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1章 《禁止海賊條約》

第571章 《禁止海賊條約》

第571章《禁止海賊條約》

「倭國,蕞爾小邦,何故頻繁侵擾我大明海疆,擾我民生?」朱翊鈞看着織田市,問出了一個問題。

從嘉靖年間的倭患,再到萬曆十九年,豐臣秀吉明知道朝鮮是大明的藩屬國,還要攻打朝鮮,為何如此反覆挑釁大明。

大明雖然年紀大了,但不代表打不動了。

「不識王化,不認經緯,不知天朝是廣博。」織田市非常無奈的說道:「來到大明之前,臣妾也以為,大明和倭國差不多大,山東和長崎所在的九州島一樣的大。」

織田市不認為大明有多大,在倭國人眼裏,寧波才是大明的都城,在他們眼裏,東南早已經廢置多年的軍屯衛所的軍兵就是大明軍的實力,這種認知,普遍存在,在倭國所有的堪輿圖裏,大明都和倭國差不多大小。

到了大明,在四夷館,織田市第一次看到了大明繪測的天下堪輿圖,雖然四夷館影壁牆上的堪輿圖並不是最新的、也不精細,但第一次看到天下堪輿圖的時候,織田市就知道大明的堪輿圖,才是對的。

倭國是個蕞爾小邦,而不是他們認知里和大明一樣大的國家。

這就是認知上的差距,此時的倭人真的認為大明國力也就那樣,和倭國大差不差。

「除不識王化,不認經緯,不知天朝是廣博,還因為頃年達虜猖獗於北、番戎蠢動於西、緬夷侵擾於南,未經大創;以致倭人生心,乘間竊發。」織田市無奈的說道:「兄長在談及大明時,用到了四面楚歌這個成語,說是大明北方的韃靼連年興兵,無比猖狂,而在西南則是緬賊攻打大明,似乎已經是四面楚歌危亡之相了,只要輕輕一用力,大明就亡了。」

朱翊鈞思索了片刻搖頭說道:「管中窺豹,盲人摸象而已。」

在這些番夷眼裏,大明已經土埋到脖子裏了,人已經死了,就差釘棺材釘了,爭先恐後的來給大明釘這個棺材釘,朱翊鈞終於搞清楚了倭國為何如此猖狂,因為無知。

大明就是死,也要七十年才能把血條徹底敗壞,現在大明的血條更厚了!

朱翊鈞見織田市,主要是將商議好的內容簽訂下來,織田市作為織田信長的全權代表,在《禁止海賊條約》上簽字,這份條約非常的不公平。

首先織田信長作為倭國安土幕府,要頒佈《海賊禁止令》。

禁令一共分為了三章十七條,這份海賊禁止令是大明禮部尚書萬士和草擬,這三章的主要內容包括禁止製造海寇所用海船、倭人任何船隻無堪合船引不得出海、瓜蔓連坐法。

第一章的禁止海寇所用海船,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海寇究竟用什麼船,並沒有做出明確的說明,定義上非常的靈活。定義一旦靈活,就代表着無限制的擴大化。

在這份禁止令發佈之後,所有倭國船隻都有可能被視為海寇,禁止海寇所用海船,就是禁止倭人自造船舶。

第二章則是倭人船舶管理辦法,其宗旨就是任何船隻沒有堪合船引,在海上搜檢過程中,都會被視為海寇處理,這條辦法里還有規定了用於自衛的武器,只能局限於刀槍劍戟,不能有火銃、火炮和弓弩等物。

第三章的瓜蔓連坐,就是各令制國會被海寇連坐,一旦發現有海賊之主的令制國,起令制國一體被瓜蔓連坐,而有曲佞包庇之所,知行之人悉數沒收抄家,並斬首以收威嚇之效。

海賊禁止令,等於大明無限的宣戰權。

讓織田信長交出倭國的海權,可不僅僅是口頭的約定,是有詳盡的規章制度,一旦倭國有人違反,大明水師就是師出有名。

海賊禁止令之外,第二份則是包含了大明關於大阪灣設立守御千戶所的詳細規則。

守御千戶所是大明一種很特殊的衛所,在地方上直接隸屬於都指揮司,而現在大阪灣守御千戶所,就是類似於在倭京都地檢特搜部一樣的部門,直接隸屬於朝廷,同樣歸長崎總督府管轄,其正式名稱為:長崎行都司。

長崎行都司,設有正五品海防千戶兩名,從五品副千戶四名,正六品鎮撫使八名,下轄二十四個百戶所,二十個海防巡檢,算上雜流(能當雜流都是精兵)共計三千人,五桅過洋船兩艘,三桅馬船二十艘,戰座船五十艘,水翼帆船二十四條,鑽風船若干。

