英吉利教會史》,比德著)。

TranslationsandReprints(Univ.ofPenn.)(《翻譯與轉載》,賓夕法尼亞大學),vol.ii,No.7,LifeofSaintColumban(聖高隆龐的一生)。記錄一位愛爾蘭修道士的生平,兼具趣味性與啟發性。這本傳記的題目曾被叫作《小高隆龐》以便區分第30條中提到的愛奧那的聖科倫巴(SaintColumban)。

Mason』sTheMissionofAugustine(《奧古斯丁的傳教活動》,梅森著)。包含這一具體主題的所有材料,並有英文譯本。部分關於聖徒生活的附加材料可以在Kingsley』sTheHermits(《隱士》,金斯利著)一書中找到。

輔助性資料:

Milman(H.H.),HistoryofLatinChristianity(《拉丁基督教史》,米爾曼著),vol.i,bk.iii,chap.ii,「ConversionoftheTeutonicRaces」(日耳曼民族的皈依)。

Maclear(G.F.),TheCelts(《凱爾特人》,麥克利爾著)。

Merivale(C.),TheContinentalTeutons(《歐洲大陸的日耳曼人》,梅里韋爾著)。上述兩部均屬「西部皈依」(ConversionoftheWest)書系。

Zimmer(H.),TheIrishElementinMediaevalCulture(《中世紀文化中的愛爾蘭元素》,齊默爾著)。被認為是中世紀文明時期由愛爾蘭修道士所著的權威且富有趣味之作。

Alzog(J.),ManualofUniversalChurchHistory(Catholic,fromtheGerman)(《普世教會史手冊》,阿爾佐格著),vol.ii,pp.1-252。

Stanley(A.P.),ChristianInstitutions(《基督教制度》,斯坦利著)。展現出異教對基督教的儀式、慣例及各種制度的影響。

Schaff(P.),HistoryoftheChristianChurch(《基督教會史》,沙夫著),vol.iv,chap.ii,pp.17-142,「TheConversionoftheNorthernandWesternBarbarians」(北方與西部蠻族的皈依)。極好。

Kingsley(C.),TheHermits(《隱士》,金斯利著)。諾里庫姆的使徒塞維里努斯(SaintSeverinus,theapostleofNoricum)的傳記具有特殊的歷史價值。

Lingard(J.),TheAntiquitiesoftheAnglo-SaxonChurch(《盎格魯-撒克遜教會的古制》,林加德著)。天主教方面首屈一指的著作。

第三章

隱修制度

引文及其出處:

Henderson』sSelectHistoricalDocumentsoftheMiddleAges(《中世紀歷史文獻選讀》,亨德森著),pp.274-314,「TheRuleofSaintBenedict」(聖本篤會規)。

EuropeanHistoryStudies(Univ.ofNebraska)(《歐洲史研究》,內布拉斯加大學),vol.ii,No.6,「Monasticism」(隱修制度)。

NiceneandPost-NiceneFathers(SecondSeries)(《尼西亞前期與尼西亞後期教父選集》),vol.iv,for「LifeofSaintAntony」,byAthanasius(「聖安東尼傳」,聖亞他那修著);vol.vi,for「LifeofPaulus」and「LifeofSaintHilarion」,bySaintJerome(「保盧斯傳」、「聖伊拉里傳」,聖傑羅姆著);vol.xi,forthe「Institutes」andthe「Conferences」ofCassian(「修道制度」、「演說集」,格西安著),andthe「LifeofSaintMartin」andthe「Dialogues」ofSulpiciusSeverus(「聖馬丁傳」、「語錄」,賽弗雷著)。「修道制度」、「演說集」和「語錄」極大地讚美了最著名的隱士和修道士的美德,同時教導讀者尊重修道院的習俗與制度。在本書同一書系中會發現同時代教會歷史學家蘇格拉底(Socrates)、索佐門(Sozomen)、西奧多(Theodoret)和伊維力亞(Evagrius)的著作。這些早期教父的著作闡釋了早期的隱修制度,如同礦產資源一樣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Kingsley』sTheHermits(《隱士》,金斯利著)其中有很多有價值的素材。可在其中找到直譯版的聖亞他那修所著「聖安東尼傳」。

輔助性資料:

Montalembert(Countde),TheMonksoftheWestfromSaintBenedicttoSaintBernard(《西部修道士:從聖本篤到聖伯納德》,蒙塔朗貝爾著),7vols。炙熱的隱修制度頌詞。

Lecky(W.E.H.),HistoryofEuropeanMoralsfromAugustustoCharlemagne(《從奧古斯都到查理曼大帝的歐洲倫理史》,勒基著),vol.ii,chap.iv。描繪出了歷史的跌宕起伏。

Maitland(S.R.),TheDarkAges(3ded.,London,1853)(《黑暗時代》,梅特蘭著),EssayNo.10,onmonasticismingeneral(總論隱修制度);andNo.24,onthemonasticscriptoria(修道院的繕寫室)。

Wishart(A.W.),AShortHistoryofMonksandMonasteries(《修道士與修道院簡史》,魏沙特著)。關於隱修制度的起源、理想與影響的最佳英文簡錄。

Putnam(G.H.),BooksandtheirMakersduringtheMiddleAges(《中世紀的圖書及其製造商》,普特南著),vol.i。講述了作為抄寫員與書稿彩飾者的修道士。

Kingsley(C.),TheHermits(variouseditions)(《隱士》,金斯利著)。很有趣味性。

Schaff(P.),HistoryoftheChristianChurch(5thed.)(《基督教會史》,沙夫著),chap.iv,pp.147-233,「TheRiseandProgressofMonasticism」(隱修制度的興起與發展)。精湛的描寫。

Jessopp(A.),TheComingoftheFriars(《托缽修會的緣起》,傑索普著),chap.iii,「DailyLifeinaMediaevalMonastery」(中世紀修道院的日常生活)。

Cutts(E.L.),ScenesandCharactersoftheMiddleAges(NewYork,1885)(《中世紀的事件與人物》,卡茨著),pp.93-156,「HermitsandRecluses」(隱士及遁世者)。

Butler(A.),LivesoftheSaints(《聖徒傳》,巴特勒著)(fulltitle,TheLivesoftheFathers,Martyrs,andOtherPrincipalSaints)(全名:《教父、殉道者及其他主要聖徒傳記》),2vols.,London,1833。本書是原著12卷本的再版。巴特勒卒於1773年,其著作為大量文獻的彙編,供借鑒與參考。

第四章

拉丁民族與日耳曼民族的融合

引文及其出處:

Henderson』sSelectHistoricalDocumentsoftheMiddleAges(《中世紀歷史文獻選讀》,亨德森著),pp.176-189,「TheSalicLaw」(薩利克法),pp.314-319,「『FormulaeLiturgicae』inuseatOrdeals」(神裁法中「禮拜儀式」的使用)。

Lee』sSource-BookofEnglishHistory(《英格蘭史料集》,李著),chap.v,「Anglo-SaxonLaws」(盎格魯-撒克遜法律)。

TranslationsandReprints(Univ.ofPenn.)(《翻譯與轉載》,賓夕法尼亞大學),vol.iv,No.4,「Ordeals」(神裁法)等。

輔助性資料:

Emerton(E.),IntroductiontotheMiddleAges(《中世紀導論》,埃默頓著),chap.viii,「GermanicIdeasofLaw」(日耳曼的法律思想)。

Lea(H.C.),SuperstitionandForce:EssaysontheWagerofLaw,theWagerofBattle,theOrdealandTorture(4thed.,1892)(《迷信與暴力:歷史中的宣誓、決鬥、神判與酷刑》,李著)。對於學習原始文化的學生非常寶貴。

Guizot(F.P.G.),HistoryofCivilizationinFrance(《法國文明史》,基佐著),vol.i,lects.viii-xi。本書構成了該作者阿爾普頓版(theAppletonedition)「歐洲文明史」(「HistoryofCivilizationinEurope」)的vols.ii-iv,是3vols的「法國文明史」(「HistoryofCivilizationinFrance」)中的1vol。

Hallam(H.),ViewoftheStateofEuropeduringtheMiddleAges(reviseded.;variousissues)(《中世紀歐洲的國家觀念》,哈勒姆著),chap.ix,第一部分。儘管本書首版發行於1818年,但仍具價值。

Sohm(R.),TheInstitutesofRomanLaw(trans.byJamesC.Leddie:2ded.,1901)(《羅馬法原理》,梭姆著,詹姆斯·萊迪譯),sect.1,「TheReceptionoftheRomanLawinGermany」(德意志對羅馬法的接受),sect.23-28,「TheSubsequentFateofRomanLaw」(羅馬法未來的命運)。

Hadley(J.),IntroductiontoRomanLaw(《羅馬法概論》,哈德利著),lect.ii,「TheRomanLawsinceJustinian」(查士丁尼時代以來的羅馬法)。

第五章

東羅馬帝國

引文及其出處:

TheInstitutesofJustinian(《查士丁尼法學總論》)。本書有很多英文譯本,莫伊爾(Moyle)所譯應為最佳。

輔助性資料:

Gibbon(E.),TheDeclineandFalloftheRomanEmpire(Bury』sed.recommended)(《羅馬帝國衰亡史》,吉本着),chaps.xl-xliv,敘述查士丁尼統治時期(thereignofJustinian);Chap.xliv,講述羅馬法律體系(Romanjurisprudence)。

Oman(C.),TheStoryoftheByzantineEmpire(StoryoftheNations)(《拜占庭帝國的故事》,奧曼著),chaps.iv-xi;and,bythesameauthor,TheDarkAges(《黑暗時代》,作者同上),chaps.iii,v,vi,ix,andxii。

Hodgkin(T.),ItalyandherInvaders(《意大利及其入侵者》,霍奇金著),vol.iv,「TheImperialRestoration」(帝國復興)。

Rawlinson(Geo.),TheSeventhGreatOrientalMonarchy(《第七個偉大的東方君主國》,羅林森著),chap.xxiv。

Ency.Brit.(《不列顛百科全書》),查閱詹姆斯·布萊斯(JamesBryce)編纂的查士丁尼(Justinian)條目。

Bury(J.B.),HistoryoftheLaterRomanEmpire(《晚期羅馬帝國史》,伯利著),2vols。上乘的學術著作。

Harrison(F.),ByzantineHistoryintheEarlyMiddleAges(《中世紀早期的拜占庭歷史》,哈里森著)。一篇精彩的演講,是總結了本領域最新研究成果的非凡講稿。

