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3章 登基

第483章 登基

朝廷對地方藩王有着諸多限制,輕易不得出封地,更別說進京師了,自英宗之後,再無藩王能夠進京,益王如今允許所有的親衛郡王進京,對各地的藩王來說,簡直就是一大盛事,所有的王爺都預感到,益王不僅是要推行海外分封,對宗藩的管理也將有重大的變化,因此,但凡能夠出行的,全部都匆匆趕往京師。

各省大員自然也不敢怠慢,紛紛起程趕赴京師,大量的士子也在同一時間湧向京師,益王登基,恩科也就不遠了,遲去不如早去,誰不想親眼見證益王登基的盛況?

京師,武英殿東配殿——凝道殿,胡萬里一身常服,在殿內閑適的緩步踱著,隨意的說道:「新天子御極,一般是大赦天下,普免天下錢糧,本王入主京師之時,已然免了天下一年的錢糧,此番登基,就不再免了......。」

聽的這話,翟鑾忙躬身道:「殿下御極登基,普天同慶,不免錢糧,似乎.......。」

「免錢糧,普通百姓也沒多大受益,受益的是地主。」胡萬里瞥了他一眼,兀自緩緩的踱著道:「本王在檄文中要廢除兵籍、匠籍,登基之時,昭告天下,兵籍、匠籍一律歸入民籍,同時,正式宣佈廢除人頭稅(丁稅),有此兩條,足以天下同慶。」

聽的這話,殿中登時一片安靜,廢除兵籍、匠籍,牽扯到大明的兵制和徭役,廢除人頭稅,則減少了朝廷的收入,但益王說的很清楚,這是他靖難之時發佈的檄文中承諾的。誰敢開口反對?

默然半晌,翟鑾才道:「殿下,此事牽扯頗廣,能否暫緩一些時日?」

「緩?仲鳴準備緩到何時?」胡萬里停下腳步看了他一眼,道:「眼下就是大好機會!韃靼舉族歸附,西北九邊皆成內省。裁撤邊軍,廢除兵籍正當時!就從九邊入手,逐步推行,匠籍的廢除,影響不是很大,工匠仍然要以手工業為生,朝廷同樣可以徵稅,用稅銀再來徵招工匠,朝廷沒多大的損失。反而還能促進手工業的發展,這是大好事,算賬不能只看當前!

至於人頭稅,這是最不公平的賦稅,不僅拉大了貧富差距,加劇了社會矛盾,也不利於人口的發展,更不利於人口的流動。如今朝廷四處開拓疆土,要鼓勵百姓自由流動。這有利於減輕土地兼并的危機,利於地方穩定,也減輕了朝廷的負擔,朝廷不用花費大氣力去遷移人口。

因此,人頭稅必須堅決廢除!至於廢除人頭稅帶來的損失,堤外損失堤內補。不要急於一時。」

聽他考慮的如此長遠,而且語氣如此堅定,沒有絲毫斡旋的餘地,殿中一眾人等誰還敢反對,都連忙躬身道:「微臣等遵旨。」

胡萬里微微點了點頭。順着思路說道:「這幾條受益的是百姓,本王登基,天下士子也應該受益,如今士子人數暴增,但通過科舉入仕的卻只有極少數,百萬士子棄之不用,實在暴殄天物!我意規定所有衙門胥吏包括衙役在內,都必須任用童生以及童生以上功名的讀書人,並且允許吏員逐及遷升,以後各級衙門的吏員衙役只能從退役兵丁和讀書人中徵召,你們以為如何?」

聽的這話,夏邦謨連忙躬身道:「胥役和衙役乃是賤業,還請殿下慎思,此舉怕是有損讀書人名節。」

胥役和衙役也是公務員,別那豆包不當糧,胡萬里不以為意的道:「都由讀書人充任,衙役也就不是賤業了,此事先在順天府推行,讀書人有操守,知禮儀,有學識,更適合充任衙門吏員,讀書不就是講究學以致用?再說,以後衙門的吏員俸祿都由朝廷發放,這是很體面的工作,不會有損讀書人的名節。」

聽的這話,一眾官員都是暗暗心驚,益王這是要大刀闊斧的革新!略微沉吟,翟鑾才道:「殿下,此事是否先在京師放出風聲,試試京師士子的反應?」

「行,你們先將衙門各級胥吏衙役的俸祿訂立出來,然後放出風聲。」胡萬里頜首道:「再有,各部院寺監以及各級衙門疲沓成風,此風不可長,以前雖有考核,但間隔時間太長,必須形成月有考、歲有稽,事可責成的考核機制,考核結果與官員的升遷明確掛鈎。

