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8章 忠臣良將

第508章 忠臣良將

第508章忠臣良將

「薛……薛逆這就來了?」

李亨聞訊下意識地退了一步,努力控制住他打着哆嗦的嘴唇,道:「那退守靈武?」

李俶不明白為何阿爺會這般害怕,在逆賊面前失了大唐皇室的氣度。且眼下還未敗光實力,還有可做決擇的餘地。

「陛下忘了?僕固懷恩已叛逃朔方,兒臣以為,去靈武不妥當。」

「那如何是好?!」

李亨聲音都變得尖利起來,他也意識到自己太過慌亂了,試圖顯得鎮靜一些,道:「郭子儀……對,郭子儀快要回來了,守住涇州城,待郭子儀一到,自可擊退薛逆。」

李俶有些奇怪地看了李亨一眼,恭謹答道:「陛下,萬一郭子儀不奉詔,我們反而被動了。」

「不會的!」

這次尖聲反駁的竟是李輔國,他感受出了李亨的慌亂,出面解圍,道:「郭子儀忠勤體國,一定已在勤王的路上,只需再堅守數日,涇州城堅糧足,何懼叛逆?」

李俶眼見這個宦官敢反駁自己,心頭惱怒。此事換作是李倓,當場就要教訓對方,但李俶能忍,暫時並不發作,只是順着李亨的意,答應堅守城池。同時派人再去催促郭子儀。

他們已是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郭子儀身上,只等郭子儀前來了……

~~

上黨郡。

「地極高,與天為黨,故曰上黨」,此地位於河東、河北、河南的交界,居太行山以南,山勢之巔。太行八徑之一的滏口陘便位於此,因地勢險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所謂「得上黨可望得中原」。

安祿山叛亂之初,李隆基便調原北庭都護、右金吾大將軍程昂到上黨郡,一是扼守要地,二是隨時可以出兵河南河北。

可惜的是,直到李隆基南逃,程昂都沒能找到機會出兵平叛。

他當然想要建功立業,而不是像一把未出鞘的利劍一樣只能起到震懾作用。

後來,李琮派遣了一個名叫張光晟的將領來宣旨。不知怎麼地,程昂第一眼就看張光晟不順眼,心想朝廷怎麼能派這麼一個醜八怪來,豈不有損朝廷的臉面?接着他又想到,慶王自己也是個滿臉疤痕的醜八怪。

沒想到的是,交談沒多久,張光晟竟是道:「你到現在還是以貌取人,內心裏真是個娘們。」

程昂頓時驚訝萬分,先是沒反應過來,之後站起身指著張光晟道:「你……你你是高仙芝?」

張光晟笑了,臉上的傷痕愈顯猙獰。可眼裏卻透出欣慰之意。

兩人在安西時相處得不好,可以說是很差。但經歷了那麼多變故再相見,物是人非,更多感受到的反而是唏噓。

「你連安祿山都打不過,成了這番模樣。」程昂奚落了幾句,也就是盡釋前嫌了。

張光晟自嘲道:「便當我是輸給安祿山吧,你呢?就打算像個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娘們一樣,守在上黨?怕輸?」

