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父母若無遠慮,孩子就有近憂》

第七十九章《父母若無遠慮,孩子就有近憂》

Chapter9成長路上,努力固不可少,但方向至關重要

給孩子一個夢想的機會

兒子讀小學2年級時,有一天,他在電視里看到英雄打敗壞人,救出好人時,他昂起頭,對我說:「媽媽,我以後要做一個英雄,我要把所有的壞人都抓起來。」

我停下手裏的活,笑着對兒子說:「好,媽媽支持你,但前提是你現在要好好學習,這樣才能成為一個英雄,才有能力去抓壞人。」

「媽媽,你說得對。」兒子若有所思。

「媽媽可不是隨口說的,你看看電視里的英雄,他們都是從小就努力學習,堅定夢想,最後才實現夢想的。媽媽也希望你能夠實現你的夢想。」我對兒子說道。

其實兒子的夢想並不只有一個,有時他會對我說,他要做一個警察。過幾天,又變成做一個醫生。再過幾天,又變成做一個老師……總之,在兒子上高中以前,他的夢想一直在變化著。

看到這裏,可能很多父母會覺得,孩子還沒有長大,還沒定性,我們不必在意他的夢想。可我不這樣認為,或許孩子在沒有長大之前,他們的夢想隨時會發生變化,但作為父母,我們一定不能無視他們的夢想。在兒子每次向我談他的夢想時,我都會像上面那樣支持他的夢想,給他一個夢想的機會。

每個孩子都會有自己的夢想,這些夢想可以成為他們今後的人生目標,給他們提供前進的動力。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夢想的作用非常重要。比如,我們問孩子:「你為什麼要努力學習?」

有夢想的孩子對於這個問題會有很多答案,比如「為了長大去太空」「為了成為科學家」,還有的孩子可能會說:「為了做出世界上最好吃的零食。」這些回答看上去似乎有些幼稚,但與成年人「為了今後有錢有房有地位」這樣的答案相比,孩子的答案更有意義,也更遠大。所以,夢想對於孩子最大的作用就是驅動他們做出努力。

當然,孩子因為年齡小,可能最初的夢想會顯得十分幼稚,隨着年齡的增長夢想還會不斷發生變化。但是如果孩子一直都有自己的夢想,那麼他就一直都會有前進的動力。

令我感到痛心的是,在現實生活中,我經常看到有些父母在不知不覺中,成了孩子夢想的終結者,無形中扼殺了孩子的夢想。為此,我總結了一下我日常的所見所聞,歸納出以下這些會毀掉孩子夢想的父母行為,大家可以對照着看一下,你有沒有這樣做過?

行為一,否定孩子的夢想。

我經常看到一些父母聽到自己孩子的夢想太低級或者不切實際時,立刻就會做出否定。比如有的孩子說自己長大了要開一家包子店,因為孩子喜歡吃包子。

父母卻說:「開包子店太沒出息了,也賺不到錢,你長大后應該去開公司,賺大錢。」有的孩子說「我長大后要去月球」,父母卻說:「這怎麼可能?你現在還是好好學習,別整天瞎想了。」

我們這樣隨意地否定了孩子的夢想,會大大打擊孩子的進取心。要我說,很多孩子不愛學習,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缺少夢想,沒有前進的動力。

行為二,孩子的夢想需要我們的引導,但並不是讓我們去誘導。

有些父母急於讓自己的孩子有夢想,想讓孩子在短時間內變得努力、向上、聰明。但是可能孩子暫時沒有什麼夢想,於是父母就採用引誘的方法讓孩子說出一個夢想。

比如,「寶貝你的夢想是什麼?」「你能想出一個夢想來嗎?」「你看隔壁家的小明長大以後想做科學家,你長大以後想做什麼?總不能比小明差吧?」

有的家長為了讓孩子儘快找到夢想,甚至強迫孩子編造一個夢想出來。如果孩子編出來的夢想正好符合他們的心意,他們此後就完全不考慮孩子的感受,只知一味地逼着孩子為了這個夢想去努力。

行為三,定製孩子的夢想。

現實生活中有3種情況是很常見的:一是我們自己小時候的夢想沒有實現,就將這個夢想強加給孩子,想讓孩子替自己圓夢;二是一些事業有成的父母想讓孩子今後繼承自己的事業,就讓孩子沿着自己走過的道路重走一遍,複製自己的夢想;三是出於功利性的目的給孩子設計了一個夢想,然後強迫孩子去完成。

