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拿得起放不下的歐洲史(下)》

第二十五章 《拿得起放不下的歐洲史(下)》

意大利諸邦

之前我們用了相當大的篇幅,講來自北方的諸多小國的崛起過程。那麼來自歐洲南部呢?南部的伊比利亞半島,此時此刻正在經歷天主教驅逐摩爾人的漫長曆程;東部的巴爾幹半島,東羅馬帝國被奧斯曼突厥人鯨吞,從此一直到近代,都是奧斯曼人說了算;與此同時,中部的亞平寧半島則相對平靜。然而即便平靜,卻也是紛爭不斷,矛盾重重。

從地緣角度考慮,亞平寧半島作為整個地中海的中心,無論陸路還是海路,都堪稱地中海世界的兵家必爭之地。如果以亞平寧半島為中心形成一個強大政權,那麼由此可以東西通吃,左右逢源,甚至還可以像羅馬人一樣一統地中海世界;反過來說,一旦亞平寧半島霸權旁落,風光不再,就很容易牆倒眾人推,破鼓亂人捶。教皇國內部,周圍一圈人都巴不得你半死不活地苟延殘喘,亞平寧半島就很難再有機會重新凝聚成一支強大的統一力量。

我們從西羅馬帝國崩盤開始說起。

碎片化時代

前文說到,公元476年,蠻族將領奧多亞克發動兵變,廢黜西羅馬皇帝羅慕路斯。奧多亞克此後在意大利自立為王,成為當時遍佈西歐的眾多蠻族王國之一。這位兵變起家的蠻族將領,雖然遙尊東羅馬皇帝芝諾為正統,但並沒有被東方的羅馬政權所接受。後來,東羅馬皇帝芝諾唆使東哥特人舉兵南下,滅掉奧多亞克政權,建立了東哥特王國。

這一年,是公元493年。

不過,跟那個國祚綿長的西哥特王國無法相提並論,東哥特王國後來只存在了六十多年。東哥特人的不幸在於,他們趕上了一個波瀾壯闊的查士丁尼西征時代,而且亞平寧半島不管物理距離還是心理距離,都跟東羅馬帝國離得太近太近了。

公元553年,東哥特王國被查士丁尼的部隊滅國;兩年之後,意大利全境被東羅馬帝國光復。

只不過,看上去氣勢如虹的查士丁尼之反攻,很快分崩離析。

公元568年,日耳曼蠻族倫巴底人南下,建立了倫巴底王國。

最開始的倫巴底王國,只是控制了意大利北部以及西北部的托斯卡納地區(Tuscany),正因為如此,一直到今天,意大利北部還經常被稱為「倫巴底地區」。倫巴底王國後來在意大利半島挺立了不到兩百年的時間,期間倫巴底人再接再厲,又拿下了意大利中部和南部的斯波萊托(Spoleto)與貝內文托(Benevento)。東羅馬帝國只是在亞平寧半島的一些邊邊角角,科西嘉島、撒丁島、西西里島等一些離島還保留着自己的些許存在感。

鼎盛時期的倫巴底王國,還一舉攻克原西羅馬帝國舊都拉文納,進而威脅到羅馬教廷的安危。於是,走投無路的教皇跑到法蘭克王國求救。這才有了後來的法蘭克王國宮相矮子丕平,藉助教皇的號召力篡位成功。矮子丕平則投桃報李,率領法蘭克人翻越阿爾卑斯山進入意大利,於公元756年幫助教皇建立了從拉文納一直到羅馬城的一個「教皇國」,也就是歐洲歷史上極負盛名的「丕平獻土」。

再之後,公元774年,倫巴底王國被法蘭克王國滅國。

於是,亞平寧半島在政治上被一分為三。倫巴底王國所佔據的意大利北部,以及科西嘉島此後就成了法蘭克王國的一部分;意大利南部、西西里島、撒丁島依然在東羅馬帝國手中;而倫巴底人所佔據的貝內文托,在失去中央領導的情況下,自行宣佈成立了貝內文托公國(DuchyofBenevento)。

再之後,進入公元9世紀。北方的法蘭克王國一分為三,分到意大利北部的中法蘭克王國並沒有持續太久,北方徹底進入小國林立的意大利王國時代;而亞平寧半島南部,則面臨崛起中的阿拉伯人的進攻,阿拉伯人在半島南部同東羅馬帝國你爭我奪,不可開交。與此同時,貝內文托公國也慢慢分化,於是一個更加碎片化和政局更加複雜化的南部意大利出現了。

公元962年,奧托一世加冕為皇帝,德意志王國神聖羅馬帝國的雛形開始出現。從公元10世紀開始,北方的意大利王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被神聖羅馬帝國視為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並且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神聖羅馬帝國都致力於在意大利半島建立絕對控制權;此時此刻的意大利南部,則慢慢演變成為列強爭霸的舞台,各路豪強你方唱罷我登場。

從此以後,意大利的南北方相互割裂,中部則橫亘著一個心懷鬼胎的教皇國。不僅僅是南北方相互割裂,而且其各自的內部也湧現出了各種名目的小邦國,這種碎片化的情況一直持續到了近代。而且相對於德意志王國的一盤散沙,德意志諸邦至少還有一個名義上的神聖羅馬帝國做幌子,間歇性地還出現過一些比如漢薩同盟之類的商業聯盟。但意大利半島的碎片化,則是一種徹底無序的碎片化,堪稱真正的碎片化時代。

