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攻打許國

第30章攻打許國

蠱士正文第30章攻打許國周簡王十年,因為鄭國擅自攻打許國,違背了晉楚之間剛剛締結不久的『弭兵之盟』,因此楚共王派楚司馬子反率楚軍北上伐鄭;子反率軍北上后,圍攻了鄭國的暴隧,又改道攻入了衛國,一直打到了首止。

鄭國國君鄭成公在拚命抵擋楚軍進攻的同時,又派鄭國執政卿士子罕率軍南下,偷襲楚國邊境城邑,乘虛攻佔了楚國邊境上的新石。

楚、鄭兩國混戰一氣時,另一個霸主晉國也想抓住這個機會,發兵攻擊楚軍;晉國執政欒書建議國君晉厲公即刻發兵,以懲罰楚國伐鄭之過。因此晉厲公特地召開朝會,請諸卿共同商議,看如何進行下一步的行動。

朝會中,晉下軍將韓厥勸晉厲公暫時等一下,等楚國君臣不斷地犯錯后,再行征伐也不遲。另外,晉國的國人們也可以好好地休養生息,恢復被耽誤了的農事,讓國家有所積累,軍民百姓恢復元氣;到那時候再行發兵、與楚國進行爭霸戰爭也不遲。

同時參與朝會的中軍佐士燮也表示贊同韓厥的意見,暫緩出兵。可同樣參與朝會的晉國郤氏家族成員,卻積極支持中軍將欒書的意見,要求儘快出兵與楚軍交戰。

而郤氏之所以要鼓動晉厲公發動對楚國的戰爭,是因為戰爭可以強化郤氏目前在晉國的權勢和地位;只有戰爭爆發,郤氏家族成員在作戰方面的才能才可以派得上用場,郤氏也能憑藉戰爭的勝利,來擴大他們的權力。

爭辯雙方爭執不下時,也出席了此次朝會的晉國老臣伯宗出面勸說晉厲公,表示贊同韓厥、士燮的『暫時休兵、以待將來』意見,堅決反對郤氏的『出兵攻楚』決議;他還對晉厲公建議,說鄭國雖然是我們的盟友,但楚國此次伐鄭屬於師出有名,不算對晉國無禮。晉國可以派使者去楚國,與楚國君臣進行交涉,而不必在戰場上相見;晉國不能被鄭國君臣的一己之私所要挾和左右。

聽完卿士們的意見后,晉厲公覺得出兵與楚軍作戰的行動對恢復國家元氣、積蓄軍事力量確實沒有什麼幫助,還要耽誤重要的農事;於是,晉厲公做出了決斷——暫緩出兵援鄭、改為着重準備今年的農事,以讓國人們休息、積蓄物資;待恢復了元氣、養足了精神后,再行下一步軍事行動計劃。另外,晉厲公派下軍佐派荀罃出使楚國,去『要求』楚共王遵守之前的休兵盟約,從鄭國撤軍。

還在對戰的楚國和鄭國,既等不到晉國派出的援軍來支援,後勤上的補給線又被對手所時刻騷擾,邊境的城邑也被攻佔,作戰狀況都處於十分不利的形勢;因此,楚、鄭雙方不約而同地同時撤軍、結束了兩國間的對陣。

隨着晉厲公的一錘定音,郤氏家族想要出兵對楚作戰、以求取得更多戰功、由此擴張郤氏在晉國內部更大的權勢的意圖就落空了;對於主和的韓厥、士燮,三郤還不敢過多得罪,以免為郤氏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而與韓厥、士燮相同意見的大夫伯宗,三郤就沒有那麼客氣了——如果連區區一個伯宗也處置不了,那麼郤氏家族今後在晉國的地位和權勢可就再也保不住了,其他有心對付郤氏的卿士家族,也將摩拳擦掌地準備侵蝕、擠占威懾力大減的郤氏家族利益,在晉國新一輪的侈卿傾軋過程中取得更大的利益。