以上這3種行為會毀掉孩子的夢想。請記住,逼出來的夢想,不是真的夢想。

為了編造的夢想去努力,也會缺乏真正的動力。夢想,必須是孩子發自內心的,是他真正認可、真正想要實現的目標。我們要做的是,給孩子一個擁有夢想的機會。

而給孩子一個夢想的機會,需要我們去引導和保護孩子真正的夢想。父母要如何做呢?我的經驗或許能給大家一些啟迪。

首先,了解孩子的夢想。

了解孩子的夢想,然後對孩子的性格、愛好以及能力等各方面進行分析,引導孩子確立自己的目標。雖然孩子可能有自己的目標,但是通常比較多變,所以我們要引導孩子將自己的夢想說出來,然後和孩子一起討論,讓孩子認真地去考慮,使其目標變得更加成熟。

其次,鼓勵孩子的夢想。

兒子小時候問過我一個問題:「我長大之後能幹什麼?」我回答說:「如果你進入企業,那麼你將成為一個管理者;如果你進入部隊,那麼你將會成為一個將軍。」兒子在聽到我的回答之後,就為自己定下了目標:「我要成為最優秀的人。」

有一點是需要父母注意的,就是不能過於急切。不要因為孩子的表現沒有達到自己想要的結果就對其進行批評指責,這會嚴重打擊孩子的積極性和自信心。

相反,要多去引導和鼓勵孩子,讓孩子繼續努力。

然後,讓夢想成為孩子成長的動力。我們首先要學會保護孩子的夢想,並根據實際情況,將孩子的夢想轉換為有可能實現的目標。

兒子讀小學時,某一個階段的夢想是做個醫生。我幫助他分析:「你夢想成為醫生,這是很好的。我相信你可以成功,不過也得付出努力才行。成為醫生,首先要有很好的學習成績,因為醫學院不好考,所以你要保持優異的成績,不要讓成績成為你夢想的絆腳石;此外,成為醫生是很辛苦的,所以你可以先了解一些簡單的醫學常識,多看多學習,這可以讓你更加了解醫學,在這個過程中,你可以檢驗自己的誠意——自己是不是真的想成為醫生。不過,媽媽更願意先和你一起看幾部關於醫生的電視劇。」

通過創立目標、制訂實現的步驟,孩子會一步步靠近他的夢想。在這個過程中,他也會覺得非常充實、快樂!

最後,不要急於為孩子固定夢想。

很多孩子並不知道自己真正的長處和興趣是什麼,所以他們的夢想常常會改變,這是很正常的。通常孩子年齡越小,其夢想就越容易發生變化。對於孩子的夢想,我們要做的就是多傾聽和多觀察,保護和引導孩子,而不是否定孩子的夢想或者立刻就為孩子的夢想定性。當孩子隨着年齡增長逐漸走向成熟時,其夢想也會越來越堅定。

夢想也有成長的過程,其過程與生命成長的規律一樣。孩子的夢想就像一顆種子,當種子被種下之後,什麼時候能夠發芽,什麼時候能夠結果,這些都要符合自然規律,揠苗助長的行為只會適得其反。

只有腳踏實地,才能頂天立地

兒子有一個很要好的朋友叫家家,倆人從讀小學開始,一直是形影不離,如今倆人就讀於同一所高中。上個月,我在商場碰到了家家的媽媽。我們倆一邊逛街,一邊聊起了各自的孩子。家家媽媽告訴我說,家家學習成績還不錯,可是做事情很浮躁,幹什麼都不能踏踏實實地做下去。

一天晚上,家家吃完晚飯後就去自己的房間寫作業了,她媽媽看到后很高興。

可是,沒過半小時,家家就出來坐到客廳里的沙發上看起了電視。媽媽問:「作業寫完了?」家家盯着電視回答:「寫完了。」媽媽有些懷疑:「怎麼那麼快?」家家得意地說:「現在幹什麼不都講究一個提速嘛!」「那你檢查了沒有?」「放心,我的錯誤率很低的。」「我幫你檢查一遍。」說着,媽媽就往家家的房間里走去。

家家趕緊攔住了她:「哎呀,媽媽,用不着檢查,不管對錯,做完就可以了唄。

再說,我都已經把作業本整理到書包里了。」媽媽皺了皺眉頭:「寫作業怎麼能不管對錯呢?不能光圖快。」媽媽堅決地把作業本從家家的書包里拿了出來,替他檢查了一遍,發現了好幾處錯誤。無奈之下,家家只好將錯誤改正之後再去看電視。