就在這種紛亂之中,有一些懷揣夢想的小國,其實還是非常值得一提的。

在這其中,有些甚至還是有很多閃光點的。

四大共和國

碎片化的意大利,並沒有擋住整個半島經濟的繁榮發展。

政治寬鬆,商貿繁榮的基礎上,一些城邦逐漸形成了自己獨有的城市文化,並且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城市共和國。意大利早期比較知名的,有四大海上共和國——威尼斯共和國(RepublicofVenice)、熱那亞共和國(RepublicofGenoa)、比薩共和國(RepublicofPisa)、阿馬爾菲共和國(RepublicofAmalfi)。

城市共和國的形成並非偶然,我們不妨以威尼斯為例來看一看。

威尼斯位於今天意大利的東北部,面向半封閉的亞德里亞海,背靠波河平原腹地。波河是意大利第一大河,且整個意大利的經濟重心均位於波河平原,按照常理來講,從商業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發,威尼斯所處的位置應該位於波河入海口附近才對。比如在中國,長江口的上海,珠江口的廣州等,都是在按照這個原則佈局。

實則不然。

威尼斯在波河的入海口以北,而且兩者之間直線距離還不算近。

實際上,波河平原雖然是塊膏腴之地,但波河卻有其特殊情況。首先來講,波河不同於萊茵河、多瑙河等其他歐洲著名河流,波河河道的含沙量較高,因此波河的內河航運比較艱難,並不具備十分優良的從海洋到內河的轉口條件。所以,不僅是威尼斯不在波河的主航道上,即便聞名天下的米蘭城,也並不在波河河畔,而是處于波河平原的內陸地區。反而是在河水還算清澈的上游,出現了如都靈一樣的大城市。

所以,波河三角洲的自然條件,讓它完美地避開了所有大城市的存在。入海口往北再往北是威尼斯,入海口往南再往南則是拉文納。威尼斯和拉文納之間,橫亘著一塊巨大的波河三角洲沼澤地。來到今天,以這塊沼澤地為基礎,就形成了一個面積達到二百三十四平方公里的波河三角洲地區公園(ParcoregionaledelDeltadelPo)。如今的這座公園,濕地沼澤地區則成了各種動植物肆意生長的樂園。

如上所述,威尼斯是不可能在波河的入海口出現的,那麼又是因為何種原因,導致威尼斯會選擇在今天的這個區域建城呢?

我們來看下圖。

這座城市恰好包圍着一座天然良港,而且島嶼環抱中的這座潟湖港口,島嶼的形狀又恰好形成了一道防波堤。亞德里亞海可能驚濤駭浪,但在威尼斯城內的潟湖中卻依然還是波瀾不驚,海天一色。

所以,威尼斯這樣的地理位置,地緣構造,堪稱天造地設的亞平寧半島東大門。這樣地方不興盛,簡直說不過去。

因此,威尼斯共和國的建立時間也大大超過了後期歐洲中世紀的很多國家。早在蠻族入侵時代開啟的時候,就有大量的西羅馬帝國遺老遺少移居至此。他們圍繞潟湖大興土木,建設城市。到了公元697年,在倫巴底野蠻人的眼皮子底下,威尼斯共和國宣告成立。並且,這個威尼斯共和國遙尊東羅馬帝國為正統,從此開始在歐洲歷史上嶄露頭角。東羅馬帝國也樂於接受這麼一個願意為自己擋刀的小兄弟入伙,於是順勢也為這座城市任命了威尼斯總督(DogeofVenice,也可以解釋為公爵)。

從此,威尼斯共和國掛牌成立,並且一直將國祚綿延了一千多年。

威尼斯從此守住了波河平原的東大門,那西大門呢?

波河平原的西部,幾乎是封閉起來的,即便是海岸線,也是如此。一邊是巍峨的阿爾卑斯山脈,一邊是並不那麼巍峨但也足夠高大的亞平寧山脈。只不過,在阿爾卑斯山脈與亞平寧山脈相交會的地方,有一些山脈的斷裂帶,有一些山隘可以從海岸線直通波河平原腹地。這些能夠直通波河平原腹地的海岸線上,恰好就分佈着一個良港。

這個良港,就是熱那亞。

一直到今天,熱那亞都是通向波河平原腹地的兩大大型城市,米蘭與都靈的重要港口。憑藉如此的地理條件,熱那亞成為歐洲中世紀最優秀的商業城市之一。熱那亞雖然不像威尼斯那樣還同時扼守着陸路門戶,但熱那亞是名副其實海上閘門。和平時期,熱那亞可以通過海上貿易賺得盆滿缽滿。從軍事角度而言也是如此,只要這個閘門一丟,則波河平原不保。米蘭和都靈最近的出海口也將被鉗制。

因此,熱那亞和威尼斯一樣,在公元1005年成長為一個城市共和國。

中世紀之後,四大共和國形成各自的商業帝國,互相之間矛盾重重,新玩家挑戰了老江湖的海上霸權地位,即便是同文同種,那也要親兄弟明算賬。尤其這還是遵循商業利益而建立起來的政權組織。所以,在中世紀意大利四大海上共和國的身上,我們看到了很多非常複雜的成分。它們首先是商業載體,以盈利為目的,為了巨額利益不惜鋌而走險,甚至出賣國格。但與此同時,這些共和國又都信奉天主教,時刻不忘自己是上帝子民,在必要的時候,他們可以為上帝而戰。雖然不像那些老大王朝一樣硬氣,但在必要的時候,熱那亞威尼斯人的鑽營與狡猾,一樣能夠左右戰爭形勢。

