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不要讓心和思想,一直待在過去

第20章:不要讓心和思想,一直待在過去

今天有一個小夥伴跟我一起討論魯迅先生的小說《駱駝祥子》。

他認為過去的電影對於生活的刻畫更加細節,很多人物展現,都是通過角色的細節刻畫去展示,不像今天的作品,藉助很多科技手段,注重畫面感,弄的非常唯美。

我說:「魯迅先生的這部小說,反映了民國時期年輕人祥子的愛情故事,以及謀求生計的艱難。整體反應了那個時代下小人物的悲哀生活。主旋律比較沉悶和痛苦。」

他覺得過去的作品,比現在的快餐作品好很多。過去的作品,將艱難的人生真實地反應了出來,不像現在的作品,七七八八不曉得在表達什麼,讀不明白。

我回應:「每一部作品,都一個人的內心世界。有影響力的作品,作者都有自己的要表達的觀點,你之所以不喜歡,是因為產生不了共鳴,也許並不是他的作品不好。」

「這個時代很多元化,雖然人,生來就是要受苦的,但是我們不是為了受苦而出生的,我們是為了改變受苦受難的人生才出生的。將沒有意思的人生變得有意思,將艱難的環境變得不再艱難,這或許就是我們活着的意義。」

「努力創造,才能去改變不好的現象。比如過去的人,拿命換錢,我們現在可以通過高科技技術來掙錢。以前的農民種地,全靠體力,現在的農民可以用機器去收割並進行精加工。這一些就是當時受苦的人,力求改變世界而做的一些努力呀。比如稻穀產量,多虧了袁隆平團隊努力改造,將稻穀創收,現在的人才能五穀豐登,不餓肚子呀......還有很多很多,當然無法窮盡。」

聊完之後,我也在反思,是不是有一些人一直都活在過去,看不到這個社會一些改變?

是不是有一些人活着夢幻中,看不到現實的殘酷?

是不是有一些人經歷少,不曉得大千世界,各種層次的生活都有?

這個世界,形形色色的人都有,我們所組成的社會環境是好是壞,取決於我們自己的努力。

比如臧克家在悼念魯迅先生寫過一首詩《有的人》,其中有一句話這樣說:

「有些人活着,他其實已經死了。有些人死了,他卻永遠的活着。」

倘若心一直都待在過去,看不到現在,走不進未來,活着和死了,又有什麼區別呢?

魯迅先生也說過這樣一句話:「世界上本來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一條路。」

放在今天,依然特別形象。

倘若我們希望環境變得好一些,那麼所有人行動起來,從自己做起,帶着周圍的人群一起做,是不是就會讓環境變成我們想要的樣子呢?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盤踞的日子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盤踞的日子
上一章下一章

第20章:不要讓心和思想,一直待在過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