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拿得起放不下的歐洲史(下)》

第三十二章 《拿得起放不下的歐洲史(下)》

拿破崙

18世紀下半葉,是一個弱肉強食的年代,也是一個激情澎湃的年代。

政治、軍事、宗教統統以民族主義之名互相衝擊,列強們如果不能佔到便宜,也想辦法不讓別人佔便宜。如此大國平衡術的背後,是生靈塗炭,血肉橫飛。而與此同時,從普通老百姓開始的自下而上的各種思潮,各種信仰如雨後春筍一樣在歐洲大地滋生,伴隨的則又是經濟、科技、文化的日新月異。各種作用力的綜合拉扯之下,歐洲中世紀以來根深蒂固的宗教特權,君主專制,貴族政治,終於來到了一個十字路口。

這種矛盾集中的焦點,就在當時的法國。

啟蒙運動

按道理說,18世紀的法國人是最有理由驕傲的。

太陽王路易十四時代的法國,國力達到巔峰的同時,法國的君主專制也深刻地影響了歐洲各國宮廷,包括繁複的宮廷建築、飲食、禮儀、服飾、規章甚至到了言談舉止,文學修辭層面。因此,法語也成了各國宮廷通用語。

我們知道,中世紀歐洲各國宮廷以及基督教士統統用拉丁文作為「歐洲普通話」互相交流,當時的各國公主準備遠嫁到異國他鄉之前,一定要提前學好拉丁語,用來跟未來外國夫婿交流。然而,自羅馬帝國滅亡之後,古典拉丁語就已經成了一種死語言,沒有生活中的不斷豐富優化,這種語言就很難不斷地進行自我升級。比如當年西班牙的公主凱瑟琳,他在嫁給都鐸王朝的亨利八世之後,兩個人就曾經試圖用各自所學的拉丁語進行交流,但非常不湊巧的是,兩個人的拉丁語居然互相聽不懂。

而法語作為羅曼語的一種,它的前身其實就是當年羅馬帝國境內的通俗拉丁語。這種語言不僅是接近拉丁語,而且由於它是一種活着的語言,是法國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一種生活語言,因此也具備十分強大的生命力。在此基礎上,法國人以國家主導,統一了法國各地方言,推出了規範化的法語書寫,發音與語法,使得法語成為當時歐洲最精確最明晰的一種語言。而更不用說,自中世紀文藝復興以來,法國湧現了一大批文學家、藝術家,這些人不斷為法語增加藝術感染力。

所以,公元17—18世紀的歐洲宮廷以及上流社會,統統以會說法語為榮。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在文化上折服歐洲的法國,自路易十四之後,國力開始慢慢衰竭,尤其是七年戰爭慘敗於英國一方,喪失了幾乎所有的海外殖民地,使得法國本土經濟也遭到重創。即便如此,法國人也沒有甘心自己的失敗,他們依然勒緊了褲腰帶支持美國人打獨立戰爭。戰爭太過燒錢,財政入不敷出怎麼辦,法國人居然厚著臉皮找西班牙波旁王朝,讓西班牙做線人去借英國人的錢。

與此同時,自路易十四之後,胡格諾派在法國基本被清理乾淨,天主教依然是法國的正統宗教。而天主教在新教國家已經收不到的「什一稅」,在法國這樣的天主教國家還在堂而皇之地收著。天主教的極端保守,配合自路易十四以來的絕對君主專制,讓法國形成了一個來自王室、貴族、教士聯合政治高壓的社會體系。這樣的社會體系,不僅僅控制了法國本土,還現身說法地影響到了歐洲其他國家。甚至這樣的社會形態還被複制到了法國的海外殖民地,當時法國在北美的天主教會,居然會比法國本土更加極端,更加保守。所以我們前文才會講到,法國的北美殖民地,從根子上就干不過英國。

政治高壓的局面之下,法國萬世一系的自卡佩王朝到波旁王朝的龍子龍孫們又不斷增加。據當時的數據統計顯示,教士與貴族兩個特權階層,數量上已經達到了五十萬人之多。而且關鍵是,不同於英國自伊麗莎白以來比較寬容的政治與宗教政策,英國新興資產階級可以躋身到「新貴族」的行列,同樣老貴族也可以投資某項產業,成為新興資產階級。而這些,在法國則不行,法國的有錢人分三種,前兩種是教士和貴族,后一種是新興資產階級,但后一種和前兩種一直是涇渭分明。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在法國即便你經商賺錢,你有再多錢也沒有用,在政治上你就是一個永世的窮光蛋。

如此一來,新興資產階級和平民階層也就混成了社會金字塔的底層人員。

然而,當時的社會比之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時期,又有了一些新的發展。

公元17—18世紀的歐洲,由英國發端,出現了一些反專制,反教會的思想文化解放運動,後世稱之為「啟蒙運動」(Enlightenment)。啟蒙運動後來從英國傳播到了法國、德意志地區、沙皇俄國,還有荷蘭等國家。

