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父母若無遠慮,孩子就有近憂》

第七十六章《父母若無遠慮,孩子就有近憂》

Chapter6給孩子留足萬金,不如幫孩子修一顆強大的心

跌倒了,爬起來就好

一天傍晚,我和丈夫在小區里散步,遇上了心心的媽媽。心心媽媽看到我們,就向我們說起了她上小學5年級的女兒。原來,前天下午,心心悶悶不樂地回到家。媽媽問她怎麼了,她默不作聲地從書包里拿出期末考試的成績單。媽媽一看,是第四名。心心充滿愧疚地對媽媽說:「這次考砸了,才第四名。這個成績很不理想,我真丟臉……」說着,心心便放聲大哭起來。媽媽安慰她:「沒關係的,以後考試前好好複習,下次一定能考第一的。」

可是,心心仍然憂心忡忡,她認為自己距離第一名已經很遙遠了,要想追趕上去,談何容易?到了吃晚飯的時候,媽媽喊心心過來吃飯,她不理媽媽的呼喚,兀自坐在那掉眼淚,連飯也不想吃。

說到最後,心心媽媽擔憂地說:「沒想到心心這麼脆弱,承受不了一丁點兒的壓力和挫折,這樣以後她萬一跌倒了,肯定就爬不起來了,可怎麼辦呢?」

聽了心心媽媽的話,我和丈夫也開始為心心擔憂起來。生活中有很多像心心一樣的孩子,心理素質差、抗挫能力差。常常因為受到父母的訓斥就離家出走,或是受到一點兒挫折就像天塌下來一樣。說到底,就是因為孩子的內心不夠強大,一旦跌倒,便再也爬不起來。

不得不說的是,在成長的道路上,每一個孩子都會跌倒,只有能自己爬起來的孩子才會走得更穩,走得更好。俗話說「給孩子留萬金,不如幫孩子修一顆強大的心」。身為父母,我們要幫助孩子修鍊一顆堅強、勇敢的心,而不是充當孩子的「保護神」,讓孩子失去用自己的能力解決問題,從而「爬」起來的機會。

在兒子還很小的時候,我就開始對他進行這方面的訓練,目的就是讓他擁有一顆堅強的心,懂得跌倒了自己爬起來。在兒子學步時,我就常常鼓勵他:「慢慢走,跌倒了自己爬起來再走……」聽到我的鼓勵,兒子跌倒了也會馬上爬起來繼續走。為此,我的公婆經常埋怨我對孩子太苛刻。我告訴他們:「這不是苛刻,這是他人生的第一步,將來在這個社會立足,全靠這一步。」

對於剛學會走路而跌倒的孩子,不同的父母會採取不一樣的做法。

有些父母,尤其是我公婆那一輩人,最常見的做法就是「把孩子扶起來」。

在生活中,我經常看到孩子不小心跌倒后,爺爺奶奶就迅速地跑過去把孩子抱起來,拍拍孩子身上的灰,讓孩子不要哭,有的甚至還把孩子摔倒怪罪於地面或石頭等。以這樣的方法教育出來的孩子,當然心理素質會比較差,經不起挫折。

同樣的情況,另一些父母不會立刻扶起孩子,而是會說:「不要哭,自己爬起來。」以這樣的方法教育出來的孩子,性格相對更堅強、獨立。

孩子摔倒了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爬起來的勇氣。馬克思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人要學會走路,也得學會摔跤,而且只有經過摔跤,他才能學會走路。」

所以,我們應該修鍊孩子的內心,讓他變得勇敢,這樣他在摔倒的時候,才能從容地重新站起來,拍掉身上的塵土,繼續前行。

在修鍊孩子勇敢的內心方面,我是這樣做的。

第一,讓孩子自己面對困難和挫折。

兒子在剛上學時非常害怕困難。每次遇到困難和挫折時,他都會很沮喪、絕望。

一次數學考試時,兒子考砸了,成績沒有及格。那天下午放學后,他把試卷帶回家,垂頭喪氣地把這件事告訴了我。我安慰他說:「既然已經這樣了,就應該面對現實。媽媽相信你可以找出這次失敗的原因的,以後就不會在同一個地方跌倒,那麼這件壞事就變成了好事,我也相信你有勇氣和能力把這些做錯的題目全部做對。」

聽到我的鼓勵,兒子信心大增,吃過晚飯後,他就開始重新做試卷上的題目。

不多久,他就被一道題目難住了,很長時間都沒有想出答案。於是,他拿着試捲來找我。我看了一下題目,沒有直接告訴他答案,而是告訴他:「這道題並不難,憑你現在掌握的知識完全可以解答出來。」無奈,兒子只好硬著頭皮繼續做了一遍題目。

經過兒子的努力思考,那道題終於被解了出來。通過這件事情,他也明白了一個道理——困難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一遇到困難就退縮,沒有勇氣去直面它。

當孩子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我們不是要想方設法地排除孩子的阻礙,而是應該幫助孩子尋找一個正確的應對方法,讓他自己去面對挫折、解決困難。我們要讓孩子明白,任何問題都有兩面性,挫折和困難在給我們帶來痛苦的同時也會帶來契機。

第二,鼓勵孩子做一些有挑戰性的事情。

兒子的學習成績很好,老師一直想讓他競選學習委員。但是,他怕自己能力不足難以勝任,會辜負了老師對他的期望,好幾次都把學習委員的參選名額拱手讓給了其他同學。

升入5年級時,班裏又要競選班幹部了。我鼓勵他試一試,就算沒被選上也沒關係。可是,兒子的顧慮很多——那麼多優秀的同學都在競爭,估計入選的可能性不大,如果選不上,多沒面子呀!即使選上了,萬一幹得不好,老師和同學們不滿意,就會疏遠自己……我安慰他,不用擔心,選不上也無所謂,只要有人投票就足以證明自己的能力得到了同學的認可;假如選上了,只要積極努力地工作,就會得到老師的表揚和同學們的擁護。不試一試怎麼能知道自己行不行呢?