快要期末考試了,家家一點緊迫感都沒有,仍舊像平常一樣玩得不亦樂乎。

媽媽問他複習得怎麼樣了,家家回答課本上的內容基本上都會了,做起題來得心應手。可是,媽媽一檢查,就會發現他犯的一些很低級的錯誤。

「家家這麼浮躁,我應該怎樣改變他呢?」最後家家媽媽向我拋出問題。

看着家家媽媽一臉為難的樣子,我幫她分析了一下家家浮躁的表現。一般孩子浮躁主要表現為:做事沒有恆心,總想投機取巧,整天無所事事;做事盲目、無計劃性和目的性,常常半途而廢;做事心神不定,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耐心;做事急於求成,不能腳踏實地;做事忽冷忽熱,見異思遷,這山看着那山高。

聽完我的分析,家家媽媽直點頭,說家家就是這樣的。「那你得好好幫助家家克服浮躁,培養他做事腳踏實的性格。」我對家家媽媽說道。

因為不管孩子以後從事什麼樣的工作,只有腳踏實地、循序漸進,才能做好每一項工作。而好高騖遠、不腳踏實地的壞毛病,只能讓他們離成功越來越遠。

所以,身為父母,我們要引導孩子養成做事情腳踏實地的性格。

如何引導呢?我是這樣告訴家家媽媽的。

首先,我們自己要改變做事草率、急功近利的浮躁狀態,給孩子創造一個乾淨、整潔的生活環境,不能終日吵鬧不休,否則就會直接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

其次,我們不要無原則地溺愛、遷就孩子,要培養孩子頑強的意志力,讓孩子不怕苦不怕累。這樣,孩子做事時就不會浮躁冒進,缺乏恆心和毅力了。

最後,我們要培養孩子踏實、專註的習慣,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和注意力的長短來制訂作息表,嚴格按照作息表來學習。

當孩子已經出現了浮躁的苗頭時,我們可以採取一些措施,有針對性地磨鍊孩子的浮躁心理,讓孩子學會調控自己的浮躁情緒,培養孩子做事腳踏實地。比如,讓孩子練習書法、繪畫、解亂繩結等。還可以教孩子用語言進行自我暗示:「路要一步步地走」「這山看着那山高只會一事無成」。

為了更好地幫助家家改變浮躁,我還把自己引導兒子做事腳踏實地的方法講給了家家媽媽聽,希望為她教育兒子指明方向。

第一,要求孩子做事情要有始有終。

浮躁的孩子往往意志力不強,做事情時容易虎頭蛇尾、半途而廢。因此,想要改變孩子浮躁的習慣,我們必須要求孩子踏踏實實、有始有終地做好每一件事情。

兒子讀小學階段,做事情總是毛手毛腳,一點都不幹凈、利索,不能堅持到底。有時候作業寫到一半就去玩了,衣服還沒洗完就跑去和朋友們做遊戲了。

星期天,我正在進行大掃除。兒子把作業寫完了,就問我:「媽媽,你不是說要帶我去遊樂園玩嗎?咱們什麼時候可以去呀?」我和他商量:「兒子,咱們家太亂了,我一個人忙不過來,你幫我把地拖了行不行?這樣,咱們就能早一點去遊樂園了。」兒子爽快地答應了,他洗好拖布便拖起地來。可是,客廳還沒拖完,他就嚷嚷着累、腰疼,將拖布隨手扔下,一屁股坐到沙發上開始看電視。我都快把活幹完了,兒子還在看電視,我忍不住數落他:「休息夠了吧?地還沒拖完呢,快點起來繼續拖。」「哎呀,媽媽,好累啊,你幫我拖完吧,我實在沒有力氣接着拖了。」我不同意:「我還有很多事情要做呢。你做事總是這樣有始無終怎麼能行?