因此,三郤在沒能達成出兵攻楚的目的后,對『壞事』的伯宗充滿了怨恨;不久后,在郤氏家族內部的事務商議中,現任郤氏家主郤錡就開始準備對伯宗發難,他首先提出對伯宗的疑問,說:

「伯宗這個老傢伙,為什麼屢屢反對我們的意見,每次與楚國將要用兵時,他都會站出來唱反調呢?」

郤錡對伯宗的這個疑問,其實是有原因的——當年,也就是周定王十二年,楚使申舟出使齊國途中路過宋國、被宋人殺害,為替申舟報仇,楚莊王隨即於九月間兵發攻宋。宋國國君宋文公遣使向晉景公求救;對宋國的求援,晉景公起初準備履行盟主職責,出兵援宋;可此時身為晉景公親信的伯宗卻出面阻止了晉景公,以『馬鞭再長,也達不到馬肚子下面』的說辭,成功阻止了晉景公援宋的計劃。

對上一次伯宗極力勸解晉景公不要對楚開戰的往事,當時已經是上軍大夫的郤錡記憶深刻,而還沒入朝堂的郤至、郤犨對此事也很有印象;而這一次,又是伯宗阻止了三郤想要與楚國開戰、以此獲取軍功利益地企圖,因此,參與家族會議的郤至也恨恨地附和郤錡的話,說:

「伯宗不會是楚國的間諜吧?如果這是真的,那他就太可恨了!」

郤犨也不甘落後,繼續補刀說:

「要是真的,那這老傢伙的罪就重了;不過,我們可是要有充分證據,才能向國君奏報,以懲處這個叛臣。」

雖然對伯宗『通楚』一事沒有證據,但郤錡等人已經把伯宗看成了潛伏在晉國內部的楚國利益代言人;正巧,在周簡王七年五月,晉楚兩國達成『弭兵之盟』后,代表晉國處理相關會盟事務、來回奔走於晉、楚兩國之間的晉國行人,就是伯宗最要好的大夫欒弗忌。

而欒弗忌雖然是欒書的同族、欒氏別支,但他與伯宗性格相近、意氣相投,在晉國朝堂上也是互為倚助,關係緊密。所以,郤錡想當然的認為——欒弗忌就是伯宗與楚國在私下裏交往、謀利、甚至『賣國』的居中聯繫人。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郤氏要處心陷害伯宗,以他們手中的權勢來說,是一定能辦得到的。

尤其是——伯宗在晉厲公繼位后,還是按照之前侍奉晉景公時的做法,不斷向晉厲公諫言,要求晉厲公像先君景公一樣,嚴於律己而勤於治國、做一個不愧對祖先的嗣君。晉厲公雖然不是庸碌、無為的昏君,卻也不是什麼勤儉、虛心的明君,史書中就多次記載晉厲公『奢靡、喜侈』的行為。因此,對伯宗的『嘮嘮叨叨』,晉厲公可能早就心生厭惡了,也就是看在他是父親留下的老臣的面子上,晉厲公才沒有對伯宗翻臉。

而伯宗還沒感覺到晉厲公對自己的疏遠和討厭,依舊不厭其煩地對其進行『諫言』,請國君要留意朝政,警惕那些手握大權的侈卿家族。

此時的晉國朝堂,最大的侈卿家族就是郤氏——除了擔任上軍將的郤錡、擔任新軍將的郤犨、擔任新軍佐的郤至這『三郤』之外,郤犨的兒子郤毅,郤至的弟弟郤乞也都進入朝堂,擔任了軍大夫;郤氏眼看就是一家獨大的態勢了。

伯宗對郤氏掌握如此多的權力實在看不過眼,又憂心於公室權力將會旁落,於是一片好心地屢次向晉厲公進言,說:

「郤氏一族權大勢強,在朝堂上多有其位,國君為穩定宗廟社稷起見,還是應該稍稍地抑制一下他們的權勢和地位;這樣對晉國好,對郤氏也好。」

可晉厲公如今已十分嫌棄伯宗,不但沒有接納他的好心諫議,反而在不經意間,把伯宗對自己說的話統統告訴了三郤。因此,郤氏對伯宗的忌恨和厭惡,又加深了一層。

由此可見,即使沒有伯宗後來反對郤氏要求的『出兵攻楚』計劃,『三郤』對伯宗也是深惡痛絕了;不但阻止郤氏的擴張利益,還在背後偷偷向國君打小報告、抑制郤氏的家族權力,這放在誰身上也不能忍。

當時,得知父親屢次向國君進諫、要限制郤氏權勢的行為後,伯宗之子伯州犁已經感覺到這樣下去一定會有危險,因此幾番勸解父親,要他小心從事、不要和郤氏發生正面衝突,從而為家族帶來禍端;但伯宗並不以為意,還是我行我素、堅持自己的『公議』舉動。

周簡王十年,為了徹底清除伯宗這個讓郤氏有不安定隱患的『政敵』,以郤錡為首的『三郤』在經過了長期策劃后,突然向晉厲公聯名上奏,說伯宗勾結欒弗忌,私下交通楚國,有『通楚』嫌疑;另外,伯宗倚仗老臣身份又多次誹謗卿士、干預朝政、挑唆國君,這些罪狀都應該嚴查。

晉厲公本來就不怎麼待見伯宗,而伯宗平常的表現也確實有些『飄飄然、心態膨脹』,仗着先君親信、兩朝老臣的身份在自己面前屢次指手畫腳,這次給他個教訓也好,讓他以後收斂低調一些。於是,晉厲公下令,將伯宗關進監牢,並追查他被三郤所指控的那些『罪狀』。

儘管朝堂上其他卿士大夫們並不認同郤氏所提出的伯宗的『罪狀』,但其他卿士並不願意為了伯宗而和郤氏翻臉,並且要證明伯宗沒有『通楚』也需要有實際的證據,可現在又沒有實證來證明伯宗沒有與楚國進行私下交往,這一下,伯宗就不好脫罪了。

當時,晉厲公並沒有置伯宗於死地的想法,只想好好教訓一下這個分不清主次、形勢的老臣罷了;可事有湊巧,伯宗被下獄論罪之後,他的兒子伯州犁十分害怕,為了家族的安全,於是伯州犁在父親的好友畢羊的大力幫助下,逃離了晉國,去往外國避難。

伯州犁棄國逃難,這在當時也不算什麼了不得的大事,其他國家的公室子弟以及貴族成員,一旦在國內有危及人身的危險時,都會逃離母國,前往他國暫避,視以後的情況好壞、再決定是否回國。

可壞就壞在伯州犁前往避難的國家,不是其他晉國盟友諸侯,而是——楚國!這就更加說不清楚了。

於是,『三郤』抓住這個天賜良機,又向晉厲公上奏,說伯宗讓自己的兒子逃到楚國去了,這明顯時他們家與楚國暗中勾結已久,『投楚、通敵』之罪,伯宗是證據確鑿了。

晉厲公也沒想到最後居然弄出了這麼個場面,同時對伯宗父子的認知也連帶着惡劣起來;因此,怒氣迸發的晉厲公便帶三郤前往關押伯宗的監房,讓伯宗對伯州犁出逃楚國一事進行解釋、自辯。

面對國君的詰難和『三郤』的落井下石,伯宗辯無可辯,又無法表明自己的心意;最後,伯宗在憤怒之中咬斷了自己的舌頭,並把帶血的舌頭狠狠地吐到了三郤的面前,以此來證明自己的清白和無辜。

對伯宗這驚人的舉動,晉厲公也被深深地震撼住了,隨即俯身撿起那半截舌頭,再放到站在一旁的郤錡的袖袍內,然後對坐在地上、滿口鮮血的伯宗嘆息著說了一句:

「真正有種!」

隨即轉身離去。

可晉厲公走了之後,留在監房內的三郤依舊不肯罷休,郤錡將晉厲公留在自己袖袍內的伯宗那半截舌頭又給掏了出來,狠狠扔到地上,再用腳將殘舌給碾得粉碎,再對已經說不出話來的伯宗狂妄地挑釁說:「這截舌頭,你之前是怎麼吐出來的,現在就給我怎麼吞下去!」

伯宗見狀,知道『三郤』是絕不會放過自己了,於是在含着滿口鮮血、無聲地狂笑了一陣之後,毅然決然地站起身來,然後轉頭拼盡全力撞在了監房的牆上,一代賢臣,當場氣絕身亡。

伯宗自盡以後,三郤向晉厲公回奏說叛臣伯宗已畏罪自殺,並要求追究其同黨欒弗忌之罪;晉厲公鑒於伯宗已死,而三郤乃至郤氏家族對國家的作用目前還很大,需要籠絡重用,於是便同意了他們的意見,將欒弗忌逮捕下獄處死。這就是歷史上的「欒弗忌之難」。

伯宗被三郤陷害、乃至於含冤自盡后,晉國朝野上下都對這位敢於直言的忠臣充滿了同情和憐憫之心,而對跋扈的權臣『三郤』一片鄙夷蔑視,其中韓厥的看法最具有代表性——他說:

「郤氏,恐怕以後不能免於禍難吧!良善的人,是天地之所以存在的綱紀,郤氏對他們多次加以殺害,要是不滅亡的話,那還在等什麼!」

而郤氏『對外驕橫無禮、貪婪好鬥,對內嫉賢妒能、陷害同僚』的做法,就是讓晉中軍佐士燮憂心忡忡,曾經不厭其煩、三番五次地向晉厲公提出國家的禍患已經越來越嚴重,到了不能不重視的地步——『若外寧、則必有內患』的原因之所在;郤氏,已經因為其家族成員的種種驕縱不法做法,即將成為晉國下一次內訌的最主要起因。

楚國方面,對伯州犁突然逃到楚國來,以及隨後的伯宗被晉厲公問罪、被三郤逼迫自盡一事,楚共王也覺得萬分驚訝,並對伯宗被誣陷為『楚諜』之事感到憤怒。於是,在安頓好伯州犁之後,楚共王特地召司馬子反前來,詢問他對此事的意見。

而子反則乾脆地回答楚共王說:

「臣敢擔保,絕無此事!說伯宗大夫『投楚、叛晉』,全都是郤氏的不實之言;伯宗大夫,確實是蒙冤的啊。」

伯宗在世時就頗有賢名,而且計謀百出,為晉景公的霸業穩固貢獻了諸多力量;因此,楚共王相信他的兒子伯州犁也將會是一位賢臣,日後為楚國建立功業;所以楚共王痛快地賜封前來避難的伯州犁為楚國大夫,從今往後就為楚國效力。

之後,伯州犁便留在了楚國,為幾代楚王效勞,並逐漸升為楚國太宰,算是進入了楚國頂級貴族的行列。而在伯州犁到楚國的第二年,也就是周簡王十一年六月的『鄢陵之戰』中,伯州犁還以『晉國舊臣』的身份,為楚共王在戰場上講解對面晉軍的戰場佈置和進軍計劃,出謀劃策,以盡臣子的本分。

而伯宗的曾孫、伯州犁之孫,在歷史上也是赫赫有名的人物,那就是前期盡心儘力,協助兩代吳王闔閭、夫差成就霸業,後期又因嫉賢妒能、陷害能臣伍子胥而導致吳國滅亡的吳國太宰——伯嚭。而伯嚭為何從楚國的臣子成為吳國的太宰,伯氏在楚國的遭遇又是如何,這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周簡王十年,因為鄭國擅自攻打許國,違背了晉楚之間剛剛締結不久的『弭兵之盟』,因此楚共王派楚司馬子反率楚軍北上伐鄭;子反率軍北上后,圍攻了鄭國的暴隧,又改道攻入了衛國,一直打到了首止。