在我的勸說下,兒子答應參加競選,他自己寫好了演講稿,還背了下來。

幾天後,兒子告訴我他當上了班裏的學習委員,我真的很替他高興。

對於內心不夠強大的孩子,我們要多鼓勵他們去做一些具有挑戰性的事情。

當孩子經過努力成功地完成一件事情后,他就會發現,只有勇於挑戰,才能激發自己身上蘊含的巨大潛力,從而獲得成功。

誠然,幫助孩子修鍊一顆勇敢的心並不只有我所說的這兩個方法。至於什麼樣的方法對你的孩子有用,這就需要你慢慢地去發現。總之,人生的旅程總是充滿坎坷和困難的。要想生存下去,我們就要幫助孩子修鍊「跌倒了,自己爬起來」

的強大內心。這非常重要,請千萬記得。

自己做的決定自己負責

在兒子剛上小學時,早上喜歡睡懶覺,每次都要我三番五次地喊才會起床。

有時候,我叫他他還一副不情願的樣子,嘟囔著說:「我再睡一會兒。」有一次真的起晚了,致使他上學遲到了,他很不高興地責怪我說:「都怪你,媽媽,沒有按時叫我起床,害我遲到了。」

看着兒子責怪我的樣子,我突然意識到哪裏有些不對勁了。本來,我事無巨細地照顧兒子,把他該做的事情都幫他做了,結果卻導致他對自己的很多事情缺少責任心,動不動就要求我「給他削一下鉛筆」「幫他系一下鞋帶」「給他洗一下水果」。慢慢地,兒子越來越缺乏責任心,成了依賴性很強的「寄生蟲」。

想到這裏,我意識到自己犯了一個很嚴重的錯誤——過分寵愛兒子,而忽視了對他責任心的培養。責任心是一個人做人、做事、立世的根本,一個具有強烈責任心的人才會認真努力地去做好自己該做的每一件事情。可以說,責任心是一個人成就一切的根本,而培養孩子的責任心是家長義不容辭的責任。

為此,我給兒子買了一個鬧鐘,並告訴他:「起床吃飯上學是你自己的事情,我不負責。從明天開始,你自己安排起床時間,鬧鐘響了你要是不起來,就是到了中午12點我也不會叫你。」

最初的幾天,鬧鐘響了以後,兒子常常會把鬧鐘按下去繼續睡一會兒,結果有時睡過了頭,我也不管他,任他遲到。由於事先約定好的,按時起床上學要兒子自己負責,這樣他遲到了也不好對我說什麼。

一段時間后,兒子開始自己想辦法解決睡懶覺、遲到這個問題。他在房間里放了兩個鬧鐘,並且把鬧鐘放在了手夠不到的地方。如此一來,兒子只得乖乖起床,按下響起的鬧鈴。從那以後,他再也沒有遲到過。

同時,為了培養兒子的責任心,我還做了以下幾點努力,並由此獲得了不錯的效果。

首先,讓兒子為自己的失誤負責。

在生活中,我經常看到有些孩子做錯了事情之後,父母馬上會為孩子去補救。

比如,吃飯灑了湯,父母就趕緊拿抹布擦乾淨桌子,為孩子換下灑上湯的衣服並替他洗乾淨;孩子因為馬虎弄丟了學慣用品,父母會馬上花錢為他買來新的;孩子上學忘了帶書本,父母會馬不停蹄地送到學校……很多人認為,父母為孩子做的這些事情很正常,沒什麼不可以的。

但事實卻是,父母的這些做法難以激起孩子的責任心,甚至會讓他產生這樣的心理——反正出了問題有父母呢,自己繼續出問題也沒有什麼關係。出了問題由父母「兜著」,孩子自然難以用心地去做好相應的事情,這樣怎能更好地培養他的責任心呢?

在兒子還沒有培養起責任心時,一個學期會弄丟好幾件校服,而他自己對此還表現出滿不在乎的樣子。剛開始時,兒子丟一件校服丈夫就給他買一件。後來,我制止了丈夫,不讓他再給兒子買新校服了。因為我發現,兒子認為丟了校服爸爸馬上就會給他買一件新的,所以,他覺得丟了也無所謂。若想讓兒子通過此事吸取教訓,那就要讓兒子自己來處理這件事——自己去找丟了的校服,找不到第二天就不能穿校服去上學,若是因此被老師批評,就讓他接受批評;他若不能忍受老師的批評,就讓他自己花錢去買新的校服,若是他的零用錢不夠,就讓他取消自己的一個消費項目。比如,最近不去吃麥當勞了,或者少去看一場電影,以此省下錢去買新校服。

一段時間后,兒子丟校服的次數慢慢減少,直到後來再也沒有丟過校服。

其次,讓兒子承擔必要的社會責任。

父母從小教育孩子承擔起他能夠承擔的社會責任,是培養孩子責任心的一項重要內容。但需要注意的是,這裏所說的承擔社會責任並不是說要像科學家、政治家那樣為社會做出巨大的貢獻,年幼的孩子還達不到這個程度。孩子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是指:讓孩子關心社會、愛護社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對社會有益的事情。簡單地說,就是去做他能做的、對社會有益的事情,而不去做那些對社會有害的事情。