長崎行都司是超規格的編製,頗有點類似於之前未曾建省的遼東都司,李成梁和他的客兵,其實按照這個規模,已經是逼近總督府級別了,長崎總督府也就三千牙兵而已。

在海賊禁止令和長崎行都司之外,就是關於貨物禁止清單,大明海防巡檢一切禁止販售貨物,在倭國一體推行,同樣倭國所有港口,都要設立都餉館、海防巡檢用來緝私稽稅,這一條得大明親自去實現了,織田信長連大阪灣都輸給了毛利家,這都需要大明水師用武力親自去開闢了。

第四項則是織田信長以安土幕府下令,承認長崎總督府的合法性,這份合法性除了織田信長這個征夷大將軍、關白大夫簽字之外,還要倭國的天皇用印。

第五項則是割讓堺市,堺市是倭國大阪灣現在最繁華的港口,是大阪商貿中心,整個堺市都成為大明的領地,隸屬於長崎總督府的一塊飛地,作為守御千戶所的駐地以及在倭海防巡檢的老巢。

第六項為助軍旅之費,每年安土幕府應該提供三十萬兩白銀,作為長崎行都司的軍旅之費。

這個條約圍繞着海賊禁止令展開,所以也被稱之為《禁止海賊條約》,完全圍繞減少倭患展開。

這筆銀子是朱翊鈞為長崎行都司的軍兵們要的,海防巡檢跑去『伺候』倭人,『保護』倭人,受了這麼大的委屈,朱翊鈞只能用真金白銀去獎賞他們,倭國這三十萬銀的助軍旅之費是額外的收入。

海權和海關這兩個十分寬泛的範圍,在這六項面前,變得具體了起來,這也是朱翊鈞之前下章長崎總督府的細則,織田信長面對如此苛刻的條約,想要將前五項折算為七十萬兩白銀,以每年一百萬銀換取。

但大明行事極為霸道,根本不給織田信長討價還價的機會。

「你可以不簽。」朱翊鈞看着織田市說道:「你一旦簽署了,就是倭國的罪人,日後倭人,會痛斥你是個賣國賊,朕把國書送往倭國讓織田信長簽字也是一樣的。」

朱翊鈞看得出織田市非常的猶豫,這玩意兒誰簽誰挨一輩子的罵,既然是織田信長的請求,那就讓織田信長簽字就好。

想要借力大明,那可不是免費的,借力大明非常昂貴。

其實在倭國,室町幕府向成祖文皇帝俯首稱臣,在倭人看來是大賺特賺的堪合貿易,倭人甚至不願意用堪合朝貢這個帶有俯首稱臣意味的字眼,而是冠以貿易之名,將冊封的聖旨,認定為堪合條約。

這是室町幕府一貫的宣傳,這樣看起來室町幕府從大明討到了天大的好處,付出了一點點名義上的代價,所以室町幕府不是罪人。

這也是朝鮮使臣始終將倭國稱之為逆子的緣故,明明被冊封,明明在堪合朝貢中受益良多,卻始終不肯承認自己藩屬國的地位。

在倭人看來:大明就跟個傻子一樣特別好糊弄,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堪合貿易,倭國用三條船的硫磺、倭刀等物,就能換取十倍、二十倍的貨物回到倭國,大量銅錢、絲綢、陶瓷等貴重物品,被朝廷賞賜帶回倭國。