只不過,歸根結底,他們就在這種自相矛盾中走過了幾百年。

因此,早期的威尼斯、熱那亞,都尊東羅馬帝國為歐洲正朔,幫助東羅馬帝國在地中海出錢出力出槍。值得一提的是,後來東羅馬帝國復國,熱那亞人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再之後到了東羅馬帝國滅國前夕,威尼斯和熱那亞人雙雙體現出了商人們唯利是圖、見風使舵的本性。對於商人們來講,只有能夠帶給他們最大利益的人,才是他們的金主。在此基礎上,如果碰巧他們站隊到了正義的一方,則是他們的榮幸。而在正義與利益之間二選一的時候,他們通常會毫不猶豫地選擇依附強者牟取更多利益。

僅此而已。

四大共和國之中,威尼斯雖然立國較早,但熱那亞在公元13世紀強勢崛起,先後擊敗了比薩共和國與威尼斯共和國。但此後威尼斯人並沒有放過熱那亞人,從13世紀末到14世紀末,雙方連續大戰四次,稱霸中世紀的依然還是威尼斯人。

就這樣,這對相愛相殺的老相識,在打打鬧鬧有說有笑之中攜手走到了近代。

公元1797年,這兩個古老的共和國,在同一年被拿破崙從地圖上抹掉。

所謂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生死。

說的就是熱那亞和威尼斯。

五大公國

四大海上共和國的時代暫時告一段落。

亞平寧半島上的教皇國橫亘於整個半島的中部,隔開了意大利的北方與南方。當北方威尼斯和熱那亞等海上小強爭霸正酣的時候,與此同時的南方也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

我們前文講到,意大利南部以及西西里島,在進入公元11世紀中葉的時候,出現了一批不速之客。這群自帶野蠻屬性的來自遠方的雇傭軍,就是諾曼貴族。諾曼貴族們一頓摧枯拉朽,打垮了長期在半島南部對峙的阿拉伯人與東羅馬人,於是依託於半島南部與西西里島,建立起了一個跨海的諾曼王朝。

再後來,諾曼王朝的末代公主康斯坦絲,嫁給了霍亨斯陶芬家族的亨利六世,諾曼王朝改朝換代,整個王國被兼并到了霍亨斯陶芬家族所在的神聖羅馬帝國。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之內,意大利居然實現了一次短暫的「統一」(除教皇國和威尼斯之外),名義上意大利北部以及南部包括西西里島,都從屬於當時的神聖羅馬帝國霍亨斯陶芬王朝。這次統一,一直延續到了霍亨斯陶芬家族的康拉德四世離世。

康拉德四世離世是一個標誌性事件,德意志王國隨即進入著名的大空位時期,亞平寧北部的意大利王國也開始步入更加自由無序的發展階段。南部,各種陰謀家則開始粉墨登場。

康拉德四世之後,原本有希望繼承王位的人是康拉丁。但康拉丁只有兩歲,朝政隨即落入了康拉丁的叔叔,腓特烈二世的私生子曼弗雷德手中。

只不過,隨後無論庶出的曼弗雷德還是嫡系的康拉丁,都沒有笑到最後。

來自法國安茹家族的查理一世(CharlesofAnjou)在羅馬教廷支持下武裝進入亞平寧,並且隨後,安茹家族先後拿下了曼弗雷德與康拉丁。建立了一個屬於安茹家族的西西里王國。

這裏需要說明一點的是,我們這裏所講到的「安茹家族」,跟金雀花王朝的那個「安茹家族」,風馬牛不相及。兩個家族,都是以地名來命名的,也就是說最早都在安茹這個地方建制。當年的法王腓力二世,在布汶戰役中一舉擊敗英格蘭無地王約翰與德意志奧托四世的聯軍,並且幾乎全部拿下了法國境內的英格蘭領土。當然,這其中也包括了金雀花王朝的祖產——安茹伯國。

既然如此,肥水不流外人田,到了腓力二世的兒子路易八世執政時代,他就把安茹伯國重新分配給了自己的小兒子查理。所以說,別看路易八世當年渡海到英格蘭宣示主權,灰溜溜地回來了,但回來之後他也沒有放過金雀花王朝,重新分封安茹,等於是斷了金雀花王朝的念想,也斷了金雀花王朝家的龍脈。

所以,我們在西西里王國看到的這個「安茹王朝」,實際上是卡佩王朝的一個分支。所以它往往在中文語境中被稱為「第二安茹王朝」,以同英格蘭的金雀花王朝相區分。

當然,我們前文曾經提到過的無論匈牙利王國的安茹王朝,還是波蘭王國的安茹王朝,都屬於是從查理一世這一支分出去的,也都是法國卡佩王朝的後裔。

安茹王朝在西西里王國的統治,也只是持續了十幾年。

公元1282年的復活節,「西西里晚禱戰爭」(SicilianVespers)爆發,西西里島的法國人被本地人所推翻。西班牙阿拉貢王國(KingdomofAragon,關於阿拉貢王國那些事兒,我們後文再詳細講)的佩德羅三世(PeterⅢ)趁火打劫,一舉奪取了西西里島的統治權。

至此,古西西里王國被一分為二。後來實際上的西西里王國,與自古以來的西西里王國(那不勒斯王國),又被合稱為「兩西西里」(TwoSicilies)。

文藝復興

古西西里王國分裂之後,在半島南部,阿拉貢王朝的勢力同法國安茹王朝的勢力隔海互相對峙。而在北方,德意志王國大空位,幾百年來被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視同後院自留地的意大利王國,徹底放飛了自我。

