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戰局擴大3

300戰局擴大3

大雨滂沱,在風雨飄搖的山林里,晉軍的李雪華部、奉軍的楊勇部、李敢先部趁著日軍沒有發動攻擊的間隙,抓緊時間休息。

當王承斌忙着在薊縣處理刺殺案,當他準備向自己的表哥,在北洋政壇舉足輕重的人物,四次出任國會議長,吳景濂,問道的時候,趙雲已經趕往了東北最東的邊境。

日寇大舉來犯!這條消息目前還沒有傳到薊縣,薊縣的百姓還沉浸在通縣大捷的勝利消息中,但日軍會只有一路入侵的軍隊?很多人都不相信,可這個消息閉塞的年代,為了不造成更大的恐慌,為了給薊縣的北洋政府處理刺殺案爭取更多的時間,趙雲選擇了把事情給「捂」下去。

捂,只是一時之策,面對日軍遠東軍入侵東北的行動,趙雲急令王懷慶的隊伍,「頂上去,釘在那裏!」

於是三支主力團,被王懷慶給挑了出來,坐上火車,輕裝簡從的從旅大到了牡丹江,在這裏接受趙云為其早已準備好的輕重裝備。

晉軍的李雪華部、奉軍的楊勇部、李敢先部三部共計兩萬八千餘人,在之前得到的情報中,日軍約摸只有幾千人過境,但由於他們人數分的很開,到底有多少人,暫時還沒有一個確切的數字。北洋高層對照日軍在遠東地區的兵力,以及各處的防地來推算,日軍派出的軍隊和那支淺田支隊的兵力不會相差太大,按照1:5或者1:6的力量來換算,這支近三萬人的隊伍完全能夠鎮的住場子。

有句話,怎麼說來着的,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當這三部人馬到達牡丹江以東后,他們所面對的是日軍六個聯隊,近兩萬人的特遣軍。

日軍兵分六路,猶如六把鋒利的刺刀,在一個照面的情況下就把這三部給戳了明晃晃的六個大窟窿。全軍近三萬人,被日軍分割成了十餘塊,收尾不能相顧,和日軍想像中的不同,華夏軍隊沒有撒丫子跑路。

這時王懷慶「用人為笨」思想再次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晉軍的李雪華、奉軍的楊勇、李敢先,他們都不是晉軍和奉軍的嫡系,在此之前都是籍籍無名的小角色,能突然被王懷慶給提到萬人級編製的團級幹部,完全就是因為對王懷慶的胃口。

而王懷慶一向用人的準則有目共睹,所以晉軍和奉軍的頭頭,一看隊伍還沒改姓,不過是幾個軍官的職務調動,也就睜隻眼閉隻眼的默許了。

在這個兩軍完全混戰在一起的當口,華夏和日本兩支軍隊的不同管理理念就完全體現了出來。

日軍講究的是逐級制,也就是高大一級壓死人,連排級幹部在軍隊底層有着絕對的權威。而華夏的軍隊還處于軍閥階段,連排級幹部除了打仗的時候還能發號下施令,其餘時間直接無視,很多士兵只知道自己的營長是誰,團長是誰,自己的大佬是誰,是誰給自己發的餉,自己是給誰當的兵。所以華夏目前走的還是軍閥的路子,分的是晉軍、奉軍,而日本方面就只有一支效忠天皇的日軍。

這樣的分類,和軍隊的實力無關,因為很多強兵悍將若是不敢戰,在日軍面前也就只有逃命的份,這點在抗日戰爭時期的實例太多了。而剛剛經過整編的奉軍,強兵很多,悍將也有不少,只是人心有些浮動,但奉軍的楊勇部、李敢先部的兵源就在牡丹江一帶,軍閥最重要的三點就是有錢、有槍、有地盤。這三點中,最後一點最重要,所以聽到自己的老家都被日軍給殺進來了,經過旅大開戰前,對於日軍暴行的宣導,楊勇部、李敢先部的士卒都已經處於癲狂狀態。

而楊勇和李敢先對於王懷慶的命令也是無條件的照章執行,那些敢於唧唧歪歪、有心怯戰的手下,看到上下同心,也只能趕鴨子上架,被逼着走一回了。

經過緊急的補充,在裝備不弱於日軍,雙方混戰在一起的情況下,奉軍首先「發瘋」!迎著日軍的子彈,拎着衝鋒槍,挺著「水連珠」的刺刀,就沖了上去。

而日軍也毫不示弱的高呼著「板載」,斗在了一起。在雙方發生遭遇戰附近的幾個無名高地,往往都是幾易其手,山坡上、林地中橫七豎八的躺着雙方的屍體。

由於這些地方之前的戰況最為激烈,地面上的屍體也是比其他任何地方都要多。而且除了大部分藍色軍服的華夏北洋士兵之外,其中也夾雜着不少黃色軍服的日軍屍體。乍看之下,一片接着一片,根本數不過來。