尤其在法國,當時的啟蒙運動轟轟烈烈,出現了伏爾泰(Voltaire,Fran?ois-MarieArouet)、孟德斯鳩(BarondeLaBrèdeetdeMontesquieu)等治學嚴謹的啟蒙派思想家,當然,當後期又出現了如狄德羅(DenisDiderot)、盧梭(Jean-JacquesRousseau)等百科全書式的雜派哲學家。這些人所宣揚的是當時流行於歐洲的自由,民主,平等等思想。

啟蒙運動在思想界的作用,相當於當年的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的一次延續。但我們要注意到一點,文藝復興時期的很多文學藝術作品,很多都還是以宗教為外衣來呈現,但到了啟蒙運動時期,則是完全拋棄了對教會的依賴。因為文藝復興而帶來的自然科學演進,由自然科學演進而讓宗教學說不攻自破,從而帶來了新型資產階級的思想進步,繼之以科技革新,甚至工業革命。所有這一切都是相輔相成的,那麼最終來到17世紀出現思想啟蒙運動,則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更加要命的是,當年的文藝復興在很大程度上喚醒了剛剛嶄露頭角的資產階級階層,而思想啟蒙運動則直接觸及了社會各階層的每一個人。各路思想家們輪番為老百姓們普及天賦人權、君主立憲、三權分立(triaspolitica)等基本認知常識,使得社會思潮空前開放。尤其是前者,天賦人權,直接挑戰了當時封建君主專制所提出來的「君權神授」。

要知道,我們前文強調過很多次,歐洲的封建社會才是真正的封建社會。那種極端的壓迫,森嚴的等級制度,是在中國的所謂「封建社會」完全感受不到的。歐洲中世紀農業社會下的老百姓,絕大部分情況下都不能算是農民,而只能算是人身自由半依附於騎士貴族們的「農奴」。而沙皇俄國的那種近似於奴隸制度的「農奴」,只不過是歐洲封建制度的一種極端表達形式而已。這也完美解釋了,為什麼地理大發現之後,會有成群結隊的歐洲老百姓湧向新大陸,因為在舊大陸已經受的夠夠的了。與其這樣卑微地活着,還不如到海外玩命搏一把,搞不好就能改變自己命運呢?

啟蒙運動之後,一切都不一樣了。

老百姓們後來才明白——「原來人人生而平等的」「原來貴族們也不是三頭六臂的」「你看,隔壁英國人的君主立憲,也玩得不錯」。於是,有了老百姓們的支持,那些撈不到新貴族頭銜的新興資產階級們也空前活躍了起來。

歸根結底,這樣的日子,大家都受夠了。

雪上加霜的是,公元1788年的法國,又出現了各種自然災害。再加上之前的經濟萎靡,物價飛漲。

法國老百姓,已然是活不下去了。

法國大革命

跟荷蘭獨立戰爭有點類似,法國大革命的導火索,本質也是因為錢。

公元1789年,缺錢花的路易十六(LouisXVI)宣佈召開「三級會議」(Estates-General)。

路易十六是路易十五(LouisXV)的孫子,路易十五是路易十四的曾孫,從路易十四到路易十六,雖然已經是六代人的差距,但從時間上也無非過了半個多世紀。只是由於連年戰爭,民生凋敝,國庫裏面的銀子越來越捉襟見肘了。其實並不是因為銀子少到影響正常宮廷生活的地步了,而是因為路易十六娶回了一個出了名的敗家媳婦——瑪麗·安托瓦內特(MarieAntoinetteofAustria)。

瑪麗公主,就是前文所講的奧地利女王瑪麗婭·特蕾莎的小女兒,從小錦衣玉食,奢侈無度。瑪麗公主來到法國之後依然死性不改,搞得懦弱的路易十六隻能是四下里籌錢以滿足老婆的高規格生活品質。人們常說,一個好家庭,男人是摟錢的耙子,女人就必須是盛錢的匣子。但路易十六是個摟錢的耙子不假,但瑪麗公主卻是妥妥的一個花錢的無底洞。

說完瑪麗公主,再說說三級會議。

三級會議是法國君主制一種比較特殊的國王同下層人民進行溝通的渠道,這種溝通雖然依然是自上而下的,但好歹也體現了一點君主專制體系下的皇恩浩蕩。中文語境中的三級會議顧名思義,是把人民分成三個等級,教士為第一級,貴族為第二級,其他人統統划入第三級。只不過在法國,很多時候三級會議並不經常召開,而只要是召開,通常都是國王對老百姓提要求了。