「放你娘的屁。」程昂罵道:「我請命了數次,可朝廷那麼多變故,只讓我勤王,沒讓我平寇。」

「那現在機會來了。殿下登基,誓掃胡逆,接旨吧!」

程昂沒動。

他不瞎不聾,知道關中發生的大事。兩個皇子各自登基,聰明人就該再觀望觀望,不能太快下注。

「怎麼?怕要出戰?」張光晟道:「我說的沒錯,你內心裏就是個……」

「接旨就接旨!」程昂拍案而起,罵咧咧道:「在西域隨時掉腦袋的兵都當得,我怕什麼?」

他把那一臉濃密又剛硬的大鬍子朝着張光晟,像是刻意炫耀一般。如今,他長得可比高仙芝還要俊。

領了旨意,程昂寫了奉李琮為帝的奏摺交給張光晟,當即便點兵出太行徑。

不愧是西域名將,他一出手,安慶緒就在洛陽坐不住了,在王思禮、李晟、張巡等大將的夾擊下奔過黃河。程昂得訊阻擊,打得安慶緒潰不成軍,僅以百餘人奔逃相州。

正當他準備一鼓作氣殲滅安慶緒之際,卻接二連三地收到了李隆基、李亨的旨意,讓他不要再「附逆」,且江淮糧草斷絕,長安面臨討伐而無暇東顧。

等到李光弼親至河東主持平叛,其實已錯過了最佳的平叛時機,只能鎮住河南、抑制住安慶緒再次聚眾作亂。

再往後,郭子儀亦兵進上黨,各方勢力便在太行山兩側對峙起來。

這些時日,程昂在郭子儀、李光弼之間奔走遊說,還是起到了安定大局的作用的。依他之意,不管是慶王還是忠王繼位,大家先一起把安慶緒除掉。

話很對,但行軍、強攻相州城必然得徵召農夫運送大量的輜重糧草過太行山、渡黃河,此事無法解決。李光弼希望江淮能運糧過黃河,郭子儀說太上皇與聖人不許江淮運糧資敵,他也沒有這個權力。

再加上李光弼母親被郭子儀請走,可想而之,其面對的壓力。

交涉許久,諸將好不容易達成妥協,先解決叛亂,不干涉皇室紛爭。於是,郭子儀不攻長安、李光弼也不以糧草支援長安,兵圍相州城。

可在這過程中安慶緒也沒閑着,他遣使到范陽告訴史思明,若是史思明願意來支援他,他願意把大燕的皇位傳給史思明。

唐軍顯然沒想到安慶緒有這樣的奇思妙想,可它確實是有效的。

自從史思明退守范陽以來,得到了叛軍運回范陽的錢糧,招募了大量的邊境驍勇,兵強馬壯。又得了李亨冊封的歸義王,身兼范陽、平盧節度使,壯志昂揚。得到安應緒的許諾當即就動了心,揮師南下。

對抗史思明與兵圍相州城不太一樣,需要更多彼此之間的配合。程昂、李光弼還在發愁該如何與郭子儀達成互相信任之際,郭子儀得到了李亨召他勤王的詔書。

而長安方面給李光弼、程昂的旨意,依舊是平叛,儘可能地把叛亂造成的影響控制住。

為此,程昂親自趕赴李光弼營中,與之商議。

「依我所見,讓郭公退兵,並非壞事。」

兩人走在洹水之畔,程昂說道:「邀他共抗安、史,難免會與我等兵戎相見,使他忠義不能兩全。倒不如趁他理虧,讓他放回令堂,使李公忠孝兩全。」

李光弼道:「史思明勢大,我等糧草、兵力皆不如,恐非敵手啊。」

「李公當年數次擊敗史思明,如今反倒怕了?」程昂拍胸道:「若李公沒信心,有程某人!」

事實上,李光弼更擔心的是郭子儀回援之後,對關中局勢的影響。可他轉念一想,誰當皇帝真的重要嗎?

比起擔心郭子儀輔佐李亨平定長安,儘早恢復河北安定更為重要。

「那就,各自奉詔吧。」

幾個大將各有各的堅持與無奈,他們都希望能做到上不負君王、下不負黎民,其中的平衡卻難以把握,各自領了旨意,在初秋季節結束了這場對峙。

郭子儀匆匆而去,臨別之際,遣人送還李光弼的老母親,以及數十車的財物與糧草,那是他的私產,資助李光弼平叛的。郭子儀旁的都好,唯有些驕奢好享受,能拿出這份錢財其實不容易。