Finlay(G.),HistoryofGreece(ed.byTozer)(《希臘史》,芬利著,托澤編),vol.i,「GreeceundertheRomans」(羅馬人統治下的希臘)。

第六章

穆罕默德與薩拉森人

引文及其出處:

TheKoran.ThetranslationbyPalmer(《古蘭經》,帕爾默譯)。「東方聖書」(SacredBooksoftheEast)系列為佳譯,但市面已難以買到;羅德威爾(Rodwell)帶格律的韻律版英譯傳遞出原著中某種文學價值觀念。此版本將章節按照時間順序排列也具有很大的價值。《古蘭經》就像基督教的《聖經》一樣,是了解伊斯蘭教的主要來源。

TheSpeechesandTable-TalkoftheProphetMohammed(chosenandtranslatedbyStanleyLane-Poole)(《先知穆罕默德的演講及席間談話》,斯坦利·萊恩-普爾譯)。

TheBible,Ezekiel(《聖經》之《以西結書》),chap.xxvii;有對阿拉伯人極感興趣的東部貿易和商路的鮮明描述。

TheArabianNightsEntertainments(translatedbyEdwardForster;reviseded.,NewYork,1895)(《天方夜譚》,愛德華·福斯特譯)。展現了東方的氣息與魅力。

EuropeanHistoryStudies(Univ.ofNebraska)(《歐洲史研究》,內布拉斯加大學),vol.ii,No.3,「SelectionsfromtheKoran」(《古蘭經》文選)。

輔助性資料:

Muir(W.),TheCoran:ItsCompositionandTeachings(《古蘭經:文本與教義》);TheLifeofMohammed(《穆罕默德生平》),4vols.(3ded.in1vol.);AnnalsoftheEarlyCaliphate(《早期哈里發編年史》);TheRiseandDeclineofIslam(《伊斯蘭興衰史》),均為繆爾著。這些作品均基於原始材料,但卻以一種不友好且冷漠的態度寫成。

Smith(R.B.),MohammedandMohammedanism(《穆罕默德和伊斯蘭教》,史密斯著)。寫作風格引人入勝,並附有簡要的參考文獻。

Deutsch(E.),LiteraryRemains(《遺著》,多伊奇著)。書中包含一篇題為「伊斯蘭教」(Islam)的重要文章。本文曾在上面所列史密斯的作品附錄中出現。

Sprenger(A.),TheLifeofMohammed(Allahabad,1851)(《穆罕默德傳》,施普倫格著)。

Irving(W.),MahometandhisSuccessors(numerouseditions)(《穆罕默德及其繼承者》,歐文著)。

Gibbon(E.),TheDeclineandFalloftheRomanEmpire(《羅馬帝國衰亡史》,吉本着),chaps.l-lii。仍有價值。

Carlyle(T.),HeroesandHero-Worship(《論英雄和英雄崇拜》,卡萊爾著)lect.ii,「TheHeroasProphet」(先知英雄)。振奮人心的文章。

Stanley(A.P.),LecturesontheHistoryoftheEasternChurch(《東方教會史演講集》,斯坦利著)。閱讀題為「MohammedanisminitsRelationstotheEasternChurch」(伊斯蘭教與其東方教會的關係)的演講。

Schaff(P.),HistoryoftheChristianChurch(《基督教會史》,沙夫著),vol.iv,chap.iii,pp.143-202,「MohammedanisminitsRelationstoChristianity」(伊斯蘭教與基督教的關係)。

Freeman(E.A.),HistoryandConquestsoftheSaracens(2ded.,London,1876)(《薩拉森人的歷史與征服》,弗里曼著)。大師概敘之作。

Gilman(A.),TheSaracensfromtheEarliestTimestotheFallofBagdad(StoryoftheNations)(《薩拉森人:從最早期到巴格達陷落》,吉爾曼著)。「民族故事」(StoryoftheNations)主題下共有200多本書,其中一些極為重要的作品附有簡短的賞析。

SyedAmeerAli,TheSpiritofIslam:ortheLifeandTeachingsofMohammed(2ded.,London,1896)(《伊斯蘭教之精神:穆罕默德生平與學說》,阿里著)。一位穆斯林法學家之作,作者堅持認為,正如基督教徒為基督教所堅持的那樣,伊斯蘭教應該通過其精神,而非通過其信仰者的實踐來判斷。Alsothesameauthor』sShortHistoryoftheSaracens(《薩拉森人簡史》,作者同上)。

Poole(S.L.),StudiesinaMosque(《清真寺研究》,普爾著)。

Smith(H.P.),TheBibleinIslam(《伊斯蘭教的聖經》,史密斯著),chap.x,「ChurchandState」(教會與國家);講述穆罕默德在麥地那的境況。

Encyc.Brit.(《不列顛百科全書》)。查閱「Mohammedanism」(伊斯蘭教)條目下由Wellhausen(威爾豪森)、Noldeke(內爾德克)和Guyard(基亞)編著的文章,有特殊的價值。

Milman(H.H.),HistoryofLatinChristianity(《拉丁基督教史》,米爾曼著),vol.ii,bk.iv,chaps.iandii。

第七章

查理大帝與西部帝國復興

引文及其出處:

Eginhard(Einhard),LifeoftheEmperorKarltheGreat,translationbyWilliamGlaisterrecommended(《查理大帝傳》,艾因哈德著,威廉·格萊斯特譯)。艾因哈德是查理的密友兼秘書。霍奇金說:「幾乎我們對查理大帝所有的真實、生動的認知均源自艾因哈德,而且……《查理大帝傳》(VitaCaroli)是中世紀早期最珍貴的遺產之一。」

Henderson』sSelectHistoricalDocumentsoftheMiddleAges(《中世紀歷史文獻選讀》,亨德森著),pp.189-201,「CapitularyofCharlemagne,issuedintheyear802.」(公元802年頒佈的《查理大帝法令集》)。

TranslationsandReprints(Univ.ofPenn.)(《翻譯與轉載》,賓夕法尼亞大學),vol.vi,No.5,「SelectionsfromtheLawsofCharlestheGreat」(查理大帝法令集)。

輔助性資料:

Hodgkin(T.),CharlestheGreat(ForeignStatesmen)(《查理大帝》,霍奇金著)。最好的英文短篇傳記。

Mombert(J.I.),AHistoryofCharlestheGreat(《查理大帝史》,姆伯特著)。

Bryce(J.),TheHolyRomanEmpire(《神聖羅馬帝國》,布萊斯著),chaps.iv,v,andxxi。清晰地表述了帝國復興的重大意義。

Emerton(E.),IntroductiontotheMiddleAges(《中世紀導論》,埃默頓著),chaps.xii-xiv。

Oman(C.),TheDarkAges(《黑暗時代》,奧曼著),chaps.xx-xxii。

Guizot(F.P.G.),HistoryofCivilizationinFrance(《法國文明史》,基佐著),vol.i,lect.xx(seeremarks,page72)。

Sergeant(L.),TheFranks(StoryoftheNations)(《法蘭克人》,薩金特著),chaps.xvi-xxii。極好的描述,對查理的事迹進行了心平氣和又恰到好處的評價。

West(A.F.),AlcuinandtheRiseoftheChristianSchools(GreatEducators)(《阿爾昆與基督教學校的興起》,韋斯特著)。

Mullinger(J.B.),TheSchoolsofCharlestheGreat(《查理大帝的學校》,穆林傑著)。上述兩書講述了查理大帝所創辦的學校對中世紀精神生活產生的影響。

Freeman(E.A.),TheChiefPeriodsofEuropeanHistory(《歐洲歷史的主要時期》,弗里曼著),lects.iiiandiv。

Adams(G.B.),CivilizationduringtheMiddleAges(《中世紀文明史》,亞當斯著),chap.vii。

Davis(H.W.C.),Charlemagne(HeroesoftheNations)(《查理曼大帝》,戴維斯著)。

第八章

北歐人:維京人的到來

引文及其出處:

TheHeimskringla,orTheChronicleoftheKingsofNorway(trans.fromtheIcelandicofSnorroSturlesonbySamuelLaing)(《海姆斯克林拉》或《北歐傳奇挪威王列傳》,斯諾里·斯圖魯松著,塞繆爾·拉英譯),3vols.;London,1844。在斯圖魯松(詳見第110條)對本書的介紹中說:「本書記載了一些古老的故事;我從智者那裏聽來,是關於北方國家首領的故事……雖然我們不能確定其中是否有道聽途說,但是我們確信古老智者們一定認為它們就是真的。」這些故事價值非凡,用基爾里(Keary)的話講:因為他們是「最後一個清晰的日耳曼異教之音」。

TheStoryofBurntNjal(trans.byGeorgeW.Dasent)(《尼奧爾薩迦》,喬治·韋伯·達森特譯)。冰島傳奇;一本時代與風俗之書。

TheAnglo-SaxonChronicle(Bohn)(《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查閱公元787年—1042年間的條目。

Colby』sSelectionsfromtheSourcesofEnglishHistory(《英格蘭史料選編》,科爾比著),Nos.8,9,and10。

Kendall』sSource-BookofEnglishHistory(《英國史資料集》,肯德爾著),chapii,「EnglandandtheDanes」(英格蘭與丹麥人)。

Asser,AnnalsoftheReignofAlfredtheGreat(《阿爾弗雷德大帝統治時期編年史》,阿塞爾著);in「SixOldEnglishChronicles」(Bohn)(「六部古英格蘭編年史」書系)。

OldSouthLeaflets(《古代南方小冊子》),No.112,「KingAlfred』sDescriptionofEurope」(阿爾弗雷德國王論述歐洲)。

GregorytheGreat,TheBookofPastoralRule(《論神職人員的職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著)(NiceneandPost-NiceneFathers,SecondSeries,vol.xii)(尼西亞前期與尼西亞後期教父選集)。

輔助性資料:

Keary(C.F.),TheVikingsinWesternChristendom(A.D.789—888)(《西部基督教世界的維京人》,基爾里著)。一部令人興趣盎然的學術著作。作者將維京人的侵襲描述為「基督教與北方異教之間的漫長鬥爭的……一個階段」。

Pauli(R.),TheLifeofAlfredtheGreat(Bohn)(《阿爾弗雷德大帝傳》,保利著)。一部傑作,偉大國王的最佳傳記。

Green(J.R.),TheConquestofEngland(《征服英格蘭》,格林著);除chaps.xandxi以外的各章。

Wheaton(H.),HistoryoftheNorthmen(Philadelphia,1831)(《北歐人的歷史》,惠頓著)。一本純粹的學術小書。

DuChaillu(P.B.),TheVikingAge(《維京時代》,迪謝呂著),2vols。反映出古代北歐人的生活理想、風俗習慣,主要採用長篇故事的形式講述。

Hughes(T.),AlfredtheGreat(《阿爾弗雷德大帝》,休斯著)。極為有趣。

Oman(C.),TheDarkAges(《黑暗時代》,奧曼著),chap.xxiv。

Boyesen(H.H.),TheStoryofNorway(StoryoftheNations)(《挪威故事》,伯以森著)。開頭幾章。

Lingard(J.),HistoryofEngland(《英國史》,林加德著),vol.i。阿爾弗雷德逝世的千年慶典建立了「阿爾弗雷德圖書館」。

在最近出版的書中,應該注意以下幾本:Macfadyen(D.),Alfred,theWestSaxon(SaintlyLives)(《西撒克遜人阿爾弗雷德》,麥克菲迪恩著)。

Bowker(A.),AlfredtheGreat(《阿爾弗雷德大帝》,鮑克著)。不同作家創作的若干篇文章構成了這本絕妙的文集。

Draper(W.H.),AlfredtheGreat:ASketchandSevenStudies(《阿爾弗雷德大帝:一篇簡介和七篇論文》,德雷珀著)。

第九章

神權的崛起

引文及其出處:

Henderson』sSelectHistoricalDocumentsoftheMiddleAges(《中世紀歷史文獻選讀》,亨德森著),pp.319-329,「TheDonationofConstantine」(《君士坦丁御賜教產諭》)。

輔助性資料:

Hatch(E.),TheOrganizationoftheEarlyChristianChurch(《早期基督教會的組織》,哈奇著)。關於新宗教方面最佳的作品。

Fisher(G.P.),HistoryoftheChristianChurch(《基督教會史》,費舍爾著)。前幾章,簡潔、公正、博學。

Hurst(J.F.),HistoryoftheChristianChurch(《基督教會史》,赫斯特著),vol.i。查閱目錄。

Schaff(P.),HistoryoftheChristianChurch(《基督教會史》,沙夫著)(5thed.,NewYork,1899),vol.iii,chap.v,「TheHierarchyandPolityoftheChurch」(教會的等級制度與政治形態)。

Alzog(J.),ManualofUniversalChurchHistory(fromtheGerman)(《普世教會史手冊》,阿爾佐格著),vol.ii,pp.481-510。傑出學者提出的關於此主題的天主教觀點。

Milman(H.H.),HistoryofLatinChristianity(《拉丁基督教史》,米爾曼著)。vols.iandii中所選章節。

Emerton(E.),AnIntroductiontotheStudyoftheMiddleAges(《中世紀研究概況》,埃默頓著),chap.ix,「TheRiseoftheChristianChurch」(基督教會的興起)。

Adams(G.B.),CivilizationduringtheMiddleAges(《中世紀文明史》,亞當斯著),chap.vi,「TheFormationofthePapacy」(教宗的形成)CardinalGibbons,TheFaithofOurFathers(《教父的信仰》,紅衣主教吉本斯著),chap.ix,「ThePrimacyofPeter」(彼得至高的地位),chap.x,「TheSupremacyofthePopes」(教皇至上)。用簡單、權威的語言陳述了此方面的天主教觀點。

Lea(H.C.),StudiesinChurchHistory(《教會史研究》,李著)。一系列學術性和趣味性的文章。這部作品的前幾章涉及「世俗權力的崛起」(TheRiseoftheTemporalPower)和「神職人員的特權」(BenefitofClergy)。

Bowden(J.W.),TheLifeandPontificateofGregorytheSeventh(《格里高利七世的生平與教職》,鮑登著),vol.i,chap.i。概述了主教貴族向教皇君主制的轉變。

Stille(C.J.),StudiesinMediaevalHistory(《中世紀史研究》,斯蒂爾著),chap.ix,「ThePapacytotheReignofCharlemagne」(查理大帝統治時期的教皇)。

Bury(J.B.),HistoryoftheLaterRomanEmpire(《晚期羅馬帝國史》,伯利著),vol.ii。查閱目錄。

VonDollinger(J.J.I.),FablesrespectingthePopesoftheMiddleAges(fromtheGerman)(《中世紀教皇傳說》,馮·多林格著)。關於《君士坦丁御賜教產諭》的最重要英文研究著作。

「教會時代史」(EpochsofChurchHistory)書系:Carr(A.),TheChurchandtheRomanEmpire(《教會與羅馬帝國》,卡爾著),chap.xxiv,「LeoIandtheChurchofRome」(利奧一世和羅馬教會)。

Tozer(H.F.),TheChurchandtheEasternEmpire(《教會和東部帝國》,托澤著),chap.vi,「TheIconoclasticControversy」(毀壞聖像運動之爭)。

第十章

封建制度與騎士制度

引文及其出處:

TranslationsandReprints(Univ.ofPenn.)(《翻譯與轉載》,賓夕法尼亞大學),vol.iii,No.5,「EnglishManorialDocuments」(英格蘭采邑的文獻),andvol.iv,No.3,「DocumentsIllustrativeofFeudalism」(封建制度的說明文獻)。

輔助性資料:

Guizot(F.P.G.),HistoryofCivilizationinEurope(edited,withcriticalandsupplementarynotes,byGeorgeWellsKnight:NewYork,1896)(《歐洲文明史》,基佐著,喬治·奈特評註),lect.iv,「TheFeudalSystem」(封建制度)。Alsothesameauthor』sHistoryofCivilizationinFrance(trans.byWilliamHazlitt)(《法國文明史》,作者同上,威廉·哈茲里特譯),vols.iiandiii,lects.i-xi(SecondCourse)。基佐的講義呈現出一種格外清晰且有趣的封建主義。然而,在某些方面他們已經被後期的研究成果所取代。

Emerton(E.),IntroductiontotheMiddleAges(《中世紀導論》,埃默頓著),chap.xv;andthesameauthor』sMediaevalEurope(《中世紀的歐洲》,作者同上),chap.xivandthefirstpartofchap.xv。這些章節應該結合基佐的講義來閱讀。

Adams(G.B.),CivilizationduringtheMiddleAges(《中世紀文明史》,亞當斯著),chap.ix,「TheFeudalSystem」(封建制度)。

Kitchin(G.W.),HistoryofFrance(《法蘭西史》,基欽著),vol.i,bk.iii,chap.iv,「OfFeudalismandChivalry」(封建制度與騎士制度)。

Hallam(H.),TheMiddleAges(《中世紀》,哈勒姆著),chap.ii,「TheFeudalSystem,especiallyinFrance」(法蘭西的封建制度)。必須與後期的權威著作結合閱讀。

Seebohm(F.),TheEnglishVillageCommunity(《英國的村社》,西伯姆著)。這是涉及本主題最重要的一部英文作品。作者在帶有奴隸的羅馬莊園探尋英格蘭莊園的起源,從而使英格蘭的歷史追溯到了奴役時代,而非始於自由時代。

Maitland(F.W.),DomesdayBookandBeyond(《末日審判簿及其前史》,梅特蘭著)。一本供高年級學生閱讀的書籍。梅特蘭反對西伯姆先生在莊園奴隸起源上的觀點,認為,一般而言,撒克遜時代早期的村莊不是凱爾特人或羅馬奴隸或隸農群體,而是純粹的德意志自由人群體。

Cheyney(E.P.),AnIntroductiontotheIndustrialandSocialHistoryofEngland(《英格蘭產業和社會史導讀》,切尼著),chap.ii,「RuralLifeandOrganization.」(鄉村生活及組織)。

Ashley(W.J.),AnIntroductiontoEnglishEconomicHistoryandTheory(「TheMiddleAges」)(《英國經濟史和經濟理論導論》,阿什利著),chap.i,「TheManorandVillageCommunity」(莊園與村社)。

Vinogradoff(P.),VillainageinEngland:EssaysinEnglishMediaevalHistory(《英格蘭的農奴制》,維諾格拉多夫著)。

Oman(C.),TheDarkAges(《黑暗時代》,奧曼著)。最後的第511-514頁極具建設性。Alsobythesameauthor,AHistoryoftheArtofWar(「TheMiddleAges」)(《中世紀戰爭藝術史》,作者同上),booksiiiandv特別推薦。奧曼早期的一部涵蓋15世紀的著作《中世紀的戰爭藝術》(TheArtofWarintheMiddleAges),至今未被後期出版的史書系列收入。

Cutts(E.L.),ScenesandCharactersoftheMiddleAges(《中世紀的事件與人物》,卡茨著)(NewYork,1885),pp.311-460,「KnightsoftheMiddleAges」(中世紀騎士)。

James(G.P.R.),HistoryofChivalry(《騎士制度史》,詹姆斯著)。

Mills(C.),TheHistoryofChivalry(《騎士制度史》,米爾斯著)。

第十一章

諾曼人

引文及其出處:

OrdericusVitalis,EcclesiasticalHistoryofEnglandandNormandy(Bohn)(《英格蘭與諾曼底教會史》,奧德里克斯·維塔利斯著)。奧德里克斯是諾曼征服之後一代的編年史家,生於英格蘭,但一生都在諾曼底做修道士。作者稱其作品的目的是要「展現當代事件最真實的一面」。然而,事實上,他又追溯到「萬物之源」,即基督的誕生。他的作品數量巨大,譯文足有四大卷,事實充足但卻編排不當,好在英文版可以通過索引方便地查閱。

