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

邵逸夫

邵逸夫1907年出生在上海。17歲進入大哥的天一影片公司打工,隨三哥闖蕩東南亞;1932年,在香港拍出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白金龍》;1959年在香港成立了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建立邵氏電影城,拍攝的影片在歷屆亞洲電影節中共得大小獎項46項,創下了中國電影史上的最高紀錄;1980年,成為香港電視(無線)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無線電視台獲得長足發展;1973年,邵逸夫創立了香港「邵氏基金」,用於提高社會福利;1985年以來,邵逸夫又多次捐款支援中國大陸興辦教育事業,到1992年初,他捐資興辦的教育項目已達84個,總額達5億多港元。

影視皇帝邵逸夫的祖籍是浙江鎮海。他1907年出生在上海,是家裏的第六個孩子。

邵逸夫兄弟後來紛紛投身電影事業,無疑是受父親的影響。

邵逸夫的大哥邵醉翁,本來就十分喜愛戲劇藝術,常常自己寫個劇本,讓家裏養著的演員排演。接觸到電影之後,他就開始籌拍電影。幾個小弟弟邵屯人、邵仁枚和邵逸夫更是高興地整天圍着他轉。後來邵醉翁創立「天一影片公司」,幾個弟弟也都加入進去。

天一影片公司所拍的第一部影片,就是邵醉翁自己編排的戲劇。這部影片花了邵家2000塊大洋,但就是這白花花的2000塊大洋,像雪球一樣,滾出了邵家不可一世的電影事業!

天一影片公司屬於小影片公司,這類公司當年過於追求商業利潤,拍起影片來粗製濫造,弄得整個電影業的名聲都不好,生意一落千丈,引起了其他影片公司的不滿。

1927年,領導中國影業的「明星公司」老闆周劍靈聯合「大中華」、「百合」、「民新」、「友聯」、「上海」和「華劇」6家大公司,聯手組成「六合影業公司」,與南洋影片商集團訂合同,一致不買天一影片公司的影片。這就使邵家的天一公司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困境之中。

這時,邵逸夫的三哥邵仁枚接管了天一公司的營業經理職務。他比大哥更多些經營頭腦,首先想到的是為公司的產品找到銷路。他對着地圖苦苦思索,究竟該向什麼地方去謀求發展呢?邵逸夫在一邊笑話他說:「你的手已經劃到外國去了!」這句話反而提醒了邵仁枚。他說:「外國怎麼啦?外國人也要看電影的么!」他認真分析說,東南亞一帶華人多,中華文化影響也大,久離祖國的華僑思念家鄉,也許那裏正是國產影片的好市場呢!大哥邵醉翁也動心了,當即一拍桌子,說:「去!我們就是要打到國外去!」

邵仁枚帶上幾部天一公司的影片,乘船去了新加坡。可是,新加坡的各個電影院卻像約好了一樣,都不接受他的影片,理由是從來沒聽說過這家公司。邵仁枚焦頭爛額地回到旅館,一籌莫展。幸虧後來有熱心人把原因告訴了他,原來新加坡的華僑多數是廣東、福建人,排斥其他地方的人。邵仁枚一聽有了辦法,他發現新加坡華英戲院老闆孔先生是寧波口音,便與孔先生攀鄉親。孔先生終於答應把戲院租給邵仁枚放電影。為了打響第一炮,邵仁枚煞費苦心,在影片上映之前大造輿論,使當地華僑都知道要放中國電影了;同時票價特別低廉,這果然吸引了大量觀眾,電影院所有座位爆滿,還有人買「站票」進去。散場之後,這些人回去一宣傳,使更多的觀眾蜂擁而來,情況比邵仁枚預想的還要好!