總體來說,華夏軍隊的損失還是大於日軍,在交戰一日後,奉軍就已經元氣大傷,晚上趁著烏雲密佈,楊勇又帶着五百敢死隊,突襲了日軍一把,不料日軍早有準備,在大功率艦用照明燈的指引下,敢死隊死傷狼藉,連楊勇也折在了裏面。楊勇一死,奉軍的勇氣就基本被磨光了,第二天奉軍就處於被壓着打的境況了。

也正是因為戰事危急,趙雲不得不親自趕了過來。若是放任這六支日軍在東北橫行,那麼之前鼓起來的抗日熱情將完全不復存在。

不過,在趙雲趕到之前,華夏軍隊也並不是完全沒有自保之力,晉軍的李雪華部還暫時處於兵馬未動的狀態。這倒不是說晉軍和日軍有勾結,而是雙方的態度造成了這番局面。日軍方面,最擅長拉一部,打一部,以免華夏人一涌而上,造成人多勢眾的感覺。另一方面,奉軍的突然「瘋狂」也令李雪華收攏完被日軍打散的晉軍各部后,就失去了奉軍的聯絡。這不是指信息上的聯絡,而是在戰場上被日軍給分割了開來。日軍有心想要先吃掉人數最多的奉軍,再調頭來對付晉軍。依照往常的慣例,華夏的眾多軍閥對於友軍的死活並不介意,而等到調頭來對付他們的時候,這些軍閥早就跑光了。

可惜,他們忘了這三支軍隊的頭頭都是王懷慶挑出來的,認死理,執行命令。李雪華放棄了山西人一貫的精明,也放棄了軍閥間保存實力的做法,大大咧咧的對日軍進行了在山西老摳眼中極度浪費的「漫山遍野」炮擊。

不得不說,山西人的精明造就他們炮擊的準確性,雖然下達的是「覆蓋式」炮擊的命令,晉軍的炮兵還是本着不浪費每一顆炮彈的原則,把炮彈送到了日本人的頭頂,也正是李雪華「鋪張浪費」的炮戰救了李敢先一命,讓他順帶把楊勇的殘部也給帶出了包圍圈。眼看到嘴的鴨子飛了,日軍高層惱羞成怒,命令各部急行軍,硬是把李雪華他們再次給包圍了。

這個時候,晉軍加上奉軍還有兩萬四千多人,不過重武器損失了不少,日軍因為要打掃戰場,救治傷員,驅趕逃竄的奉軍散兵游勇,急行軍后趕來的也不過一萬六千多,好吧,這人少的包圍人多的的確有些抹不開面,可這就是事實。當日不顧天色昏暗,日軍就發起了進攻,知道要麼被全殲,要麼被俘虜后被拎去做試驗的晉軍和奉軍,頑強的抗住了日軍的前三波進攻,等到日軍再次準備進攻時,在天空中憋了兩三天的大暴雨終於劈頭蓋腦的砸了下來。

夏末的大暴雨,聲勢浩大,豆大的雨滴砸在臉上,硬是生疼。

「頂上去,釘在那裏!」李雪華念叨著這句命令,心疼的看着晉軍的幾名重傷員的生命在暴雨中悄悄的走到了盡頭。此時,李雪華只能暗自抹了抹眼淚,不是他不想發泄,而是相比晉軍,奉軍的傷亡更大。李敢先比李雪華還要忙碌,一邊安撫楊勇殘部,一邊得照料自己的隊伍。

看似初次交戰,華夏一方只損失了四千人。可更多的數字出現在了受傷一欄,近三萬人的隊伍,經過兩日的鏖戰,已經可以刨除一萬人,只有不到兩萬可用之兵。這其中還包括後勤、輜重人員。一般來說,若是在國內軍閥混戰時,損失不到一成,甚至半成,這支軍隊就潰散了。此次損失超過三成,眾人還在苦撐,一是因為國戰的原因,二是國內對待士兵的陣亡,有了更好的條件,不會再出現流血流汗還留淚的情況。

自古就有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的說法,很多參加軍閥隊伍的士兵不是拉來的壯丁就是在社會上沒有一技之長,日子混不下去,才扛槍吃餉的。這是亂世,當兵並不比當匪強。國內軍閥混戰一起,一旦打散,很多人就拉着隊伍上山當了匪,等到招安了,又成了兵。所以,在軍閥混戰的年代,兵和匪的區別並不明顯。特別是在張鬍子的地盤上,你想上樑都不正了,這下樑能不歪嗎?所以很多奉軍之前都抱有打不過就往山裏一鑽,去當山大王的打算。等到哪年華夏的軍隊又打回來了,那麼搖身一變就又是敵後堅持抗日的「英雄」了。

可趙雲在旅大之戰後,針對奉軍出工不出力的現象就下了「狠招」。陣亡的大米白面,而不吝嗇,反正趙雲背後有營地,手裏有糧心裏不慌。在這缺糧的年頭,大米白面就是最好的硬通貨。對於那些「開小差」的士兵,則派出了營地武士,沒日沒夜的追殺,只要是逾期不回,沒有合適理由的,一律提頭來見。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鎮軍將軍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鎮軍將軍
上一章下一章

300戰局擴大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