TheBayeuxTapestry(ReproducedinautotypeplateswithhistoricnotesbyFrankRedeFowke,London,1875)(《貝葉掛毯》,複製品由弗蘭克·瑞德·福克注)。這是一條200英尺長,19英寸寬的亞麻帆布,上面綉有七十二幅彩圖,呈現了諾曼征服英格蘭的情節。作品在其所描述的事件發生后不久便告完成,並以其所保存的法蘭西大教堂命名。其重要意義在於承載了該時代的生活、風俗、服飾、武器與盔甲。

Lee』sSource-BookofEnglishHistory(《英格蘭史料集》,李著),pp.111-129。

Kendall』sSource-BookofEnglishHistory(《英國史資料集》,肯德爾著),chap.iii,「NormanEngland」(諾曼英格蘭)。

輔助性資料:

Freeman(E.A.),TheNormanConquest(《諾曼征服史》,弗里曼著)。這是一本156頁的小書,並將關於諾曼征服的早期六卷本以「舊事新述」的方式呈現。弗里曼致力於研究這一主題。Alsobythesameauthor,WilliamtheConqueror(TwelveEnglishStatesmen)(《征服者威廉》,作者同上)。

Johnson(A.H.),TheNormansinEurope(EpochSeries)(《歐洲的諾曼人》,約翰遜著)。

Creasy(E.S.),TheFifteenDecisiveBattlesoftheWorld(《改變世界歷史的十五大戰役》,克雷西著),chap.vii,「TheBattleofHastings,A.D.1066.」(黑斯廷斯戰役)。

Green(J.R.),TheConquestofEngland(《征服英格蘭》,格林著),chap.x。

Gibbon(E.),TheDeclineandFalloftheRomanEmpire(《羅馬帝國衰亡史》,吉本着),chap.lvi。

Jewett(S.O.),TheStoryoftheNormans(StoryoftheNations)(《諾曼人的故事》,朱厄特著),chap.vii,「TheNormansinItaly」(意大利的諾曼人)。

Thomson(R.),AnHistoricalEssayonMagnaCharta(《大憲章史論》,湯姆森著)(London,1829),pp.339-368。關於諾曼國王森林法令的最有趣、最有益的評論。

Traill(H.D.),SocialEngland(《英格蘭社會》,特雷爾著),vol.i,chap.iii.

Palgrave(F.),HistoryofNormandyandofEngland(《諾曼底與英國史》,帕爾格雷夫著),4vols。供「特別學生」(SpecialStudent)使用。

Maitland(F.W.),DomesdayBookandBeyond(《末日審判薄及其前史》,梅特蘭著)。本書的前三分之一是對《末日審判書》之內容的學術研究與解讀。

第十二章

神權與君權

引文及其出處:

Dante,DeMonarchia(trans.byF.J.Church)(《論世界帝國》,但丁著,丘奇譯)。其構成了丘奇所著「但丁」一文的附錄(麥克米倫,1878)。但丁的論點如下:首先,他表明需要一位至高無上的世俗統治者;第二,他證明了有史以來羅馬帝國即是「上帝的意志」;第三,他認為君主或皇帝的權力直接來自於上帝,而非來自於教皇。這是一部對中世紀的理想及理性最有益的作品。

Henderson』sSelectHistoricalDocumentsoftheMiddleAges(《中世紀歷史文獻選讀》,亨德森著),pp.351-409,「DecreesconcerningPapalElectionsandDocumentsrelatingtotheControversyoverInvestiture」(教皇選舉的教令及授職儀式爭議的相關文件)。

輔助性資料:

Bryce(J.),TheHolyRomanEmpire(《神聖羅馬帝國》,布萊斯著)。本書已成為經典。

Bowden(J.W.),TheLifeandPontificateofGregorytheSeventh(《格里高利七世的生平與教職》,鮑登著)。

Lea(H.C.),SacerdotalCelibacyintheChristianChurch(2d.ed.,Boston,1884)(《基督教會神職人員獨身制度》,李著)。一部極有學術價值的作品。第十四章主要講述格里高利的改革。

Adams(G.B.),CivilizationduringtheMiddleAges(《中世紀文明史》,亞當斯著),chap.x,「TheEmpireandthePapacy」(君權與神權)。

Alzog(J.),ManualofUniversalChurchHistory(《普世教會史手冊》,阿爾佐格著),vol.ii,pp.253-336and481-510。

Storrs(R.S.),BernardofClairvaux(《克萊爾沃的聖伯納德》,斯托爾斯著),lect.ii。給出了格里高利的作品應該研究的觀點。

Tout(T.F.),TheEmpireandthePapacy(《君權與神權(歐洲史時期)》(PeriodsofEuropeanHistory).

Stephens(W.R.W.),HildebrandandHisTimes(EpochsofChurchHistory)(《希爾德布蘭德及其時代》,史蒂芬斯著)。

Milman(H.H.),HistoryofLatinChristianity(《拉丁基督教史》,米爾曼著),vol.ii,bk.vii,chaps.i-iii。

Allen(J.H.),ChristianHistoryinitsThreeGreatPeriods(《三大時期的基督教史》,艾倫著),vol.ii,chap.i,「TheEcclesiasticalSystem」(教會制度);andchap.ii,「TheWorkofHildebrand」(希爾德布蘭德的著作)。

Vincent(M.R.),TheAgeofHildebrand(TenEpochsofChurchHistory)(《希爾德布蘭德時代》,文森特著)。前幾個章節。

Fisher(H.),TheMediaevalEmpire(《中世紀的帝國》,費舍爾著),vol.i,chap.xii。

第十三章

十字軍東征

引文及其出處:

ChroniclesoftheCrusades(Bohn)(《十字軍東征編年史》)。本卷包含了關於十字軍東征的三個編年史的譯本。第一個編年史的作者是德維茲的理查德(RichardofDevizes),第二個編年史的作者是傑弗里·德·文索夫(GeoffreydeVinsauf)。這兩個譯本都詳述了第三次十字軍東征中的理查一世。傑弗里的編年史比較有價值,因為編年史家就如身臨其境一樣地描繪場景。第三個編年的作者是若因維利(Joinville),他陪同聖路易遠征了埃及和巴勒斯坦。

Archer』sCrusadeofRichardI(EnglishHistorybyContemporaryWriters)(《理查一世的十字軍東征》,阿切爾著)。

TranslationsandReprints(Univ.ofPenn.)(《翻譯與轉載》,賓夕法尼亞大學),vol.i,No.2,「UrbanandtheCrusaders」(城市與十字軍戰士)andNo.4,「LettersoftheCrusaders」(十字軍戰士的書信);alsovol.iii,No.1,「TheFourthCrusade」(第四次十字軍東征)。

Henderson』sSelectHistoricalDocumentsoftheMiddleAges(《中世紀歷史文獻選讀》,亨德森著),p.208,「DecreeoftheEmperorHenryIVconcerningaTruceofGod(1085)」(亨利四世皇帝關於神命休戰的法令)。

TheBookofSerMarcoPolo,2vols.,translatedandeditedbyHenryYule(2d.ed.,London,1875)(《馬可·波羅之書》,亨利·裕爾編譯)。這些獨一無二的旅行記錄和觀察表明了十字軍東征如何擴大了歐洲世界的地理視野,特別是「打開了東方世界的大門」。Alsobythesameeditor,Cathayandthewaythither(《東域紀程錄叢》,編者同上)。

輔助性資料:

關於十字軍東征的近代作品很多,以下是英語版本中最好的作品。

Sybel(H.von),TheHistoryandLiteratureoftheCrusades(trans.fromtheGerman)(《十字軍東征的歷史與文學》,西貝爾著)。供成年讀者閱讀。

Burr(G.L.),TheYear1000andtheAntecedentsoftheCrusades(inAm.Hist.Rev.forApril,1901,vol.vi,No.3)(《公元1000年和十字軍東征的前情》,布爾著,《美國歷史評論》載)。展現出「千年恐怖」(millennialterror)傳說的非歷史特徵。

Archer(T.A.)andKingsford(C.L.),TheCrusades(StoryoftheNations)(《十字軍東征》,阿切爾、金斯福德著)。主要講述耶路撒冷拉丁王國的建立和命運。細心的讀者將糾正第14頁的「決定性的公元1000年」(fatefulyear1000)這一錯誤。

Cox(G.W.),TheCrusades(Epochsseries)(《十字軍東征》,柯克斯著)。

Emerton(E.),MediaevalEurope(《中世紀歐洲》,埃默頓著),chap.xi,「TheCrusades」(十字軍東征)。

Adams(G.B.),CivilizationduringtheMiddleAges《中世紀文明史》,亞當斯著),chap.xi,「TheCrusades」(十字軍東征)。

Michaud(J.F.),HistoryoftheCrusades(fromtheFrench)(《十字軍史》,米肖著),3vols。非常有趣,但因對十字軍東征的新研究使得其中部分內容難以令人信服。

Pears(E.),TheFallofConstantinople(《君士坦丁堡的陷落》,皮爾斯著)。對第四次十字軍東征的最佳記述。

Gray(G.Z.),TheChildren』sCrusade(newed.,Boston,1900)《兒童十字軍東征》,格雷著)。一本能夠激起年輕讀者興趣的書。

Mombert(J.I.),AShortHistoryoftheCrusades(《十字軍東征簡史》,姆伯特著)。不如其所著的《查理大帝》(CharlestheGreat)。

Oman(C.),TheArtofWarintheMiddleAges(《中世紀的戰爭藝術》,奧曼著)。Alsothesameauthor』sByzantineEmpire(StoryoftheNations)(《拜占庭帝國》,作者同上),chaps.xxiandxxii。尤其關於第四次十字軍東征的部分,有益補充了阿切爾(Archer)作品的不足。

Guizot(F.G.P.),HistoryofCivilizationinEurope(ed.byGeorgeWellsKnight)(《歐洲文明史》,基佐著,喬治·奈特評註),lect.viii。書中簡要敘述了十字軍東征的原因和結果。

Perry(F.),SaintLouis(HeroesoftheNations)(《聖路易》,佩里著)。

Kitchin(G.W.),HistoryofFrance(《法蘭西史》,基欽著),vol.i,bk.iii,chap.iii,pp.216-240。極好,尤其是對十字軍運動的影響所作的評論。