比如,我會告訴兒子出門在外要懂得愛護公物,遵守公共秩序和公共道德,要有意識地維護社會環境,如不要隨地吐痰、隨地扔垃圾,坐公共汽車時要排隊、在車上要為有需要的人讓座,要愛護公共場所的設備設施,等等。在這樣的一件件小事中,兒子就會知道哪些事情該做,哪些事情不該做,明白了哪些事情也有他的一份責任,因為這代表着一個人的道德責任心。

此外,我還鼓勵兒子去做一些對社會有益的事情,比如用自己的零花錢為災區、為貧困地區的孩子捐款獻愛心,或者參加一些義務植樹、志願者活動等。

從我懂得要培養兒子的責任心開始,到如今已經近十年,這期間,我一直在不斷地培養著兒子的責任心。令我感到欣慰的是,讀高中的兒子如今已經是一個有着很強責任心的小小男子漢了。不管是在學校里,還是在校外的各種活動中,別人對他的評價很多都是「有擔當、有責任感」。作為媽媽,我有理由相信,未來的兒子也一定會是一個對工作負責、對家庭負責的好男人。

責任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我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成為一個有責任感的人。

雷霆起於側而不驚,泰山崩於前而不動我曾在電視上看到這樣一個報道:一天,5歲的小澤琨和88歲的太姥姥兩人在家。太姥姥去上廁所時不小心重重地摔倒在了衛生間門口的瓷磚地面上,當即就不省人事了。聽到響聲后,小澤琨馬上跑了出來,看着昏迷的太姥姥,他呆住了。家裏沒有大人,一個5歲的孩子,能處理這突發事件嗎?

小澤琨不住地喊著「太姥姥,太姥姥」,一會兒,太姥姥從昏迷中醒來,小澤琨鬆了口氣。太姥姥想站起來,但怎麼也動不了。小澤琨看到太姥姥很痛苦,她的頭對着衛生間的門,腰也橫在門的滑道上。小澤琨趕緊跑回卧室,拿出枕頭給太姥姥枕上,又把自己的小墊子捲起來,墊在太姥姥腰部。然後感覺到廳里也不暖和,小澤琨又趕緊拽來被子,給太姥姥蓋上,儘可能地讓太姥姥感到舒服一些。

接下來,小澤琨冷靜地回到客廳,拿起電話先撥打了奶奶的手機,可半天沒人接聽!他趕緊摁斷,又接着撥打爸爸的手機,佔線!於是他馬上又撥打了姑姑的電話,依然未被接聽。小澤琨在最短的時間內,連續撥打了3個家人的電話,都沒有被接通,他焦急地在屋裏走來走去。一會兒,奶奶回撥了電話,小澤琨趕緊說:「奶奶,快回來吧,太姥姥摔倒了。」

打完了電話,小澤琨就乖巧地陪在太姥姥身邊,不時地安慰太姥姥:「太姥姥,你不要怕,有我呢。你再等一會兒,奶奶馬上就回來了。」在一個多小時的時間裏,小澤琨一直守在太姥姥身邊,安慰、鼓勵她,還用小手輕輕拍着她。

終於,小澤琨的姑姑、奶奶、爸爸等都相繼趕了回來。他們及時把老人送到了醫院。醫生說,老人軟組織受了重傷,這麼大年紀,如果不及時救治會很危險。

而值得慶幸的是,因為小澤琨及時通報了家人,並給太姥姥做了一系列舒緩行為,使得太姥姥的病情得到及時治療,並脫離了危險。

看完這個報道,我忍不住為小澤琨點贊。試想一下,如果5歲的小澤琨不能冷靜地面對這次突發事件,而是慌張恐懼,那他就不可能採取給太姥姥墊枕頭墊子、蓋被子、給家人打電話等一系列的有效措施,那後果將不堪設想。是他的沉着、冷靜為救治太姥姥贏得了時間和機會,避免了更大的危險。

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時常會遇到一些突發的意外事件。只有在變化的環境、在意外的事件面前保持沉着冷靜的態度,才能充分地調動孩子的智慧,從而讓他們想出最佳的解決問題的辦法,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突發事件的不利影響。因此,我們要在孩子年幼時積極地利用有利時機幫助孩子修鍊一顆沉着、冷靜的心。

要幫助孩子修鍊一顆沉着、冷靜的心,大家可以借鑒我的做法。

為了修鍊兒子沉着、冷靜的強大內心,在日常生活中,我總是抓住一切時機去引導。比如,當兒子要在大型活動中表演節目時,我就會鼓勵他自信地去做,不要害怕,告訴他表演不好、做不好也沒有關係,只要自己努力了就行。在面對變化和危險的時候,我會告訴兒子不要着急,要認真地想辦法。同時,我還會和兒子一起做或讓他獨立去做一件需要耐力和心靜的事情,例如畫畫、寫字等,以鍛煉他的耐力,培養他冷靜的性格。

除了這幾點,我認為要修鍊孩子沉着、冷靜的內心,父母面對變化或危機時能夠做到沉着、冷靜,是對孩子最好的示範。

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榜樣的力量是巨大的。孩子總是會從家長如何面對周圍的人和事物、如何面對生活中的變化和挫折中學到經驗。因此,要修鍊孩子沉着、冷靜的內心,家長就要努力做到遇事沉着、冷靜,不把自己的消極情緒傳染給孩子。