倭國在堪合貿易中獲利十分豐厚,而付出的代價僅僅是口頭承認明朝的宗主國地位,實際上明朝對倭國沒有任何控制權,既沒有派軍進駐,也不參與倭國的任何國家管理。

每一次堪合都是大明血虧,倭人血賺的好買賣。

現在,這份血淋淋的條約,既要控制令制國的大名,也要派軍駐紮,還要參與國事管理,甚至還要讓倭國割地賠款,這六項,就是對這一切最好的回應。

現在織田市哪怕是個女人,也知道這份條約的可怕,日後倭人恐怕會戳着她的脊梁骨罵幾百數千年。

大明的確好說話,比現在大明更好說話的是過去的大明,之前大明以柔遠人,進行了長達一百七十年,幾近於經濟援助一樣的堪合貿易,終究是釀下了東南倭患的苦果。

這個苦果,大明硬生生的吃下了,東南倭患終究是平定了下來,但是現在,到了討債的時候。

朱翊鈞師承張居正,張居正還只是眥睚必報,朱翊鈞壓根就是心眼比針尖還小,不要讓大明皇帝把他記到小本本上,否則就要承受大明皇帝這個人間帝王之怒。

就倭國的問題,就是再賤的賤儒,也無法對皇帝說出『柔遠人』那三個字了,所以如此苛責的條約,是昨日因,今日果。

「陛下,日後大概沒有倭人了吧。」織田市拿起了筆,看着皇帝陛下鄭重的問道,詢問著皇帝對倭的意圖,大明把倭國滅了,就不存在罵名的問題了。

朱翊鈞沒有任何隱瞞的意思,十分確信的點頭說道:「嗯,日後不會有倭人這個概念了。」

「那還有什麼擔憂的呢。」織田市寫下了自己的名字,拿出了特使的印信,蓋在了這六份條約之上,一式三份,大明皇帝一份,朝廷一份,倭國一份。

織田市簽字用印之後,看了眼萬士和,俯首貼耳的說道:「陛下,只有大唐才需要為歷史負責,歷史是沉重的負擔,也是枷鎖。」

「朕是大明皇帝!」朱翊鈞對倭國把大明稱之為大唐,是非常不滿意的,這種叫法非常的普遍,其目的自然是宣傳那套『崖山之後無中華』,張冠李戴、李代桃僵,竊中華正朔、對中原賊心不死的理論。

朱翊鈞非常不喜歡這一套,並且要求倭國糾正這種說辭。

「這就是中原啊。」織田市感慨萬千的說道,大明皇帝糾正的不是一個稱呼,而是禮法,大明皇帝如此在乎,其實在乎的是對歷史的責任。

倭國就沒有這種要對歷史負責的文化,所以做事百無禁忌,毫無禮義廉恥而言。

朱翊鈞懶得理會這個被大明文化衝擊的女人了,就一副堪輿圖就夠她研究一輩子了,朱翊鈞和織田市溝通,才知道,原來倭人是這麼個想法,大明不大,大明很弱,大明是個破房子,踹一腳就塌。

大明這個破房子誰都想踹塌,朱翊鈞要事實告訴這幫蠢貨,大明這個破房子,不是誰想踹就能踹的!

織田市會作為游女留在大明,這是朱翊鈞留下的人質,也是溝通的渠道,更是釋放了一些信號,讓倭國的肉食者們可勁兒的向下壓榨,拚命的內耗,互相征伐,誰凶誰就能當大明的狗。

織田市離開之後,大明皇帝宣見了來京城送羊毛的綏遠布政使三娘子。

大明皇帝日理萬機,禮部為了減少大明皇帝的工作量,多數情況都會把外番使者安排到一天集中覲見,直接一日處理清楚。

「臣綏遠布政使那顏出,拜見陛下,陛下聖躬安。」三娘子行了五拜三叩首的大禮。

三娘子是大明的綏遠布政使,同樣也是北虜的使臣,她也將會是最後一個北虜使臣,在她之後,綏遠將會完全實土郡縣化,她的留任就是大明給北虜的一個承諾,代表着她還能為北虜說話,同樣她的責任就是幫助大明完成對綏遠的王化。

介時,她的離任將會成為一個標誌,大明將綏遠徹底王化的標誌。

「忠順夫人,綏遠現在怎麼樣了?朕聽說綏遠羊毛今年比之去年增加了一成左右。」朱翊鈞示意三娘子平身,詢問著綏遠的近況,羊毛又變多了,這當然是個好事,但是綏遠貧瘠的土地是否能夠承受,這是必須要關切的問題。

「修路、挖煤、口鹼、金銀銅鐵、定牧,一切都有條不紊。」三娘子俯首說道:「感謝大明皇帝的挂念,綏遠一切都好。」

「真的很好,去年冬天歸化城並沒有凍死人,還修了一個養濟院來安置婦孺。」

婦孺,就是婦女和孩子,在之前的草原上,白毛風來臨時,婦孺是第二批餓死凍死的人,第一批是老人,壯丁最後餓死,來年征戰,燒殺搶掠。

而現在大明在歸化、朔方、五原、勝州諸地建城,同樣有着養濟院官舍的各城,今年安置了很多的婦孺,有沒有人被凍死,餓死?當然有,但比之往年,已經大幅度減小,而且有了活路,這就是希望。

大明皇帝對草原的恩情,就像是長生天終於看不得草原人的苦難,讓陛下帶着大明的禮法,來到了草原,將恩澤雨露帶到了草原,這就是如同天一樣的恩澤。

「有沒有因為需要養羊,導致糧食大幅度減產?」朱翊鈞詢問起了吃飯的問題,大明的圈養也存在着類似於英格蘭的圈地問題,養羊就種不了地,糧食就會減少,人餓的時候,就只有一個煩惱,那就是飢餓。