李光弼親自到壺關迎了母親,老夫人精神矍鑠、面色紅潤,感慨道:「放心吧,郭公不曾虧待老身,國事艱難,唯多體諒。」

雖擔心郭子儀這一去會狠狠地擊敗雍王。李光弼、程昂已把心思放在了禦敵之事上。

七月底,史思明盡發范陽十三萬大軍至。

一時之間河北大地再次塵煙滾滾,叛軍聲勢浩大,唐軍不敢匹敵,唯有暫退堅守,等待朝廷支援,程昂退回上黨、李光弼則退回懷州。

史思明到了之後,卻並不進入相州與安慶緒合兵,而是趁機攻克魏州。兩天後,在魏州設壇祭天,自稱「大聖周王」。

他派李歸仁率一萬兵馬駐於滏陽,與相州遙為聲援,同時也是封鎖安慶緒,因史思明此來,沖的本就是大燕的皇位。

救援相州遠不需要十三萬大軍,史思明一心進取,實則是要順勢攻下長安,開拓一個新的王朝。

攻長安還是那兩條路,一取北都太原,二取東都洛陽。河東地勢更高,俯瞰關中,進可取、退可守,史思明遂遣蔡希德率一萬騎攻上黨。

程昂是個猛將,見敵來犯,每日率兵前往突襲。他麾下有不少西域驍騎,跨大宛良駒,來去如飛。蔡希德難以應對,只好退兵兩里,苦思取勝之法。

「啖狗腸,程昂未免太過兇猛。」

「將軍何必憂慮?我看那程昂,不過莽夫。」

蔡希德心道,那般兇猛能打的莽夫足可以力破巧,又如何能應對?他轉頭看去,見說話的是麾下將領安太清,遂問道:「伱有何良策。」

「程昂所恃者,其西域良馬,來去如風。我軍凡有懈怠,他便偷襲。我軍但要追擊,他便退還,末將有一計……」

安太清附耳小聲說罷,蔡希德驚疑道:「可行嗎?」

「將軍一試便知。」

次日,蔡希德遂以輕騎至城下向程昂叫陣,程昂遂率百騎殺出,猛然衝鋒。

雖早有準備,蔡希德陡然見唐軍騎兵殺至,還是大驚失措,撥馬便走。

「叛逆拿命來!」

程昂大呼,於馬背上連射兩箭,皆中叛軍士卒,叛軍遂亂。

蔡希德原是誘敵之計,沒想到低估了程昂,心中暗叫不好。連奔了數里,幾乎被程昂活捉之際,終於,前方安太清引著援兵到了。

「圍殺他們!」

安太清原是想着把程昂引得更遠些,見差點折了蔡希德,也是驚得滿頭大汗,連忙驅使騎兵上去。

程昂眼見中計,勒馬便走,竟是率部連殺十數人硬生生在圍追堵截中撕破一道口子,殺出重圍。

見此情形,蔡希德不由感慨難以取勝,安太清卻是讓繼續追着。

叛軍追到漳水邊,只見程昂已經在過橋了。

「收兵吧。」

「不急,將軍且看。」

蔡希德目光看去,遠遠看到程昂策著高頭大馬踏上木橋,忽然,嘩啦啦巨響中,連人帶馬墜了下去。

「哈哈。」安太清大笑道:「我已悄悄命人斷了橋,請將軍速擒程昂!」

……

「嘭!」

碗大的馬蹄踏在木橋上,之後是轟然大響。程昂帶着沉重的盔甲摔在了溪澗當中,感到腰腹劇痛,想要起身卻完全無力。

他的戰馬也摔斷了腿,因為痛苦發出哀鳴。

「將軍!」岸上的士卒們驚呼不已,試圖下到山澗里相救。

可叛軍的馬蹄聲已然噠噠作響,由遠及近。

「走!」

程昂大喊道:「你們回去,告訴諸將,好好守城。主帥可丟,城池不可丟,大唐社稷不可丟!」

「我等來救將軍……」

「滾!」程昂怒喝道:「我的軍令你等也敢不聽嗎?!」

岸上士卒紛紛泣淚,不得已,只好重新上馬,往上游奔去,尋找別的橋回城。

程昂不忍聽戰馬的悲嘶,奮力用手臂拖動着自己沉重的身子,湊到它脖子邊,拿出匕首,替它了結了痛苦。

做完這件事,他還想拔出匕首自盡,然而,重傷失血之下竟是暈了過去,眼前一片黑暗。

很快,山澗中響起了歡喜的大呼。

「程昂在此!」

「傳我命令,趁勝取上黨!」

~~

郭子儀打算從隰州渡黃河,支援李亨。

換作旁人,被這樣指使來指使去的,早便要心生不滿了。但郭子儀沒有,依舊平靜如常。他看慣了秋月春風,世事無常,從不把精力花在寄望於旁人如何,寬於待人,嚴於律己。君主是賢明也好,昏弱也罷,他都打算履行好當臣子的職責……簡單而言,他就不要求李亨如何。