我記得北京電視台曾播放過一部紀錄片,片中記錄了解救一個被綁架幼兒的全過程——

在某地某社區的一家超市裏,一個綁匪突然劫持了一個和媽媽一起購物的四五歲的孩子。綁匪拿刀架在孩子的脖子上,叫囂著不讓所有人靠近。孩子從沒有經歷過這樣的場面,受到了驚嚇,一直大哭不止。在警方不斷和綁匪對話的時間裏,孩子的媽媽一直蹲在離孩子幾米遠的地方。她強壓住內心的恐懼和擔憂,不斷地安慰著孩子,微笑着、冷靜地對孩子說:「寶寶,別害怕。這個叔叔在和你玩大灰狼的遊戲呢!等遊戲結束了,叔叔就會把你放開了,你就可以到媽媽這裏來了……」

媽媽的安慰讓孩子逐漸冷靜了下來,他沒有採取激怒綁匪的舉動,為成功獲救爭取了主動。綁匪也許是被這對母子的真情和警方的勸說感化,最終他放棄了負隅抵抗,讓孩子安全地回到了媽媽身邊。媽媽緊緊抱着已經脫離危險的孩子,安慰他說:「好了,大灰狼的遊戲結束了,我們回家吧。」

看完這個紀錄片,我和丈夫久久不語,我不知道當我遇到同樣的情況時,會不會也能像這位媽媽一樣沉着、冷靜。但我明白,在危險面前,如果這位媽媽不能保持冷靜,而是把自己內心極度的焦慮和不安傳遞給孩子,那孩子必定會更加恐懼。也許他會採取過激的言行,大哭大鬧,那樣很可能會激怒綁匪,甚至會給他和周圍的人帶來生命危險。正是媽媽的沉着、冷靜讓孩子也逐漸冷靜下來,避免了他因為恐懼而採取過激的行為,遏制了事情的進一步惡化。

最後,我想用一句話來結尾:「雷霆起於側而不驚,泰山崩於前而不動。」遇事沉着、冷靜是孩子情感智慧成熟的重要標誌之一,也是他們未來生活幸福和事業成功的一個重要條件。

不做校園暴力的啦啦隊,修一顆熱忱、善良的心我最怕看到這樣的孩子——冷漠、缺乏同情心,在遇到有人需要他們幫助的時候不伸出援手甚至幸災樂禍。

有一天,我在去接兒子放學的路上,看到一個年齡稍大的男孩正在打罵一個年齡小的男孩子。旁邊圍了一群看熱鬧的孩子,他們中沒有一個人出面制止打人的孩子,也沒有一個人打電話告訴老師或家長。他們還不時地為大男孩吶喊助威。

大男孩看到有這麼多孩子支持自己,就更加來勁了。那個低年級的孩子被打倒在地,不住地求饒說:「別打了,我真的沒有錢!」

大男孩在周圍孩子的「加油」聲中不斷使勁踢打那個倒在地上的小男孩,一時間,小男孩已經鼻青臉腫,倒在地上痛苦地呻吟著。幸虧我經過,阻止並趕走了大男孩和圍觀的孩子。我把那個倒在地上已經渾身是傷的小男孩扶起來,詢問了他父母的電話,一邊打電話通知了他的父母,一邊把受傷的孩子送往醫院。

事後回想起這件事,比起打人的孩子,更讓我寒心的是周圍孩子的冷漠。這些孩子懷着「圍觀者」的心態不斷地起鬨、挑唆,無疑是對惡行的縱容。我想這也是校園暴力頻頻發生的最根本原因吧。

不僅如此,很多孩子對待自己的父母也很冷漠。我曾經在網上看到過這樣一則新聞:一個孩子的父母生病了,而孩子卻像沒事兒人一樣自顧自地去網吧上網玩,甚至還把父母買葯治病的錢也拿去上網了,完全不顧及家中生病的父母……孩子身上的這種冷漠表現就如同長在他心裏的毒瘤,不僅會給他周圍的人帶來很多傷害,最終也會給他自己帶來很多痛苦。所以,我們不要因為自己的教育不當而讓自己千辛萬苦培養出來的孩子變得冷漠又無情。

那麼,應該如何幫助孩子修一顆熱忱、善良的心,而非冷漠的呢?我們可以試試這樣做。

第一,給孩子以關愛。

要想讓孩子懂得關愛別人,我們首先得讓他自己得到關愛。我很難想像一個自小缺乏家人關愛的孩子能夠很好地去愛別人。給孩子以關愛,就是給他愛的源泉,這是他去愛別人的基礎。一個從小生長在充滿愛的環境中的孩子,絕不會成為一個感情冷漠的人。

我有一個同學,她常常跟我抱怨自己的兒子是個冷漠的人。抱怨的次數多了,我便向她詢問了緣由。原來,同學的丈夫是一個公司的經理,隨着丈夫的工作越來越忙,對家庭的關注度越來越少,她和丈夫經常吵架,好多次都提到了要離婚。

他們都是很要強的人,在家裏常常為了一點小事誰也不讓誰。

雖然總是在吵架,但為了兒子能健康、快樂地成長,同學還一直辛苦地維持着婚姻表面上的平靜。她錯誤地以為,只要給孩子一個名義上完整的家,他就不會受到太大的傷害。同學和丈夫都很努力地去討好兒子,但他們的討好只是基於物質上的,並沒有花時間去陪伴兒子。

聽完同學的敘述后,我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她的問題——她的兒子之所以會冷漠,是因為缺少父母的關愛。因為長時間得不到爸爸媽媽的關愛,同學的兒子變得很自卑;再加上父母經常吵架,讓他的消極情緒長久地積壓在心裏。所以,他形成如此冷漠的性格也就不難理解了。

最後,我告訴同學,要想改掉她兒子的冷漠性格,她必須要給孩子充分的關愛。只有精神健全、愛健全的家庭才能使孩子健康地成長。

第二,讓孩子幫助別人。

愛可以在幫助別人或服務於別人的過程中得以體現。通常來說,那些喜歡幫助別人、服務於別人的孩子大多是情感豐富、心地善良的孩子,他們絕少有冷漠的表現。所以,經常讓孩子去幫助別人,也是避免他產生冷漠的情緒和行為的有效方法。

