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不守之城

第148章 不守之城

第149章不守之城

林海拿出輿圖來,張勇和海野左兵衛都湊過來看。

海野左兵衛不認識漢字,只能看個熱鬧,張勇卻看到上面清楚地標註著瀝海所城以及周圍的烽堠、關隘,還有臨近的衛所、巡司等。

「這是七十年前的輿圖了,你們可以先看個大概。」林海手中的輿圖是從《籌海圖編》里撕下來的,這書的總編是抗倭名臣胡宗憲,實際由其幕僚鄭若曾主要執筆,譚綸、戚繼光等都曾參與其中。

「圖中的烽堠、關隘分佈,以及可能前來支援的衛所、巡檢司等我還會再去海防道核實,畢竟這輿圖已經很有些年頭了。」

林海說著又點了點圖中的瀝海所城:「不過這瀝海所城我是親自去過的,依我之見,此城要攻下來難度並不大。」

海野左兵衛問道:「林桑這話從何說起?」

「首先這城太大了,區區一個千戶所城,城牆竟有三里多長。」林海說這話是有對比的,畢竟泉南遊擊駐紮的廈門城也才城周二里,而瀝海所卻並無鎮戍營兵常駐。

大城雖然可以貯存更多物資應對圍城,但需要防禦的戰線也更長,以瀝海所的兵力要守御三里多長的城池,顯然是有些捉襟見肘。

「城中有多少駐軍?」海野左兵衛接著又問道,他一個倭人,對明朝的兵制自然是一無所知。

「所謂千戶所,按大明的制度應該有一千出頭的正軍,實際在冊的可能只有半數,其中有戰力的應該多數被抽調到臨觀把總手下了。」

林海說著又道:「如今正當春汛,臨觀把總派撥的一哨營兵正在瀝海所駐防,雖然人數不多,但戰力應當不弱。為了增加勝算,我會盡量把那一千五百擔生絲抵達瀝海所的時間拖到春汛之後,等這一哨營兵離開后你們再去攻城。」

「除開駐軍之外,城中居民有多少?」海野左兵衛不愧是久經沙場的,深知守城戰中普通百姓也能發揮大用。

「這個我還沒有詳細的數字。」林海道,「從我上次去城中看到的情況來說,至少是有好幾千人的。所以這一戰最好是能打一個出其不意,千萬不能讓城中有了準備,否則以你們的實力,要攻下這座城只怕並不容易。」

海野左兵衛聞言點頭道:「百姓只在城上駐守時有用,一旦城破那就不過是一群待宰的羔羊,所以破城的速度就成了此戰的關鍵」

「你說得沒錯,還不光如此。」林海又用手指在輿圖上點著,「三江所、黃家堰巡檢司、三江巡檢司、西海塘台、四匯隘、施湖隘,這幾處都有駐軍,而且和瀝海所近在咫尺,你們若是不能第一時間破城,可能將會面臨內外夾攻的局面。」

「三江所的兵力應該和瀝海所差不多。」這時張勇在一旁插話道,「不知那兩個巡檢司和關隘還有西海塘台各有多少兵?」

「兩個巡檢司各有一百兵,兩處關隘共一百兵,西海塘台一百出頭,這幾處的兵額合計有四百多,實際有多少暫時還不知。」

林海所說的數字也是從《籌海圖編》中看到的,如今已是明末,他估計實數能有一半就算不錯了。

這裡面最可能出兵支援的首推西海塘台,所謂台是轄台的簡稱,屬於沿海烽堠中級別較高的,級別比轄台低的叫望墩,或者簡稱墩。轄台的額兵從十人到百人不等,望墩則一般只有五名守軍,除瞭望傳信之外幾乎沒有戰守能力。