在進入公元14世紀之後,亞平寧半島上的意大利諸邦野蠻生長,尤其是北方。

幾乎與此同時,中部一直順風順水的教皇國也出現變故。卡佩王朝的強勢君主腓力四世,將教皇卜尼法斯八世擄走帶回了法國。從此之後,羅馬教廷變成了法國阿維農教廷。

在君權與教權雙重放鬆的情況下,意大利的人文主義(Humanism)之花終於開始盛開。

其實這種情況也很容易理解,適度自由與充分競爭的氛圍中,容易誕生強有力的競爭勝出者。中國古代的百家爭鳴,近現代歐洲的列強爭霸,都非常顯着地說明了這一點。而對於公元13世紀到14世紀的意大利來講,更是如此。

其實能夠同意大利相提並論的還有北方的德意志諸邦,在大空位時代結束之後,也是在君權衰弱的情況下,出現了漢薩同盟。與意大利所不同的是,德意志商業繁榮的基礎上出現了城市聯盟,而意大利商業繁榮基礎上誕生了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的出現並非偶然。

首先,連續多年的戰爭讓歐洲人從東方帶回了大量的軍事科技新知識,當然還有海量的文化典籍,不僅僅是來自東羅馬帝國,而且還有來自阿拉伯,甚至於中國的文化瑰寶。其次,當時歐洲的資產階級萌芽已經出現,新興資產階級在政治上可能並不能一夜之間取代幾百年來強勢的貴族階層,但人有錢就能夠改善生活,改善生活之後就想有更高的精神追求。越是暴發戶就越是不願意讓人說沒文化,也就削尖了腦袋想贏得別人的尊重,這是人之常情。既然無法直接進入貴族階層顯達於眾人之間,那麼追求藝術以及個人精神層面的更高素養,也就成了新興資產階級的一種時髦。

並且,也有偶然因素。

比如長期受到教皇國訛詐的亞平寧半島,突然之間沒有了羅馬教廷,這一切的變化來得如此之快,讓新興資產階級突然感到一種來自內心最深處的那種渴求人性解放的吶喊。所謂當年壓抑的多久,最後的迸發也就有多猛烈。

此外,曠日持久的英法百年戰爭期間爆發的黑死病,突然在公元14世紀中葉肆虐歐洲,這件事情也成了文藝復興的導火索之一。黑死病面前人人平等,哪怕是平日裏看起來正襟危坐的教士們,染上病也是一樣痛苦不堪,最後也是跑不了伸腿瞪眼。而且,正常情況下的小病小災,大家基本上依靠教會的支援,但在黑死病肆虐的時代里,教會也是徒呼奈何,則更加凸顯了神學的愚昧。

既然沒法相信神學,那就要相信科學;既然無法指望救世主救苦救難,那就必須要靠普通大眾的力量來拯救蒼生。

人文主義,或者說人本主義,恰好就在這個時代迸發出了無限的力量。

早期誕生文藝復興的城市,叫作佛羅倫薩(Florence)。

佛羅倫薩是意大利北部托斯卡納地區的一個地名,它作為一個政治實體出現,最早是在公元12世紀早期。後來慢慢成立了自己的佛羅倫薩共和國(RepublicofFlorence),並且慢慢擴大自己的領地。到了公元15世紀初,佛羅倫薩終於征服比薩共和國,打通了內陸山區直到地中海的陸路通道,並且一舉成為意大利托斯卡納地區的一哥。

一直到今天,佛羅倫薩都還是托斯卡納地區的中心城市。

以佛羅倫薩為中心,意大利文藝復興早期以文學為主要表現形式,出現了一堆文學巨匠,比如但丁(DanteAlighieri)、彼特拉克(Petrarch)、薄伽丘(GiovanniBoccaccio)等人。

隨後,文學已經難以滿足普通大眾對於藝術的追求。於是,文藝復興開始逐漸擴展到其他藝術門類。比如建築、雕塑、音樂、美術、舞蹈等。再之後,單是藝術也無法承載當時的文藝復興之盛況。於是,文藝復興開始由藝術向其他領域演進,比如哲學、醫學、科技、軍事、地理、航海等。所有這一切,最終為歐洲人接下來大航海時代的到來,儲備了足夠多的知識與人才。

從影響範圍上講,文藝復興由佛羅倫薩到意大利,由意大利又開始擴展到歐洲各國。比如西歐的英格蘭、法蘭西、德意志、西班牙、葡萄牙,東歐的波蘭、匈牙利,甚至是千里之外的沙皇俄國。

當然,文藝復興的空前到來,被波及最為深遠的,還是宗教。

於是,基督教宗教改革,也就成了羅馬教廷不得不去面對的一件事情。

關於這一點,下一節我們很快就會提到。

意大利戰爭

一盤散沙的意大利,也不是沒有嘗試過聯手,外御其侮。

公元1454年,也就是在東羅馬帝國倒下之後的第二年,意大利諸邦中的五大國,一起成立了一個「至高神聖聯盟」(ItalicLeague或MostHolyLeague)。出面的五大國,包括羅馬教皇國、威尼斯共和國、米蘭公國(DuchyofMilan)、佛羅倫薩共和國以及那不勒斯王國。