我的兒子是一個富有愛心和同情心的孩子,這源於我和丈夫對他一直以來的關愛和教育。在兒子8歲左右的時候,有一次,他和我在外散步的時候發現一個穿着破破爛爛的流浪漢在附近走動。兒子問:「媽媽,那個人為什麼不回家啊?」

我沒有立刻回答兒子的問題,而是示意他自己解答這個問題。兒子想了一會兒,他自顧自地走向了那個流浪漢,問道:「叔叔,你為什麼不回家呢?你需要什麼?」

流浪漢見有個可愛的孩子和自己說話,便高興地告訴兒子:「因為我沒有家才不回家啊,我需要吃的。」從流浪漢的表情里,我看出流浪漢只是隨口說說,他並沒有想得到兒子的幫助。兒子聽到流浪漢的回答后,立刻拉着我跑回了家。到家后,他跑進自己的房間,拿出他的存錢罐又拉着我向流浪漢跑去。

來到流浪漢跟前,兒子說:「叔叔,這是我所有的錢,都給你,你可以用它去買一點吃的。」流浪漢很感動,他看了看我,我示意流浪漢接過存錢罐。流浪漢接過存錢罐謝過兒子,又謝過我,感激地離開了。

這時候我蹲下來問兒子:「你為什麼要把存錢罐給那個叔叔?」兒子回答說:「叔叔沒有家,他需要錢買吃的。我就把我的存錢罐給他了,你不是經常說我要有同情心、要幫助別人嗎?我想媽媽會同意我這麼做的。」我讚許地點了點頭,摸著兒子的腦袋說:「兒子,你做得很對,我們就是要盡自己的能力去幫助別人。」

一直以來,我不僅注重兒子的智力教育,而且更注重培養他樂於助人的優秀品格。正因為如此,兒子小小年紀不僅性格很好,而且很有愛心和同情心。這是身為媽媽的我感到最幸福的事兒。

讓孩子接受「殘酷」的事實

在兒子讀小學時,有一天,我和丈夫帶他去公園玩。公園門口有一個賣小烏龜的小攤,兒子見到小烏龜憨態可掬的模樣,非常喜歡,在攤前逗留了很久,然後央求我們給他買只小烏龜回去養。為了培養孩子的愛心和觀察能力,我們爽快地答應了他的要求,他自己挑了一對小烏龜和一個漂亮的玻璃缸。

自從這兩隻小烏龜被帶回家后,其他玩具、課外書對兒子就失去了吸引力。

他幾乎把所有的空餘時間都花在了小烏龜身上,連吃飯時都挂念着他的小烏龜。

兒子最感興趣的就是給小烏龜餵食,他可以趴在玻璃缸前一個小時都不覺得厭煩。

為了享受看小烏龜進食的樂趣,兒子每天會給它們喂好多次飼料。我和丈夫提醒他說,小烏龜和人不一樣,人吃飽了會停止,但它們會不停地吃,即使吃飽了也會繼續吃,所以很容易撐死。兒子對我們的話不以為然。

不久后的一天,兒子放學回家后又想往常一樣跑到玻璃缸前看小烏龜,過了一會兒,他很擔心地跟我說:「媽媽,我發現有一隻小烏龜不動了,它會不會死了?」

我看着他滿臉擔憂的模樣,安慰他說:「小烏龜本來就不愛動,趴着一動不動是經常有的事,說不定你明天再看的時候,它又動了。」

兒子似乎相信了我的話,可是那一天,他一直憂心忡忡。第二天一大早,他就跑到玻璃缸前觀察那隻不動了的小烏龜,他有些沮喪地跟我說小烏龜還是沒有動。我跟着他來到玻璃缸前,發現小烏龜已經死了,我遺憾地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他。

兒子不相信,想盡各種辦法逗弄小烏龜,可是小烏龜始終一動不動。他終於確信他的小烏龜死了,立刻放聲大哭起來。兒子的哭聲引來了丈夫,丈夫看見已經死掉的小烏龜,非常生氣地對兒子說道:「我和媽媽告訴過你,小烏龜沒有饑飽意識,你餵食那麼多,肯定會撐死它的。你卻不聽,因為你的任性,害死了一條小小的生命。」

兒子聽了丈夫的話,哭得更加傷心了。過了一會兒,兒子抽抽噎噎地問我們有什麼辦法能讓小烏龜起死回生。丈夫見他哭得這麼傷心,偷偷地跟我商量要不要明天再去買只差不多的給換上,然後告訴他小烏龜又「活」過來了?我阻止了他,把真相告訴了兒子——小烏龜死了就再也不會活過來了。

這句話就像捅了馬蜂窩,兒子的哭聲更加驚天動地,用撕心裂肺來形容都不為過。任憑我和丈夫用盡各種方法勸阻都沒有效果,他一直哭到累睡著了才停。

第二天,兒子的悲傷還在延續,看見玻璃缸里剩下的另一隻小烏龜,他就忍不住掉眼淚。不過,這次他再也不敢給小烏龜喂很多吃食了,而是虛心地請教我們給它餵食的規律和數量。

後來,我把這件事向我的幾個朋友講起,朋友們紛紛表示我簡直是個狠毒的「后媽」,居然能對自己的孩子如此狠心。如果是她們的話,一定會帶着孩子再去買一隻回來,以安慰孩子受傷的心靈。

事實上,兒子哭得撕心裂肺的時候,我也有一種和他一起哭的衝動。他的傷心對我來說也是一種煎熬。試問,有哪對父母看到孩子難過得大哭還能夠淡然處之呢?