邵仁枚忙得不可開交,只得拍電報回國,要六弟邵逸夫來當幫手。

當時,西方已經有了有聲電影,但中國和東南亞還停留在「啞巴電影」的時代。

他說:「現在大家都困難,捨不得拍有聲電影,我們正好乘虛而人,捷足先登!」三哥邵仁枚沉吟了片刻,鼓勵弟弟說:「那你就動手干吧,我們會支持你的。」

然而真正動手干,事情卻不是那麼簡單。有聲電影究竟是怎麼回事,邵逸夫頭腦中也是一片空白,他要的演員沒有,機器沒有,音響設備沒有,連資料都沒有,他所知道的只有一點,就是這些東西在歐洲有、美國有。

後來,邵逸夫回到祖國,與粵劇表演藝術家薛覺生合作,終於拍出了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白金龍》(1932年)。有聲電影放映出來,聲情並茂,轟動一方;同時又能使許多買不起戲票的人能領略粵劇表演藝術家的風采,更是大受歡迎!觀眾對電影中的人說話都十分驚奇,只要一有聲音出來,就大聲歡呼!據說有一次在泰國(時稱暹羅)放映時,觀眾硬是把留聲機砸開,要看看是不是有人藏在裏面。害得邵逸夫每次放電影都要派專人保護留聲機。這部影片讓邵逸夫賺了大錢,僅在廣州放映的票房收入就是它全部拍攝成本的60倍。這一成功不僅使邵氏機構轉危為安,而且也開創了中國電影史上有聲電影的新紀元。

1959年,邵逸夫在香港成立了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為了打好基礎,扎紮實實地推進他的事業,他決定先在香港建立自己的電影王國。他乘着汽車在香港轉了一整天,看中了清水灣附近一座半荒的山崗,於是投入巨資,將整個山崗買下來。緊接着,成隊的機械開到了山下,將整座山崗削成平地,在這平地上築起一座電影城——邵氏兄弟電影製片廠。

就在這座電影城中,邵氏兄弟先後拍攝了1000多部電影,其中不少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了打響邵氏影城的第一炮,邵逸夫親自挑選劇本,從幾十部劇本中,最後選中了描寫貂蟬故事的《江山美人》,因為他預測古裝片會受觀眾歡迎。然而財務人員一做預算,便勸邵逸夫放棄這部片子,因為至少要花100萬港幣!財務人員想的是,萬一這部片子拍得不成功,邵氏公司就有癱瘓的可能。但邵逸夫想的卻是,大膽起用年僅30歲的李翰祥擔任導演。李翰祥果然沒有辜負邵逸夫的厚愛,《江山美人》一炮打響,創當時香港電影票房最高紀錄,並且囊括了第五屆亞洲電影節五項大獎。

這部電影不但使邵氏公司站穩了腳跟,也使李翰祥一舉成名。

到20世紀70年代初,日本、泰國、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200多家邵氏影片的發行網點,專門放映邵氏公司拍攝的中國影片。用邵逸夫的話說,邵氏公司掛起了「太平洋銀幕」!

20世紀60年代,是邵逸夫開創電影王國的黃金時代,邵氏公司網羅了大量編、導、演人才,每年都能拍40多部故事片。從1958年到1973年,邵氏公司拍攝的影片,在歷屆亞洲電影節中共得大小獎項46項,創下了中國電影史上的最高紀錄。

司馬遷的《史記》中有句名言,叫「物極則反」。老祖宗總結的道理,邵逸夫當然也懂。20世紀60~70年代,邵氏公司經歷了全盛時期,也是整個世界電影業的黃金時代。進入80年代,與整個世界影業一起,邵氏公司也開始向下坡滑行了。

邵逸夫比誰都清楚,力挽影業頹勢的最好招法,是將業務多元化發展。他把目光投向了當時電影的最大敵人——電視。當20世紀60年代中期香港政府公開招標競投無線電視廣播經營權時,他毅然與幾位志同道合的投資者合作,一舉奪標,闖進了電視廣播領域。1967年底,無線電視正式開播,邵逸夫從此成為「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無線電視台)的董事。1980年,邵逸夫出任董事局主席以後,把「邵氏影城」

的明星和香港演藝界的精英都網羅到了門下,一時無線製作的高水平高質量的電視劇集紛紛出籠(如83版《射鵰英雄傳》),每晚黃金時間播出的《歡樂今宵》,更以其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內容深受廣大市民的歡迎,於是收視率急劇上升。此後十多年,一直以8∶2或7∶3的比例壓倒「亞洲電視」,雄視香港。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北方各族人物傳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中國北方各族人物傳
上一章下一章

邵逸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