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被訓斥也有面子

41、被訓斥也有面子

回過神來,趙忠輕吸一口氣,正了正臉色。

他可不想他這個堂堂的官府公差,在伏湶這種普通小民百姓面前,表現出失態的樣子。

「原來你們只是擔心不知道家鄉最近出了什麼事情,害怕招惹禍事,才下了碼頭,四處打聽的啊!既然如此,那就沒事了,你們可以走了!」趙忠臉色恢復后,就如此宣佈。

「那小可就在此別過四位端公了!」伏湶聞言,連忙向趙忠等四人行禮。

「我等別過四位端公!」

王大牛和韓齊、步臨湘、陳堂邑四人見此,也是連忙跟着伏湶一起,向趙忠等四人行禮。

若是以前,除了王大牛會一直跟着伏湶學以外,其他三人肯定是不屑於此的,

這些江湖中人,身上江湖習氣重,以前又在周元手下幹活,而周元也是草莽中人,不講禮節,他們自然是不會如此知禮守禮的。

但現在換了伏湶當老大,那就自然不同,他們必須要跟伏湶做啊!

不然的話,伏湶這個老大對別人行禮,他們卻不做的話,這不是對伏湶的不尊敬嗎?

當然,伏湶這麼知禮,也是他有意為之的。

原本,前身就讀過書,識過字,又被父母教導過,對人處事,要知禮守禮。

再加上,伏湶穿越而來,清楚宋代這重門風禮節的時代,與人交往,重視禮節,會給他帶來很大的便利的,因此他也更重視禮節。

就像現在,趙忠剛才詢問他們五人,很明顯對伏湶有幾分客氣,而對王大牛等四人,卻是並沒有顯得太過客氣了。

「既然你們和我行禮了,那我還是給你們幾句建議吧!免得你們以後給伏大郎招惹禍事!」

「我看你們跟着伏大郎出去闖蕩,並沒有把身上的兇悍粗鄙之氣除乾淨!」

「特別是你們身上的兇悍氣息,想來也是平日裏面,你們跟在伏大郎後面,和運河上面不少打家劫舍的賊子打鬥產生的。」

「給你們一句忠告,既然來了鎮子上,大舅收斂你們的脾氣,不要惹是生非!」

「以後也要記得,多跟着伏大郎學學!」

「今日若非我手下的人,認識伏大郎,否則就你們這些生面孔,在鎮子上面瞎轉悠打聽的話,我們看到就覺得你們不是什麼好人!」

趙忠明顯是賣了伏湶一個面子,當着伏湶的面,狠狠的教訓了王大牛等四人。

「我等明白!請端公放心!」

王大牛四人聞言,連忙行禮回應,而後滿臉問號,面面相覷。

他們沒想到他們會被趙忠突然這麼訓斥,而他們也沒有因此惱怒,反而非常詫異。

蓋因趙忠剛才的話,讓他們覺得和他們以前見過的衙門官差對他們說話相比,完全不一樣。

以前,他們遇到的官差,對他們這種百姓,完全是高人一等的姿態。

哪有官差會像趙忠這樣,如同長輩一樣,關心他們前途,而訓斥他們的?

這種鮮明的對比,就讓他們有了一種被訓斥,也是非常有面子的感覺。

當然,這也不能怪他們如此怕本地的官差。

哪怕他們現在成了刀尖上舔血的私鹽販子,但面對趙忠這個本地捕頭時,他們拋除在職業上面的畏懼之外,在心裏面,也是由於以前長期受到這些官府差役的壓迫,形成了一種本能的害怕感。

畢竟,在北宋後期,由於三冗的問題,導致宋代的州縣官員們被大量的精簡,幾乎到了無法維持地方基層的運行的地步。

而由於管理的官員不足,導致北宋後期,州縣很多的實際工作,就由吏來完成。

可吏與官員不同,受教育的水平和深刻的地方背景,讓他們掌握了權利,那就是完全讓他們成為了地方上的「土皇帝」,對於百姓鄉民影響極大,進而由此造成了「皇權不下鄉」的局面。