父母與子女血脈相連。在一個家庭里,如果孩子心情不好,父母也就無法開心,因為父母都希望看見自己的孩子無憂無慮、開開心心地生活。所以,很多父母即使知道孩子的要求有點過分,也願意一一滿足,只要孩子能夠時時刻刻開心,就算再苦再累也覺得值了。

那麼,這種想法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呢?孩子會覺得所有的東西得來得特別容易,失去了也不會覺得可惜,因為家長並沒有教會他們正確的價值感,以及如何去承擔責任。

所以,一個真正合格的父母,並非要替孩子規避一切可能承受的痛苦,更不是幫助他逃避責任,而是使孩子通過挫折獲得成長的機會。比如,兒子撐死小烏龜這件事,為什麼我不偷偷買一隻差不多的烏龜回來替換掉,避免孩子傷心呢?

因為如果這樣做,兒子會以為小烏龜是不會被撐死的,所以會繼續不斷餵食,進而撐死更多的小烏龜。這麼做雖然會讓孩子暫時不感到傷心,可是會對他造成更多的傷害。總有一天,他會知道事實的真相,知道自己曾經害死了那麼多的小烏龜。

為了避免出現更大的問題,現在讓兒子知道烏龜已經死了,也許他會感到難過,但是起碼他知道了不能那樣餵食小烏龜,以後他就不會犯同樣的錯誤了。而在這之前,我和丈夫已經告訴過兒子小烏龜會撐死這個事實,他卻沒把我們的提醒當成一回事,這是他自己造成的後果,所以他只能自己承擔責任。

很多父母都會想到為孩子再買一隻小烏龜,以此來安撫孩子脆弱的內心。我認為這種做法同樣不可取。因為孩子知道烏龜已經死了,再給他買一隻回來。雖然他不會再撐死小烏龜了,但是他很快就會忘記已經死去的小烏龜。這樣做的後果是讓他避免了承受失去的痛苦。痛苦和擁有是成正比的,失去的痛苦越大,擁有的快樂就越大。正因為他沒有承受過失去的痛苦,他就不會明白擁有的快樂,更不懂得去珍惜已經擁有的東西。

處理這件事時,我既不偷偷替換,也不再買一隻回來,就是為了讓兒子明白一個事實——小烏龜死了,爸爸媽媽是沒有辦法使它復活的,我們並非無所不能。很多父母都希望在孩子面前扮演萬能的角色,而這樣的角色對孩子有害無益,他們會下意識地認為無論自己闖了多大的禍,製造了多大的問題,爸爸媽媽都有辦法替自己解決,所以會變得有恃無恐。讓孩子知道有些結果一旦產生就無法挽回並不是一件壞事,只有知道有些失去永遠都無法再度擁有,才會使孩子養成在做事情之前考慮後果的習慣。

最後,我想要說的是,讓孩子接受那些「殘酷」的事實,他的內心雖然會經歷一段痛苦的考驗,但這一過程也應屬於他人生的必修課。兒子的小烏龜永遠地離開了他,所以他會有傷心、哭泣、不肯吃飯等表現,這也是考驗家長意志力的一個過程。很多家長一見到孩子哭就心疼,希望以自己的能力將孩子立刻從痛苦中解救出來。其實,這些下意識的做法,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愛孩子。我們只有懂得利用這些事去引導孩子,才會使他們成為一個懂得珍惜,善於承擔責任,並且內心強大,能夠承受痛苦的人。

在兒子的小烏龜死後半年,我又重新給他買回來一隻小烏龜。現在,兩隻小烏龜還好好地在玻璃缸里游來游去。

如果美德可以選擇,請先把寬容挑選出來吧一天,閨蜜給我發來一大段微信,我打開一看,原來她又在為她的兒子叮叮的事所煩惱。

閨蜜的兒子叮叮今年上小學5年級,是個心思細膩又敏感的孩子,不會寬容別人,有時為了一點小事就與同學鬧得很不愉快,他古怪的性格致使他與許多同學都合不來。一次,叮叮向同學借了一本漫畫書,一下課,他就拿出書高興地翻看起來。不巧的是,同桌站起來時一不小心把墨水瓶碰倒了,墨水正好灑到了漫畫書上。同桌見狀,趕緊道歉。叮叮看着髒兮兮的漫畫書,對着同桌大喊大叫:「啊!這本漫畫書沒法再看了,我要你賠我一本新的。」同桌被叮叮的反應嚇了一跳,不知所措地站在那。叮叮見狀,氣呼呼地去了班主任的辦公室,並將這件事情告訴了班主任。結果,同桌被班主任批評了一頓。

回到家后,叮叮生氣地把這件事講給了媽媽聽,並且說他以後再也不想理同桌了。閨蜜嚴肅地告訴他:「你的心眼怎麼比針眼還要小呢?誰都有不小心犯錯誤的時候,你的同桌已經真誠地向你道歉了,也答應賠你一本新的漫畫書,你還跑去告訴老師,做得太過分了。你應該原諒他,不然的話就會失去這個朋友的。」叮叮卻得理不饒人:「是他有錯在先,我就是不要理他了。」說完,叮叮就走進自己的房間,「嘭」的一聲把門關上了。

在微信的最後,閨蜜向我討教說:「叮叮心胸這麼狹窄,如此難以原諒別人的過失,我不知道應該怎樣去引導、教育他。」

看完閨蜜的微信,我不禁為閨蜜點贊,因為她至少已經意識到孩子不寬容、小氣會影響他們人際關係的事實。很多獨生子女由於父母的疏於管教,以及爺爺奶奶的嬌慣,養成了凡事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特徵,致使他們在與人相處時只考慮自己的感受,心胸狹窄,不懂得寬容他人。