路易十六的想法,跟之前的歷代君主沒有太大區別,缺錢了就要徵稅,徵稅的對象主要是第三等級。為了體現國王之公平公正公開,三級會議一起來投票。然而,投票結果卻讓路易十六大跌眼鏡。三級會議居然否決了他的徵稅計劃。本來是做樣子走過場的事情,結果因為程序正義的那點窠臼,擋住了國王的生財之道。國王震怒,不管投票結果,該加的稅一分錢也跑不了。

國王耍無賴,飢腸轆轆的人民也不答應了。

於是,法國大革命(FrenchRevolution)就這樣爆發了。

公元1789年6月,三級會議中的第三等級自行宣佈成立國民議會(NationalAssembly);同年7月,國民議會宣佈改名為制憲議會(NationalConstituentAssembly),要求制定憲法,限制王權。

老百姓們自立門戶,準備和君主王權硬幹了。

路易十六雖然性格軟弱,但他不是個泥塑的,更何況還是在歐洲君主專制的樣板國家法國。於是路易十六在高級公務員隊伍中肅清制憲派的代言人,並私下調集軍隊,準備武裝解散制憲會議。

國王的小算盤,激怒了法國人民,形勢急轉直下。

制憲議會齊集凡爾賽宮(Versailles)開會,但開來開去拿不出個好辦法,這邊已經謠言四起。說國王的勤王部隊,多半都是外國雇傭軍,他們一來,巴黎必然是血流成河。

人心就像野草一樣,當乾枯與絕望的時候,只要一點火星,就可以熊熊燃燒。更不用說,數量如此之多的巴黎平民。於是,一場席捲巴黎的大騷亂開始了。當然,在這其中,最開始是平民參與,後來連城市衛隊也加入其中。

我們一定要記住一點,當人心被鼓動起來,社會又處於無政府狀態的時候,幾乎所有人性的陰暗面都可能被激發。所謂「法不責眾」,無論古今中外都是成立的。月黑殺人夜,風高放火天,那麼最大的「月黑風高」是什麼?

就是無政府狀態。

整個巴黎都變成了暴徒與叛亂分子們的天堂,大家似乎已經忘記了當初起事的初衷是什麼,無頭蒼蠅一樣的人群,將城市中心變成一個大派對。狂歡而又狂躁的人們,四處尋找著可以發泄的對象。

混亂、暴力、搶劫、盜竊……

1789年7月14日,狂暴的人流最終匯到了巴士底獄(Bastille)。

巴士底獄原本是一座城堡,始建於英法百年戰爭時期,是用以拱衛京師巴黎的一個堅固堡壘。只不過,後來法國人口激增到了兩千萬,巴黎市區面積也一直向外擴大,巴士底獄成了巴黎市區的一部分。這樣一來,法國國王下令,將巴士底獄改造成了一座監獄。由於這座監獄的氣勢恢宏,它也慢慢成了王權與鎮壓的圖騰。我們前文提到的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就曾經在這裏服刑。

正因為如此,巴士底獄被視為路易十六王室權威的象徵,被認為關押著很多如伏爾泰一樣的受苦受難的人們。當然,巴黎群情激憤的群眾齊聚巴士底獄,其實還有一個原因,這裏同時也是一個龐大的武器庫。最終,巴士底獄被群眾所攻陷,打開牢門才發現,裏面居然只有區區七名囚犯。七名囚犯中,四名是偽造犯,兩名是犯了流氓罪的貴族,還有一名是殺人嫌疑犯。即便如此,看守監獄的監獄長伯納德(GovernorMarquisBernard-RenédeLaunay)還是遭殃了,他被毆打致死,死後頭顱還被暴民們插上了長矛。

從巴士底獄拿到武器,於是暴民也就不是暴民了,就變成了起義軍。而且如果這群起義軍能夠拿下政權,此前的所有暴行也就不是暴行了,而是革命群眾的革命事迹。如此的革命事迹,很快呈燎原之勢席捲了整個法國,類似攻陷巴士底獄一樣的革命豪情,開始遍佈於法國的城市與鄉村。大量的貴族們被揪斗,還有一些貴族們則逃亡國外。

當然,當天下大亂,老百姓都被發動起來的時候,遍地都是革命群眾的時候,制憲議會的那些智囊們,就比在凡爾賽宮冥思苦想的時候頭腦要靈光多了。群眾的憤怒就像洪水,但他們缺乏有效引導,一旦這樣的力量能夠為我所用,誰都可以創造奇迹。更何況,武裝之後的群眾,很快成立了國民自衛軍(NationalGuard)。各路智囊們的腰杆子更硬了。