今天你必須把地拖完,不然的話,我就不帶你去遊樂園玩了。」「媽媽你怎麼能這樣呢?」沒辦法,兒子只好重新拿起了拖把。

半個小時后,兒子終於把家裏的地面全部拖完了,我看了看,向他豎起了大拇指:「這地拖得一塵不染,好兒子,你真能幹!以後做事情時就應該這樣有始有終才行。走,咱們去遊樂園玩。」

聽到我的誇獎,兒子的心裏樂開了花,他下定決心一定要改變自己做事情有始無終的毛病。

第二,不要讓孩子把目標定得太高。

兒子有一個階段做什麼事情都急於求成,這山望着那山高,既無準備,又無計劃,一點也不紮實、穩重。一天下午放學后,兒子氣急敗壞地回到家,口中念念有詞:「要是老這樣,我這學真沒法上了!」原來,今天每門課程老師都佈置了不少作業,兒子估計自己兩個小時都寫不完。我告訴他:「不要急,慢慢來。別想着一下子就把所有的作業都寫完,你可以寫完一門再寫另一門。」我還幫他安排時間,讓他寫完一門功課就休息一會兒。就這樣,兒子沒感覺到很疲勞,就把作業寫完了。

快要考試了,兒子在複習英語時把自己沒有記住的單詞整理了一下,寫在了一張紙上。他仔細數了數,天吶,居然有50多個!那麼多單詞,個個都不容易記,還有一個星期就要考試了,怎樣才能儘快把這些單詞都記住呢?兒子很頭疼,都不敢多看這些單詞一眼了。他愁眉苦臉地對我說:「我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把這些單詞記住呢,看來這次的考試英語肯定又要不及格了。」我了解了情況,對他說:「你不要企圖一口吃成一個胖子,可以一天記住10個單詞,每天都比前一天有所進步。這樣,6天以後你就能記住所有的單詞了,到時你還有一天的時間再重新鞏固一遍。」兒子恍然大悟:「是啊,這下我就用不着擔心了。」

漸漸地,兒子學會了分段來做事情,他也明白了「積薄而為厚,聚少而為多」

的道理。

要想幫助孩子改掉浮躁的習慣,我們需要引導孩子正確地估計自己的能力,教育孩子做事情時要一步一個腳印,實實在在地去做。不要讓孩子把目標定得太高,一次做不成的事情就一點一點分開做,積少成多。

孩子的人生之旅,是從設定目標的那一天開始的兒子剛上學的時候,不適應學校的生活,上課走神、發獃,還經常打瞌睡,學習成績也很不理想,兒子慢慢地失去了學習的信心,為此他也很苦惱。後來,我幫他分析了原因,引導他為自己制訂了一個小小的學習目標——每次上課都要回答老師的一個問題。

兒子當時的成績不理想,主要的原因就是上課不專心聽講,容易走神。為了讓他上課能集中精神,我讓他每節課回答一次老師的提問。因為害怕回答錯誤,同學會嘲笑他,所以他只能強迫自己認真聽講。時間久了,他也不用刻意去強迫自己,便已經養成了專心聽課的好習慣,成績也有了顯著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找回了屬於自己的那份自信。

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很多人不是能力不夠,而是目標不明確。因此,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讓孩子學會設定自己的目標。孩子的人生之旅是從設定目標的那一天開始的。有目標才有前進的方向和動力,進而才會讓目標有實現的可能。

關於目標對於一個人的影響,我曾經在網上看到哈佛大學做過一個非常著名的跟蹤調查,調查的內容是「目標對人生的影響」。

調查的對象是一群智力、學歷、環境條件都差不多的年輕人,調查結果顯示:27%的人沒有目標,60%的人目標模糊,10%的人有比較短暫的目標,只有3%的人有清晰且長期的目標。25年跟蹤研究的結果顯示,那些3%有清晰且長期目標的人,幾乎都成了社會各界的精英。那些10%有短期目標的人,大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上層,而60%目標模糊者,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下層。而27%從來都沒有目標的人,他們的生活都不如意,常常失業,靠社會救濟生活,並且常常都在抱怨別人、抱怨社會、抱怨世界。

這一切正如愛因斯坦所說:「在一個崇高的目標支持下,不停地工作,即使慢,也一定會成功。」目標就是方向,失去目標,就只能盲從或者盲目努力。確立明確的目標也是孩子成長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孩子通往成功的鑰匙之一。

辯證地講,孩子有目標不一定能成功,但是,沒有明確的目標,孩子一定不會成功。目標就是孩子前行道路中的指示牌。那麼,我們在引導孩子設定目標時,要注意什麼呢?

