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水一戰

背水一戰

背水一戰

背水一戰,又稱井陘之戰,發生於漢高祖三年(前204年),漢軍和趙軍在井陘交戰,漢軍大將韓信利用趙軍主帥陳餘輕敵之心,擺下兵家大忌的背水陣,鼓吹本軍將士奮勇作戰以求死裏逃生,並另調兩千輕騎趁隙奪取趙軍軍營並在軍營內插滿漢旗。趙軍想回營稍作歇息之餘驚見本營插滿漢軍旗幟,以為漢軍已經全部俘獲趙國的國王和將領們,大勢已去,於是軍隊大亂,紛紛落慌潛逃一鬨而散。

出處

《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趙軍望見而大笑。」

秦朝滅亡后,項羽和劉邦又展開了一場戰爭,這就是歷史上的楚漢相爭。

劉邦手下有一員大將,名叫韓信。韓信本來是淮陰人,項梁起兵以後,路過淮陰,韓信去投奔他,在楚營里當個小兵。項梁死後,韓信又跟了項羽,項羽見他比一般兵士強,就讓他做個小軍官。

韓信有好幾次向項羽獻計策,項羽都沒有採用。韓信感到十分失望。等到漢王劉邦到南鄭去的時候,韓信就投奔了漢王,被劉邦拜為大將。為了打敗項羽,奪取天下,他向漢王詳詳細細分析了楚(項羽)漢雙方的條件,認為漢王發兵東征,一定能戰勝項羽。漢王越聽越高興,只後悔沒早點發現這個人才。打那以後,韓信就指揮將士,操練兵馬,東征項羽的條件漸漸成熟了。

公元前205年,韓信偷襲魏王豹,滅掉魏國。10月,劉邦又派他與張耳率幾萬軍隊向東繼續挺進,攻擊趙國。韓信的部隊要通過一道極狹的山口,叫井陘口。趙王趙歇和趙軍統帥陳余立刻在井陘口聚集20萬重兵,嚴密防守。

趙王手下的謀士李左車對大將陳余說:「韓信這次出兵,一路上打了很多勝仗,可謂是一路威風,現在他又乘勝遠征,企圖攻下趙國,其勢銳不可擋。不過,他們運送糧食需經過千里之遙,長途跋涉。現在我們井陘山路狹窄,車馬不能並進,漢軍的糧草隊必定落在後面。這樣你暫時給我3萬人,從小道出擊,攔截他們的武器糧草,斷絕他們的供給,漢軍不戰死也會餓得半死。你在這裏堅守要塞,不與他們交戰,他們前不能戰,后不能退,用不了幾天我們就可活捉韓信。」但大將陳余不聽,仗着兵力優勢,堅持要與漢軍正面作戰。

韓信了解到這一情況,非常高興。他命令部隊在離井陘三十里的地方安營,到了半夜,讓將士們吃些點心,告訴他們打了勝仗再吃飽飯。隨後,他派出兩千輕騎從小路隱蔽前進,要他們在趙軍離開營地后迅速沖入趙軍營地,換上漢軍旗號;然後韓信又派出1萬人沿着河岸背水擺開陣勢。背水歷來是兵家絕地,一旦背水,非死不可。陳余得知消息,大笑韓信不懂兵法,不留退路,自取滅亡。

到了天明,韓信率軍發動進攻,雙方展開激戰。不一會,韓信、張耳假裝敗退,向河岸陣地靠攏。陳余則指揮趙軍拚命追擊。這時,韓信命令主力部隊出擊,背水結陣的士兵因為沒有退路,也回身猛撲敵軍。這時韓信埋伏的2000輕騎兵,見趙軍傾巢出擊,立即飛平治入趙營,拔掉趙國的全部軍旗,換上漢軍的紅旗。

趙軍無法取勝,正要回營,忽然營中已插遍了漢軍旗幟,於是四散奔逃。這時漢軍兩面夾擊,趙軍大敗。士兵們殺死了陳余,抓獲了趙王在慶祝勝利的時候,將領們問韓信:「兵法上說,列陣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臨水澤,現在您讓我們背靠水排陣,還說打敗趙軍再飽飽地吃一頓,我們當時不相信,然而竟然取勝了,這是一種什麼策略呢?」

韓信笑着說:「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們沒有注意到罷了。兵法上不是說『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嗎?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麼能讓他們拚命呢!」

這就是成語「背水一戰」的來歷,這個成語多用于軍事行動,也可用於比喻有「決戰」性質的行動,表示在沒有退路的情況下與敵人決一死戰。

文獻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

韓信簡介

韓信(公元前231~公元前196),漢初軍事家,淮陰(今屬江蘇)人,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傑出的軍事家,與蕭何、張良並列為漢初三傑。自幼熟讀兵書,懷安邦定國之抱負。因家境貧寒,常食不果腹。曾受鄉間流氓欺凌而受胯下之辱。陳勝、吳廣起義后,韓信開始的時候投奔項梁,後來又跟隨楚霸王項羽,但不受項羽重用。最後,韓信投奔漢王劉邦。開始,劉邦看不起貌不驚人,曾受跨下之辱的韓信,經丞相蕭何力薦,才拜韓信為大將。韓信熟諳兵法,戰功卓著,為漢王朝的創建做出了重要貢獻。其用兵之道,為後世兵家所推崇。公元前196年,呂后以謀反罪名殺死了韓信。韓信臨斬時說:「我後悔沒有採納蒯通的計謀,以致被婦女小子所欺騙,難道不是天意嗎?隨後呂後下令誅殺了韓信三族。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三國:我,廖化,最強先鋒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三國:我,廖化,最強先鋒
上一章下一章

背水一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