我曾經在新浪網上看見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院與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對中小學生做過一次調查——「對於打過你、罵過你或傷害過你的人,你會原諒他嗎?」

對於這個問題,有29.9%的學生表示會原諒對方,有近24%的學生表示絕不原諒,剩下的學生則表示會忘記,但不會原諒。

從這個調查結果我們就可以看出,如今能夠寬容他人的孩子實在太少了。

而事實上,孩子的寬容心是非常珍貴的。它會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為孩子將來的人生奠定基礎。同時,富有寬容心的孩子大多會性情隨和、為人真誠。這樣的性情可以讓孩子避免很多無謂的爭執,從而擁有健康的心靈。

富蘭克林就孩子的寬容心,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寬容中包含着人生的大道理,沒有寬容的生活,猶如在刀鋒上行走。孩子,如果美德可以選擇,請先把寬容挑選出來吧!」所以,作為父母,我們要幫助孩子修鍊寬容心。

如何修鍊呢?我給閨蜜提出了三點建議:首先,家長要有一顆寬容之心,不僅要用寬容的態度對待他人,也要用寬容的態度來包容自己的孩子,給孩子做好表率。我們要為孩子營造和諧、友愛、寬容的家庭氛圍,家庭成員之間彼此要友愛,互相寬容,不爭不搶,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逐步形成寬容、謙讓的良好品德。

其次,引導孩子看到別人的優點。我的兒子有一個非常要好的朋友叫小磊,他們倆經常一起上下學。

一天,兒子向我抱怨:「我的那本故事書被小磊借走好多天了,到現在還沒有還給我。」

我對他說:「別着急,咱們家還有很多書可以看,讓他多看兩天也沒關係。再說,上次他把籃球借給你玩了好長時間呢。」兒子聽後點了點頭。

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儘可能地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多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問題。漸漸地,孩子就會懂得寬容、諒解他人是一種美德。

最後,讓孩子學會善待他人。有一次,兒子放學回到家對我說:「媽媽,我們班的佳麗真笨,連毽子都踢不好。今天下午踢毽子比賽時,就她踢得最少,害得我們小組輸得很慘。我們小組的人再也不想理她了。」兒子的話語中明顯地流露出不滿和埋怨的情緒。我勸兒子要體諒佳麗,不能這樣對待她。可是,兒子不聽,還氣呼呼地說:「媽媽,我都這麼生氣了,你也不幫我罵罵她,替我解解氣!我不會和她說話,也不會原諒她的。」

這時,我想起了去年兒子參加接力比賽時,由於緊張,在他剛接觸到接力棒的邊緣時,接力棒一下子從他的手中滑落了,影響了班裏的成績。但是同學們並沒有責怪兒子,反而安慰他、鼓勵他。

我對兒子提起了這件事,告訴他:「假如當時同學們責怪你,你心裏是不是很難受?」

兒子點了點頭:「媽媽,我懂了,我再也不埋怨佳麗了。」

我和藹地告訴他:「同學之間應該互相關心,佳麗有缺點和不足之處,但你不應該嘲笑她、瞧不起她,而應該多幫助她,是不是?」

兒子認真地回答:「是的。」

第二天,兒子開始教佳麗踢毽子。而佳麗的英語很好,她也經常給兒子傳授一些學習英語的技巧和經驗。後來,他們成了很好的朋友。

面對那些心胸狹隘的孩子時,我們要讓他們明白,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平時,我們應該有意識地教孩子對別人多一點忍讓與關心,這樣別人也會寬容自己,體諒自己。我們要讓孩子知道,假如自己粗魯,是絕不會得到別人的友善相待的。

只有寬容地對待別人,對別人多一份理解與尊重,才能獲得別人的喜愛和支持,贏得更多的朋友。

天橋上的乞丐即使是騙人的,也要積極幫助在兒子上小學6年級的時候,有一天傍晚,我和他的奶奶帶着他去外面散步,經過天橋時遇到一個乞丐。那個乞丐看起來40歲左右的模樣,手腳健全。當他把手伸到我們面前的時候,兒子的奶奶嘀咕了一句:「年紀比我還小,手腳也健全,怎麼不找個工作養活自己呢?」

不等我們反應過來,兒子已經從口袋裏掏出50元錢放進了對方腳下的盆里。

那個乞丐一愣,有些遲疑地看了我一眼,也許怕孩子做不了主,我們這些大人反悔不願意給這麼多。兒子的奶奶確實有這個意思,嘴巴動了動想說話。我忙攔住了她,微笑着向那個乞丐點了點頭。對方見我首肯,連連鞠躬,又對着兒子說了好幾句「謝謝」,讓兒子無比開心。

回到家,我的婆婆就開始責怪我:「你怎麼不制止他呢?50元也不是個小數目。那個乞丐那麼年輕不通過努力工作自食其力,偏要出來乞討。你應該告訴孩子,這是騙人的,免得這些人利用了孩子的同情心,讓孩子以後老是被人騙。」

我婆婆的想法不無道理。可現在的很多情況矛盾的一點是,我們一方面過度地給孩子灌輸辨別教育,另一方面又感慨孩子自私,沒有愛心。曾經有個朋友對我說,以前只要看見乞丐,他就一定會給人家一點錢,可是後來漸漸地不給了,因為他聽很多人說現在的乞丐都是假的,甚至還有集團操作,每個人一天要乞討多少是有指標的。他覺得自己的同情心被利用了,給了才是傻瓜。後來再看見乞丐時,他便會漠然地走開。

