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頭娃 三十六

鐵頭娃 三十六

戰勝嚴重困難,堅持華北敵後抗戰

1941~1942年是華北敵後抗戰嚴重困難時期。日本侵略者為鞏固其華北的佔領區,使之成為進行太平洋戰爭的後方基地,對八路軍和華北敵後各抗日根據地採取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相結合的「總力戰」,先後發動了五次「治安強化運動」,並採取「分進合擊」「鐵壁合圍」「反覆清剿」「輾轉抉剔」等手段進行連續的、殘酷的和大規模的「掃蕩」,同時實行「蠶食」和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企圖摧毀八路軍的生存條件。在這兩年中,日偽軍對華北各抗日根據地進行1000人至1萬人的「掃蕩」120餘次,1萬~7萬餘人的大「掃蕩」達24次。與此同時,國民黨頑固派不斷製造軍事摩擦,華北地區又遇到嚴重的自然災害,因而使八路軍和華北敵後各抗日根據地處於嚴重困難的境地。根據地面積縮小了1/6,人口減少了1/3,部隊由40萬餘人減少到30餘萬人。1942年5月25日,八路軍前方總部參謀長左權在指揮反「掃蕩」作戰中,于山西省遼縣(今左權縣)十字嶺犧牲。8月,中共中央軍委任命滕代遠為八路軍前方總部參謀長,以後又任命楊立三為前方總部副參謀長、張際春為八路軍野戰政治部副主任。

在艱苦的鬥爭中,華北各抗日根據地軍民,堅決執行中共中央關於長期堅持游擊戰爭,準備將來反攻的總方針和關於加強對敵鬥爭、精兵簡政、統一領導、擁政愛民、發展生產等「十大政策」,普遍加強了軍隊和根據地的建設,特別是實行精兵簡政,大力精簡機關,充實基層和戰鬥連隊,撤銷各縱隊指揮機構,將大部分主力旅與二級軍區或軍分區合併,實行主力軍地方化、地方武裝群眾化,構成主力軍、地方軍與民兵游擊隊三結合的武裝力量體制,以適應敵後艱苦鬥爭環境和開展廣泛的、群眾性的游擊戰爭的需要。1942年6月,正式成立陝甘寧晉綏聯防軍;8月,山東縱隊改為山東軍區;9月,晉西北軍區改稱晉綏軍區。在對敵鬥爭中,各部隊採取地雷戰、地道戰、交通破襲戰等多種鬥爭形式和戰術手段,打擊「掃蕩」「蠶食」和推行「治安強化運動」的日偽軍;同時實行「敵進我進」的作戰方針,深入敵後,開展軍事、政治攻勢,從而扭轉了被動局面。八路軍自1940年開始,掀起了大生產運動,克服了嚴重的財經困難。自1942年起,八路軍結合部隊實際,進行了以反對軍事領域中的教條主義、經驗主義以及宗派主義和黨八股為主要內容的分期分批的整風。此外,八路軍還協助地方黨和政府宣傳與貫徹「減租減息」政策和加強「三三制」民主政權建設。由於八路軍堅決執行中共中央發布的「十大政策」,因而經過兩年多的艱苦奮鬥,戰勝了嚴重困難,積蓄了力量,為準備反攻創造了條件。

摺疊

恢復和壯大力量,開展局部反攻

1943年,日本侵略者仍以打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鞏固其佔領區為主,並且加緊對國民黨軍的誘降活動,大力擴充偽軍,以便騰出更多兵力用於太平洋戰場。在日軍誘降下,許多國民黨頑固派軍隊以「曲線救國」為幌子,投降日軍,進攻八路軍和敵後抗日根據地,並準備進攻陝甘寧邊區,發動第三次反共高潮。在此形勢下,八路軍繼續貫徹執行中共中央的「十大政策」,進一步實行「敵進我進」的方針,或組織大批武裝工作隊和小部隊深入敵占區,開展政治攻勢和軍事鬥爭,或以主力部隊採取「敵人打到我這邊來,我就打到敵人那邊去」的「翻邊戰術」,給日偽軍以更有力的打擊,不斷挫敗日偽軍的「蠶食」「掃蕩」,制止了國民黨頑固派發動的第三次反共高潮,扭轉了根據地退縮局面,恢復、壯大了部隊和抗日根據地。秋季,八路軍開始局部反攻作戰,鞏固和擴大根據地。