法國大革命接下來的發展,就是各路智囊引導甚至誘導人民的一部交響曲。

首先,智囊們要給革命群眾的革命事業定性,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從邏輯上。

1789年8月,《人權宣言》(DeclarationoftheRightsofManandoftheCitizen)頒佈。在《人權宣言》中,人權、法治、自由、分權、平等和保護私有財產等基本原則被詳細闡述。人人生而平等,人人生而自由的觀點,在世界歷史上被第一次提出,並很快被大眾所接受。比起一百年前英國光榮革命之後的那個限制王權的《權利法案》,毫無疑問《人權宣言》才是劃時代,才是更加符合人本精神的。

《人權宣言》最大的對立面,毫無疑問就是法王路易十六,但路易十六在最開始的那段時間內,極儘可能地配合制憲議會的要求,簽署了大量文件。然而,革命時期的無序與混亂,讓王室與貴族們蒙受了巨大的羞辱。在沒收貴族特權與教會土地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暴力事件。換個角度來看,覆巢之下,豈有完卵。革命的洪流之下,「溫良恭儉讓」這些字眼顯得如此蒼白無力。

與此同時,革命智囊們的派別也在發生分化,甚至是山頭林立。首先來講,立憲派智囊和共和派智囊們之間就勢同水火。立憲派中的代表斐揚派(Feuillants),共和派中的代表有吉倫特派(Girondist),雅各賓派(Jacobins)。但同樣是共和派,偏右的吉倫特派與激進的雅各賓派又是互相看不上。而如果再細分的話,雅各賓派內部則又是各種路線無法達成一致。分成丹敦派(Danton)、埃貝爾派(Hébert)等。

各種矛盾空前激化,矛盾核心就是路易十六。

1791年6月,驚慌失措的路易十六攜全家出逃,但未遂。

國王的出逃讓局勢更緊張,能夠指揮部隊的立憲派,甚至對共和派智囊們動起了刀槍,革命團隊內部出現流血衝突。

各種爭議聲中,1791年9月,制憲議會宣佈通過了一部號稱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的憲法。制憲議會的目的已經達到,從此退出江湖,代之以立法議會(LegislativeAssembly)。

1791年10月,路易十六成為君主立憲制體系下的虛君。

與此同時,法國大革命的一些激進做法震動了歐洲各國王室,尤其是來自瑪麗皇后的老家奧地利。奧地利和普魯士這對老冤家居然因此而聯手,準備共同對付離經叛道的法國。

面對歐洲其他國家的大兵壓境,無法在保衛法國、一致對外這件事情上痛下決心的斐揚派,最終被主戰的吉倫特派出了風頭。在吉倫特派的帶領下,法軍一度在戰場上取得大勝。只不過在此期間,瑪麗王后不斷為自己的娘家奧地利提供情報。

1792年6月,普奧聯軍攻入法國。

同年7月,雅各賓派領袖羅伯斯庇爾(MaximilienFran?oisMarieIsidoredeRobespierre)等人宣佈國家處於緊急狀態,出面維持秩序。同年8月,路易十六及其家人被逮捕,國民公會(NationalConvention)取代立法議會,吉倫特派上台掌權。

1792年9月22日,法國宣佈放棄君主制,成立共和國,也就是後來所說的法蘭西第一共和國(FrenchFirstRepublic)。值得一提的是,國民公會還制定了一部法國共和曆(FrenchRepublicanCalendar),用以取代羅馬教廷制定的格里高利曆法(ChristianGregoriancalendar,現行公曆)。並且約定公元1792年為共和元年(year1oftheRepublic)。共和曆的十二個月,被用十分詩意的方式命名為——葡月、霧月、霜月、雪月、雨月、風月、芽月、花月、牧月、獲月(或收月)、熱月、果月(Vendémiaire,Brumaire,Frimaire,Niv?se,Pluvi?se,Vent?se,Germinal,Floréal,Prairial,Messidor,Thermidor,Fructidor)。

共和曆的雨月,1793年1月。

法國國王路易十六,瑪麗王后被法蘭西第一共和國送上了位於今天巴黎協和廣場(PlacedelaConcorde)的斷頭台(guillotine),執行死刑。

協和廣場這個名字是多年之後才改的。最早這座廣場是路易十六的爺爺路易十五所建,因此被稱為「路易十五廣場」,而到了法國大革命之後,又被更名為「法國革命廣場」。

可悲的是,路易十六之前的斷頭台是平刃的,因此會給死刑的執行帶來困難與犯人的痛苦。正是路易十六當年在位的時候,才將斷頭台由平刃改為斜刃,沒有想到這個小創造發明,最終用在了自己和媳婦身上;更加可悲的是,路易十六的大女兒瑪麗公主(Marie-ThérèseCharlotteofFrance),被特意安排欣賞了自己父母的「斷頭大會」,在此之前,這位出生於法國深宮的金枝玉葉,已經被巴黎男性暴民們反覆折磨和蹂躪了很多次;比這些更加可悲的是,路易十六唯一的兒子,時年只有八歲的路易十七(LouisXVII),被屈打成招指認自己的老媽瑪麗王后和自己有不正當男女關係。兩年之後,這位年僅十歲的小蘿蔔頭就慘死於獄中。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這就是活生生的案例。

