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最後南巡

第八十四章 最後南巡

隋朝對於突厥本著用計分化為主、直接軍事打擊為輔的原則,在和東突厥關係弄僵了后,便加大對於被自己分化不成勢的西突厥的扶持。在楊廣回到洛陽時,西突厥的實際當家人射匱可汗派其兒子率領西域諸藩入朝納貢,楊廣就叫裴矩好生招待拉近與他們的關係。又命靺鞨的首領移居營州,為遼西太守,在東方監視高句麗以及牽制東突厥。

十月初三,楊廣回到洛陽。然而沒多久,閑不住的楊廣再一次出巡,即大業十二年(617年)七月初十楊廣第三次南巡到江都。

然而這一次楊廣一去就把自己的江山甚至自己的生命都葬送了,為後世留下了無窮的假設與遐想、甚至遺憾。同情楊廣的人都做了這樣一個假設,如果楊廣在雁門回到洛陽后兩三年內沒有南巡沒有其他的出巡,那麼楊廣會亡國嗎,隋朝會滅亡嗎?可是這只是後世同情楊廣的一種意想。

至於楊廣第三次的南巡原因一般都認為是楊廣在當時已經控制不了中原局勢,只好到自己做藩王時經營了十年的江南避難。所以楊廣的這次南巡也被叫作南逃,甚至被叫做「永嘉之勢」。

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可以想象從不擔心農民起義的楊廣會擔心呆在中原而向南逃命嗎?答案是不會。

再想象一下一個極其自負、高傲的人,他會為了根本不在眼前的危險而去所謂的逃命嗎?答案是不會,因為在楊廣的千年後有一個像他一樣剛愎自用的皇帝為了自己的做皇帝的尊嚴,在危險到了眼前的情況下都不肯南逃,何況楊廣並沒有處於後世崇禎那樣的險境。

......

既然不是逃命,那楊廣為什麼要在天下狼煙四起的情況下南巡,而不是坐鎮中原洛陽或者長安呢?我想著這與當時的南北局勢有很大的關係,而且與楊廣本人的做事風格有莫大聯繫。

認為楊廣南巡是南逃的人就是因為他們認為楊廣離開洛陽的時候,北方的義軍已經成勢並能夠影響大隋的洛陽中樞;而南方的局勢則相對安靜,所以楊廣南逃以避難。楊廣是在大業十二年七月份南巡的。在這個時候其實北方相對來說比較安定,或者說是表面上起義的農民相對比較少了。為什麼這麼說呢?

在楊廣離開洛陽時,在真正的隋末歷史北方能排的上字型大小算有點名氣的反王如據朔方(內蒙古杭錦旗北)國號梁的梁師都、據馬邑(山西朔縣)稱定楊可汗的劉武周、據金城(甘肅蘭州)稱西秦霸王的薛舉、據武威(甘肅武威)稱大涼皇帝的李軌等等一系列的地主貴族都還沒有造反,而最後取代天下的李淵也還在聽著楊廣的命令瘋狂的在河北鎮壓小股的農民起義。

至於齊郡(山東濟南)的孟讓、王薄等據長白山,有眾十餘萬人。清河郡人張金稱、渤海郡(山東陽信)人孫宣雅、平原郡人郝孝德、北海郡人郭方預、河間郡(河北河間縣)人格謙,各有眾數萬或十餘萬人。這些起義早並且人數有一定的農民起義隊伍都被隋將張須陀率齊郡一郡之兵擊敗。北方起義還比較有名氣的像清河郡鄃縣(山東夏津縣)人張金稱,自稱東海公的蓨縣(河北景縣)人高士達都為隋將楊義臣所敗。....

當然,那個時候北方依然還是有起義隊伍的。如後來名震天下的瓦崗軍,但這個時候翟讓領導的瓦崗軍也並沒有影響天下的實力,而且他也被張須陀壓的只能保命;另外一個後來混的很有起色的竇建德更是被楊義臣殺的滿河北的逃。根本沒有左右中原的實力。

就是這樣,在楊廣的命令下,隋朝的軍隊瘋狂的鎮壓起義薪火,使得北方的眾多農民起義隊伍一一被鎮壓。農民起義軍為了生存有一部分被逼向隋朝統治力量更為薄弱的江南地區滲透,使得江南起義星火比北方更為耀眼。