1944年,八路軍在華北敵後戰場進一步展開局部反攻。經過春、夏、秋、冬季4次大規模攻勢作戰,共殲滅日偽軍20餘萬人,收復縣城16座和大片國土。八路軍在內線開展攻勢作戰的同時,以一部兵力轉入外線作戰,向河南和湘粵贛邊進軍,開闢中原和華南的反攻基地。至1945年4月,進軍河南的部隊,擴大了豫東抗日根據地,開闢了豫西抗日根據地,成立了河南行政公署和軍區。1944年11月,第120師第359旅主力組成的南下支隊由延安出發挺進湘粵邊,至1945年6月,在開闢湘鄂贛邊抗日根據地後繼續南下,8月到達湘粵邊地區。由於日本投降和遭到國民黨軍的圍攻,南下支隊北返到鄂豫皖邊區與新四軍第5師會合。

八路軍在1944年局部反攻中,部隊迅速發展到47萬餘人。為適應部隊發展和準備全面反攻的需要,八路軍從10月起,首先以反對軍閥主義、改善官兵關係為中心,展開政治整訓和尊干愛兵活動;爾後,又進行了以射擊、投彈、刺殺三大技術為主,以游擊戰和攻堅戰戰術為輔的軍事整訓。1945年,八路軍為執行毛澤東提出的「擴大解放區,縮小淪陷區」的戰略任務,向日偽軍發起更加猛烈的春、夏季攻勢,共殲滅日偽軍10萬餘人,收復縣城50餘座。

摺疊

舉行全面反攻,收復華北、東北失地

1945年7月,中、美、英三國發表通令日本帝國主義無條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9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發表《對日寇的最後一戰》的聲明,號召中國一切抗日武裝力量舉行全國規模的反攻。10日,朱德以中國解放區抗日軍總司令的名義命令各解放區武裝部隊向被包圍城市和交通線上的日偽軍發出通牒,限期投降,如拒絕投降,即予以殲滅。抗日戰爭進入全面反攻階段。八路軍向被包圍的敵佔大城市和交通要道進軍。為統一太行、太岳、冀南和冀魯豫邊等地區的軍事指揮,以適應反攻形勢需要,20日成立了晉冀魯豫軍區(劉伯承任司令員,鄧小平任政治委員)。與此同時,晉綏、晉察冀、山東和晉冀魯豫等軍區相繼編成野戰縱隊和師、旅。9月2日,日本政府簽字投降。但被八路軍包圍的日偽軍仍拒絕投降,八路軍繼續進行反攻作戰,殲滅拒降之日偽軍。至10月,八路軍在全面反攻中共殲滅日偽軍20餘萬人,收復縣城200餘座和華北大片國土,並以主力一部進軍東北,收復東北國土。

在歷時八年的全國抗日戰爭中,八路軍對日偽軍共作戰近10萬次,殲滅日偽軍125萬餘人,收復華北、東北大片國土,在華北建立了晉察冀、晉綏、晉冀魯豫和山東四大解放區,面積約63萬餘平方千米,人口7000餘萬,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作出了偉大貢獻。八路軍也付出了巨大犧牲,先後共傷亡損失34萬餘人。在艱苦卓絕的持久抗戰中,八路軍不但戰勝了敵人,而且發展壯大了自己,至抗戰勝利時,已有晉察冀、晉綏、晉冀魯豫、山東四大軍區,下轄16個二級軍區、69個軍分區,野戰部隊40多個師旅,總兵力達102萬餘人,成為全國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主要組成力量。

八路軍第115師即八路軍第一一五師。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三個主力師之一。1937年8月25日,由紅軍第一方面軍和第七十四師等部編成,林彪任師長,聶榮臻任副師長(10月改任師政治委員),轄第三四三、第三四四旅和獨立團,共1.5萬餘人。8月下旬開赴山西。9月25日,首戰平型關告捷,殲滅日軍1000餘人,取得全國抗戰開始以來中國軍隊主動尋殲日軍的第一個大勝利。隨後,第一一五師主力由晉東北南下,聶榮臻率領師獨立團等部留守五台山,創建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第三四四旅挺進晉東南后,歸第一二九師指揮。第一一五師師部率第三四三旅進至晉西南同日軍作戰。1938年3月,林彪負傷后,陳光任代理師長。1938年6月至1939年初,第一一五師主力先後分多批挺進山東后,與山東縱隊共同打擊日偽軍,開闢山東抗日根據地。1940-1941年,第一一五師擴編7個教導旅和魯西、湖西、冀魯邊、魯南4個軍區。1941年8月19日,中共中央書記處決定山東縱隊(1942年8月改為「山東軍區「)歸第一一五師指揮。1943年3月,根據中共中央決定,第一一五師和山東軍區合併為新的山東軍區(保留「第一一五師「番號),羅榮桓任山東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第一一五師政治委員兼代師長,對山東軍區部隊實行一元化領導。所屬部隊整編為13個主力團。在八年全國抗日戰爭中,第一一五師和山東軍區部隊共殲滅日偽軍35萬人,自身發展到27萬餘人。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國色芬芳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國色芬芳
上一章下一章

鐵頭娃 三十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