這五大國中間,其中有四個我們已經知道了。

特別說一說米蘭公國。

我們把目光回溯到霍亨斯陶芬王朝時代。當年的紅鬍子腓特烈,一門心思地想要一舉控制意大利,因此他在位期間,一共組織了六次南征意大利的軍事行動。其中在公元1162年的第三次南征中,紅鬍子腓特烈圍城兩年,拿下了意大利北部大城市米蘭。但意猶未盡的腓特烈,命人對米蘭城進行了毀滅性的破壞,以此來打擊意大利王國此起彼伏的反抗聲音。要知道當時的米蘭雖然不是大城邦,但米蘭城是意大利王國的代表性城市,這樣的毀城行動如果不能夠震懾人心,那就一定會起到反作用,讓意大利王國人民團結起來,一致對外。

於是在公元1167年,在威尼斯共和國等北方強邦的牽頭治下,以米蘭為中心,集結意大利王國各路英雄好漢的倫巴底聯盟,最終宣佈成立。倫巴底聯盟此後曾經痛擊紅鬍子腓特烈,並且迫使後者在公元1183年簽訂了城下之盟。

有了這樣的英雄往事,此後的米蘭城邦加速發展,並且在公元1395年成立了米蘭公國。此後,在亞平寧半島的意大利諸邦之中,米蘭公國成功躋身中世紀末期的五大國之一。

至高神聖聯盟的想法其實是不錯的。

首先來講,意大利半島政治局勢明朗。北方米蘭公國強勢崛起,威尼斯共和國寶刀不老,西北方向上的佛羅倫薩共和國在文藝復興期間積累了大量的財富與名聲,而中部教皇國在阿維農之囚事件之後影響力重新歸來。

與此同時,意大利南部在幾年之前發生巨變。公元1442年,阿拉貢王朝的阿方索五世(AlfonsotheMagnanimous)率軍攻陷那不勒斯,趕走了法國安茹家族,整合兩西西里。從此之後,阿拉貢王朝就把位於西西里島的中央辦事機關,統統搬到了那不勒斯。並且在東羅馬帝國滅亡之後,阿方索五世收留了大量來自老大帝國的遺老遺少。

在這種情況下,聯盟希望意大利各邦國之間,能夠達成一個二十五年的和平約定。並且就此形成一種機制,定期協商以確保利益平衡,避免戰略誤判。

但這個聯盟持續的時間只有幾十年。

公元1492年,聯盟各大國之間利益協調的關鍵人物,佛羅倫薩共和國實際領導人洛倫佐(Lorenzode'Medici)去世,直接導致了至高神聖聯盟的崩盤。

公元1494年,阿方索一世的兒子,那不勒斯國王費迪南一世(FerdinandI)去世,法國瓦盧瓦王朝查理八世(CharlesⅧ)趁機宣佈對那不勒斯王國的繼承權。戰爭的導火索,是那不勒斯王國阿拉貢王朝拒絕向教皇付保護費(feudaldues)。於是教皇宣佈那不勒斯國王在宗教意義上非法,並且把那不勒斯國王的王冠,口頭上授予了法國人。

實際上,這是一次蓄謀已久的反擊。

早在公元1460年,安茹王朝就曾經組織過對那不勒斯王國的復辟,只不過當時敗於費迪南一世。這一次,查理八世以安茹王朝旁系繼承人的身份重新宣示對那不勒斯的主權,但是只是老調重彈。

說到底,沒有什麼正義或者非正義之分。

公元1453年,法國人贏得了百年戰爭的最終勝利。以此為契機,法國人的民族情緒高漲,一個統一的法蘭西王國,一個強大的法蘭西民族,已經早於其他任何歐洲國家,屹立於中世紀末期。當時的歐洲諸強,法國人的西鄰英格蘭剛剛遭遇失敗,而且很快就陷入玫瑰戰爭的內亂中去了。而東鄰德意志王國,則遲遲沒有形成統一的封建王國。這樣國際形勢下的一個法蘭西,它絕對不甘心丟掉兜里的那塊餅乾——那不勒斯王國。

別說是原本就屬於自己的那塊餅乾,哪怕放眼整個歐洲幼兒園,北歐小朋友們的卡爾馬聯盟,內部貌和神離;東歐小朋友們波蘭與立陶宛,時刻擔心莫斯科大公國的報復;而中歐小朋友哈布斯堡王朝看上去塊頭夠大,且還扣著一個神聖羅馬帝國的大帽子,但它究竟能否整合德意志民族,這事尚未可知。幼兒園內部能夠跟法蘭西這個大塊頭掰掰手腕的,恐怕也就只有這個阿拉貢王朝了。只要能夠扳倒阿拉貢王朝,法蘭西就是整個班裏的班霸,整個幼兒園的園霸。

到時候,幼兒園裏所有小朋友的餅乾,恐怕都不保險。

這事,明眼人都看出來了。

只是,查理八世自己都沒有料到,這場仗居然一打就是半個多世紀。

不僅如此,這場戰爭最後演變成了一場歐洲大戰。

應該來講,這是歐洲有史以來的第一次諸強大混戰,第一次歐洲全面戰爭。

歷次歐洲戰爭,包括後來的所謂兩次世界大戰,不管名頭如何,其實都有一個主旋律,那就是絕對不能讓歐洲大陸出現一個超級大國。如果這個趨勢實在擋不住,那就索性一次出現兩個超級大國。在此基礎上,不管採取何種手段,高呼何種口號,比如宗教、聯姻、繼承權,以及後來逐漸升級了的為正義、為和平、為自由民主等,都不過是借口罷了。

當然,這只是針對一般情況而言,還有「二般」情況。

在歐洲大陸東邊,長期以來有一個總想趁機佔便宜的國家,那就是沙皇俄國;而在歐洲大陸西邊,長期以來也有一個看熱鬧不嫌事大的國家,那就是英格蘭;而在歐洲大陸內部,則有一個夢想上帝之光普照全球的組織,那就是羅馬教廷。