「那倒沒有,畢竟以前邊民也不事耕種。」三娘子面色略顯無奈的說道:「就是一些問題上,潘總督要求的太過於嚴格了,邊民有點…不習慣。」

「潘總督怎麼個嚴格法?」朱翊鈞有些疑惑,詢問了細節,潘季馴是大明循吏,朱翊鈞好奇潘季馴到底要求了些什麼。

三娘子一臉複雜的說道:「移風易俗方面的。」

「潘總督要求,任何人不得向沒有度牒的喇嘛廟捐錢捐物,而另一方面,對各種沒有度牒的喇嘛進行了還俗,綏遠沒有任何喇嘛廟有度牒,其實就是禁止捐贈,取締了眾多喇嘛廟,改為了漢傳佛家。」

「這是朕照準的,潘總督上奏說,邊民一年盈餘折銀不過二兩銀,光是往喇嘛廟都要捐三兩,這怎麼能行呢?」朱翊鈞對這件事一清二楚,潘季馴的話沒有皇帝這麼客氣,在奏疏里,潘季馴直接痛罵禿驢不事生產,拿了邊民的香火錢,以襯金的名義發給所謂的出家人。

那是出家人嗎?那根本就是一群蟲豸!

若是完全按著潘季馴的要求,就不是要求喇嘛還俗了,而是直接拉到礦山裏開礦,死了一了百了。

「如果這些個喇嘛不肯還俗,那就送礦山了,若是敢糾集邊民聚嘯作亂,一律按叛逆處置。」朱翊鈞看着三娘子重申了一遍朝廷的政令,這些個喇嘛廟,建的一個比一個恢弘大氣,邊民現在都是大明人了,大明都不收這麼重的稅,這幫玩意兒,敢這麼收!

現在朝廷還好說話,強令他們還俗,膽敢聚嘯作亂,就一體搗毀,再興一場滅佛,也在所不惜。

之所以要讓人還俗,其實就是魚餌,讓這些喇嘛們糾集起來那些死硬不服王化之人,再以剿匪平定叛亂的名義,將其一網打盡,這是禮部尚書萬士和出的主意。

萬士和也是個讀書人。

喇嘛廟主要用來維穩,大明的確需要邊方的穩定,但已經開始王化,就不需要他們這些藏污納垢的喇嘛廟了,而且潘季馴直言不諱的說,這些喇嘛廟就是各種花柳病傳播的巢穴,只有搗毀這些毒巢,才能奢談長治久安。

這和之前大明對喇嘛廟的態度完全不同,之前大明對草原的喇嘛廟聽之任之,甚至恨不得北虜遍地都是喇嘛廟,軟化北虜攻伐能力,防止北虜南下,現在大明開始對綏遠王化,態度直接180°大轉彎,立刻對他們展開了清理。

不是自己的地,不是自己人,自然不心疼,既然已經攻伐,確定要實土郡縣,那就要做好。

「其次就是不準人畜混居。」三娘子說到這裏的時候,眼神有點躲閃,看向了別處。

朱翊鈞眉頭一皺的說道:「這個朕還不知道,是養的貓和狗嗎?如果是的話,也要定期清理修剪爪牙,極多麻煩,草原物產不豐盈,還是不要養這些,獵犬還是要養的,用以驅狼。」

「是牛羊。」三娘子就說了三個字,略微有些羞愧的低下了頭。

朱翊鈞非常明顯的錯愕了一下,作為大明皇帝,他見過有把貓狗當家人的,但還真的沒見過和牛羊住在一起的。

萬士和趕忙站了出來,俯首說道:「陛下,其實邊民如此,也能理解,以前沒有牛羊圈,自然怕那些牛羊丟了,被人偷了,或者乾脆凍死,所以人畜混居,現在有了牛羊圈,潘總督要求不得混居,就順理成章了。」

「偷牲畜,在大明民間也時有發生,偷牛者打死勿論。」

偷牛的人被抓到了,鄉民將其打死,也是死了活該,這種律法已經非常寬鬆了,牛在民間比命還重要。

萬士和算是給三娘子找補回來一點,人畜混居是因為生產力低下導致的,邊民們又不是不知道什麼好,什麼不好,有圈不得混居,也算是因地制宜的法令。

「還有些其他的。」三娘子知道萬士和在給她找補,但她還是介紹了這些移風易俗具體的規定,比如,糞便要收集起來堆肥、不許將牛糞藏在卧室之內、不要席地而坐、不許手抓吃飯等等,當三娘子把這些說完,文華殿上安靜了下來。