首先,目標要切合實際。

我們在引導孩子制訂目標時,千萬不能定得過大、過高、過遠,要有一定的階段性。要讓孩子覺得這個目標只要自己努力,就可以實現。如果孩子覺得目標過大,我們可以把大目標分解成一個個的小目標,讓孩子一步一步,腳踏實地地向最終的大目標前進。在每一個小目標實現的同時,還能讓孩子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其次,目標要具體。

如果孩子制訂的是長大后做一個成功人士或是好人這種籠統而不具體的目標時,父母就要與孩子溝通,引導他確立一個明確的目標。比如孩子想學好口算,那麼就制訂每天20道口算題目的目標。這樣目標具體了,孩子也能完成,才會達到訓練的目的。

再次,目標要專一。

作家愛默生告訴我們,生活中有一件明智事,就是精神集中;有一件壞事,就是精力渙散。同樣,孩子的目標也要專一,如果目標太多,那麼必然無法集中精神,最後所有事情都沒有做好。比如,很多父母給孩子報各種培訓班,舞蹈、結他、鋼琴,應有盡有。這樣一來,目標太多,孩子會不知所措,慢慢失去學習的興緻和動力,最後一門都沒有學好。其實原因就在於孩子的目標不夠專一。孩子的精力有限,給他制訂太多目標的後果就是沒有目標了。

最後,要有完成目標的詳細計劃。

要想讓孩子達成目標,就一定要幫助他制訂完成目標的詳細計劃。我們不能光在嘴上說或者心裏想這個計劃,一定要寫到紙上,包括什麼時間做什麼事情,甚至包括怎麼做。

比如,兒子的最終目標是鋼琴過十級,這份詳細的練習計劃是如何制訂的呢?

首先,他制訂了明確的練習時間表,將練習曲目進行了分類,包括每周的整體安排和每天、每個學習時刻的細節規劃。

其次,練習也要有措施。措施可以是一些細節的方面,但是要科學合理。比如,放學回家做完作業,7點開始練習鋼琴,練習1小時后休息15分鐘,繼續練習另一個曲目,這樣安排就非常合理,中間有15分鐘左右的休息時間,不會過度勞累。

現在,他每天都在按自己的計劃進行着。指導老師告訴我他的進步很大,我相信兒子一定能拿下鋼琴十級。

EQ和IQ並重,孩子才會更有競爭力一天,我在網上讀到這樣一則新聞,新聞上說一個名牌大學的學生因為買錯了車票而流落街頭,最後竟然要靠在街頭乞討為生。看到這則新聞時,我實在是很驚訝,不禁感嘆這位大學生的生活常識也太缺乏了。我們所有人都知道即便是買錯了車票也可以向火車站工作人員或者警察求助,請他們幫助聯繫家人。在我看來,這是教育的缺失,其中家庭教育要負很大的責任。這種基本的生活技能,生活常識,應該從小就教給孩子。

當孩子出現「高分低能」的情況時,大多數情況下,父母把矛頭指向學校,認為這是學校不注重素質教育帶來的惡果。當有些孩子走入社會後,我們才發現孩子是高智商低情商,不會和人打交道,不懂人情世故。這時,我們會怪教育體制不健全。我們應該仔細地想一想:究竟誰才是始作俑者呢?

其實,造成孩子高智商低情商的往往是我們自己!「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的迫切心情讓我們把目光聚焦在孩子的學習成績上,我們總認為成績好就能上好學校,上了好學校才有好工作,有了好工作孩子就能出人頭地。

只拿成績論長短的我們,對孩子的生活能力的培養肯定是忽視的。就像開頭所說的那位淪為乞丐的名牌大學生,他從來沒有自己買過一次車票,問路、求助,這些事以往都是爸爸媽媽包辦的。社會常識的缺乏導致遇到麻煩不知道如何求助。

這位大學生雖然考入了名牌大學,但他離順利地踏入社會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智商(IQ)和情商(EQ)都是孩子未來的核心競爭力,缺一不可。智商代表認知能力,學習能力。情商是管理自身和他人情緒的能力。試想一下,一個高智商低情商的人是什麼樣的。他可能畢業於名牌大學,學業出類拔萃,但是不善於與他人合作,不能很好地處理負面情緒,沒有激情,缺乏戰勝困難的勇氣,不會關心他人。這樣的結果絕不是我們願意看到的。

情商不高的人,不善於調解情緒,容易走極端,甚至會給自己和社會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

前幾天,我看到一則報道,說的是在20世紀90年代初在美國艾奧瓦大學讀博士的一名中國留學生槍殺了5人。其原因僅僅是這位學生在攻讀物理與天文兩個學位時,博士論文最高的獎金被其他的同學獲得了,他感覺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於是舉槍殺人,最後飲彈自盡。