這三方勢力,你要說它們是歐洲大陸的一分子吧,它們永遠不想讓歐洲人民擁有和平;你要說它們不是歐洲大陸的一分子吧,它們隨時隨地可能介入歐洲大陸事務,分分鐘都要跑過來分一杯羹。只是歐洲大陸的事,跟它們又確確實實是若即若離。肉體上,沙皇俄國與英格蘭距離歐洲大陸中心還離得很遠,只要它們願意,大可以關起門來不聞不問,坐山觀虎鬥;而精神上,只要羅馬教廷願意,它也大可以把塵世間的紛爭放在一邊,只專心宗教事務。

意大利戰爭,只不過是我們所簡單概括的歐戰模式的第一次上演。

從此之後,歐戰進入了一個程式化的死循環中。

對於當時的法國來講,欲征服歐洲,先要征服意大利;對於當時的歐洲諸國來講,就是要阻擋一個超級大國法國的出現;對於教皇國來說,就是要想盡一切辦法阻止法國人獨霸歐洲,維持教皇國在意大利甚至於整個歐洲的特殊地位。

這是意大利戰爭開打之前的最基本利益分歧。

意大利戰爭是一場十分漫長和複雜的消耗戰,這場仗從公元1494年開打,一直持續到了1559年。在長達六十多年的歲月里,戰爭被分成了八個階段,整整跨越了兩代人的時間。這期間,意大利諸邦的眾多小國,居心叵測的教皇國,還有來自歐洲大陸各方的各路勢力,都被捲入其中。並且在外部勢力的左右之下,在很多時候意大利諸邦都在首鼠兩端。這一階段的戰爭我們是朋友,下一個階段的戰爭我可能就會跟別人結盟對付你。

就拿威尼斯共和國為例來說吧。

戰爭開始的公元1494年,法國人入侵那不勒斯阿拉貢王朝,威尼斯共和國作壁上觀,樂觀其成。但到了法國人在那不勒斯得手,威尼斯共和國感到恐懼,於是又於1495年號召意大利諸邦創建了反法的「威尼斯聯盟」(anti-FrenchLeagueofVenice)。這個聯盟聯合了教皇國、米蘭公國、那不勒斯王國、佛羅倫薩共和國甚至還有日落西山的熱那亞共和國等意大利主流邦國。並且在外部,威尼斯聯盟還包括了神聖羅馬帝國以及西班牙阿拉貢王朝。

於是,在公元1496年,法國人又灰溜溜地撤出了那不勒斯。

戰爭的第一階段,結束於公元1498年,這一年僅僅二十八歲的查理八世駕崩。

其實兩邊押寶的不僅是威尼斯共和國。

米蘭公國更加令人啼笑皆非。

最早引狼入室的,其實就是米蘭公國。米蘭公國與那不勒斯王國以及威尼斯共和國之間的矛盾重重,米蘭公國感受到了濃濃的敵意,才主動邀請法國人進入亞平寧半島教訓那不勒斯。

但之後法國人耀武揚威,追悔莫及的米蘭公國又投入到威尼斯聯盟的懷抱。

第一階段,表演得有點出格的米蘭公國,最終為自己招來了滅國之禍。

查理八世英年早逝,死後無子,按照《薩利克法典》沒法讓自己的女兒繼位,無奈只好傳位給自己的堂叔路易十二(LouisXII)。而且這位堂叔,不僅僅是繼承了法蘭西的錦繡江山,而且還為了證明自己的正統性,娶了查理八世的年輕媳婦為妻。

這事,不得不說是幹得漂亮。

我們仔細分析一下,路易十二的祖父,是查理八世曾祖父的親弟弟,按照法蘭西比較苛刻的繼承法,這樣的關係實際上已經不能算是一脈貴族了。又因為路易十二原來是奧爾良公爵(DukeofOrléans),所以有時候,歐洲史學家認為此時此刻的瓦盧瓦王朝已經不復存在,而是代之以「奧爾良王朝」(HouseofOrléans)。但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依然認為這僅僅是瓦盧瓦王朝的奧爾良支系。

王位雖然易手,但法國人對意大利領土的渴望並沒有改變。

公元1499年,路易十二南下意大利,第一個要收拾的就是臨陣反水的米蘭公國。同一年,米蘭公國滅國。

自此期間,我們的主人公威尼斯,這一次堅定不移地站在了法國一邊。

隨後,法國人南下攻打那不勒斯。

第二階段的意大利戰爭,打到了公元1504年,雖然在這期間路易十二團結了大多數的包括教皇國在內的意大利邦國,共同對付西班牙阿拉貢王朝,但最後依然無功而返。

瑞士長矛兵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的意大利戰爭,出現了瑞士人的身影。瑞士人,是以雇傭兵的形象登上歷史舞台的。

跟我們今天看到的繁榮富庶、國泰民安的瑞士截然不同,當年的瑞士,只是位於法國、德國、意大利三大政治板塊之間的阿爾卑斯山區的一個不起眼的地方。這個地區最大的價值就是交通,穿越阿爾卑斯山到達德國、法國、意大利的交通要道,就位於瑞士境內。舍此之外,這個地方几乎一無是處。即便是翻開中世紀之前的歷史,這塊地方也是乏善可陳,充其量算是強大政權的邊緣地帶。