當然,革命所帶來的恐怖還不算完。

革命所帶來的狂熱不僅席捲了法國國內,也影響了吉倫特派所掌控的共和國軍隊。1792年底,法國軍方在正式向普魯士、奧地利宣戰之後,又於同年11月向英國與荷蘭宣戰。

1793年2月,歐洲幾乎所有主流國家包括奧地利、普魯士、英國、荷蘭、葡萄牙、撒丁王國、西班牙波旁王朝、那不勒斯波旁王朝等等,一起成立聯盟向法國宣戰,第一次反法同盟(FirstCoalition)宣告成立。

也就是從此時開始,反法同盟連續成立了七次,所引發的一系列戰爭,被稱為「反法聯盟戰爭」(CoalitionWars)。

又是一次兵臨城下,法國人民又一次被發動起來,雅各賓派奪權上台。

公元1793年7月,雅各賓派的馬拉遇刺(Jean-PaulMarat),革命鬥爭開始更加複雜化和血腥化,於是吉倫特派被驅逐,雅各賓派開始專政。

羅伯斯庇爾掌握了政權,在他的專政之下,多達一萬六千多人被送上了斷頭台,其中包括了貴族,也包括了立憲派、共和派,甚至包括了同為雅各賓派政見不同的革命同志。在此期間,斷頭台之外其他非正常死亡的各種死刑犯,達到了四萬人之多。這一時期,也被稱為「恐怖統治時期」(ReignofTerror)。雅各賓派鬥爭的最高潮,1794年,丹敦和埃貝爾也先後被漫山遍野的革命熱情所吞噬。

羅伯斯庇爾的恐怖行徑,終於招來了革命群眾的再次奪權。

1794年7月,法國共和曆熱月,雅各賓派中的右派發動政變,以彼之道,還施彼身,三十六歲的羅伯斯庇爾隨後也被送上了斷頭台,史稱「熱月政變」(TheThermidorianReaction)。

1794年7月的這場熱月政變之後,熱月黨人上台執政。但熱月黨並不算是一個十分明確的政黨組織,也沒有非常統一的革命綱領。這個黨派維護共和,但革命熱情相對冷靜,對社會現狀持溫和態度。

熱月黨上台之後,腥風血雨,屍橫遍野的法國社會局勢得到暫時穩定,法國老百姓也厭倦了各路受到高等教育,一口之乎者也的野心家們的你方唱罷我登場。持續五年的革命群眾集體狂躁,告一段落。

法國大革命不同於以往的任何一次所謂的「資產階級革命」,荷蘭的革命更像是一場宗教戰爭,英國的革命更像是一場宮廷政變,美國的革命更像是一次為利益而戰的殖民地獨立戰爭。在這些所謂革命之中,只有法國大革命更加純粹。多年之後,人們再次談起法國大革命,幾乎每一個派別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資本家們說這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共產學說講雅各賓派才是階級鬥爭的鼻祖,而思想家們則盛讚天賦人權、三權分立,自由、平等、博愛才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真諦。

歷史任人評說,也任人打扮。

撥開重重迷霧,我們能夠清醒地看到一個真實的法國大革命,比那些所有的帶着立場的英雄傳說,都更加重要。只是在這重重迷霧的背後,我們依然猜不到,法國人以如此方式推動歐洲歷史演進,這絕對不會是最後一次。

拿破崙戰爭

國內政局趨穩,但經濟上的壓力依然存在。不過好在法國人的革命熱情被及時轉移到了對反法聯盟的戰爭中去了。

1794年,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下屬的尼德蘭地區(1)被法國兼并。緊接着,法國人一路向北,充分調動了荷蘭下層老百姓的革命激情。1795年,法國人推翻荷蘭現政府,建立了法國當時在歐洲的第一個附庸國——巴達維亞共和國(BatavianRepublic)。天性浪漫的法國人,在為荷蘭新國家選擇名字的時候顯然也是煞費苦心。這個巴達維(Batavi)源自荷蘭上古日耳曼部落名稱,既尊重了荷蘭老百姓的心理感受,又給了他們英雄主義的慰藉。

事實上,巴達維亞共和國的建立,對已經淪為歐洲二流的荷蘭來說反倒是一件好事。用法國人的鐵犁,重新滌盪了荷蘭各階層。法國人放手發動群眾,贏得了當時最廣泛意義上的荷蘭人的支持。

巴達維亞共和國,為法國人後來持續對外輸出革命(ExportingtheRevolution)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解決方案。