萬士和這個擅長找補的人,都不知道如何去找補了,就是春秋戰國時候,也沒有這麼多需要移風易俗的地方。

「長治久安,道阻且長。」朱翊鈞只能如此說,萬士和都給三娘子台階了,三娘子自己不下。

三娘子面色凝重的說道:「陛下,臣說這些,看起來都是惡習,都是笑話,但大明的邊民也想追求安定的生活,潘總督因地制宜的做出了這些移風易俗的決策,我們這些舊虜勛貴也願意配合執行,十年、二十年不行,就三十年,五十年。」

三娘子是舊虜,是原來北虜的勛貴,是和解派的代表,她現在領着舊虜勛貴,在堅決執行這些看似管的太寬的政令,以期許能在幾十年後,真正不分彼此,真正變成同一片天,同一個大明,同為大明人。

三娘子的和解不是單純的跪地投降,而是帶領邊民追求更穩定點的生活,以前是通過和大明商貿往來,現在是執行大明王化的政令,自元廷失鹿,大明和北虜打了兩百年了,到現在沒打出個結果來,和解就是最切實可行、最是合則兩利的好事。

「朕也願意和邊民一道見證綏遠的王化之路。」朱翊鈞看着三娘子十分確信的說道:「只要遵循朝廷政令,朕也有耐心去完全王化綏遠。」

朱翊鈞還年輕,二十一歲的他春秋鼎盛,他習武練體,能活很久很久,萬曆維新的新政將長期有效,現在大明最擔心的莫過於君上克終這個宿命般的大劫了。

「臣代綏遠八方萬民,叩謝陛下隆恩。」三娘子再次俯首貼耳行大禮,謝皇帝的恩典。

「上次忠順夫人走的時候,說要收養義子,這麼久了,朕聽聞舊勛舉薦之人,三娘子都給否了?」朱翊鈞問起了三娘子收養義子之事。

三娘子之前收養的義子,跟着俺答汗一起斬首示眾了,現在三娘子膝下無子。

「臣打算收養兩個女兒。」三娘子十分巧妙的回答了這個問題,她不養義子,養義女,她的身份養義子,就等於是在養繼承人,三娘子不認為自己走後,這個義子能有什麼好下場,所以最終決定養義女。

義女就不是繼承人了。

「如此也好。」朱翊鈞笑了笑,北虜或者邊民,在政治待遇上和倭人完全不同,有些話,不方便說的太明白,心照不宣就是。

三娘子十分懂事。

若是三娘子的義子,真的糾集兵馬要抗拒王化,朱翊鈞也不會因為所謂的友誼,有任何心慈手軟的可能,平定后,拉到菜市口斬首示眾,是唯一的下場。

歷史總是在螺旋上升的,或者說歷史總是像燒餅一樣翻來覆去。

當大明王化逐漸成功之後,綏遠地方就會因為王化成功,而忘記當初為何出發,忘記今日的窘迫和生活困難,反而那一小撮的蠢貨,會因為所謂的雄心,破壞好不容易得來的王化成果。

養義子有政治風險,養義女,風險就會降低很多了。

三娘子和皇帝陛下聊了很久,主要是一些塞外的趣事,朱翊鈞很難有機會親自到草原上看看,對於牧民們的生活,只能道聽途說,也算是有趣。

在草原上,狼從來都不被崇拜,狼也不是什麼精神圖騰,相反,打狼是草原人的日常生活,為了打狼可謂是想盡了辦法,草原上的狼災,更是噩夢一樣的存在。

讓邊民們尤為揪心的就是,這些個狼,明明吃不了那麼多,偏偏都要咬死,明明吃一隻就飽了,卻要把其他的羊也都咬死才罷休,沒有草原人是不恨狼的,除非他不是草原人。

除了打狼,放牧的時候,要格外小心那些個旱獺打洞,不小心踩進去,腿容易骨折,而且在草原上,沒有路的地方,夜裏是絕對不能騎馬的,否則馬失前蹄,就會要了人的命。

這些都是朱翊鈞所不了解的草原。

「忠順夫人遠來,朕也沒什麼好賞賜的,照舊例,仍賞御制銀幣一百銀,對襟大氅一件,國窖十瓶,另加賜紵絲四表裏、鈔五千貫。」朱翊鈞恩賜了一番遠來的使者,怎麼說三娘子也非常非常的懂事。

「陛下,黎牙實在殿外候着了。」馮保提醒著陛下今日的日程,除了織田市、三娘子之外,還有一個黎牙實,黎牙實是來湊熱鬧的,他現在從頭到尾更像是個大明官僚,尤其在拍馬屁這件事上。

(本章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朕真的不務正業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朕真的不務正業
上一章下一章

第571章 《禁止海賊條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