這些沿海烽堠都是由臨近的衛所出人,西海塘台的守軍其實就是瀝海所旗軍,其家人一般都在瀝海所城內,因此最有可能會來支援。

其次出兵可能性較大的是四匯隘和施湖隘,這種沿海關隘其實就是在海邊的大型流沙、灘地上立下一個簡易營寨,用於反登陸的,衛所對臨近的關隘有指揮權,但其中的守軍卻並非衛所旗軍,而是僉派的鄉兵民壯。

出兵可能性最小的則是那兩個巡檢司,巡檢司兵也是僉派的民兵,雖然習慣上被稱為弓兵,但實際沒幾個人會射箭,而且巡檢司直屬於兵部,聽命於州縣堂官,和衛所之間八竿子都打不著。

至於曹娥江對岸的三江所,其實出兵的可能性也不大,畢竟浙江衛所已經糜爛多年,三江所還是隸屬於紹興衛的,這種內地衛比起沿海的備倭衛更加不堪。

以上情況林海也大致說了一遍,只聽張勇道:「如此說來,我們最好是不要從海上進軍,以免被沿海烽堠發現,讓城中有了準備。」

「正是如此。」林海點頭道,「瀝海所城的防衛以及外圍的預警系統全是沖著海上的,我們若是要打他一個措手不及,最好是從陸上進軍,而且用於破城的兵力不能太多,也不能攜帶攻城器具,甚至連長兵器都不要帶……」

「這個難度實在是太大了。」海野左兵衛在一旁道。

「不一定,海野兄,你不要把城中的明軍想象為倭國的武士,他們的戰力比起你們的足輕都差得多,大概就比一般的農民略強而已。」林海接著道,「更重要的是,這些明軍玩忽職守的程度絕對會超出你的想象,我甚至懷疑在沒有預警的時候,面向陸地一側的城牆上都未必有人值守。」

「是這樣嗎?」海野左兵衛聞言有些詫異,倭國畢竟還處於貴族時代,當兵的社會地位都比較高,遠不是形如農奴的衛所世兵可比。

此外,封建領主對自己那一畝三分地的防衛自然是做足了功夫,像大明這種高度中央集權的龐大帝國,其基層防禦之鬆懈遠不是海野左兵衛所能想象的。

「很有可能,不然你以為當年的倭寇是如何在大明肆意妄為的?」林海說著話鋒一轉道,「當然,瀝海所城平日的哨守情況究竟如何,我還會派人再去實地探查一下,具體的行動方案可以到時候再商議。」

海野左兵衛點了點頭,算是接受了林海的說法,他出身於信濃國,本來對嘉靖大倭寇並不太了解,但後來到了長崎后,也曾聽聞了不少歷史傳說。

「瀝海所城的城牆只有一丈八尺,大概也就比大型海船的舷牆略高一點而已,用鉤索攀登完全是可以的。城外的壕牆已被推倒,壕溝也已基本被填平,只留了三尺寬,直接跳過去就是……」

關於瀝海所的壕溝,這是林海上次去的時候親眼所見的,當時他還曾問過吳孟仁,後者告訴他這是軍戶們自己乾的,為了多點地方種菜。至於為啥原本六丈寬的壕溝還留了三尺,那是為了方便給菜地澆水……

不過林海上次去的時候並沒有留意城牆外是否有民居或者大樹,這還需要再實地踩一下點,若是有的話,那這就屬於戚大帥所說的不守之城了。

「所以如何破城其實並不是這次行動的難點,真正難的是破城之後如何快速找到那一千五百擔生絲,同時還要儘快把這批生絲運走。」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稱瀝海所城「城周一里」,這應是明初的情況。嘉靖年間《臨山衛志》、乾隆年間《兩浙海塘通志》均記載為「三里三十步」,可見明末時應該就是這麼大。關於城牆高度,《臨山衛志》為「一丈八尺」,《兩浙海塘通志》為「二丈二尺」,疑為清代增修之故。另瀝海所壕溝被平為蔬地也出自《臨山衛志》,具體可參見第58章註釋。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晚明海梟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晚明海梟
上一章下一章

第148章 不守之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