從巴達維亞共和國開始,法國人在此後逐漸蠶食周邊瑞士與意大利的國土,建立起了一系列附庸國。為了免於流俗,法國的文人騷客們又開動腦筋,為這些附庸國們起了一個統一的充滿脂粉氣的名字——姊妹共和國(sisterrepublic)。

回頭再看法國國內,群眾革命告一段落,軍事政變又接踵而至。

1795年10月,法國共和曆葡月。

國民公會中的希望能夠恢復君主制的保王黨人(royalist)發動政變,對熱月黨政權採取暴力進攻,史稱「葡月暴動」(13Vendémiaire)。而法國軍人則一邊倒地支持熱月黨,軍方當時派出了年僅二十六歲的炮兵指揮拿破崙(NapoleonBonaparte)。拿破崙抬出了大炮對準保王黨人,毫不留情地轟擊之下,保王黨人一千四百多人被轟死,葡月暴動徹底失敗。

保王黨人被轟走了,國民公會隨即解散,督政府(TheDirectory)成立。

督政府的成立,也標誌着革命的領導權,徹底由激進派交到溫和派手中。

督政府已然成立,保王黨的葡月暴動告一段落,那麼在這次暴動鎮壓中湧現出的青年突擊手拿破崙,又是何方神聖呢?

拿破崙並不是法國人,而是科西嘉人(Corsica)。

拿破崙祖上來自意大利托斯卡納地區,後來移民到科西嘉。他出生於公元1769年,而在之前的很多年中,科西嘉島先是屬於四大海上共和國之一的比薩共和國,後來又隸屬於熱那亞共和國。那麼在熱那亞的統治之下,科西嘉人掀起了轟轟烈烈的獨立運動,熱那亞人眼看搞不定這幫子科西嘉分裂主義勢力,索性做了個順水人情,把科西嘉島賣給了法國人。於是在公元1768年,法國人正式接管了科西嘉,這一年僅僅是在拿破崙出生的前一年。

因此,在拿破崙的青少年時代,獨立還是科西嘉社會的主旋律。

拿破崙的家庭算是小康水準,因此他得以在年僅九歲的時候就來到了法國本土進入一所宗教學校學習,同年他就拿到了獎學金從而得以轉校到布里埃納軍校(militaryacademyatBrienne-le-Chateau)。緊接着在十五歲這年,拿破崙被法國巴黎軍官學校(theécoleMilitaireinParis)錄取,主攻炮兵學。

雖然天資很好,學習成績優異,但拿破崙身材矮小,其貌不揚。他的母語並非法語,而是意大利語與科西嘉語。由於接觸法語時間較晚,因此他無法像其他同學一樣說一口歐洲中世紀優雅而高貴的流利法語。所有這一切加在一起,讓兒時的拿破崙受盡了同學們的嘲笑,這樣的成長環境,非常大地影響了拿破崙成年之後的種種人生選擇。

他的第一個選擇,就是趁法國大革命的機會,回鄉繼續鬧獨立。

然而,當時的法國全國都處於大革命的狂熱氣氛之中,小小的科西嘉島自然也被波及,而且除了傳統的保王黨與共和派之中,還有地方特色鮮明的獨立分子。拿破崙在當時也是狂熱的獨立分子之一,但是他在政治上傾向於雅各賓派。而在思想深處則十分贊成伏爾泰的一些思想學說。整個島上政治氛圍亂鬨哄,而且在科獨分子的政治高壓之下,拿破崙無法與科獨的最高首腦達成政見上的一致。為了避免成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1793年,拿破崙全家舉家逃往法國本土。

從此,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

因為1793年這一年太關鍵了。

這一年的年初路易十六被處死,反法同盟群毆法國,到了年中就是馬拉之死,雅各賓派專政。也是在同一年,拿破崙在對戰第一次反法同盟的「土倫戰役」(SiegeofToulon)中表現出色,被擢升為準將(brigadiergeneral)。

緊接着,就是我們前文所說的,鎮壓葡月暴動,拿破崙又是搶了頭功。於是在政變之後,拿破崙被破格提拔為內務指揮官(CommanderoftheInterior)以及意大利的軍事指揮權(commandoftheArmyofItaly)。

我們不得不說,歷史恰恰就在這個時候選擇了拿破崙。雅各賓派專政之後,熱月黨人負責之下的督政府庸庸碌碌,內政外交一塌糊塗,經濟上也未見起色,法國老百姓厭倦了各種被政客操縱的群眾運動,也無法過上更好的生活。軍人上位,強人政治,成為那個時代的呼喚。我們站在上帝視角來看當時的拿破崙,他未必是一名出色的政治家,但在軍事上堪稱奇才。尤其是對炮兵的使用,已經達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