在這裏我想談談我的心得,希望能給父母們一點啟示。

以篇前的故事為例,我看見那個乞丐的第一反應也是他四肢健全、年紀很輕,為何不能找個工作過正常的生活呢?可是我畢竟不是他,無法了解他的真實處境,每個人選擇一種生活方式,總有他的理由。而兒子主動獻出了他的愛心,這錢是他自己的零花錢,花完了我和丈夫是不會多給他的,也不會因為他做了好事而去額外獎勵他,否則他奉獻出來的就是我和丈夫的愛心,而不是他自己的愛心了。

如果我們告訴他獻愛心要看對方的年紀和真實情況,這對還未成年的兒子而言,顯然是超出了他的理解範圍的。即使他接受了我們的觀點,以後再遇到類似的情況時,他不會再像現在這麼積極地獻出愛心,而是會想這個人的年紀達到了我獻愛心的標準了嗎?他到底是真的還是騙人的呢?如果我獻了愛心,但他是騙人的怎麼辦呢?如此一來,兒子便會喪失掉愛心助人的好習慣。

其實就現在社會而言,孩子一點都不缺少類似的受教機會。平時長輩們經常會說些這樣的例子,報紙上、網絡上、電視上也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新聞。成年人經常會抱怨這個世界上騙子實在太多了,人也越來越冷漠了。其實,這兩者是相對的,就是因為騙子多了,大家慢慢地開始冷漠了。當我們真的遇到需要幫助的人時,反而冷漠地走開了。

所以,我們根本不用擔心在這方面對孩子教育得不夠。相反,社會對孩子這方面的教育已經過度了,我們要做的不是再加一把勁,加強孩子的防騙意識,而是盡量保護孩子的純真心靈,呵護他的這顆樂於助人的心。

我和丈夫一直很重視對兒子這方面的培養。看見路邊流浪的小貓小狗時,我們會引導兒子買一些食物餵給它們;碰到學校組織捐款時,我們會支持兒子把壓歲錢和零花錢捐出來。作為父母,我們希望兒子能夠對每一個希望得到幫助的人獻出他的愛心,也希望每一個被幫助的人都是真正需要別人幫助的,沒有那麼多的欺騙。我十分不主張讓兒子過早的接觸到社會的陰暗面,以免讓他形成冷漠、多疑的個性。

曾經有一位同事向我抱怨,她孩子所在的班級里,一個月組織了3次捐款。

第一次捐款時,她很積極地讓孩子配合,可是次數多了,她就覺得煩了。捐少了,顯得缺乏愛心,捐多了,她心裏也不舒服。雖說學校也沒有硬性規定一定要捐多少,可是其他同學都捐了50、100元,自己的孩子如果捐款低於這個數目,那麼她該怎麼面對老師和同學啊?於是,這位朋友感慨道:「天天給別人捐,怎麼就沒人給我捐呢?」我笑着說:「如果你真的需要捐款,我第一個捐給你。」

我想很多家長都有過類似的矛盾。可我認為獻出一點小小的錢財,使孩子擁有一顆同情心,這是非常值得的。如果家長這樣想,也許就會平和得多。就像天橋上的那個乞丐,即使他是騙人的,於我們和孩子而言,只是盡了一點自己的義務,最多就是被騙了一次同情心。如果我們冷漠地走開,也許失去的是孩子的同情心,而這種高貴的品格,是多少錢都買不來的。

我把這種想法告訴了周圍的媽媽,其中有一位媽媽擔心地問我:「被騙點錢倒是無所謂,可一直向孩子展示好的一面,孩子太有同情心就容易受騙,畢竟年紀小,缺乏辨別是非的能力。」

我想,這才是我們真正應該擔憂的事。關於這一點,我很早就和丈夫交流過。

我們都希望兒子有同情心,但是絕對不希望他受到傷害,所以一直秉持着一個原則——一定要讓孩子儘早地樹立規則意識。

比如,有人向兒子問路,如果知道就應該告訴別人怎麼走。但是如果對方要求帶路,就應該聯繫爸爸媽媽,或者請對方讓周圍的大人幫忙;如果獨自在家時突然有人敲門,不能立刻開門,一定要先問清楚對方是誰,想找家裏哪個成員,然後打電話給爸爸媽媽進行核實;如果有陌生人送東西給他吃,爸爸媽媽不在場的話,絕對不能吃……只要把方法告訴孩子,其實孩子完全能處理這些事情,並因此樹立自我保護意識。

但是要注意一點,我們只把有可能發生的事情告訴孩子,並且讓他們知道,這是為了自我保護,而不是為孩子製造一種恐怖氣氛,讓他們覺得世界上除了爸爸媽媽以外,其他人全部都是壞人。

兒子的一位同學的父母就犯了這種錯誤。為了使孩子懂得自我保護,他們天天給孩子灌輸自我保護意識——不要和陌生人說話。所以現在那個孩子的防備心理特別嚴重,只要有陌生人跟他說話,他就會嚇得大叫起來,叫人家走開,平時則經常把自己關在家裏不願意出門。

起初,他的父母見孩子這樣保護自己還挺開心的,一段時間后,漸漸地發現不對勁了。孩子除了家裏的幾個親人,不願意和別人接觸,對班上的同學也開始戒備起來。父母憂心忡忡地帶孩子求醫,最後確診孩子患上了輕微自閉症。

這就是一個教育過當的例子,值得引起家長們的警惕。如果家長過於草木皆兵,對於孩子的身心健康是極為不利的。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親子教育必讀指南(套裝共7冊)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親子教育必讀指南(套裝共7冊)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七十六章《父母若無遠慮,孩子就有近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