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誰還不是個草根

第二章 誰還不是個草根

接受自己重生了的何成看了一眼身邊的自行車,就像剛才說的,未來的他,早就忘了自己曾經來過這裏。

但現在的他很清楚自己為什麼會出現在這裏,是因為今年過年的時候父親送了自己一輛自行車。

雖然1996年自行車已經被冰箱彩電洗衣機這新三大件擠出了時代的舞台。

但對於一個學生來說,能擁有一輛自行車,還是一輛永久牌自行車,足以興奮很久。

這幾天,何成每天都會騎着這輛自行車在燕京城裏四處轉悠。

不過現在相比於重生的興奮,自行車帶來的興奮可就只能往後稍稍了。

騎上自行車,何成決定先回趟家,何成家住二環衚衕,可以說位置非常不錯,但房子其實並不是何成家的,而是他一個表叔的。

何成的父母都是冀省農民,85年那會兒,一次偶然的機會,何成的父親何建軍跟着表弟進了一趟燕京。

結果意外的發現,供銷社以1塊錢的價格從村子裏收的笸籮,在燕京城裏居然賣到5塊6塊,甚至還有賣10塊的。

這一下子就激發了何建軍想要倒賣笸籮,簸箕等柳貨的想法。

何建軍的這一次嘗試是成功的,短短兩年時間,何建軍靠着倒賣柳貨差點成了萬元戶。

結果87年突然又有點嚴打投機倒把的意思,嚇的何建軍不敢再繼續下去。

等後來政策又放寬了,何建軍也不知道為什麼好像就是沒了再創業的心,餘生就一直都踏踏實實的在當工人,直到退休。

關於這個問題,何成心裏一直都很好奇,這一世,何成想找個機會問問父親。

但雖然創業的事情沒了後續,不過這段經歷使得何建軍感受到了農村和燕京的巨大差距,他希望何成能在燕京成長,而不是在農村。

他認為這樣可以給何成一個更好的成長環境。

1988年,何成的表叔突然決定要舉家去米國生活了。

得知消息的何建軍第一時間找到何成的表叔,拿下了他們房子的居住權。

並且通過何成表叔的幫助,成功讓何成在燕京上了初中。

...

半小時后,何成順利回到家中,忍不住慢慢的環顧起來。

房子不大,連帶上外邊的廚房,總共40平米,一室一廳的格局。

何成到燕京后一直都是跟父母睡在一個房間的,父母睡床上,自己則打地鋪。

此時父母都不在家,因為年初一就出發去幹活了。

1996年的春節沒有調休,卻也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休假,因為這個時候北方的大部分單位都是輪班制,春節期間輪到上班了就去上班。