鄭國國君鄭成公在拚命抵擋楚軍進攻的同時,又派鄭國執政卿士子罕率軍南下,偷襲楚國邊境城邑,乘虛攻佔了楚國邊境上的新石。

楚、鄭兩國混戰一氣時,另一個霸主晉國也想抓住這個機會,發兵攻擊楚軍;晉國執政欒書建議國君晉厲公即刻發兵,以懲罰楚國伐鄭之過。因此晉厲公特地召開朝會,請諸卿共同商議,看如何進行下一步的行動。

朝會中,晉下軍將韓厥勸晉厲公暫時等一下,等楚國君臣不斷地犯錯后,再行征伐也不遲。另外,晉國的國人們也可以好好地休養生息,恢復被耽誤了的農事,讓國家有所積累,軍民百姓恢復元氣;到那時候再行發兵、與楚國進行爭霸戰爭也不遲。

同時參與朝會的中軍佐士燮也表示贊同韓厥的意見,暫緩出兵。可同樣參與朝會的晉國郤氏家族成員,卻積極支持中軍將欒書的意見,要求儘快出兵與楚軍交戰。

而郤氏之所以要鼓動晉厲公發動對楚國的戰爭,是因為戰爭可以強化郤氏目前在晉國的權勢和地位;只有戰爭爆發,郤氏家族成員在作戰方面的才能才可以派得上用場,郤氏也能憑藉戰爭的勝利,來擴大他們的權力。

爭辯雙方爭執不下時,也出席了此次朝會的晉國老臣伯宗出面勸說晉厲公,表示贊同韓厥、士燮的『暫時休兵、以待將來』意見,堅決反對郤氏的『出兵攻楚』決議;他還對晉厲公建議,說鄭國雖然是我們的盟友,但楚國此次伐鄭屬於師出有名,不算對晉國無禮。晉國可以派使者去楚國,與楚國君臣進行交涉,而不必在戰場上相見;晉國不能被鄭國君臣的一己之私所要挾和左右。

聽完卿士們的意見后,晉厲公覺得出兵與楚軍作戰的行動對恢復國家元氣、積蓄軍事力量確實沒有什麼幫助,還要耽誤重要的農事;於是,晉厲公做出了決斷——暫緩出兵援鄭、改為着重準備今年的農事,以讓國人們休息、積蓄物資;待恢復了元氣、養足了精神后,再行下一步軍事行動計劃。另外,晉厲公派下軍佐派荀罃出使楚國,去『要求』楚共王遵守之前的休兵盟約,從鄭國撤軍。

還在對戰的楚國和鄭國,既等不到晉國派出的援軍來支援,後勤上的補給線又被對手所時刻騷擾,邊境的城邑也被攻佔,作戰狀況都處於十分不利的形勢;因此,楚、鄭雙方不約而同地同時撤軍、結束了兩國間的對陣。

隨着晉厲公的一錘定音,郤氏家族想要出兵對楚作戰、以求取得更多戰功、由此擴張郤氏在晉國內部更大的權勢的意圖就落空了;對於主和的韓厥、士燮,三郤還不敢過多得罪,以免為郤氏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而與韓厥、士燮相同意見的大夫伯宗,三郤就沒有那麼客氣了——如果連區區一個伯宗也處置不了,那麼郤氏家族今後在晉國的地位和權勢可就再也保不住了,其他有心對付郤氏的卿士家族,也將摩拳擦掌地準備侵蝕、擠占威懾力大減的郤氏家族利益,在晉國新一輪的侈卿傾軋過程中取得更大的利益。

