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七章 死亡鐮刀

第四百三十七章 死亡鐮刀

在床弩的火力掩護下,蒙軍一窩蜂衝下山,徑直霹靂軍的棱堡而來。這些床弩不比尋常的床弩,而是號稱大宋巔峰軍工產品的「八牛床弩」,也就是說需要八頭牛之力才能拉動絞盤,如果是人力則需要數十人。其弩箭又長又粗,就是帶着尾翼的長矛,射程達到了驚人的三里地。此刻,它們發射的弩箭正帶着凌厲的尖叫射向棱堡。

床弩的威力雖比不得火炮,卻也十分駭人。不僅巨盾不能擋,就連沙袋也被其洞穿。數名躲在沙袋後面的霹靂軍士兵在大意之下,被擊個正中。弩箭貫穿這幾名士兵的身體,又余勢未消飛行了十數米,才斜斜插在地上,尾翼兀自微微顫抖。還有兩名士兵甚至並未被擊中,只是被弩箭擦過身體,卻也被炮風所傷,渾身淤青血流如注。饒是霹靂軍士兵驍勇,見狀也是為之膽寒。

雖然威脅極大,但霹靂軍營長並沒有下令炮擊床弩陣地。一方面是棱堡上的火炮雖然勉強能打到半山腰,但要擊毀就床弩也是不易。因為距離遠,便意味着威力弱準頭差,加之蒙軍也用了土牆保護。另一方面,床弩還不是霹靂軍的最大威脅。那些緩緩前進的攻城武器才是。排在第一位的是攻城雲梯,第二位的是揗盾車。排在最後的是攻城衝車。話說棱堡的包鐵大門根本就不怕攻城衝車的撞擊,即便它能靠近大門,也會被牆頭丟下的火藥包炸毀。

棱堡的火炮按照優先度對蒙軍攻城武器進行了集火射擊。實心彈之下,這些木製武器被擊中便會碎裂了一地。推着它們前進的青居平民和新附軍也死了一地。灼熱的炮彈所到之處,在密集的人群衝出了一道血肉小巷。被擊正中的人體變得血肉模糊,刀兵器械則扭曲變形,木製盾牌也變為齏粉。

至於那些狂呼嚎叫衝過來的蒙軍士兵,並不是火炮的優先打擊目標,或者說根本就顧不上他們,認為他們並不是主要的威脅。即便是青居百姓為蒙軍士兵趟掉了前方的地雷,拔掉了三角釘,甚至推倒了土牆,填平的壕溝,棱堡的外牆也不是能輕易逾越的。在接近外牆的過程中,蒙軍士兵將會迎接火槍的洗禮。剛到牆下,頭頂的城牆上還會扔下石頭和手雷。水泥沙漿粉糊過的外牆光滑而垂直,即便繩索也難以進行攀爬。在攀爬的過程中,更會有長矛的攢刺。

攻城武器笨重,推動起來十分吃力。任憑隨行的新附軍士兵如何鞭打百姓,它們的前進仍然十分緩慢,並在此過程中一架架被炮彈擊中並解體。相對於蒙軍士兵的驚恐,霹靂軍炮手倒是面色平靜,他們有條不紊地清理炮膛、裝填和發射。按照命令,三十餘門要塞炮並沒有全部開火,而是只有一半在發射,另一半在等侯命令。在霹靂軍營長看來,蒙軍攻城器械距離還太遠,不需要全體發射,以免得炮管過熱,影響火力的持續性。

攻城武器全部被摧毀,那些百姓並沒有被蒙軍放回,而是被刀劍逼迫着沖向棱堡外牆,而是繼續充作炮灰。蒙軍士兵尾隨着他們趟出的通道而來。眼見下方黑壓壓的人群,霹靂軍營長把心一橫,下令改成霰彈集火射擊。對於蒙軍裹挾百姓攻城的處理原則,霹靂軍聯席會議已經有了明確的答覆。他雖然心有不忍,但為了抗蒙大業,為了拯救更多百姓的性命,開火是理性而正確的選擇。