Storrs(R.S.),BernardofClairvaux(《克萊爾沃的聖伯納德》,斯托爾斯著)。第二次十字軍傳教士的宏大傳記,顯示了當時宗教運動的深度與力度。

Morison(J.C.),TheLifeandTimesofSaintBernard(《聖伯納德的生平及其時代》,莫里森著),bk.iv,chaps.ii「TheSecondCrusadepreachedbySaintBernard」(聖伯納德佈道的第二次十字軍東征);chaps.iii「TheSecondCrusade」(第二次十字軍東征)。

Lecky(W.E.H.),HistoryofEuropeanMoralsfromAugustustoCharlemagne(《從奧古斯都到查理曼大帝的歐洲倫理史》,勒基著),vol.ii,pp.248-254。講述教會中尚武精神的發展。

Tout(T.F.),TheEmpireandthePapacy(《君權與神權》,陶特著),chap.viii。精闢的總結。

Gibbon(E.),TheDeclineandFalloftheRomanEmpire(《羅馬帝國衰亡史》,吉本着),chaps.lviii-lxi。

Cutts(E.L.),ScenesandCharactersoftheMiddleAges(NewYork,1885)(《中世紀的事件與人物》,卡茨著),pp.157-194,「ThePilgrimsoftheMiddleAges」(中世紀的朝聖者)。

Lane-Poole(S.),Saladin,andtheFalloftheKingdomofJerusalem(HeroesoftheNations)(《薩拉丁及耶路撒冷王國的滅亡》,萊恩-普爾著)。

Finlay(G.),HistoryofGreece(Oxford,1877;ed.byH.F.Tozer)(《希臘史》,芬利著,托澤編),vol.iii,pp.219-280,「TheFalloftheByzantineEmpire」(拜占庭帝國的沒落);vol.iv,pp.132-173,「DukesofAthens」(雅典公國)。

第十四章

神權巔峰及其世俗權力的衰落

引文及其出處:

Henderson』sSelectHistoricalDocumentsoftheMiddleAges(《中世紀歷史文獻選讀》,亨德森著),pp.410-430,其中包含各種說明腓特烈·巴巴羅薩統治時期神權與君權關係的文獻:p.430,「John』sConcessionofEnglandtothePope」(英格蘭約翰王對教皇的妥協);p.432,「TheBull『ClericisLaicos』」(教皇詔書《教士不納俗稅》);p.435,「TheBull『UnamSanctam』」(教皇詔書《至一至聖》);andp.437,「TheLaw『LicetJuris』oftheFrankfortDietof1338」(1338年法蘭克福會議的訓諭法令)。

TranslationsandReprints(Univ.ofPenn.)(《翻譯與轉載》,賓夕法尼亞大學),vol.iii,No.6:documentsandextractsunder§iii,「ChurchandStateand§iv,「TheCouncilofConstanceanditsAntecedents」(康斯坦茨會議及其前因)。

Dante,DeMonarchia(seeabove,p.212)(《論世界帝國》,但丁著)andDivinaCommedia(《神曲》,但丁著)。

輔助性資料:

Bryce(J.),TheHolyRomanEmpire(《神聖羅馬帝國》,布萊斯著),chap.xi,「TheEmperorsinItaly:FrederickBarbarossa」(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在意大利:紅鬍子腓特烈)andchap.xiii,「FalloftheHohenstaufen」(霍亨斯陶芬家族的衰落)。

Pastor(L.),TheHistoryofthePopes,vol.i(Catholic;fromtheGerman)(《教皇史》,帕斯托爾著).

Adams(G.B.),CivilizationduringtheMiddleAges(《中世紀文明史》,亞當斯著),chap.x,「TheEmpireandthePapacy」(君權與神權)的最後部分,andchap.xvi,「ThePapacyintheNewAge」(新時代的教皇)。

Alzog(J.),ManualofUniversalChurchHistory(《普世教會史手冊》,阿爾佐格著),vol.ii,pp.573-586,講述英諾森三世(InnocentIII)及其同歐洲君主之間的關係;andpp.614-630,講述教皇波尼法爵八世(BonifaceVIII)與美男子腓力(PhiliptheFair)。

Balzani(U.),ThePopesandtheHohenstaufen(EpochsofChurchHistory)(《教皇與霍亨斯陶芬家族》,巴爾扎尼著)。

Fisher(G.P.),HistoryoftheChristianChurch(《基督教會史》,費舍爾著),pp.240-264。

Tout(T.F.),TheEmpireandthePapacy(PeriodsofEuropeanHistory)(《君權與神權》,陶特著),chaps.xi,xiv,xvi,andxxi。

Kington(T.L.),HistoryofFredericktheSecond,EmperoroftheRomans(《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傳》,金頓著),2vols。

Freeman』sHistoricalEssays(FirstSeries)(《歷史文論》,弗里曼著),「FrederickII」(腓特烈二世)。

Renan(E.),NewStudiesinReligiousHistory(NewYork,1887)(《宗教史新研究》,勒南著),pp.305-329;講述聖方濟各(FrancisofAssisi)的一篇極有啟示的文章。

Jessopp(A.),TheComingoftheFriars(《托缽修會的緣起》,傑索普著)。

Lea(H.C.),HistoryoftheInquisitionoftheMiddleAges(《中世紀宗教裁判所的歷史》,李著),vol.i,chap.vi,「TheMendicantOrders」(托缽修會)。

Creighton(M.),HistoryofthePapacy(《教皇史》,克雷頓著),vol.i,「TheGreatSchism;TheCouncilofConstance」(大分裂;康斯坦茨會議)。

Wylie(J.H.),TheCouncilofConstancetotheDeathofJohnHus(《康斯坦茨會議到約翰·胡斯之死》,懷利著)。

第十五章

蒙古人與奧斯曼人

引文及其出處:

TheLifeofJenghisKhan(trans.fromtheChinesebyRobertK.Douglas:London,1877)(《成吉思汗傳》,羅伯特·道格拉斯譯)。此書包括三個主要講述成吉思汗在中國征服歷程的記載,將中文版譯為英文併合為一輯。

TheJourneyofWilliamofRubrucktotheEasternPartsoftheWorld,1233-55(trans.byWilliamW.Rockhill;printedfortheHakluytSociety:London,1900)(《盧布魯克的東方行記》,威廉·柔克義譯)。盧布魯克的威廉,常被稱為盧布魯克(Rubruquis),是一位方濟各會修士,被法蘭西國王聖路易作為秘密使節派往蒙古都城哈拉和林(Caracarum/Karakorum)拜見蒙哥汗(ManguKhan/M?ngkeKhan)。他對蒙古帝國內部歷史進行了非凡的敘述,重要性僅次於馬可·波羅。

TheBookofSerMarcoPolo(seep.255)(《馬可·波羅之書》),馬可波羅在位於汗八里(近代北京)的蒙古皇庭居住了17年。他目睹了蒙古皇庭的鼎盛時期,並將其所見所聞進行了生動的描述,使得歐洲對遠東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其著作以準確與公正一直備受讚譽。

NarrativeoftheEmbassyofRuyGonzalezdeClavijototheCourtofTimouratSaniarcand,A.D.1403-1406(trans.byClementsR.Markham;issuedbytheHakluytSociety:London,1859)(《帖木兒時代之自卡提斯至撒馬爾罕遊記》,克萊門茨·馬卡姆譯)。這一珍貴記載的作者被時任卡斯蒂利亞-萊昂(CastileandLeon)國王的亨利三世派出傳教。

Institutes,PoliticalandMilitary,writtenoriginallyintheMogulLanguagebytheGreatTimour(trans.intoEnglishfromaPersianversionbyMajorDavy:London,1783)。(《政治和軍事制度》,帖木兒大帝著,戴維譯)。該作品的真實性受到了許多東方學者的質疑。然而,它卻是一部傑作,且不應被學生們忽視。《制度》一書(所謂的)作者表達了本書的目的:「立法為治我土,理法為范他人。」關於其管理,帖木兒說:「以寬容、堅韌及策略治國理政,無論敵友我均謙恭。」鑒於這部作品產生的環境,其不失為理想之作,不同凡響。

TheMulfuzatTimury,orAutobiographicalMemoirsoftheMoghulEmperorTimur(trans.fromaPersianversionbyMajorCharlesStewart:London,1830)(《帖木兒自傳》或《蒙古帝國皇帝帖木兒自傳體回憶錄》,查爾斯·斯圖瓦特譯)。該書的真實性也值得懷疑。

Elliott』sTheHistoryofIndiaastoldbyitsownHistorians(《印度史》,埃利奧特著),vol.iii,pp.389-477。本書源自《帖木兒自傳》的參考文獻,由印度歷史學家講述印度歷史。

Cathayandthewaythither(HakluytSocietypublications)(《東域紀程錄叢》,亨利·裕爾編譯),2vols。包含許多中世紀時期元朝與宋朝的關係,同時記錄了許多其他事件。

輔助性資料:

Howorth(H.H.),HistoryoftheMongolsfromtheNinthtotheNineteenthCentury(《9世紀到19世紀的蒙古史》,霍渥斯著),4vols。涉及該主題最好、最全面的作品。

Creasy(E.S.),HistoryoftheOttomanTurks(variouseditions)(《奧斯曼帝國史》,克雷西著),chaps.i-vi。

Finlay(G.),HistoryofGreece(ed.byTozer)(《希臘史》,芬利著,托澤編),vol.iii,bk.iv,chap.ii。

Gibbon(E.),TheDeclineandFalloftheRomanEmpire(《羅馬帝國衰亡史》,吉本着),chaps.lxiv-lxviii。

Mijatovich(C.),Constantine,theLastEmperoroftheGreeks;ortheConquestofConstantinoplebytheTurks(A.D.1453)(《希臘末代皇帝君士坦丁》;或《突厥人征服君士坦丁堡》,米亞托維奇著)。涉及本題材的最佳英文著作。

Poole(S.L.),TheStoryofTurkey(StoryoftheNations)(《土耳其的故事》,普爾著),chaps.i-vii。

Oman(C.),TheStoryoftheByzantineEmpire(StoryoftheNations)(《拜占庭帝國的故事》,奧曼著),chaps.xxvandxxvi。論述了奧斯曼突厥人的興盛與君士坦丁堡的衰落。