因此,三郤在沒能達成出兵攻楚的目的后,對『壞事』的伯宗充滿了怨恨;不久后,在郤氏家族內部的事務商議中,現任郤氏家主郤錡就開始準備對伯宗發難,他首先提出對伯宗的疑問,說:

「伯宗這個老傢伙,為什麼屢屢反對我們的意見,每次與楚國將要用兵時,他都會站出來唱反調呢?」

郤錡對伯宗的這個疑問,其實是有原因的——當年,也就是周定王十二年,楚使申舟出使齊國途中路過宋國、被宋人殺害,為替申舟報仇,楚莊王隨即於九月間兵發攻宋。宋國國君宋文公遣使向晉景公求救;對宋國的求援,晉景公起初準備履行盟主職責,出兵援宋;可此時身為晉景公親信的伯宗卻出面阻止了晉景公,以『馬鞭再長,也達不到馬肚子下面』的說辭,成功阻止了晉景公援宋的計劃。

對上一次伯宗極力勸解晉景公不要對楚開戰的往事,當時已經是上軍大夫的郤錡記憶深刻,而還沒入朝堂的郤至、郤犨對此事也很有印象;而這一次,又是伯宗阻止了三郤想要與楚國開戰、以此獲取軍功利益地企圖,因此,參與家族會議的郤至也恨恨地附和郤錡的話,說:

「伯宗不會是楚國的間諜吧?如果這是真的,那他就太可恨了!」

郤犨也不甘落後,繼續補刀說:

「要是真的,那這老傢伙的罪就重了;不過,我們可是要有充分證據,才能向國君奏報,以懲處這個叛臣。」

雖然對伯宗『通楚』一事沒有證據,但郤錡等人已經把伯宗看成了潛伏在晉國內部的楚國利益代言人;正巧,在周簡王七年五月,晉楚兩國達成『弭兵之盟』后,代表晉國處理相關會盟事務、來回奔走於晉、楚兩國之間的晉國行人,就是伯宗最要好的大夫欒弗忌。

而欒弗忌雖然是欒書的同族、欒氏別支,但他與伯宗性格相近、意氣相投,在晉國朝堂上也是互為倚助,關係緊密。所以,郤錡想當然的認為——欒弗忌就是伯宗與楚國在私下裏交往、謀利、甚至『賣國』的居中聯繫人。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郤氏要處心陷害伯宗,以他們手中的權勢來說,是一定能辦得到的。

尤其是——伯宗在晉厲公繼位后,還是按照之前侍奉晉景公時的做法,不斷向晉厲公諫言,要求晉厲公像先君景公一樣,嚴於律己而勤於治國、做一個不愧對祖先的嗣君。晉厲公雖然不是庸碌、無為的昏君,卻也不是什麼勤儉、虛心的明君,史書中就多次記載晉厲公『奢靡、喜侈』的行為。因此,對伯宗的『嘮嘮叨叨』,晉厲公可能早就心生厭惡了,也就是看在他是父親留下的老臣的面子上,晉厲公才沒有對伯宗翻臉。

而伯宗還沒感覺到晉厲公對自己的疏遠和討厭,依舊不厭其煩地對其進行『諫言』,請國君要留意朝政,警惕那些手握大權的侈卿家族。

此時的晉國朝堂,最大的侈卿家族就是郤氏——除了擔任上軍將的郤錡、擔任新軍將的郤犨、擔任新軍佐的郤至這『三郤』之外,郤犨的兒子郤毅,郤至的弟弟郤乞也都進入朝堂,擔任了軍大夫;郤氏眼看就是一家獨大的態勢了。

伯宗對郤氏掌握如此多的權力實在看不過眼,又憂心於公室權力將會旁落,於是一片好心地屢次向晉厲公進言,說:

「郤氏一族權大勢強,在朝堂上多有其位,國君為穩定宗廟社稷起見,還是應該稍稍地抑制一下他們的權勢和地位;這樣對晉國好,對郤氏也好。」

可晉厲公如今已十分嫌棄伯宗,不但沒有接納他的好心諫議,反而在不經意間,把伯宗對自己說的話統統告訴了三郤。因此,郤氏對伯宗的忌恨和厭惡,又加深了一層。

由此可見,即使沒有伯宗後來反對郤氏要求的『出兵攻楚』計劃,『三郤』對伯宗也是深惡痛絕了;不但阻止郤氏的擴張利益,還在背後偷偷向國君打小報告、抑制郤氏的家族權力,這放在誰身上也不能忍。

當時,得知父親屢次向國君進諫、要限制郤氏權勢的行為後,伯宗之子伯州犁已經感覺到這樣下去一定會有危險,因此幾番勸解父親,要他小心從事、不要和郤氏發生正面衝突,從而為家族帶來禍端;但伯宗並不以為意,還是我行我素、堅持自己的『公議』舉動。

周簡王十年,為了徹底清除伯宗這個讓郤氏有不安定隱患的『政敵』,以郤錡為首的『三郤』在經過了長期策劃后,突然向晉厲公聯名上奏,說伯宗勾結欒弗忌,私下交通楚國,有『通楚』嫌疑;另外,伯宗倚仗老臣身份又多次誹謗卿士、干預朝政、挑唆國君,這些罪狀都應該嚴查。

晉厲公本來就不怎麼待見伯宗,而伯宗平常的表現也確實有些『飄飄然、心態膨脹』,仗着先君親信、兩朝老臣的身份在自己面前屢次指手畫腳,這次給他個教訓也好,讓他以後收斂低調一些。於是,晉厲公下令,將伯宗關進監牢,並追查他被三郤所指控的那些『罪狀』。

儘管朝堂上其他卿士大夫們並不認同郤氏所提出的伯宗的『罪狀』,但其他卿士並不願意為了伯宗而和郤氏翻臉,並且要證明伯宗沒有『通楚』也需要有實際的證據,可現在又沒有實證來證明伯宗沒有與楚國進行私下交往,這一下,伯宗就不好脫罪了。

當時,晉厲公並沒有置伯宗於死地的想法,只想好好教訓一下這個分不清主次、形勢的老臣罷了;可事有湊巧,伯宗被下獄論罪之後,他的兒子伯州犁十分害怕,為了家族的安全,於是伯州犁在父親的好友畢羊的大力幫助下,逃離了晉國,去往外國避難。

伯州犁棄國逃難,這在當時也不算什麼了不得的大事,其他國家的公室子弟以及貴族成員,一旦在國內有危及人身的危險時,都會逃離母國,前往他國暫避,視以後的情況好壞、再決定是否回國。

可壞就壞在伯州犁前往避難的國家,不是其他晉國盟友諸侯,而是——楚國!這就更加說不清楚了。

於是,『三郤』抓住這個天賜良機,又向晉厲公上奏,說伯宗讓自己的兒子逃到楚國去了,這明顯時他們家與楚國暗中勾結已久,『投楚、通敵』之罪,伯宗是證據確鑿了。

晉厲公也沒想到最後居然弄出了這麼個場面,同時對伯宗父子的認知也連帶着惡劣起來;因此,怒氣迸發的晉厲公便帶三郤前往關押伯宗的監房,讓伯宗對伯州犁出逃楚國一事進行解釋、自辯。

面對國君的詰難和『三郤』的落井下石,伯宗辯無可辯,又無法表明自己的心意;最後,伯宗在憤怒之中咬斷了自己的舌頭,並把帶血的舌頭狠狠地吐到了三郤的面前,以此來證明自己的清白和無辜。

對伯宗這驚人的舉動,晉厲公也被深深地震撼住了,隨即俯身撿起那半截舌頭,再放到站在一旁的郤錡的袖袍內,然後對坐在地上、滿口鮮血的伯宗嘆息著說了一句:

「真正有種!」

隨即轉身離去。

可晉厲公走了之後,留在監房內的三郤依舊不肯罷休,郤錡將晉厲公留在自己袖袍內的伯宗那半截舌頭又給掏了出來,狠狠扔到地上,再用腳將殘舌給碾得粉碎,再對已經說不出話來的伯宗狂妄地挑釁說:「這截舌頭,你之前是怎麼吐出來的,現在就給我怎麼吞下去!」

伯宗見狀,知道『三郤』是絕不會放過自己了,於是在含着滿口鮮血、無聲地狂笑了一陣之後,毅然決然地站起身來,然後轉頭拼盡全力撞在了監房的牆上,一代賢臣,當場氣絕身亡。

伯宗自盡以後,三郤向晉厲公回奏說叛臣伯宗已畏罪自殺,並要求追究其同黨欒弗忌之罪;晉厲公鑒於伯宗已死,而三郤乃至郤氏家族對國家的作用目前還很大,需要籠絡重用,於是便同意了他們的意見,將欒弗忌逮捕下獄處死。這就是歷史上的「欒弗忌之難」。

伯宗被三郤陷害、乃至於含冤自盡后,晉國朝野上下都對這位敢於直言的忠臣充滿了同情和憐憫之心,而對跋扈的權臣『三郤』一片鄙夷蔑視,其中韓厥的看法最具有代表性——他說:

「郤氏,恐怕以後不能免於禍難吧!良善的人,是天地之所以存在的綱紀,郤氏對他們多次加以殺害,要是不滅亡的話,那還在等什麼!」

而郤氏『對外驕橫無禮、貪婪好鬥,對內嫉賢妒能、陷害同僚』的做法,就是讓晉中軍佐士燮憂心忡忡,曾經不厭其煩、三番五次地向晉厲公提出國家的禍患已經越來越嚴重,到了不能不重視的地步——『若外寧、則必有內患』的原因之所在;郤氏,已經因為其家族成員的種種驕縱不法做法,即將成為晉國下一次內訌的最主要起因。

楚國方面,對伯州犁突然逃到楚國來,以及隨後的伯宗被晉厲公問罪、被三郤逼迫自盡一事,楚共王也覺得萬分驚訝,並對伯宗被誣陷為『楚諜』之事感到憤怒。於是,在安頓好伯州犁之後,楚共王特地召司馬子反前來,詢問他對此事的意見。

而子反則乾脆地回答楚共王說:

「臣敢擔保,絕無此事!說伯宗大夫『投楚、叛晉』,全都是郤氏的不實之言;伯宗大夫,確實是蒙冤的啊。」

伯宗在世時就頗有賢名,而且計謀百出,為晉景公的霸業穩固貢獻了諸多力量;因此,楚共王相信他的兒子伯州犁也將會是一位賢臣,日後為楚國建立功業;所以楚共王痛快地賜封前來避難的伯州犁為楚國大夫,從今往後就為楚國效力。

之後,伯州犁便留在了楚國,為幾代楚王效勞,並逐漸升為楚國太宰,算是進入了楚國頂級貴族的行列。而在伯州犁到楚國的第二年,也就是周簡王十一年六月的『鄢陵之戰』中,伯州犁還以『晉國舊臣』的身份,為楚共王在戰場上講解對面晉軍的戰場佈置和進軍計劃,出謀劃策,以盡臣子的本分。

而伯宗的曾孫、伯州犁之孫,在歷史上也是赫赫有名的人物,那就是前期盡心儘力,協助兩代吳王闔閭、夫差成就霸業,後期又因嫉賢妒能、陷害能臣伍子胥而導致吳國滅亡的吳國太宰——伯嚭。而伯嚭為何從楚國的臣子成為吳國的太宰,伯氏在楚國的遭遇又是如何,這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蠱士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蠱士
上一章下一章

第30章攻打許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