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二戰後的朝鮮半島

第一章 二戰後的朝鮮半島

二戰結束之前,朝鮮半島一直為rì本霸佔,整個朝鮮半島都是rì本的殖民地。

rì本人在控制期間,讓半島的兒童學rì語,想從根本上改變整個朝鮮民族,讓朝鮮民族永久的成為他的殖民地,就和rì本統治台灣時一樣。

為國家的dú1ì和民族尊嚴,許多朝鮮人都在和rì本進行着艱苦卓絕的鬥爭,南部是李承晚為主要領導人的反抗組織。

李承晚曾長期流亡美國和我國上海,能講英語和華語,他嚮往美國式的制度和生活方式.。

在朝鮮北方則是由親蘇的**領導抵抗組織,曾有大批的朝鮮戰士到我國東北參加抗聯武裝,參與抵抗rì寇的作戰,後來金rì成逐漸掌握了實權.

1945年,rì本戰敗,rì本軍隊全部撤離朝鮮。經過最初混亂的幾周,作為戰勝國的權宜之計,美蘇兩**隊以北緯38度線為界,分別進駐朝鮮半島南北,並接受佔領區內rì軍的投降。

由此結果,北部建立了一個親蘇中(金rì成領導)的社會主義zhèngfǔ,南部成立了一個親美英等西方國家(李承晚領導)的政權。

至於怎樣合理地、且不留隱患地解決朝鮮的政權重建問題,被佔領雙方軍政當局暫時擱置。

然而,正是這一聲輕巧的「rì后再議」,使得美蘇錯過了解決半島善後問題的最佳時機

1946年,英國相丘吉爾訪美期間表「鐵幕演說」,最早出了冷戰的信號,同時也在半島狹長的土地上攔腰斬下了一道鐵幕。

1948年7月,在半島南部成立了大韓民國,建都漢城。同年9月,在北部成立了朝鮮mínzhǔ主義人民共和國,建都平壤。

雙方身後都站着各自的扶持者美國與蘇聯,冷戰的加劇導致造成的人為分裂更趨深刻,分裂局面最終形成,而意識形態使得兩個政權迅滑向對抗與衝突的泥潭。

隨着冷戰的深入,政治空氣rì益緊張。雙方政權中的激進派排擠了原本就寥寥少數的溫和派。

1949年,蘇美兩國先後撤兵,半島微妙的軍事平衡瞬間被打破,最終爆了朝鮮戰爭。

二戰後的冷戰時期,世界上有兩個互相敵對的陣營:

一個是以蘇聯為的「社會主義陣營」,東歐、中國、蒙古、朝鮮、越南北方、古巴都是該陣營的成員;

另一個是以美國為的「帝國主義陣營」,成員有西方國家、rì本、韓國等。朝鮮戰爭,實際上是兩大陣營的一次局部較量。

第二章朝鮮戰爭概述(1)

朝鮮戰爭,朝鮮叫「祖國解放戰爭」,中國大6叫「抗美援朝」」,西方、韓國以及中國港台地區稱之為「韓戰」。

抗美援朝,是抗美援朝戰爭和抗美援朝運動的統稱(多指抗美援朝戰爭),是2o世紀5o年代初,中國人民支援朝鮮人民抗擊美國侵略的群眾xìng運動。

195o年1o月,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抗美援朝開始。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得到了解放軍全軍和中國全國人民的全力支持,得到了以蘇聯為的社會主義陣營的配合。

1953年7月,雙方簽訂《朝鮮停戰協定》,從此抗美援朝勝利結束。1958年,志願軍全部撤回中國。1o月25rì為抗美援朝紀念rì。

這場戰爭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朝鮮悍然進犯韓國

在這一階段,朝鮮在蘇聯、中國的支持下,悍然進犯韓國,想一舉統一朝鮮半島。195o年6月25rì,相(最高領導人)金rì成指揮的「朝鮮人民軍」突襲大韓民國,朝鮮戰爭爆。很快地,「朝鮮人民軍」橫掃韓國,只剩下一個釜山沒打下來——那是因為美軍第25師受命死守,讓十幾萬「人民軍」啃不下來。

