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章 暴風雪號

第-0.7章 暴風雪號

1988年11月15日,暴風雪號穿梭機從拜科努爾航天中心首次發射升空,47分鐘后,它進入距地面250公里的圓形軌道。

暴風雪號繞地球飛行兩圈,在太空遨遊三小時后,按預定計劃於9時25分安全返航,並準確降落在離發射點12公裏外的混凝土跑道上,完成了一次無人駕駛的試驗飛行。

而科學家們認為,這次完全靠地面控制中心遙控機上電腦系統,在無人駕駛的條件下自動返航並準確降落在狹長跑道上,其難度要比1981年NS穿梭機有人駕駛試飛大得多。

首先,暴風雪號的主發動機不是裝在穿梭機尾部,而是裝在能源號火箭上。

這樣就大大減輕了穿梭機的入軌重量,同時可以騰出位置安裝小型機動飛行發動機和減速制動傘。

其次,暴風雪號着陸時,可用尾部的小型發動機,做有動力的機動飛行,安全準確地降落在狹長跑道上。

萬一着陸姿態不佳,還可以將穿梭機升起來進行第二次着陸,從而提高了可靠性。

而NS穿梭機只能靠無動力滑翔着陸,只能成功。第三,暴風雪號能像普通飛機那樣藉助副翼、操縱舵和空氣制動器,來控制在大氣層內滑行,還準備有減速制動傘,在降落滑跑過程中當速度減慢到50公里/小時時自動彈出,使穿梭機在較短距離內停下來。

暴風雪號穿梭機大小與普通大型客機相差無幾,外形同X系列穿梭機相仿,機翼呈三角形。

機長36.37米、高16.35米,翼展23.92米,機身直徑5.6米,起飛重量105噸,返回后着陸重量為82噸。

且它擁有一個長18.3米、直徑4.7米的大型貨艙,能把30噸貨物送上近地軌道,將20噸貨物運回地面。

頭部有一容積70立方米的乘員座艙,可乘10人,設計飛行壽命100次。

...

有翼航天器先鋒,當屬60年代初在著名工程師洛吉諾洛金斯基領導下研製的50-50計劃,也稱「螺旋」計劃。

1962年,米領導的第155設計局,根據科下達的任務,開始研製50-50計劃。

其中的「50號產品」為單座軍用空天飛機,而50-50號產品」為高超音速載機。

「50」這一數字錶示為即將到來的偉大50周年獻禮,並計劃在此時,進行首期亞音速試驗。

而高超音速載機(安224/225)由圖設計局負責研製,它應該在5.5到6馬赫速度和24~30公里的高度上,釋放這架10噸重的空天飛機。

計算表明,該系統的有效載荷重量,約為其發射重量的12.5%,且有85%的發射重量返回地球。

然而當時科設計的320噸重的聯盟火箭,只能將發射重量的2.5%送上太空,返回地球的只有2.8噸重的着陸器。同時,「螺旋」不光能返回,它還可以再次飛行,而且無需航天發射場。

所以當時製造了試驗型軌道飛機,並進行了首批計劃內的飛行。

在返回大氣層時,它就像飛機一樣,可在半徑為600~800公里的範圍內選擇着陸點。

它的用途極為廣泛,既可作為航天轟炸機或偵察平台,也可以作為航天武器載機或作為有人駕駛的救援機,同時還可作為截擊機,或者只是單純作為技術驗證平台。

1967年開始製造有人駕駛軌道飛機的縮比試驗器。

在這些1/2和1/3模型中,代號105.11的模型,用於亞音速大氣層試驗,105.12用於超音速研究,105.13用於高超音速研究。

但這一項目於1969年6月被中止,當時的國防部長格元帥,認為這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可是1974年6月30日,在火箭發動機專家格魯什科的支持下,螺旋計劃恢復實施,並擬進行軌道飛機的亞音速飛行試驗。

1976年10月11日,該軌道飛機完成了第一次飛行。

一年後的11月27日,也完成了「米格-105試驗機,從圖-95KM型機上,在5000米高度上的第一次投放,總共進行了8次試飛,從而確定了該空天飛機的亞音速氣動性能,和各系統在大氣層中飛行的性能。

該空天飛機呈平底形狀,採用升力體式機身,前部較大並向上翹起,因此該機又被戲稱為「套鞋」。

這種幾何形狀,可以大大降低機身在再入大氣層時的受熱程度。

該機的獨特之處是其可變式機翼。機翼安裝時與水平面呈60度角,在起飛、軌道飛行和再入大氣層時用作垂直安定面。

在再入大氣層並將速度降低到亞音速后,機翼轉至水平狀態,從而增加了升力。

機身、機翼和巨大垂直尾翼的後掠角度分別為78、55和60度。

米格-105安裝有科列索夫研製的RD-36-35K型渦輪噴氣發動機,軌道發動機由19台大小不一的發動機組成,以進行軌道粗定位和精確機動。

該飛機長8.5米,高3.5米,重4220公斤,翼展7.4米。

這一方案最終被取消,但空天飛機的研製工作仍在繼續進行。

在70年代初,N研製了「穿梭機」軌道飛機,也就是已經退役的穿梭機。

這一時間,蘇也開始製造自己的「穿梭機」,即「暴風雪」號穿梭機。

為研究從軌道返回時防熱問題,設計者還研製了布拉風-4無人駕駛試驗器,以宇宙系列的代號完成了4次軌道飛行。

時間則分別為1982年6月4日、1983年3月16日和12月27日及1984年12月19日。

最初兩架空天試驗機均濺落在印度洋上,其打撈工作引起了西方國家的注意。

於是,后兩架「布拉風」均着陸於克里米亞海區。暴風雪號於1988年11月15日發射升空,並完成了極其精確的自動着陸。

暴風雪號首航成功,按計劃應很快開始載人飛行,但後來,蘇的政治與經濟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航天計劃撥款急劇減少,於是,「暴風雪」號也就成了「多餘之物」。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我的金屬巨龍分身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我的金屬巨龍分身
上一章下一章

第-0.7章 暴風雪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