而且必須實行層層督察制度,以內閣控制六科,六科監察部院寺監,六部督察各地方官,層層監督,以此預防吏治**,督促政令的有效執行。你們儘快的擬定一個考成方案出來,否則再好的政令,得不到有效執行,也是枉然。」

這是要擴大內閣的權利?翟鑾、夏邦謨都是一喜,連忙躬身道:「微臣遵旨。」

暮春三月,京師氣候最為宜人,正是文人士子,官宦富戶攜眷踏青的好季節,不過,外地來的王爺、官員和士子們卻是沒這份雅興,士子們要備考,官員們要藉著這難得的機會積攢人脈,各地趕來的親王郡王更沒有那份閒情逸緻,一眾素未謀面的叔伯兄弟們整日裏忙敘親誼,討論益王御極將給一眾宗藩帶來什麼樣的變化,會同館附近的茶樓酒樓天天都是爆滿。

其實也不止會同館附近的茶樓酒樓生意好,臨近四月,整個京師都已是人滿為患,所有大小客棧都是客滿,大小茶樓酒樓都是爆滿,生意相當火爆,朝廷要進行革新,衙門所有的胥吏衙役全部都由朝廷發放俸祿,並且允許遷升為官員,準備統統由童生以上的讀書人充任,準備在順天府試行的消息一散播出來,立刻就引起了激烈的爭論。

吏就不說了,雖然沒有品級,但畢竟是官身,但胥役就不一樣了,胥役不僅沒有官身,而且往往被歸屬於賤民。衙役就更不用說了,大多都是臨時聘請的,潑皮混混都有,素來被正經人家輕視,如今全部由讀書人充任,這讓素來清高的讀書人情何以堪?

當然也並不是所有的讀書人都不領情。一眾童生和秀才,特別是屢戰屢敗的童生秀才卻是拍手叫好,讀書人清苦,科舉又分外艱難,能多一條入仕的途徑,有一份穩定的收入,而且是還是朝廷發放俸祿,這有什麼不好?

名聲?當各個衙門的胥吏衙役全部都是讀書人充任,誰還敢說胥役衙役是賤業?有朝廷發放俸祿的賤業嗎?

滿城的官員士子為此喋喋不休的爭論了數日。轉眼便到了四月五日,嘉靖帶着百官返回了京師,問知嚴嵩沒有隨行,而是取道廣州,胡萬里安心的率著京師一眾藩王勛貴官員趕到郊外恭迎,其中還夾雜着不少的士紳,場面之大,遠遠超過往日百官郊迎的場面。可謂是盛況空前。

見到如此景象,有些忐忑的嘉靖終於是徹底放下心來。淡淡的瞥了一眼跪在最前面的益王,他便緩緩的轉過頭,看向道路兩旁站的跟兩條墨線似的精神飽滿軍姿筆挺的護衛隊兵丁,心中說不出的失落,進城之後,他也沒進宮。而是徑直入住西苑。

黃昏,胡萬里一身便服一路踱到西苑,聽聞益王在外覲見,嘉靖並不驚訝,略微沉吟。便頜首道:「讓他進來。」

胡萬里進的房間,見嘉靖端坐不動,不由微微一笑,拱手一揖,道:「見過皇兄。」

嘉靖仔細的打量了他一番,暗贊他保養的好,四十三四的人,看起來居然只有三十六七,當即便伸手示意他落座,這才開口道:「朕如約而來,還望益王信守諾言。」

「皇兄放心。」胡萬里收回視線,隨意的落座,這才含笑道:「皇兄既願禪位,又願遠走海外,我豈能有負皇兄?」

略微沉吟,嘉靖才道:「你就不擔憂朕從海外捲土重來?」

「這是朱家天下。」胡萬里斂了笑容,沉聲道:「不僅是皇兄,一眾宗藩,誰若有能力從海外殺回京師,我必效仿皇兄,禪位讓賢,這裏我要感謝皇兄,為大明開了禪位的先例!皇兄是大明第一個禪位的天子,但絕不會是最後一個。

說句不孝的話,文皇帝以下,逐步剝奪宗藩權勢,殊為不智,強幹弱枝,一旦遭遇昏庸之主,只能是枝幹俱弱,有覆國之憂!因此,我才推出海外分封,以期枝幹俱強,海外藩王若能篡位,必是一代雄主,對大明而言,非是壞事,而是一大幸事。

當然,海外分封的意義不僅於此,皇兄也是出身藩王,應該很清楚,據宗人府統計,大明如今親王三十,郡王二百一十五人,鎮國將軍至中尉二千七百餘人,一年祿米開支總計八百餘萬石,朝廷一歲之田賦不過二千多萬石,足足佔據了三成!