後來,記者採訪了這名學生的家庭,他生長在北京一個普通的工人家庭,從小就被作為別人的榜樣,被視為優秀學生的典範。所以,當他遇到比自己優秀的人時,就不能正確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如果他能堅強、理智一些,或者在情緒不好時能進行自我調解,懂得向他人求助,這一切就不會發生。學校、社會及他的父母都應該反思一下,孩子的情商教育是不是被忽視了?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怎樣培養孩子的情商呢?在這方面,我是有經驗的。在兒子很小的時候,我就認為孩子要全面發展,必須要協調好生活和學習。與其望子成龍,不如教子成人,畢竟能夠「成龍」「成鳳」的人是少數,而且成功的事業和幸福的生活都需要高情商。學習成績固然重要,但教會孩子經營好自己的生活,管理好自己的情緒,順利地融入社會生活,和諧地與他人相處,這對我們來說是更為重要的課題。

兒子剛上初中時,不適應初中的學習節奏。當作業完成不了,或者題目太難的時候,喜歡發脾氣。我覺得兒子照這樣發展下去,情況一定會越來越嚴重,於是就抽時間和兒子聊了聊。

兒子對我說:「現在的作業太多了,我害怕我完成不了老師懲罰我,越害怕越做不完,越做不完心裏越煩。」

我對他說:「你不要着急,剛上初中確實要花時間適應,出現這樣的情況是正常的,欲速則不達。你不妨給自己制訂一個作業計劃,有計劃地去做,就會輕鬆許多。」

聽完我的建議后,兒子調整了他的學習計劃,沒多久,兒子的情緒果然好轉了許多。看到兒子的變化,我也感到很欣慰。

另外,除了重視孩子的成績,我們也要注意培養孩子的才藝。一項才藝不僅是一項技能,更是一項興趣愛好。健康的興趣愛好能陶冶人的情操,培養一個人的審美情趣,滋養人的心靈。就像音樂和繪畫可以愉悅心情,運動可以振奮精神、鍛煉意志,寫作可以活躍思維、鍛煉文筆。幫孩子找一樣興趣愛好,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兒子上幼兒園時,我就給他報了興趣班。剛開始彈鋼琴,兒子很有積極性,很刻苦地練琴。後來在一個活動中,兒子接觸了畫畫,跟我說喜歡畫畫,我又給他報了美術班。上小學時,學校開設了跆拳道課程,兒子又想學跆拳道了,我二話不說,也給他報了名。也許你會說,你這樣東一榔頭西一棒子,孩子學這又學那,真的好嗎?

我的目的並不是把兒子培養成一個全方位人才,而是鼓勵他發現自己的興趣,對生活充滿熱情。同時,還可以鍛煉他的情商,這對他來說,有百利而無一害。

最後,我要再次提醒各位父母的是,情商和智商同樣重要,身心健康均衡發展,才能真正提高孩子的綜合能力,才能讓孩子成為真正的優秀人才。

讓孩子學會「要事第一」

我們是否曾因這樣一個問題而困惑呢?明明比別人更有能力、更努力,卻總是收效甚微?不要疑惑,不要抱怨,你應該先問問自己,是否把時間留給了最重要的工作?或者更直接地說,你還沒有認識到合理安排時間的重要性,有些事忙得並不合理,真正要做的事情沒有完成,無關緊要的事情卻做了很多。

孩子也是一樣。很多孩子一天到晚瞎忙,但是等到晚上睡覺的時候,我們問他都學到了什麼,他們卻說不出具體的東西來。這是因為孩子做事的時候不分輕重緩急,將所有的事情都雜亂地混在一起,以至於最終什麼都沒做好。

也就是說,作為父母,我們要教孩子在做事之前學會科學地安排,保證「要事第一」,正所謂「擒賊先擒王」,只有抓住「牛鼻子」之後,才能根據各種事件的輕重緩急來安排身邊的事情。如此一來,孩子做事的成效才會顯著,才能最大限度地把事情做好。

我曾經在網上看到一個關於基辛格博士的採訪,基辛格博士曾擔任美國國務卿,儘管每天的工作都很繁忙,但他總能使一切井然有序地進行。對於自己的成功,基辛格博士給出了自己的解釋:「以前,我經常按我認為合理的方式去處理問題,某件事情一定做完為止。後來,我明白必須把許多問題放在優先次序中,優先做那些重要的事。」

因此,我們要教孩子善於對事情進行整理,千萬別把重要的事情都推到最後,更不要把精力和時間花在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上,而是要重點去處理那些重要的事情。讓孩子學會「要事第一」,將原本非常混亂的事務整理出一個清晰的脈絡,排列出先後順序。如此一來,按部就班地分配時間,做事效率也會高出很多。