隨著全國起義烽火的風起雲湧,楊廣看到河北、山東一帶的起義軍不斷南流,在江淮間形成巨大力量,而江南地區大大小小的變亂也不斷,已嚴重威脅到自己一直關注的東南地區。如大業十一年十月。「東海賊李子通擁眾度淮,自號楚王,建元明政,寇江都。」楊廣認為:隋在江淮間雖設有江都這個軍事重鎮。但就整個地區而言,它終究是其統治中最為薄弱的地區。他覺得:穩定這個地區,壓制起義軍在南方的發展,乃是當前戰略上的首要措施。所以他要下江南,其意在穩定江南並以江南作為重新經營天下的根基地。

許多楊廣的臣子不同意楊廣的這一行動。他們認為:在當前戰略部署上居於頭等重要地位的,不是江都,而是關隴河洛這統治中心,因為這一統治核心地區已遭受到農民起義軍的嚴重威脅了。如蘇威曾對楊廣說的「他日賊據長白山。今者近在榮陽、祀水」。楊廣的看法與眾大臣的看法不同。但是楊廣依然堅持自己的決定,所以當奉信郎崔民象、王愛仁鑒於「盜賊日盛」上表楊廣請諫不宜巡幸時,結果都被處決。楊廣表現出毅然決然的態度。

唐代朱敬則在《隋煬帝論》中對此評論道:「豈不是色醉其心,天奪其鑒,竄吳越以避其地,虛宮闕以候聖人,蓋為大唐之驅除也。」但是經過以上分析,可以發現楊廣執意前往江都並不是「色醉其心」,而是迫於當時嚴峻的形勢而經過深思熟慮后做出的一項決策,這也可以從楊廣南下江都前後採取的一系列措施中看出來。在南下江都之前,楊廣對東都的留守系統進行了一系列安排:「以越王侗、光祿大夫段達、太府卿元文都、檢校民部尚書韋津、右武衛將軍皇甫無逸、右司郎盧楚等總留後事。」在南下江都之後,楊廣重新組織力量,「分遣使者十二道發兵討捕盜賊」,以屈突通為關內討捕使,李淵為山西、河南撫慰大使,張須陀為河南道十二郡黜陟討捕大使,同時,他讓寧長真以鴻臚卿、安撫大使的身份回到嶺南,張鎮周也在嶺南活動,同寧長真合力抗擊蕭銑,阻止其向嶺南滲透。楊廣還先後遣魚俱羅、吐萬緒、王世充、陳稜等剿滅了以劉元進為首的江東豪族的叛亂活動。可見,楊廣南下江都之後仍試圖有所作為,說他「色醉其心」似乎有失公正。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楊廣南下江都的決策並沒有達到他預期的目的,反而導致了各種嚴重的問題,加速了隋王朝的滅亡。

首先,楊廣南下江都以後逐漸失去了對中原地區的控制。楊廣離開洛陽,使得中原地區隋朝的力量大受挫折,農民軍乘機發展起來。隋末農民起義在大業十三年(617年)就走向*,形成河北、中原、江南三支較大的起義隊伍。竇建德據河北,擁眾數十萬,建夏稱王。杜伏威渡淮南下,攻克歷陽,包圍江都,擁有江南廣大地區。瓦崗軍橫掃中原,攻克興洛倉,開倉任饑民取糧,有眾數十萬,圍逼東都,打敗七萬隋軍,發布討伐楊廣檄文。楊廣派王世充率領江南勁卒北上救援東都,與李密前後百餘戰,最後慘敗,逃入東都,屯兵含嘉倉,不敢復出。農民起義的巨大發展,動搖了隋朝的根基,更嚴重的是它刺激了貴族階級的*。

其次,楊廣遠離東都,又促成了邊將郡守紛紛割據叛隋的局面。楊廣南下江都,使得邊將郡守趁機割據反隋。鷹揚郎將梁師都在陝西朔方起兵建梁稱帝,依附突厥為「大度毗伽可汗」。鷹揚校尉劉武周在山西馬邑殺太守起事,自稱皇帝,依附突厥為「定揚可汗」。校尉薛舉、薛仁杲父子在金城府蘭州起事,稱西楚霸王,據隴西稱秦帝。太原留守李淵最後起兵,趁關中空虛攻克長安,虛立代王楊侑為隋恭帝,遙尊楊廣為太上皇。這時的隋王朝面臨著分崩離析的局面:西京長安已經陷落,東都洛陽岌岌可危。楊廣幾乎已經失去了對北方的控制。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暴君的偉大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暴君的偉大
上一章下一章

第八十四章 最後南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