此後的歷史進程,幾乎都在一步步地跟隨拿破崙的戰術推演穩步前進。

1796年,拿破崙到達北意大利,並取得輝煌戰績。第二年,第一次反法同盟被瓦解。

1798年,拿破崙奉命率軍進攻埃及,並拿下了亞歷山大港。隨後,拿破崙又出兵敘利亞。在這片新月沃地上,牽制當地的英國軍隊。只不過,就在同一年,第二次反法同盟組建,這一次的群毆團隊,陣容更加豪華,沙皇俄國也參與其中。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眼看又處於風雨飄搖之中,當時的法國中央政府,呼籲軍人馬上接手當時的政局。

1799年11月,法國共和曆霧月,拿破崙秘密潛回法國本土,並發動政變。

霧月政變(Coupof18Brumaire)之後,拿破崙上台。他被推舉為「第一執政」(firstconsul),執政府(TheConsulate)代替了督政府,成為法國最高權力機構。執政府名義上奉行共和,但實際上已經成為軍人獨裁政府。

執政之後的拿破崙精神抖擻,他親自率軍,仿效當年的漢尼拔翻越阿爾卑斯山,進入意大利本土。在他的一手扶持之下,眾多姊妹共和國被建立起來。

1802年,第二次反法同盟被瓦解。

1803年,第三次反法同盟戰爭開打,但就在戰爭的漫天硝煙之中,拿破崙在1804年改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為法蘭西帝國,並且隨即在巴黎聖母院大教堂(NotreDame)舉行了皇帝加冕儀式,羅馬教皇庇護七世(PopePiusVII)被迫為拿破崙行加冕禮。1805年,拿破崙再接再厲,又在米蘭被羅馬教廷加冕為意大利國王。

只不過,樂極生悲的是,1805年的同一年,在英法特拉法爾加海戰(BattleofTrafalgar)中,法國聯合艦隊全軍覆沒,從此之後拿破崙也再也無力在海洋上同英國人爭奪霸權。

雖然歐洲稱霸,海陸兩個方向上海路已然是被英國人封死。法國人已經出現了疲態,但按照中國人的傳統觀點,加冕這樣的沖喜當然是有效的,尤其在這位藐視一切權威的,軍事指揮藝術的天才拿破崙眼中。

1806年,第三次反法同盟被瓦解。

沖喜帶來的快樂感覺一直餘音繞梁,在法蘭西帝國這個唬死人的大幌子庇護之下,拿破崙又在1807年和1809年連續兩次粉碎反法同盟的反撲。

巔峰時期的法蘭西第一帝國出現在1811年,當時拿破崙麾下的帝國,儼然已經擁有了一統歐洲之勢。歐洲大陸上能夠與法國人爭雄的,只剩下了沙皇俄國。假以時日,似乎跨海掃平英國對法國人來說似乎也不是什麼難事。

先東還是先西,這個問題同樣擺在了拿破崙的面前。

1812年,拿破崙最終選擇了先一望無際的俄羅斯大平原進發。

只不過,拿破崙的部隊完敗,沙皇俄國則取得慘勝。

此一戰後,實際上拿破崙的一統歐洲的大夢,差不多也醒了大半了。

從軍事上來講,拿破崙確實是一位曠世奇才,但他並非一位能夠看清歷史大勢的政治家。歐洲當時的政局是平衡式外交,任何一個想稱霸歐洲的政權,得到的只有列強群起而攻之的下場。不可否認拿破崙的個人能力,但在政治上,拿破崙更多的是躺在了法國大革命的成果上。法國十年巨變,君主與貴族們被滌盪乾淨,革命打掃完了屋子讓拿破崙來請客,不料卻搞得更加杯盤狼藉;拿破崙前期軍事上的成功,也更多仰仗了法國大革命鍛鍊出的身經百戰的老兵。而且,這些老兵身上,都還帶着那種來自人性解放的革命狂熱。當老兵中間的精華消耗殆盡,只剩下新兵蛋子上陣,憑藉法國一國之力,不可能同時對戰歐洲的英俄普奧四強。

更何況,英國人的海軍肆虐海疆,早已逼得法國人閉門鎖洲了。

事到如今,拿破崙這位骨子裏不服輸的天降奇才,依然不甘心自己的失敗。

1813年,「萊比錫戰役」(BattleofLeipzig),拿破崙完敗。第六次反法同盟,取得決定性的一戰。

1814年,同盟軍佔領巴黎,拿破崙宣佈無條件投降。

同年,路易十六的弟弟路易十八(LouisXVIII)趕回巴黎,波旁王朝復辟。

戰後,拿破崙被流放到地中海上的一個小島——厄爾巴島(Elba)。

維也納體系

按照正常意義上來講,拿破崙的故事已經到此為止。

然而,這位理想主義化的戰爭狂人,居然在公元1815年殺了個回馬槍。他帶着七百名親兵,悄悄地回到了法國本土,僅僅憑着三寸不爛之舌還有拿破崙本尊到場,皇帝復辟,創建了一個百日王朝(HundredDays)。