Freeman(E.A.),TheOttomanPowerinEurope(《歐洲的奧斯曼帝國》,弗里曼著),chaps.i-iv。

第十六章

城鎮的發展

引文及其出處:

Lee』sSource-BookofEnglishHistory(《英格蘭史料集》,李著),「CharteroftheCityofLondon(fromHenryI)」(亨利一世《倫敦城市特許狀》)。

Colby』sSelectionsfromtheSourcesofEnglishHistory(《英格蘭史料選編》,科爾比著),p.70,「ATownCharter」(城市特許狀)。

TranslationsandReprints(Univ.ofPenn.)(《翻譯與轉載》,賓夕法尼亞大學),vol.ii,No.1,「EnglishTownsandGilds」(英格蘭的城鎮與行會)。

EuropeanHistoryStudies(Univ.ofNebraska)(《歐洲史研究》,內布拉斯加大學),vol.ii,Nos.8and9,「TheRiseofCities」(城鎮崛起)and「TheTradesofParis」(巴黎的貿易)。

ToulminSmith』sEnglishGilds:theOriginalOrdinancesofmorethanonehundredEarlyEnglishGilds(《英格蘭行會:百餘英格蘭早期行會的原始條例》,圖爾敏·史密斯著)。該書中的絕大部分是用近代英語寫成,許多譯自法語和拉丁語,另外一些用中古英語寫成。

Machiavelli(N.),TheHistoryofFlorence(trans.fromtheItalian;ed.byHenryMorley)(《佛羅倫薩史》,馬基雅維利著,亨利·莫利編)。本書為歷史文學的經典著述之一,在某種程度上屬於同代敘事——馬基雅維利生於1469年,將歷史寫到了1492年。

輔助性資料:

Guizot(F.P.G.),HistoryofCivilizationinEurope(《歐洲文明史》,基佐著),lect.vii,「RiseoftheFreeCities」(自由城市的崛起)。

Green(Mrs.J.R.),TownLifeintheFifteenthCentury(《15世紀的城鎮生活》,格林著),2vols。

Gross(C.),TheGildMerchant(《商人行會》,格羅斯著),2vols。該主題的最權威之作。布倫塔諾(Brentano)的文章在諸多方面都是誤導。

Ashley(W.J.),AnIntroductiontoEnglishEconomicHistoryandTheory(《英國經濟史與經濟理論》,阿什利著),vol.i,chap.ii,「MerchantandCraftGilds」(商人和手工業行會);vol.ii,chaps.i,「SupremacyoftheTowns」(城鎮霸權),chaps.ii,「Crafts」(手工業)。Alsothesameauthor』sTheBeginningsofTownLifeintheMiddleAges(《中世紀城鎮生活的開端》,作者同上)。

Zimmern(H.),TheHansaTowns(StoryoftheNations)(《漢薩城鎮》,齊默恩著)。

Symonds(J.A.),AgeoftheDespots(newed.,London,1897)(《暴君的時代》,西蒙茲(J.A.)著),chaps.iiiandiv。本書是作者對其所處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介紹。

Hazlitt(W.C.),TheVenetianRepublic(reviseded.,London,1900)(《威尼斯共和國》,哈茲里特著),2vols。英文中的權威之作。

Weil(A.),Venice(StoryoftheNations)(《威尼斯》,韋爾著),chaps.i-xii。

Duffy(B.),TheTuscanRepublics(Florence,Siena,Pisa,andLucca)withGenoa(StoryoftheNations)(《托斯卡納共和國(佛羅倫薩、錫耶納、比薩、盧卡)與熱那亞》,達菲著)。

Emerton(E.),MediaevalEurope,chap.xv(lastpart)(《中世紀歐洲》埃默頓著)。

Adams(G.B.),CivilizationduringtheMiddleAges(《中世紀文明史》,亞當斯著),chap.xii,「TheGrowthofCommerceanditsResults」(商業的發展及其影響)。

Cheyney(E.P.),AnIntroductiontotheIndustrialandSocialHistoryofEngland(《英格蘭產業和社會史導讀》,切尼著),chap.iii,「TownLifeandOrganization」(城鎮生活和組織);andchap.iv,「MediaevalTradeandCommerce」(中世紀的商業與貿易)。

Cunningham(W.),GrowthofEnglishIndustryandCommerce(seconded.,1890—92)(《英格蘭工商業的成長》,坎寧安著),vol.i;WesternCivilizationinitsEconomicAspects(MediaevalandModernTimes)(《西方文明的經濟面貌》,bk.iv,選定部分。

Villari(P.),TheTwoFirstCenturiesofFlorentineHistory(trans.byLindaVillari;NewYork,1901)(《佛羅倫薩歷史的兩個第一世紀》,維拉里著,琳達·維拉里譯),2vols。本書系意大利最著名的歷史學家之一的作品。

Mrs.Oliphant,MakersofVenice(《威尼斯的締造者》,奧利芬特夫人著)。

在「中世紀城鎮」(MediaevalTowns)書系中有關於佛羅倫薩、紐倫堡、布魯日等的獨本,其中一些章節值得關注。

第十七章

大學與經院學者

引文及其出處:

TranslationsandReprints(Univ.ofPenn.)(《翻譯與轉載》,賓夕法尼亞大學),vol.ii,No.3,「TheMediaevalStudent」(中世紀的學生)。其中包括「學生的特權」(PrivilegesoftheStudents)、「學習的課程」(TheCoursesofStudy)、「對錯誤的非難」(CondemnationofErrors)、「學生的生活」(LifeoftheStudents)等有價值的材料。

Henderson』sSelectHistoricalDocumentsoftheMiddleAges(《中世紀歷史文獻選讀》,亨德森著),pp.262-266,「TheFoundationoftheUniversityofHeidelberg,A.D.1386」(海德堡大學基金會)。

Dante,DivinaCommedia(trans.byLongfellow)(《神曲》,但丁著,朗費羅譯)。這首中世紀的詩歌中體現出了許多經院哲學的精神、形式與內涵,因為,亞里士多德之後,經院學者艾爾伯圖斯·麥格努斯(AlbertusMagnus)和托馬斯·阿奎納(ThomasAquinas)在哲學與科學方面都是但丁的老師。在《天堂》(Paradiso)第七章中有令人讚歎的推理與闡述,此處比阿特麗斯(Beatrice)講述了「道成肉身,靈魂不朽和身體復活」。

輔助性資料:

Rashdall(H.),TheUniversitiesofEuropeintheMiddleAges(《中世紀的歐洲大學》,拉斯達爾著),2vols。

Laurie(S.S.),TheRiseandEarlyConstitutionofUniversities(InternationalEducationSeries)(《大學的興起及其早期架構》,勞里著)。

Compayre(G.),Abelard,andtheOriginandEarlyHistoryofUniversities(TheGreatEducators)(《阿伯拉爾及大學的起源與早期歷史,孔佩雷著)。

Jessopp(A.),TheComingoftheFriars(《托缽修會的緣起》,傑索普著),chap.vi,「TheBuildingupofaUniversity」(大學的建立)。

Poole(R.L.),IllustrationsoftheHistoryofMediaevalThought(《中世紀思想史闡釋》,普爾著)。

Church(R.W.),SaintAnselm(《聖安瑟倫》,丘奇著)。

Allen(J.H.),ChristianHistoryinitsThreeGreatPeriods(《三大時期的基督教史》,艾倫著),chap.viii,「ScholasticTheology」(經院哲學)。

Ueberweg(F.),HistoryofPhilosophy(fromtheGerman)(《哲學史》,宇伯威格著),vol.i,pp.355-467。

Townsend(W.J.),TheGreatSchoolmenoftheMiddleAges(《中世紀時期偉大的經院學者》,湯森著)。

Vaughan(R.B.),TheLifeandLaboursofS.ThomasofAquin,2vols(《聖托馬斯·阿奎納的生平與功績》,沃恩著)。簡編版於1875年出版,能夠讓大眾讀者體會書中的精髓。

Hampden(R.D.),TheLifeofThomasAquinas:ADissertationontheScholasticPhilosophyoftheMiddleAges(1848)(《托馬斯·阿奎納傳:中世紀經院哲學的專題論文》,漢普登著)。非常適合初級班學習的小冊子。

Trench(R.C.),LecturesonMediaevalChurchHistory(《中世紀教會史講稿》,特倫奇著),lects.xivandxviii。

Hurst(J.F.),HistoryoftheChristianChurch(《基督教會史》,赫斯特著),vol.i,pp.867-888。

Milman(H.H.),HistoryofLatinChristianity(《拉丁基督教史》,米爾曼著),vol.iv,bk.viii,chap.v;vol.viii,bk.xiv,chap.iii。

Alzog(J.),ManualofUniversalChurchHistory(fromtheGerman)(《普世教會史手冊》,阿爾佐格著),vol.ii,pp.728-784。

Fisher(G.P.),HistoryoftheChristianChurch(《基督教會史》,費舍爾著),pp.208-226。

Stille(C.J.),StudiesinMediaevalHistory(《中世紀史研究》,斯蒂爾著),chap.xiii,「ScholasticPhilosophy——TheSchoolmen——Universities」(經院哲學——經院學者——大學)。

Morison(J.C.),TheLifeandTimesofSaintBernard(《聖伯納德的生平及其時代》,莫里森著)。

Storrs(R.S.),BernardofClairvaux(《克萊爾沃的聖伯納德》,斯托爾斯著)。上述兩部著作中均能找到伯納德與阿伯拉爾論戰的明顯記述。

「教會時代史」(EpochsofChurchHistory)書系:Mullinger(J.B.),AHistoryoftheUniversityofCambridge(《劍橋大學史》,穆林傑著),chaps.i-iii;Brodrick(G.C.),AHistoryoftheUniversityofOxford(《牛津大學史》,布羅德里克著),chaps.i-vi。

Whewell(W.),HistoryoftheInductiveSciences(《歸納科學史》,休厄爾著),2vols。講述羅傑·培根與中世紀科學。

Encyc.Brit.(《不列顛百科全書》)。查閱「Universities」(大學)和「Scholasticism」(經院哲學)條目下經院哲學和哲學史的內容。

第十八章

文藝復興

引文及其出處:

RobinsonandRolfe』sPetrarch:TheFirstModernScholarandManofLetters(《彼特拉克:第一個近代學者文人》,羅賓森、羅爾夫著)。本書包括一系列彼特拉克「與薄伽丘和其他朋友之間的往來信函,旨在闡述文藝復興的開端」。學生們可以閱讀這本宜人之書,開始逐步了解本主題。這些信函翻譯質量上乘,作者簡介與註釋也都充實且具有學術價值Whitcomb』sSource-bookoftheItalianRenaissance(《意大利文藝復興史料集》,惠特科姆著),PartI。極好的一本小書,是上一本書很好的補充讀物。所引部分審慎地摘錄了文藝復興時期14意大利作家的作品。選材面廣,首篇選自但丁的著作,最後一篇為切利尼(Cellini)的自傳。

Colby』sSelectionsfromtheSourcesofEnglishHistory(《英格蘭史料選編》,科爾比著),Extract52,「TheRevivalofLearninginEngland」(英格蘭學識的復興)。

Dante,DivinaCommedia(trans.byLongfellow)(《神曲》,但丁著,朗費羅譯)。

Machiavelli,ThePrince(ed.byMorley)(《君主論》,馬基雅維利著,莫利譯)。本書反映了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政治道德。

BenvenutoCellini,Memoirs,Roscoe』sversion,(《切利尼自傳》,本韋努托·切利尼著,羅斯科譯)。已有更新譯本,但因新版更忠實於原文,再現出對異教的忠誠,所以不推薦年輕讀者閱讀。切利尼是意大利復興中不同階段的體現,其性格是放蕩不羈的波希米亞藝術家與孤注一擲的惡棍的最奇妙結合。西蒙茲評價該自傳時如是說:「書頁之中,文藝復興時期的這位天才變得有血有肉,傾身向我們述說。」

Vasari(Giorgio),LivesofSeventyofthemostEminentPainters,Sculptors,andArchitects,4vols.(translatedbyMrs.Foster,editedandannotatedinthelightofrecentdiscoveriesbyE.H.andE.W.BlashfieldandA.A.Hopkins)(《七十位著名畫家、雕塑家、建築師傳》,喬治歐·瓦薩里著,福斯特女士譯,E.H.布拉什菲爾德、E.W.布拉什菲爾德、A.A.霍普金斯編注)。書中選取了瓦薩里作品中最精彩、最重要的傳記。瓦薩里(1511—1574)是一位藝術家,也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傑出大師。本書首版於1550年,敘事動人,是文藝復興藝術史的偉大資料庫;當然,本書應結合近期的批判與研究閱讀。

TheBookofTheCourtier,fromtheItalianofCountBaldassareCastiglione:doneintoEnglishbySirThomasHoby,anno1561.WithanIntroductionbyWalterRaleigh(TheTudorTranslations,London,1900)(《侍臣論》,巴爾達薩雷·卡斯蒂利奧奈著,托馬斯·霍比譯,沃爾特·羅利評)。本書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和最具特色的作品之一,揭示了復興中道德的良好一面,就像馬基雅維利在《君主論》中揭示出復興中道德的敗壞一面。本書樹立了一種如騎士制度(詳見第159條)一樣的理想,但該理想結合了騎士的素養與美德和古典的素養與美德,從而產生了完美的騎士學者。本書被翻譯成多種主要歐洲語言,對世界各地的生活和風俗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尤其是英格蘭,並促成了伊麗莎白時代的一些貴族品格。森茨伯里教授(ProfessorSaintsbury)說:「毋庸置疑,英格蘭文藝復興時期標準的紳士菲利普·錫德尼爵士(SirPhilipSidney)手中便有《侍臣論》一書,且書中理想一直為其秉承。」

輔助性資料:

文藝復興時期的文獻非常廣泛;此處推薦數本讀物。

Symonds(J.A.),TheRenaissanceinItaly,7vols.(newed.,1897—1898)(《意大利文藝復興》,西蒙茲著)。本書是英文版中關於意大利文藝復興的最廣博的歷史。有艾爾弗雷德·皮爾森(AlfredPearson)編輯的單卷節本可供閱讀。

Burckhardt(J.),TheCivilizationoftheRenaissanceinItaly(trans.fromtheGerman)(《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布克哈特著)。可能是本主題中最有啟發性的著作。

Villari(P.),LifeandTimesofNiccoloMachiavelli(trans.byLindaVillari)(《馬基雅維利的生平和時代》,維拉里著,琳達·維拉里譯),vol.i。

Mrs.Oliphant,MakersofFlorenceandMakersofVenice(《佛羅倫薩的締造者》和《威尼斯的締造者》,奧利芬特夫人著)。

Field(L.F.),AnIntroductiontotheStudyoftheRenaissance(《文藝復興研究導論》,菲爾德著)。

Adams(G.B.),CivilizationduringtheMiddleAges(《中世紀文明史》,亞當斯著),chap.xv,「TheRenaissance」(文藝復興)。

Lodge(R.),TheCloseoftheMiddleAges(PeriodsofEuropeanHistory)(《中世紀的終結》,洛吉著),chap.xxii,「TheRenaissanceinItaly」(意大利文藝復興)。

Pater(W.),TheRenaissance:StudiesinArtandPoetry(《文藝復興:藝術與詩的研究》,佩特著)。

Putnam(G.H.),BooksandtheirMakersDuringtheMiddleAges(《中世紀的圖書及其製造者》,普特南著),vol.i,pt.ii,「TheEarlierPrintedBooks」(早期的印刷書)。

Saintsbury(G.),TheEarlierRenaissance(PeriodsofEuropeanLiterature)(《早期的文藝復興》,森茨伯里著),chap.i,「TheHarvest-TimeofHumanism」(人文主義的收穫時期)。

VanDyke(P.),TheAgeoftheRenaissance(TheEpochsofChurchHistory)(《文藝復興時代》,范岱克著)。從教會歷史學家的角度來考察復興時期的運動與事件。

Grimm(H.),TheLifeofMichaelAngelo,2vols.(trans.fromtheGerman)(《米開朗基羅傳》,格里姆著)。

Ewart(K.D.),Cosimode』Medici(ForeignStatesmen)(《科西莫·德·美第奇》,埃瓦特著)。

Roscoe(W.),TheLifeofLorenzode』Medici(《洛倫佐·德·美第奇傳》,羅斯科(W.)著)。多個版本可讀。

Armstrong(E.),Lorenzode』MediciandFlorenceintheFifteenthCentury(HeroesoftheNations)(《15世紀的洛倫佐·德·美第奇與佛羅倫薩》,阿姆斯特朗著)。本書比上一本書更易獲得,可以滿足普通學生的需求。

Mrs.Oliphant,Dante(《但丁》,奧利芬特夫人著)。

Reeve(H.),Petrarch(《彼特拉克》,里夫著)。這兩本書為「外國經典讀物」(ForeignClassicsforEnglishReaders)系列的佳作。

Paget,Violet(VernonLee,pseud.),Euphorion:beingStudiesoftheAntiqueandtheMedievalintheRenaissance(《歐福良:中世紀文藝復興和古典研究》,維奧萊特·佩吉特[筆名弗農·李]著),2vols。一部獨具洞察力的作品。

Encyc.Brit.(《不列顛百科全書》)。查閱「Renaissance」(文藝復興)條目下由西蒙茲編著的文章,極為簡潔並具啟發性。

第十九章

民族國家的形成

引文及其出處:

JohnFroissart,ChroniclesofEngland,France,Spain,andtheAdjoiningCountries(《西歐編年史通鑒》,傅華薩著)。該書兩部英譯本分別為伯納斯勛爵(LordBemers)和托馬斯·瓊斯(ThomasJohnes)所翻譯。推薦瓊斯譯本因其更適合普通學生,伯納斯勛爵用16世紀英文翻譯的版本會有閱讀障礙。

Monstrelet』sChronicles,alsotranslatedbyJohnes(《編年史》,蒙斯特雷著,瓊斯譯)。本書為傅華薩作品的延續,一直記錄到1516年。

Commines』sMemoirs(Bohn)(《回憶錄》,科米納著)。從1464年記述到1498年。

Henderson』sSelectHistoricalDocumentsoftheMiddleAges(《中世紀歷史文獻選讀》,亨德森著),pp.1-168。

OldSouthLeaflets(《古代南方小冊子》),No.5,「MagnaCharta」(《大憲章》)。

Kendall』sSource-BookofEnglishHistory(《英國史資料集》,肯德爾著),chap.v,「TheStruggleforConstitutionalLiberty」(為憲法自由的鬥爭);chap.vi,「TheHundredYears』War」(百年戰爭);chap.vii,「TheWarsoftheRoses」(玫瑰戰爭)。

GeeandHardy』sDocumentsIllustrativeofEnglishChurchHistory(《關於英國教會史的文獻》,吉、哈迪著),andAdamsandStephens』sSelectDocumentsofEnglishConstitutionalHistory(《英國憲政史文獻選》,亞當斯、史蒂芬斯著)。這幾卷本分別包含了英格蘭特定歷史時期的大量極具價值的原始資料。

Lee』sSource-BookofEnglishHistory(《英格蘭史料集》,李著),chaps.viii-xiii。

Colby』sSelectionsfromtheSourcesofEnglishHistory(《英格蘭史料選編》,科爾比著),Extracts22-52。

由赫頓(W.H.Hutton)主編的「當代作家英國史」(EnglishHistorybyContemporaryWriters)書系可讀下列書籍:《坎特伯雷的聖托馬斯》(S.ThomasofCanterbury)、《亨利三世的暴政》(TheMisruleofHenryIII)、《西蒙·德·蒙德福特及其功績》(SimondeMontfortandhisCause)、《愛德華三世和他的戰爭》(EdwardIIIandhisWars)。這幾卷本由編年史、政府文件、回憶錄、信函及其他同代作品彙編而成。

TranslationsandReprints(Univ.ofPenn.)(《翻譯與轉載》,賓夕法尼亞大學),vol.ii,No.5,「EnglandintheTimeofWycliffe」(威克里夫時代的英格蘭)。

E.PowellandG.M.Trevelyan』sDocumentsillustratingthePeasants』RisingandtheLollards(《農民起義與羅拉德派》,鮑威爾、特里維廉著)。