而何成父母上班的地方離這兒很遠,所以何成上大學之後,父母大部分時間都住在單位。

回憶了一會兒過去后,何成從一旁的電視柜上找了一支筆和一張白紙,然後坐在了客廳的餐桌上。

何成是沒有單獨書桌的,家裏的餐桌就是他的書桌。

把白紙平鋪在餐桌上,何成先在最上邊寫道:1996年,華夏互聯網啟蒙年,燕京互聯網元年。

寫完后,何成用筆抵著自己想下巴,腦中快速思索起來。

「自己當初選擇從1996年開始做研究記錄,是因為自己畢業於1996年,但也意外的發現,華夏互聯網的浪潮正好始於1996年。」

「這次重生回來,自己的關注點肯定不止於互聯網,但既然重生到了1996年,而且又正好身在燕京,自然也繞不開互聯網,更不應該繞開互聯網。」

「那自己或許可以從互聯網出發,並以此為基礎,不斷衍生到工業科技,經濟貿易,人文藝術等更多領域。」

想到這,何成在左側豎排寫道:資本,名聲,人脈。

何成過去的研究使得他了解到,在同時期選擇發展互聯網的各個主要國家和地區中,華夏大陸是全世界互聯網發展最草根化的地方。

就像波特埃里克在《阿里傳》中描述的那樣,21世紀初,他們在香江參加互聯網大型活動的時候,來的都是全世界各國各個領域的一代二代三代。

但在華夏大陸舉辦的各種互聯網大型活動中,來的基本上都是草根。

在米國那邊,整個互聯網的發展更是被各大資本裹挾著前行。

其中當然也有草根,但這就是個比例和規模的問題。

至於華夏大陸的互聯網發展為什麼如此草根化,倒也不是華夏大陸的資本不願意介入,而是這個時期的華夏大陸就沒什麼資本。

如今的華夏大陸整體還很落後,各個領域的資本市場都處在萌芽階段,富一代很多都還沒成型,更不要說二代三代了。

可國家又很想發展互聯網,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就給了草根們極大的發揮空間。

但很多人對草根有所誤解,草根並不等於窮人。

就像古代的寒門,指的是勢力較低的世家,而非貧民。

草根是相比於大資本和精英階層的大眾階層而已。

而在互聯網浪潮中有大成就的,主要是草根群體中,相對條件好一些的那一批。

因為互聯網創業是有門檻。

諸如阿里創業資金50萬,網易創業資金50萬,這不是窮人能拿得出來的錢,借都沒地方借。

所以想更好的入局這個時期的互聯網,不需要很多錢,但肯定需要錢。

而在華夏大陸的互聯網發展中,除了錢之外,名聲跟人脈也是非常管用的。

雖說人脈就是錢脈不是什麼新穎的道理了,但在這一行,因為圈子其實很小,導致人脈顯得尤為重要。

名聲的重要性則在於現階段大家都很迷茫,但凡有人能在這個行業通過某種手段擁有被認可的名聲,那可就價值千金了。

認定了這三個關鍵要素后,何成開始考慮自己的現狀。

「人脈,此時的自己性格內向,僅有的人脈,大概就是那三個天天互相期待着對方發財的室友了吧。」

「名聲,自己做過最有影響力的一件事情應該就是...鼓起勇氣寫了一封沒帶女主名字的情書,結果緊張到塞進了男同學的書包里。」

「錢的話...」何成把自己錢包里的錢都抖到了桌上,「53塊錢...」

「漂亮!」

何成深吸一口氣,默默的搖了搖頭。

得益於草根這個詞的包容性,自己倒是也能自稱一聲草根,但如果劃分的更明確一些的話,自己大概就是個綠藻吧。

好在,自己現在有了一個大掛,重生。

何成重新審視着三個詞。

「錢就不用多說了,肯定是要想辦法搞錢的,人脈的話,其實可以通過類似瀛海威網絡科教館這樣的地方,相對輕鬆的收穫一些,可自己如果沒什麼能拿出手的東西的話,這點人脈也沒什麼用。」

「人脈這個東西的價值是隨着自身價值的提升而提升的,自己是個越有價值的人,人脈就會變得更有價值。」

「而自己現在的價值可能反而更容易展現在視角優勢上,這個東西容易轉變成名聲,如果真的有了名聲,因為這個圈子很小,肯定會自動吸引高質量的人脈,所以現在追求名聲的優先順序應該更高一些才對。」

想到這兒,何成在資本和名聲邊上畫了個五角星。

「接下來一段時間的重點就是名和錢了。」

順着這個思路,何成繼續思考。

「錢...1996年倒是有個機會,那就是4月份開始的股市大漲,但想要抓住這波機會,也得有一定的本金才行,53塊錢就算翻十倍也改變不了什麼啊。」

「至於名聲...」何成慢慢拖住自己的下巴,開始不斷的回憶這段時間裏發生的事情。

直到他想起了一個名叫胡永的男人。

胡永,三聯生活周刊的編輯,1996年初因為寫了一篇《Internet離我們有多遠》,在圈內大火。

之後,胡永成為了華夏互聯網早期最著名的推廣者。

而胡永能成名,起初其實就是靠着一篇文章!

「也許,我可以寫一些能在互聯網圈子裏受到足夠關注的文章?」

「這也正好符合自己的視角優勢,畢竟手裏完全不缺素材和內容,好像可以試試啊!」

想到這兒,何成也不墨跡,直接開干。

何成現在並不確定這條路能不能走通,但他知道有想法就立刻去乾的道理。

強大的執行力,往往是比想法更重要的東西。

動筆前撰稿前,何成無意間抬頭看了一眼窗外的夕陽。

整個人卻愣了一下。

「好美啊。」

記憶里,因為1996年正式取消了大學生包工作這個政策,所以這個年紀的自己每天都在為畢業后的出路發愁。

似乎完全找不到一個記憶,其中包含有這樣美好的夕陽。

「曾經一世,自己錯過的似乎不僅是時代的波瀾,還有生活中不知道多少簡單的美好。」

「這一世,希望自己能慢慢走,踏踏實實走。」

「好好看看這一路的風景吧!」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重回96,我活成了風口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重回96,我活成了風口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章 誰還不是個草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