一輪炮響之後,戰場的喧囂聲小了許多。伴隨着煙霧的漸漸散去,此起彼伏的吃痛聲、慘呼聲、哀嚎聲又隨之而起。棱堡前方的開闊地上,伏倒了至少五百名蒙軍士兵和百姓。如果火炮是死亡鐮刀,那麼他們便是被收割的莊稼,在密集四飛的霰彈下仆倒在地。實際上,霹靂軍營長為了盡量誤傷百姓,命令炮手瞄準的是百姓稀少的後方。只不過炮彈不長眼睛,誤傷在所難免。彈雨之下百姓仍然死傷慘重。

雖然督戰隊的蒙古軍官拚命阻攔,卻擋不住人流往回涌。又一輪炮聲響起,山道之上的人群又仆倒一大片,這引起了更大的恐慌。一時間,並不狹窄的山道變得擁堵起來,這使得急於逃命的潰兵開始相互砍殺起來。被死亡和驚懼支配之下,他們拿着刀拚命砍殺阻擋在身前的人。驚慌失措之下,不少百姓和蒙軍士兵摔倒,並死在了隨後而來的踐踏之下,更有不少人在絕望之下跳下了路旁的懸崖。

蒙軍來勢洶洶,敗退卻也如風。不到一刻鐘的時間便全都逃了回城。在此過程中,霹靂軍的火炮不斷地射擊,直打得炮管發紅才停了下來。當炮擊停止之時,棱堡到青居城長達三里的山道橫七豎八躺滿了傷員和屍體,足足有數百人之多。欽察站在青居城頭全程目睹了這場慘劇,其心情也從豪情萬壯變成了萬念俱灰。

蒙軍從開始進攻到全部潰敗回城,不過兩個時辰。就在這短短兩個時辰,蒙軍損失了八百餘士兵和超過這個數量的平民炮灰。霹靂軍只是傷亡了幾十人而已,這些傷亡都是八牛床弩和蒙軍的弓弩手造成的。眼下床弩已停止了發射,除了拉動絞盤的牛和人員需要休息之外,也是因為連續發射之下,床弩的發力構件也開始發燙髮熱,再繼續發射將會被損壞。眼見霹靂軍炮火猛烈,這些床弩也被轉移到了城中。

欽察赫然猛醒,品字形的棱堡配上火炮,根本就是死神的鐮刀,專門用來收割性命的。他已經醒悟過來,霹靂軍的實力已經碾壓東川元府的蒙軍,他們之所以沒有強攻青居城,只是不想在勝券在握的情況下,徒增傷亡而已。雖然猜到了霹靂軍的策略,欽察卻拿不出別的應對辦法。唯今之計,只有固守待援。眼下城中還有一千七百餘名士兵和一千民壯,希望能堅持到援軍到來的那一天吧。

自始自終,趙匣剌率領的一千兩百名騎兵都沒有參戰。他們在棱堡西方四五里處靜靜地等侯著,等侯著霹靂軍援軍的到來。欽察交給他們的任務是阻截霹靂軍的援軍而非協助進攻。攻打堅固的要塞或城防,從來都是蒙古騎兵的短板。如果執意進攻棱堡,他們的下場會比步兵更慘。只不過,直至戰鬥結束,霹靂軍的援軍都沒有出現,他們便一直在旁靜靜觀戰。

眼見青居城已成死地,趙匣剌派人勸說欽察棄城而逃,卻被拒絕了。要說欽察要逃也是容易,畢竟山崖邊的野徑再險峻,但要帶少數人下山也並非不可能。只是如此一來,他將拋下城中的軍民甚至親兵隊,這種行為將會受人鄙視。他內心的驕傲不允許其棄城而逃,更無法丟棄自己的蒙古同袍。還重要的是,他仍然對忽必烈大汗抱有希望。如果從隴右和京兆派來精銳援軍,則戰局還有逆轉的可能。

欽察決定堅守青居城。他一面又派快騎催促汪惟正儘快來援,又派人帶來親筆信前往開平面見忽必烈。至於趙匣剌,他則命其率軍前往潼川府路,伺機渡過涪江以襲擾霹靂軍的後方。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南宋之霹靂風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南宋之霹靂風雲
上一章下一章

第四百三十七章 死亡鐮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