Langland』sVisionofPiersPlowman(《農夫皮爾斯》,蘭格倫著);Chaucer』sCanterburyTales(《坎特伯雷故事集》,喬叟著)的「總引」(Prologue)。在研究14世紀的英格蘭社會時,學生不應忽視上述兩部作品。

Hall』sChronicleandThePastonLetters(《編年史》和《帕斯頓信札》,霍爾著)。提供了15世紀英格蘭歷史的豐富材料。

輔助性資料:

(1)一般性作品。

Freeman(E.A.),HistoricalGeographyofEurope(《近代歐洲歷史地理》,弗里曼著),2vols.(vol.iiconsistsofmaps)。有助於追溯各個國家不斷變化的疆域。

Guizot(F.P.G.),HistoryofCivilizationinEurope(《歐洲文明史》,基佐(F.P.G.)著),lects.ixandxi;andHistoryofCivilizationinFrance(《法國文明史》,基佐著),the「secondcourse」oflectures(第二講)。

Wilson(W.),TheState(《國家》,威爾遜著)。有價值的章節論述主要國家政治制度的發展。

Jenks(E.),LawandPoliticsintheMiddleAges(《中世紀的法律與政治》,甄克斯著)。本書從君權與神權之外的角度看待和研究中世紀史。作者堅稱「國家和宗族之間的爭鬥真是中世紀內部政治的關鍵」。法律學生會發現這部作品很有建設性。

Dunning(W.A.),AHistoryofPoliticalTheories(《政治學說史》,鄧寧著),chaps.xandxi。

Lodge(R.),TheCloseoftheMiddleAges(PeriodsofEuropeanHistory)(《中世紀的終結:1273年—1494年》,洛吉著)。

Adams(G.B.),TheGrowthoftheFrenchNation(《法蘭西民族的成長》,亞當斯著),chaps.vi-x;andCivilizationduringtheMiddleAges(《中世紀文明史》,亞當斯著),chap.xiii,「TheFormationofFrance」(法蘭西的形成),chap.xiv,「EnglandandtheOtherStates」(英格蘭及其他國家)。

(2)國家歷史。

「國家故事」(StoryoftheNations)書系中涉及諸多歐洲國家的書籍供閱讀。

Green(J.R.),EcclesiasticalHistoryoftheEnglishPeople(《英國人民宗教史》,格林著),partsofvols.iandii。

Lingard(J.),HistoryofEngland(5thed.)(《英國史》,林加德著)。天主教記載的正史。

Kitchin(G.W.),HistoryofFrance(《法蘭西史》,基欽著),vol.i。

Henderson(E.F.),HistoryofGermanyintheMiddleAges(《中世紀德意志史》,亨德森著)。關於中世紀德意志最好的單卷本史書;alsothesameauthor』sAShortHistoryofGermany(《德意志簡史》,作者同上),vol.i。

Hassall(A.),TheFrenchPeople(《法蘭西民族》,哈索爾著),chaps.iv-ix;Hume(M.A.S.),TheSpanishPeople(《西班牙民族》,休謨著)。上述兩本屬「偉大民族」(TheGreatPeoplesSeries)書系。

Burke(U.R.),AHistoryofSpainfromtheEarliestTimestotheDeathofFerdinandtheCatholic(2ded.,1900)(《西班牙史:從遠古時期到費迪南之死》,伯克著),2vols。

Gardiner』s,ComanandKendall』s,Montgomery』s,andTerry』sHistoryofEngland(《英格蘭史》,加德納著;科曼、肯德爾著;蒙哥馬利著;特里著);Duruy』sHistoryofFrance(withacontinuationbyJ.FranklinJameson)(《法蘭西史》,杜盧伊著,富蘭克林·詹姆森續)。是優秀的單卷本教科書。

(3)專題著作。

在「近代史時期」(EpochsofModernHistory)和「民族英雄」(HeroesoftheNations)書系中,有不同卷本涵蓋政治和傳記主題供閱讀。

Milman(H.H.),HistoryofLatinChristianity(《拉丁基督教史》,米爾曼著),vol.iv,bk.viii,chap.viii。精彩地敘述了亨利二世和坎特伯雷大主教托馬斯之間的爭鬥。

Freeman(E.A.),HistoricalEssays(FirstSeries)(《歷史文論》弗里曼著)。有一篇名為「坎特伯雷大主教聖托馬斯及其傳記」(SaintThomasofCanterburyandhisBiographers)的評論。

「英格蘭十二政要」(TwelveEnglishStatesmen)書系:Green(Mrs.J.R.),HenrytheSecond(《亨利二世》,格林著);Tout(F.F.),EdwardtheFirst(《愛德華一世》,陶特著)。

「外國政要」(ForeignStatesmen)書系:Hutton(W.H.),PhilipAugustus(《腓力·奧古斯都》,赫頓著)。

Lowell(FC.),JoanofArc(《聖女貞德》,洛厄爾著)。

Trevelyan(G.M.),EnglandintheAgeofWycliffe(3ded.)(《威克里夫時代的英格蘭》,特里維廉著)。對農民起義進行了詳細記述。

Poole(R.L.),WycliffeandMovementsforReform(EpochsofChurchHistory)(《威克里夫與改革運動》,普爾著)。

Gasquet(F.A.),TheGreatPestilence(《大瘟疫》,加斯奎特著)。

Jessopp(A.),TheComingoftheFriarsandOtherHistoricEssays(《托缽修會的緣起及其他》,傑索普著),chaps.ivandv,「TheBlackDeathinEastAnglia」(東安格利亞的黑死病)。

Cheyney(E.P.),AnIntroductiontotheIndustrialandSocialHistoryofEngland(《英格蘭產業和社會史導讀》,切尼著),chap.v,「TheBlackDeathandthePeasants』Rebellion」(黑死病與農民起義)。

關於英格蘭憲法主題的作品,可以查閱斯塔布(Stubbs)、塔斯維爾-朗米德(Taswell-Langmead)、梅西(Macy)和泰勒(Taylor)的書籍。

Traill(H.D.),SocialEngland(《英格蘭社會》,特雷爾著),vol.ii。

Smith(J.H.),TheTroubadoursatHome(《國內的吟遊詩人》,史密斯著),2vols。本主題最佳的英文作品。

Janssen(J.),HistoryoftheGermanPeopleattheCloseoftheMiddleAges(trans.fromtheGerman),(《中世紀末德意志民族史》,詹森著),4vols。

Villari(P.),LifeandTimesofGirolamoSavonarola(trans.byLindaVillari)(《季羅拉莫·薩沃納羅拉的生平與時代》,維拉里著,琳達·維拉里譯),2vols。

Mrs.Oliphant,TheMakersofFlorence(《佛羅倫薩的締造者》,奧利芬特夫人著)。

Lea(H.C.),AHistoryoftheInquisitionintheMiddleAges(《中世紀宗教裁判所的歷史》,李著),3vols。

Kirk(J.F.),HistoryofCharlestheBold,DukeofBurgundy(《勃艮第公爵大膽查理的歷史》,柯克著),3vols。一本傑出的著作。

Prescott(W.H.),HistoryoftheReignofFerdinandandIsabella(《費迪南和伊莎貝拉統治史》,普雷斯科特著)。

Irving(W.),TheConquestofGranada(《征服格拉納達》,歐文著)。本書有多個版本。

Kenyon(F.G.),OurBibleandtheAncientManuscripts(3ded.,London,1898)(《我們的聖經和遠古手稿》,凱尼恩著)。關於威克里夫之前的《聖經》英譯節本,學生可以閱讀本書。對於威克里夫時代所使用的盎格魯-撒克遜譯本的《福音書》(Gospels),凱尼恩曾這樣說:「舊版盎格魯-撒克遜譯本的《福音書》已不再使用,因為其語言逐漸過時,變得晦澀難懂;又沒有新的譯本可以取而代之。只有《詩篇》(Psalms)借口翻譯忠實依然尚存。《聖經》的其他部分只以詩釋的形式,或由神職人員口授而為平民所知。」(p.197)對於認為在威克里夫之前就有《聖經》英譯足本的說法,凱尼恩表示:「有時認為在他之前便有英譯足本《聖經》的觀點並無足夠證據。主要觀點存於托馬斯·莫爾爵士(SirThomasMore)在同首版英譯《新約》譯者丁道爾(Tyndale)爭論時,表示他見過比威克里夫更早的英文《聖經》,但並無跡象表明該譯本的存在。極有可能是莫爾沒有意識到威克里夫的譯本出了兩版,誤認為日期早些的版本是更早的譯本了。」(p.198)最近,著名的天主教學者加斯奎特主教(FatherGasquet)將此爭論推向了一個全新的階段,他認為《聖經》並非威克里夫一人所譯,而是這位改革家及其追隨者合譯而成。參閱其著作《古英文聖經及其他》(TheOldEnglishBibleandOtherEssays)。加斯奎特堅持認為:如果威克里夫在其他學者的幫助下,即便曾翻譯過《聖經》,也已蕩然無存,而其與追隨者名下的譯本,實為宗教改革之前,英格蘭天主教教會主教們所譯的官方版本。當然,加斯奎特的結論仍未得到其他學者的普遍認可。

(1)各章的參考文獻,都分兩部分列出:引文及其出處(SourcesandSourceMaterial);輔助性資料(SecondaryorModernWorks)。但卻並未遵守參考文獻的相應格式,而是兩部分各成一段,進行了作品的羅列與推薦。原文所列文獻大多只有英文版本,為了方便讀者閱讀,本部分的翻譯遵循以下原則:(1)將各部分按照作者與作品進行了分段,但並未參照規定格式改動原文。(2)保留作者、作品、譯者的英文原文,並在其後加括弧註明譯文,譯文均採用通用名稱,無中文固定譯法的,給出參考譯名。(3)出版信息、卷數、頁碼、援引位置則直接保留英文,便於讀者查詢。(4)其他說明文字,均只保留譯文。(5)對同一參考文獻原文前後名稱不統一的,統一採用文獻全名。——譯者注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邁爾斯教授講世界歷史(全6冊)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邁爾斯教授講世界歷史(全6冊)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七十六章 《邁爾斯教授講世界歷史:中世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