的確,凡事都有輕重緩急,重要性最高的事情,應該優先處理。那麼,如何教孩子區分事情的重要程度,做到「要事第一」呢?我是這樣引導兒子的:首先,把ABC排序法教給兒子。

兒子上小學4年級時,我就把ABC排序法慢慢地教給兒子了。所謂ABC排序法,就是根據孩子事情中的各個任務的重要和緊迫程度,按照最重要、重要和不重要3種情況劃分為A類、B類和C類三種,然後再有順序地去進行處理。「ABC排序法」的具體操作過程是這樣的:A類事情:最重要的事情,這類事情為孩子「必須做的事」。比如說:明天要考試了,今天必須要複習功課。

B類事情:較重要的事情,指孩子「應該做的事」。這類事情比較重要,但比起A類事情來說,不是非常重要。

C類事情:不重要的事情,指孩子「可以去做的事」,相對前兩類事情,這類事情是價值最低的。這類事情可以靠後,如果孩子的確沒有時間去做,那就可以推遲去做,甚至完全忽略。

總體來說,我在教兒子學會ABC排序法時,三級事情所佔的時間分配是這樣的:

A級事情是兒子必須在短期內完成,需要立刻行動起來去做,而且要集中精力做到位的。A級事情完成後,需要轉入做B級事情。如果兒子的時間緊張,可以適當地推遲B級事情期限。對於C級事情,無論兒子多麼感興趣,都要盡量少在上面花費時間,或者安排在清閑時期進行。

其次,讓孩子用顏色區分事情的重要程度。

用顏色區分事情的重要程度,這是日本明治大學的齊騰孝教授發明的一種辨識方法。其具體方法及教孩子的操作步驟是這樣的:第一步:找出3種顏色的筆,這3種顏色分別是紅、藍、綠;第二步:用紅色代表最重要,藍色表示次要,綠色表示可以忽略的事情;第三步:讓孩子把一天要做的事情列出來;第四步:和孩子一起對所列的事情進行區別重要程度。如果是最重要的事情就畫上紅線;如果是次重要的事情就畫上藍線;如果是可以忽略或推后做的事情就畫上綠線;

第五步:用顏色區分事情的重要程度后,如果那一天孩子的時間不夠,孩子就可以直接找畫紅線的事情做,就是那些最重要的事情。

此外,我們要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事情的輕重緩急。由於我們和孩子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很多時候對同一事物的看法會不盡相同,甚至得出截然相反的結論。這時,我們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想一想,假如不違反原則,就按照孩子心目中的輕重緩急來安排事情的先後順序。

比如剛開始上學的時候,兒子的學習不怎麼好,我打算給孩子每個學科都報一個補習班,但是兒子卻不想多報,只想報一個語文學習班。我採納了兒子的想法。正所謂貪多嚼不爛,統統學了可能既累又無效果,不妨先讓他在比較重要的一兩個科目上得到加強,在重點學科有了起色之後再慢慢地將時間和精力投到別的科目上。

既要上課,又要上補習班,還要學習鋼琴……當孩子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做時,我告訴他不要慌慌張張,按上面的方法教他先對這些事情進行排序,分清事情的輕重緩急,做到「要事第一」。堅持讓他每天做最重要的事情。經常這樣做,很多事情對他來說遊刃有餘了,他也成了一個高效達人。

為此,在開始做一天的事情之前,我都要先問問孩子:「你今天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哪些事情是你現在非做不可的?」「為什麼你需要完成這件事情?它是否對你很重要」「你正在做的事情是否是現在這段時間必須做的」……然後讓他將所有事情列一份表格,標註「重要且緊急的事件」,並且依次寫下日期和時間,這就是他接下來要重點對待的事情。

先做最重要的事情,集中精力和時間重點擊破,這個方法能讓孩子在成長路上的努力更有效果,我們又何樂而不為呢?