王大牛等四人之所以現在還會害怕趙忠這個本地捕快,就是因為他們長期被楚州官差壓迫后,所習慣性形成的害怕恐懼的感覺。

也只有伏湶這個穿越者,有着後世的思維格局,不僅不會怕趙忠,反而能夠用同等的身份地位,來和趙忠交流,甚至還能逼得趙忠失態。

聽了王大牛四人的話,趙忠隨後轉身就走了,看都沒看感謝他的王大牛四人。

在趙忠眼裏,這四人於他而言,無足輕重,根本就不值得他多在意。

而伏湶在一旁聽到趙忠這話,卻是瞬間就明白了為什麼趙忠會在他們五人私下聚集之後,突然就帶人出現在他們身邊了。

很明顯,就是王大牛等四人,身上的兇悍之氣實在是太重了的原因。

別人看見他們,就不會覺得他們會是什麼好人,而且,他們平日裏混江湖,也不注重禮節。

值不得他們與人打聽消息的時候,在言行之中,就暴露了他們不是好人,而這就會格外容易引起經常和賊人打交道的捕快們的注意。

本來,他們就面生。

並且,他們一上岸,就四處打聽河下古鎮最近的情況,而河下古鎮的位置,其實就在楚州巡檢司官兵被害的運河段的不遠,這裏肯定會被官府派人,重點盯防過往的可疑人員的。

隨着他們出現,捕快肯定就會盯上他們這四個散發着兇悍氣息的人,並且會為了放長線,釣大魚,一路追蹤他們,直到他們和伏湶見面。

想到這些,伏湶心中頓時就警醒了,他明白他以後得好好教育手下,改了手下的悍匪習氣才行。

否則,以他們身上所散發出來的悍匪習氣,無論伏湶帶他們去到什麼地方,很明顯他們都不可能讓伏湶低調做事情的。

而且,別看他們在大宋朝都有自己的名字,就不覺得他們是個正經人,不會讓別人看出來。

其實,他們取的這些名字,反而更容易讓經驗資深的官府中人,明白他們是到處闖蕩的江湖人。

其中原因,那就是民間很少有文化人,會像他們這樣子取名的,只有普通百姓所演化成的江湖人士,會嫌棄自己原本的名字,才會改了名字,自己給自己這麼取名的。

畢竟,宋朝普通人取名字的話,大部分人都是會用數字來取名的。

因為普通百姓不識字,也沒錢請人給自己孩子取名字,所以有的人家就會用家中孩子的行輩,來給他們取名,比如《水滸傳》裏面出名的阮小二、阮小五和阮小七三兄弟。

而有的人家會覺得自家孩子這麼取名,會和別人家的孩子重複,就會直接黑家裏孩子取像「四五」或者「五九」這樣的名字。

其中原因,那就是用他們家中父母的行輩來計算的,比如丈夫二十三歲,妻子二十二歲,合計四十五歲,如此一來,他們夫妻二人生子,就可名為四五,也可以名為五九。

要不然,普通人家就會像王大牛這樣,直接用動物或者其它對他們來說有意義的東西的名字,來給自家的孩子取名字的。

韓齊、步臨湘、陳堂邑這三人,原本的名字就是數字,而在他們成了私鹽販子,闖蕩江湖之後,就覺得自己原本的數字名字太土了,就自己給自己改了個不土的名字。

可他們以前就沒讀過書,並不識字,因此想讓他們給自己取名,明顯就太過困難了。

因此,像他們這樣的人,最後就選擇了簡單的辦法,照抄家鄉除名的歷史人物取名。

比如韓齊,他的名字很明顯就是根據秦末漢初時期的名將韓信取名,正好兩人都姓韓,並且出生在同一地方,韓齊就用韓信被封過的「齊王」的封號,來給他自己取名的。

至於韓齊的祖上,和韓信之間,會不會有親戚的關係,那就不得而知了。

而步臨湘、陳堂邑二人,也是根據他們當地的同姓名人,還有他們的爵位來取名的。

其中,步臨湘就是根據三國東吳時期的同姓名將步騭,還有他的臨湘侯爵位來命名的,而陳堂邑,也是根據秦末漢初的名將陳嬰,還有他的堂邑侯爵位,來命名的。

這些名字的由來,一般也只有當地人才知道,外地人若是不熟悉本地特色,那聽了這些名字,自然會以為對方家境不錯,有好的出身的。

而這正好就中了他們改名的下懷,讓得他們闖蕩江湖,在別人面前有面子,不會別人被輕視。

也只有像趙忠這樣的楚州本地的捕頭,因為知道他們三人所住的地方,出過這些名將,再加上三人如此取名,所以聽了三人的自我介紹后,馬上就相信了三人了,並沒有再多去追問三人。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鹽販狂飆:野性崛起,皇帝慌了!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鹽販狂飆:野性崛起,皇帝慌了!
上一章下一章

41、被訓斥也有面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