當年的日耳曼諸部中的阿勒曼尼人曾經在此定居,並且因為民風彪悍,作戰勇敢,還給今天的德國人在西語、葡語等語種贏得了「阿勒曼尼」的名號。當年的阿勒曼尼人,就是今天瑞士境內德語區中的主要組成人群。那麼當年也曾光顧於此的勃艮第人,就是今天瑞士境內法語區的人種來源。此外,後來的意大利語區也部分合併到了今天的現代瑞士,於是瑞士就有了三語通行的情況。其實對於這樣地區,我們通常稱之為三不管。

在歷史上,瑞士這塊地方因為太過貧瘠,所以不可避免地攤上了窮山惡水出刁民的口碑。這塊地方的人沒有非常明顯的政權組織,但是比較鬆散的部落又個個好勇鬥狠。因此,在大多數情況下,三不管才是這個地區最好的存在模式。只是當地人也需要生存,生存就逼着當地人絞盡腦汁想各種生存技能。沒有辦法,瑞士人只能用自己的一股子狠勁,一把子力氣來討生活了。

於是,瑞士雇傭兵(Swissmercenaries)就應運而生。

相對於其他地方的雇傭兵,瑞士的雇傭兵更加像是政府搭台雇傭兵唱戲的有組織的企業模式。這種特點類似於今天的菲律賓菲佣,也就是說以政府名義組織雇傭兵,然後再批量輸出到歐洲各國,掙完外匯之後再反向輸入給瑞士,以保證瑞士這個地方能夠持續地存活下去。菲律賓的菲佣靠英文以及家政揚名天下,而瑞士雇傭兵則是以殺法驍勇、不怕犧牲,而成為來往於歐洲各國的一張名片。

瑞士雇傭兵所揚名天下的活廣告,就是瑞士長矛兵(Swisspikemen)。

因為天生身形高大,因此瑞士人非常喜歡用標槍(spear)、長矛(pike)、大戟(halberd)之類的長兵器作戰。特別需要解釋一下的是,歐洲古代大戟跟中國古代的戟完全是兩碼事,歐洲人的戟更像是長柄大斧。

在這幾種兵器之中,瑞士人最為稱手的還是長矛。瑞士人的長矛單獨作戰並沒有太大威力,最為關鍵的點是,瑞士人復活了當年的馬其頓方陣,利用古代馬其頓方陣的一些作戰特點,用集團作戰的方式衝垮敵人的隊形。當然,在此基礎上,瑞士人也會順勢而為地用到現代化的火繩槍,或者手槍等保護自己的側翼。

或者我們換個角度,瑞士長矛已經成了瑞士雇傭兵的標誌性作戰武器,正如英格蘭長弓之於英格蘭人一樣。而恰好是這兩種兵器,長矛與長弓,成了當時歐洲中世紀普遍裝備的重甲騎兵的剋星。當然,瑞士長矛與英格蘭長弓,也成為人類進入熱兵器時代之前,冷兵器在歐洲戰場上最後的輝煌。比如我們前文講到的匈牙利黑軍,其作戰序列中就裝備了相當數量的瑞士長矛兵。

瑞士的半軍事化屬性以及特產「菲佣式」雇傭軍的傳統,最終讓瑞士這個本來並不存在的一個政權,在歐洲中世紀行將結束的時候,突然帶着一股不羈出現在了大家的視野。

當然我們還知道,哈布斯堡家族的老家,正是瑞士一帶。

瑞士的崛起,必然伴隨哈布斯堡家族的打壓。

自從公元1291年開始,瑞士人就開始對抗哈布斯堡家族。而在意大利戰爭第二階段開打得同時,舊瑞士聯邦與哈布斯堡家族展開大戰,這場旨在爭奪瑞士地區霸權的戰爭,被稱為「士瓦本戰爭」(SwabianWar)。

士瓦本戰爭的結果是勇敢無畏的瑞士人取得了難得的自治,哈布斯堡王朝僅僅是在形式上還保留着對瑞士地區的宗主權。

尚武的瑞士人,最終讓貌似強大的哈布斯堡王朝無處下嘴。

這也是命中注定的。

歐洲新秩序

瑞士長矛兵,在意大利戰爭中嶄露頭角。

在這場漫長的戰爭中,瑞士人肆意地體現著自己的存在感。

意大利戰爭的第三階段,於公元1508年打響。

戰爭的起因,是羅馬教廷感覺自己受到了威尼斯共和國的威脅,教皇本人不能容忍一個強大的威尼斯共和國屹立於自己的北方。

於是,開打。

教皇國利用自己的號召力,聯絡了法國、西班牙、神聖羅馬帝國等國開會,組成了一個所謂的「康布雷聯盟」(1)。由於與會各方認為,戰爭的勝利是顯而易見的,因此該聯盟甚至提前就談好了對未來戰後威尼斯共和國領土的瓜分方案。

然而,事與願違。

要知道威尼斯已經在歐洲列強這缸大渾水中混跡多年,豈有束手就擒之理?