這並不是最令人擔憂的,洪武年間,宗藩不到六十人,永樂年間也才一百二十餘人,現在有多少?已經過萬人了,這才多少年,翻了多少番?不說再過百年,再過五十年,是何光景?皇兄可想過?宗室俸米總不能老是折扣下去吧?」

聽的這話,嘉靖一陣無語,這又不是他的錯!不過,他馬上就反應過來了,海外分封意義如此重大,他又是第一個分封海外的,乃宗藩表率,益王絕對不會讓他有什麼意外,益王這是在安他的心。

靜下心來,他不由的暗自嘆服,這益王確實比他敢想敢為,算盤也打的精,這海外分封的好處益王只說了一半,都分封海外,朝廷就不需要再供給宗藩祿米了,各地藩王的王莊也都可以納賦稅了,這一進一出,一年足以給朝廷節約五百萬兩銀子,真真是好算計!

四月八日一早,奉天殿前面寬闊的廣場上整齊的肅立了近千名文武大臣,僅僅是親王郡王就有二百餘人,一排排七章或是五章的袞冕,給人以極大的震撼,所有官員還是頭一次看到如此多的親王和郡王聚集在一起,一個個都暗自詫異,還真不知道大明居然有如此多的親望郡王,難怪益王要鼓勵海外分封。

俺答汗心裏卻是一陣膩味,這麼多的王爺?大明的親王郡王也他娘的太不值錢了,不行,這次的得跟益王多要幾個郡王,否則虧的慌!

巳時二刻,午門鐘鼓齊鳴,嘉靖緩步登上奉天殿寶座,身着明黃色皇帝冕服的胡萬裏帶頭跪下,五拜三叩,大禮跪拜,三呼萬歲!

嘉靖掃了一眼龐大的陣容,心裏暗自腹誹,不就是一個禪位,一個登基,有必要如此大的陣容?他登時有種如坐針氈的感覺,一刻也不想多呆,當即便吩咐道:「念。」

黃錦連忙展開手上的聖旨,高聲道:「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朕御極天下二十餘載,敬天法祖,鼎故革新,宵旰焦勞,兢兢業業,竭慮殫心,勵精政治,不憚辛勤,勤求治理,撫育烝黎......。

然二十一年來,天災**接連不斷,天象亦異象連連.......朕實是心灰意冷,欲一心向道,悠遊歲月,為大明祈求福祀,天下不可一日無君,今監國益王,秉性仁慈,遠見卓識,諳習政事,魄力過人,著繼朕登極,即皇帝位。」

聽的黃錦念完,嘉靖緩緩起身,從身旁太監手中接過皇帝大寶,緩緩走下寶座,胡萬里連忙跪下,雙手向上托起,嘉靖將皇帝大寶緩緩的交到他手裏,一言不發的轉身離開。

胡萬里捧著大印,緩步登上殿中寶座,轉身落座,午門登時鐘鼓齊鳴,一眾藩王勛臣文武大臣連忙跪下,五拜三叩,高呼道:「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

聽着如山崩一般的萬歲聲,胡萬里感覺自己跟做夢一樣,從嘉靖八年道二十二年,不過短短十五年間,他居然從一名進士搖身一變成了大明的天子!

薛良輔、劉思武、李健、伍子順幾人都激動的微微有些顫抖,雖然胡萬里登基已經是鐵板釘釘的事情,但真看到胡萬里登基御極,幾人仍是禁不住萬分激動!胡萬里創造了一個奇迹,他們都是這個奇迹的參與者!

從今日起,東興港的少爺在他們的心目中徹底死了,取而代之的是大明的乾武帝!

從這今日起,大明將告別嘉靖時代,迎來一個嶄新的乾武時代!這必然是一個波瀾壯闊,無比輝煌的大時代!(未完待續。。)

ps:千里搭長棚,無不散的宴席。謝謝一直在默默支持我的書友們!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迷茫大明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迷茫大明
上一章下一章

第483章 登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