如此行事風格,可稱得上是君王心目中的良臣典範了。

然而,大軍還未渡河,後方有信使追到,將一封戰報遞給了郭子儀。

「郭公,我家將軍不幸被擒了,上黨危矣,懇請將軍支援!」

郭子儀聞言,尚不及做出反應,在他身後,李亨派來的使者宦官邢延恩當即站出來,叱罵了起來。

「當我不知此為你等之奸計嗎?薛逆與胡逆早有勾結,我看,史思明此番南下,就是來為薛逆解圍的!」

上黨來的信使不敢與邢延恩爭辯,拜倒在地,哭求道:「郭公,將軍寧死也要守上黨,我等恐辜負將軍重託,唯請郭公相救。」

邢延恩道:「郭公,聖人還在涇州等着你勤王吶!」

兩邊各自勸說之際,軍中卻又有將領趕來,眼見邢延恩也在,默不吭聲,將兩封信遞在郭子儀手上。

「節帥,這是哨馬打探的情報。」

郭子儀不動聲色,直到獨自回了帳中,才拆開收到的信件。

讓他意外的是,第一封信竟是李泌所書,李泌竟是被俘虜了雖未投降,卻認為當此時節忠王不宜再負隅頑抗,退位歸還長安於大局更有利。

第二封紙上字跡流暢漂亮,正是薛白寫的。

薛白語氣很誠懇,並未太多地提及李琮與李亨的權力之爭,只是把自己對封常清的許諾又說了一遍。之後,大篇幅預測了若放任史思明南下會對大唐以及後世造成如何深遠的影響。

另外,薛白許諾,只要郭子儀願意平定史思明之亂。長安朝廷可以傳旨太原,命王縉、元結、顏季明等河東官員全力配合,為他籌措糧草。

這是不小的退讓,郭子儀看了也是動容。

看到最後,薛白說的是,大唐正因為有諸多忠臣良將,才氣數未盡,若因上位者的自私、庸弱而使叛亂繼續蔓延,豈非辜負了此前無數戰死的壯士?