這場仗,一打就是八年。

我們的主人公威尼斯,一開始一個人單挑教皇國以及法國、西班牙、德國。

但隨後,法國入侵意大利,又一次引起了羅馬教廷的恐慌,於是馬上結盟。教皇和威尼斯成立了一個「威皇聯盟」(Veneto-Papalalliance),攜手反法。

就這還不夠。

為了能夠確保把法國人打趴下,在威皇聯盟的基礎上,公元1511年,教皇大顯神通,一次性召喚來了英格蘭、西班牙、神聖羅馬帝國,而且還有瑞士雇傭兵等各國軍隊。大家一起慷慨陳詞,成立了一個「神聖同盟」(HolyLeague)。當然,法國也不含糊,它聯手英格蘭的死對頭蘇格蘭,一起對抗神聖同盟。不過即便如此,法國人手中的米蘭公國,還是淪陷於瑞士雇傭兵之手。

神奇的是,劇情再一次發生反轉。

公元1513年,威尼斯共和國受夠了羅馬教廷一群偽君子的操縱,索性把這個過家家的遊戲玩到底。威尼斯人從神聖同盟中叛逃,加入到了法國人的陣營,雙方誓師成立了一個「威法聯盟」(Franco-Venetianalliance),一起對付教皇為首的那一幫趁火打劫之徒。威法聯盟起到的作用巨大,戰局迅速發生逆轉,法國人抓住機會趕走了瑞士人,重新拿回了米蘭公國。

意大利戰爭的第三階段,依然是等於白打。

而且,戰爭中羅馬教皇以及歐洲貴族們的醜惡嘴臉,在太陽底下被曬了個遍。那些自稱有信仰的人,平日裏抑揚頓挫、之乎者也,結果到了戰場上就成了蠅營狗苟、雞鳴狗盜;那些自稱血統高貴的人,平日裏信誓旦旦、聖母附體,結果到了打仗的時候就一個個欺軟怕硬,分贓的時候卻一個個不顧吃相。所謂的高貴與聖潔,所謂的正義與博愛,其實都是說給人聽的幌子,背地裏哪個不是利益為先,哪一個不是嘴裏嚼著別人的人血饅頭。

那一個個所謂的「聯盟」,一個個簽了自己大名的「盟約」,更加是不如茅坑裏面的石頭值錢。聯盟之下曾經咬碎鋼牙、賭咒發誓的教士們、騎士們,其實比歐洲大街上那些妓女們,強不到哪裏去。

春秋無義戰,而實際上歐洲中世紀的貴族戰爭,更加沒有任何道義可言。

所以,行文至此,姑且讓我們的主人公威尼斯歇一歇。用最簡單的方式講一講接下來意大利戰爭的幾個階段。

第四階段:威法聯盟+瑞士,大戰教皇國以及英西德聯軍。

戰爭結局:法國負。

第五階段:德西聯軍,大戰教皇國、英法瑞士、意大利諸邦聯軍(干邑聯盟,LeagueofCognac)。

戰爭結局:法國負。

第六階段:德西聯軍,大戰法國與奧斯曼帝國德「法奧聯軍」。

戰爭結局:講和(《尼斯協定》,TruceofNice),法國得利。

第七階段:法奧聯軍+瑞士,大戰英西德聯軍。

戰爭結局:沒有結論。

第八階段:法奧聯軍+瑞士,大戰英西德聯軍。

戰爭結局:講和(《卡托-康布雷西和約》,PeaceofCateau-Cambrésis)。

《卡托-康布雷西和約》的簽訂,意味着法國宣佈放棄了對大部分意大利的領土主張,同時也意味着法國人在六十多年的意大利戰爭中的徒勞無功;對立方的西班牙則確認了在那不勒斯王國的主權,同時還從法國人手上收割了米蘭公國。

其實並不能簡單地說法國人失敗了,西班牙人勝利了。

這是貨真價實的第一次歐戰,這次歐戰更加重要的意義,是確立了一個歐洲國家體系。多邊主義的歐洲,所謂的聯盟根本形同虛設,像威尼斯共和國這樣的牆頭草比比皆是。既然都是為利益而戰,那也只能是靠大家監督大家。既然教皇靠不住,國王靠不住,中世紀架構下的各路貴族也靠不住,那麼只能是在某一個階段之內靠一個體系運轉。基於這個階段性穩定體系之下,大家才能夠各自進行發展,而不至於每天擔心對方的不宣而戰。那麼這個體系也將成為後世歐洲歷次體系建設的好樣板,從而催生一批批的現代國家。

只是,意大利戰爭也充分驗證了中世紀貴族戰爭的不靠譜,貴族們可以為了自身利益,拿很多本國人民的切身利益同交戰方進行交換。甚至,像法國這樣的歐洲大塊頭,居然能夠為了利益而同奧斯曼帝國眉來眼去。所以說,為宗教而戰已經遠去,為貴族而戰越來越感到滑稽不堪,最後歐洲人的戰爭,只能是走向民族主義。

也就是說,意大利戰爭之後,歐洲的民族主義開始覺醒了。

當然,繼英法百年戰爭、胡斯戰爭之後,意大利戰爭期間,文藝復興中改良版本的火器大規模登場。火器的大規模應用,將會極大程度上改變歐洲歷史,當然也會最大限度地改變世界歷史的走向。

此外,意大利雖然不幸淪為主戰場,但並沒有打斷文藝復興的歷史進程。

所謂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藝術。

中文語境中的意大利文藝復興美術三傑——達·芬奇(LeonardodiserPierodaVinci)、拉斐爾(RaffaelloSanziodaUrbino)、米開朗琪羅(MichelangelodiLodovicoBuonarrotiSimoni),這些巨匠們所生活的年代,居然統統都與意大利戰爭相重合。

文藝復興,即將進入深水區。

文藝復興本身就是因宗教而起,所以對宗教的改革,必將是高潮期的主旋律。

(1)康布雷聯盟:LeagueofCambrai,康布雷在今法國北部。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拿得起放不下的歐洲史(套裝共2冊)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拿得起放不下的歐洲史(套裝共2冊)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十五章 《拿得起放不下的歐洲史(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