結局,我們也都耳熟能詳了。

其實,拿破崙從厄爾巴島上的出逃,怎麼看都不像是一次巧合。

第七次反法同盟建立,拿破崙再敗於滑鐵盧(BattleofWaterloo)。當我們打開一張地圖,看厄爾巴島的位置的之後。發現這座島嶼恰好位於科西嘉島和意大利托斯卡納地區之間,西邊是拿破崙的戶籍所在地,東邊則是拿破崙的祖籍所在地,兩邊無論哪一邊,拿破崙都能夠自如地用母語交流。而且厄爾巴島面積居然達到了二百二十四平方公里,距離托斯卡納海岸最近處只有二十公里。拿破崙被准許在島上開鐵礦,建道路,還被准許頒佈法律,訓練海軍。而且更加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拿破崙在島上還保留了皇帝稱號。

這一次,反法同盟沒有再跟拿破崙客氣。

他被流放到了大西洋的聖赫勒拿島(SaintHelena),距離它最近的大陸,是非洲海岸。

這個島,前不著村,后不著店;這個島,英軍戒備森嚴。

1821年,拿破崙在這座島上去世。

拿破崙戰爭,是又一次典型的歐洲大戰,我們不妨稱之為第四次歐戰。

拿破崙戰爭之後,歐洲諸強確立了維也納體系(ConcertofEurope)。

維也納體系,英國人發揮了重要作用。

英國人的如意算盤,依然是保持海上強權,保證英吉利海峽的絕對安全,確保歐洲大陸不出現一家獨大的局面。因此,維也納體系的最終成果,也完全符合了英國人的利益。

1815年9月,以基督教基本教義為基礎,以維護歐洲各國封建君主制存在和維護歐洲和平為動因,分別信仰天主教、新教、東正教的奧地利、普魯士、沙皇俄國三家結盟,形成了所謂的「神聖同盟」(HolyAlliance)。然而,這個同盟是由沙皇俄國所倡議組建的,且以宗教為幌子,合作內容顯得不合時宜且流於空泛。這些,並不完全符合英國人的利益。狡詐的英國人果斷採取了非暴力不合作的態度。

1815年11月,聯盟重談,英、奧、普、俄結成四國同盟(QuadrupleAlliance)。

以四大強國的「四國同盟」為核心,形成了維也納體系。

維也納體系之中,拿破崙雖然慘敗,但法國人並沒有輸掉底線,反而還保留了法國、西班牙、兩西西里的波旁王朝;俄國人和普魯士人雖然大獲全勝,尤其俄國人還付出了血的代價,但英國人卻在一直壓制這兩家新貴太過強大;荷蘭人的好望角被強行划給了英國,而原屬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尼德蘭,則被硬生生划給了荷蘭;對德意志、意大利,大家則意見一致,繼續持續保持分裂。

大國決定小國命運,強國隨意處置弱國,幾個超級大國之間保持均勢外交。

這就是維也納體系留給我們的最大啟示。

我們回頭再看拿破崙。

很多人說,拿破崙很像是英國的克倫威爾,但克倫威爾並沒有拿破崙的勇氣稱王稱霸。拿破崙手中沒有皇位,他可以憑空捏造皇位。沒有教皇,他可以俘虜教皇。拿破崙的心中,只有他自己;也有很多人說,拿破崙很像是中國的項羽,但項羽「不肯過江東」,他在乎自己的名節。然而拿破崙幾次三番出爾反爾,為了達成某個目的而不擇手段。而且拿破崙雖然驕橫,但他內心深處並不自信,他後來和奧地利公主通婚,分封自己的親戚四處稱王,無非是為了洗白自己的卑微出身。所以,相比之下,項羽才是一個真正的貴族。

拿破崙更像是老天賜給法國人的一個禮物,在最合適的時間扮演了最合適的角色。在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情況下,用法國人的浪漫和理想,譜寫了一曲一統歐洲的悲歌。

拿破崙時代,法國人達到了歷史上最高光的時刻。

拿破崙之後,法國人從戰鬥精神上迅速垮掉,一直影響到今天。

拿破崙戰爭已經結束,但維也納體系本身也存在很多弊端。維也納體系只是一個暫時的動態平衡,俄普的崛起,即將帶來歐洲歷史的再一次改頭換面。

(1)作者註:大概相當於今天的比利時。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拿得起放不下的歐洲史(套裝共2冊)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拿得起放不下的歐洲史(套裝共2冊)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三十二章 《拿得起放不下的歐洲史(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