寫這封信的時候,薛白還不知程昂之事,郭子儀看到此處,卻不由地想起程昂摔落斷橋后的疾呼。

「主帥可丟,城池不可丟,大唐社稷不可丟。」

~~

風吹動涇原城頭上的大旗,旗杆下的士卒緊張地盯着城外。可薛白並沒有下令強攻。

事實上,他的處境也不算太好。長安城人馬疲乏、糧草不足,敵人卻很多,西北要面對李亨,東北有史思明南下,而在南面,李隆基已佈告天下討伐他。

這仗,薛白打下去也很吃力,他只是故作淡定,意圖逼降李亨。

是日薛白拿着千里鏡望向城頭的大旗,有軍需官過來,小聲地稟道:「雍王,軍糧將盡,是否兩日發一日的糧?」

「長安還能運糧來嗎?」

「數日前便斷了,今日信使回來,稱長安也無糧了。」

薛白又招人問道:「河東有新的消息嗎?」

「回雍王,還沒有。」

看來,郭子儀沒有回復,或許是還未做決斷,或許已率輕騎不聲不響地趕來了。

薛白有六成的把握能說服郭子儀,因為他自詡所做的一切都是符合天下大利的,也相信大唐正是有郭子儀這樣的忠臣,才國運尚存。

可結果還未知,這是最讓人焦慮的。

他踱了幾步,腦中浮起一個想法,向士卒吩咐道:「遣使者往涇州城,邀李俶出城與我一見。」

軍中不少將領得知此事都十分驚訝,認為李俶不可能出城來見。

但到了次日,李俶還是來了,他策馬出城,過了弔橋,在城外兩箭之地駐馬,等待着薛白。

之後,薛白也獨自驅馬而來。

「好久不見。」

「我卻時常在腦中能見到你。」李俶道,「有人要篡我的家業,我無法忽視,不是嗎?」

「大唐從來不是你一個人的家業。」薛白道,「否則,憑什麼讓那麼多人前仆後繼地犧牲?」

李俶眼睛微眯,因這句話而感到了莫名的憤怒。

薛白反而很坦然,在他心目中,大唐從來不是屬於李氏一族,它在千年之後都還屬於這片土地上的所有人。

他做的一切都是出於這個原因,從來不是要為李氏守社廟,那又何談一個「篡」字?

怒色在李俶眼中一閃而過,他控制了情緒,道:「如今社稷多難,百姓受苦,這便是你所謂的犧牲?」

「我的犧牲是給了你們機會。」

「莫忘了,涇州城裏還有強兵猛將,你想攻破城池,絕非易事……」

薛白道:「陛下遣使招攬郭子儀,他派人到長安給了回復。」

李俶沒能掩住他一瞬間出現的驚訝之色,手不由地握緊了韁繩,道:「你詐我?」

「他奉沒奉李亨的詔,你心裏清楚。」

「安知不是你劫了他派來的信使。」李俶道:「可等他大軍一至,你還劫得住嗎?」

這是一個很聰明的人,薛白確實是詐他,此時看來是被識破了。

可薛白不慌不忙,沉吟道:「郭子儀以大局為重,願意歸順。且他與李泌看法相同,認為李亨當自罪退位。」

「假的。」李俶不信,有要掉轉馬頭離開之意。

「郭子儀提了兩個要求。」薛白道,「一是,他不願我爭儲;二是,他讓陛下封你為親王。」

李俶停下了動作,目露思索之色。

若是李亨爭位失敗,且不被廢為庶人。無非有一個兒子往後可以是嗣忠王。而如今就讓李琮封他為親王,雖無實質上的作用,卻是向天下表明他是有功的。

在西京鳳翔失守,葉護兵敗,僕固懷恩叛逃,李泌、郭子儀接連倒戈的情況下,還能有這樣的條件,並不算太差的選擇。

若李俶助李亨順利奪得帝位,往後天下都是他的。可此時巨大的壓力之下,一個有名無實的親王爵就能攪動他心中的漣漪,可謂造化弄人。

薛白微有些不情願地道:「此事,陛下是看在郭子儀的面子上才答應的,亦是彰顯他的寬容仁厚。你父子若不降只當陛下仁至義盡,我攻城便是。」

李俶臉上沒有絲毫的動容,思忖了一會,才以平淡的表情道:「我會回稟陛下。」

「放心,陛下可以先下旨赦免了你們的罪責,你們再出城投降。」

薛白知道幾句話已足以讓李亨父子之間有利益分歧,不再多言。

兩人各退了幾步,彼此回馬。

~~

李亨正在焦躁不安地來回踱步,終於等到李俶回城,連忙問道:「如何?」

他其實是反對李俶出城與薛白相見的,可李俶說可以打探薛白虛實。

此時,李俶並不說薛白的許諾,只是皺緊了眉,緩緩道:「依兒臣所見,只怕……郭子儀不會奉詔了。」

「為何?」

李俶終於緩緩抬起他低着的頭,看向李亨的眼,道:「阿爺,降了吧。」

「不!」

李亨當即大怒,一把拎起李俶的衣領,喝問道:「你知道朕與薛逆有何等深仇?!你要朕當個階下囚?!」

「父皇放心,薛逆絕不敢公報私仇。」李俶道:「如今全天下都在看着,父皇唯有為社稷蒼生着想,方可得聲望。」

李亨彷彿不認識這個兒子,瞪大了眼,搖著頭,那對活埋的恐懼再次泛起。

李俶不由紅了雙眼,跪倒在地,字字泣血道:「請父皇相信兒臣,今不降必死,唯回長安,方有一線生機!」

(本章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滿唐華彩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滿唐華彩
上一章下一章

第508章 忠臣良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