99℃的水是無法沸騰的,不堅持就不會勝利兒子上小學5年級時,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在一本書上看到這樣一組漫畫——有一個人想要在某地挖一口水井,他首先在一個地方開始挖,挖了幾米深,看不見水,他認為這個地方可能沒有水。於是他就換另一個地方挖,在第二個地方他又挖了個稍微深一點的洞,仍然不見水冒出來,便認為這個地方也沒有水,就換了第三個地方挖。同樣,在第三個地方也是挖了差不多同樣的深度,也沒有水。於是他又換了第四個地點挖……就這樣,他換了很多地方挖井,可是都沒有挖出水來。

其實,如果他在一個地方再深挖一點,就能挖出水了,但他每次都在將要挖出水的時候放棄了,結果一口水井也沒有挖成。

通過這組漫畫,我知道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堅持到底,半途而廢是難以有所成就的。成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達到的,都需要漫長的過程,如果遇到一點困難或在事情還沒有結果的時候就放棄努力,終究會一事無成。成功的人總是堅持到最後的人,也是笑到最後的人。水燒到99℃仍然是不開的水,它仍然無法沸騰。

我們去做某件事並非只是為了爭得勝利,不管做什麼事情,只要我們全力以赴地去做,並堅持到底,這才是最重要的。堅持,我們不一定能贏得勝利,但付出了,也就無怨無悔了。但不堅持,我們絕對不會贏得勝利,還會讓我們心生不安。為了讓孩子的人生無怨無悔,我們也要鼓勵孩子凡事堅持到底。堅持,會讓他的人生有更多的精彩。

知道了堅持到底的重要性后,我決定開始培養兒子堅持到底的品質。

首先,我鼓勵兒子在困難面前不放棄。

不能堅持到底的人常常是在遇到困難和遭遇失敗的時候沒有勇氣去面對,從而放棄了努力。而困難和失敗是成功路上不可避免的經歷,只有積極克服困難和失敗才能最終走向成功。在孩子做事的時候,我們一定要鼓勵他在面對困難和失敗時不要放棄,要努力尋找解決困難、戰勝失敗的辦法。

為了鼓勵兒子在困難面前不放棄,我找出了他最喜歡的荷里活明星西爾維斯特·史泰龍的故事,我把這個故事講給他聽,鼓勵他向偶像史泰龍學習。

成名前的史泰龍帶着自己寫的劇本《洛奇》,四處拜訪製片人和投資人。在歷經了1000多次的被拒絕後,史泰龍終於找到了願意投資開拍《洛奇》的公司,並在戲中擔任了男主角。

《洛奇》一經上映就獲得了觀眾的熱烈追捧,全球票房2.25億。史泰龍也憑洛奇一角成了荷里活一線影星。

每一次被拒絕都是一次失敗,史泰龍被拒絕了1000多次才最終取得了成功,這源於他沒有因為困難和失敗而放棄努力的堅持。

其次,我們要教育孩子立長志而不是常立志。

我的堂弟是一個喜歡經常立志的小夥子,大學剛畢業時他在一個公司里做文員。也許是厭倦了公司拘束的生活,某一天他突然想要自己開辦一個照相館,看起來躊躇滿志,連購買什麼樣的設備,在什麼位置開店,租什麼樣的門面房都考慮到了,可他自己對攝影技術一竅不通,最後只得放棄了。過了一段時間,他又說要開一個打印社,後來卻列舉了種种放棄的理由。又過了一段時間,他又說要開個小飯館,因為沒有健康證、廚師證等原因,他最終還是放棄了。後來,他又幾次說起要開理髮店、服裝店,但最終都沒有實行。如今,好幾年過去了,他依舊在那個小公司里做小職員。

堂弟就是典型的常立志而終不能成功的例子。他無論想做什麼,首先想到的是困難,而不是努力去創造條件克服困難。雖然他想做很多事情,但終究什麼事情也沒有做成,就連公司小職員的工作也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地無趣地做着。

就像老百姓說的那句話「晚上想了千條路,早上起來照樣賣豆腐」,終究一事無成。

我們提倡讓孩子樹立遠大的志向,主要是想讓孩子有一個為之努力學習、努力做事的目標。但是孩子小的時候往往對什麼事情都感興趣,什麼事情都想做。

今天想當醫生、明天想成為科學家、後天又要做教師。幼兒時期、小學時期,孩子這種常立志的想法對他沒有太大影響,因為無論他長大后想做什麼,現在都要努力上好每一堂課,學習基礎知識,掌握基本技能。

但是在孩子的人生觀、價值觀逐漸形成的中學時期,我們要讓他逐漸明確自己的人生志向、樹立長遠的目標,並且要堅持為之而努力。因為只有為了明確的目標,堅持不懈地長久努力,才能將他們的潛力全部激發出來,從而讓他們更容易獲得成功。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親子教育必讀指南(套裝共7冊)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親子教育必讀指南(套裝共7冊)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七十九章《父母若無遠慮,孩子就有近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