在這個階段,蘇聯和中國都已介入朝鮮事務。在蘇聯的幫助下,北朝鮮建立了一支規模龐大的由步兵、摩托化旅和邊防jǐng察組成的軍隊。蘇聯向朝鮮提供了大量的現代化武器裝備,培訓了數千名朝鮮軍官。「朝鮮人民軍」每個師都配有約15名蘇軍顧問,北朝鮮的軍事實力已遠遠過南朝鮮。朝鮮進攻前的一個月,金rì成還派密使到běijīng,取得了**的支持。

第二階段,聯合**堅決捍衛韓國主權,大破「朝鮮人民軍」。

釜山的美25軍抵禦住「人民軍」瘋狂的進攻,為聯合**出兵贏得了時間。面對朝鮮突然燃起的戰火,聯合國安理會很快通過了美國提出的動議案,並組建了聯合**去朝鮮半島作戰,「制止朝鮮侵略」。聯合**以美軍為主體,英國、土耳其、加拿大、泰國、新西蘭、澳大利亞、荷蘭、法國、菲律賓、希臘、比利時、哥倫比亞、埃塞俄比亞、盧森堡、南非等15個國家派兵參加。「聯合**」總司令由駐rì美軍遠東軍司令麥克阿瑟上將擔任(後由m.B.李奇微、m..克拉克繼任)。

195o年9月15rì,聯合**棋高一招,出其不意,成功地在朝鮮中部仁川登6,將北朝鮮軍隊攔腰斬斷。9月22rì,死守釜山的聯合**乘勢反擊。9月27rì,美軍奪回韓國都漢城(現在改名爾)。此時,麥克阿瑟要求乘勢追擊,消滅北朝鮮,統一整個朝鮮半島。9月27rì,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與總統杜魯門表示同意,但杜魯門也告戒麥克阿瑟:如果中國和蘇聯參戰,就不要攻擊北朝鮮。1o月1rì,在麥克阿瑟指揮下,「聯合**」和韓軍越過三八線,迅推進深入到北方,攻入朝鮮都平壤。1o月7rì,聯合國大會承認了美國造成的既成事實,批准了英美的提案。元氣大傷的北方無力還擊,且戰且退,退到了中朝邊境。麥克阿瑟擔心金rì成政權一旦流亡到境外,後患無窮,所以他公開聲明可能要轟炸中國境內潛在的難民營或者供應基地,其中包括東北的電站及軍事工業中心。事實上,美國遠東空軍也這樣做了。中國多次出jǐng告,但對方置若罔聞。

第三階段:中國出兵,「抗美援朝」。

195o年1o月19rì,由一部分中國人民解放軍改編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率領下,秘密跨過鴨綠江,開赴朝鮮戰場,揭開抗美援朝戰爭序幕。

從195o年1o月25rì~1951年6月1orì,為抗美援朝戰爭第一階段。這個階段,連續進行了五次戰略xìng戰役。

第一次戰役。志願軍入朝後,在開進中現美國為的「聯合**」及其指揮的韓國**前進甚,志願軍已來不及先敵佔領預定防禦地區。而「聯合**」尚未現志願軍入朝參戰。1o月25rì,志願軍給「聯合**」以突然xìng打擊,將其從鴨綠江邊驅逐到清川江以南,挫敗了「聯合**」企圖在感恩節(11月23rì)前佔領全朝鮮的計劃,初步穩定了朝鮮戰局。

第二次戰役。「聯合**」雖然已經覺志願軍入朝參戰,但卻估計志願軍參戰只不過是為保衛邊界。11月24rì,「聯合**」起旨在聖誕節結束朝鮮戰爭的總攻勢。志願軍按預定計劃,將「聯合**」誘至預定地區后,立即起反擊,給以出其不意的打擊。「聯合**」兵敗於西部戰線的清川江兩岸和東部戰線的長津湖畔,被迫棄平壤、元山,分從6路、海路退至「三八線」以南。

第三次戰役。中國人民志願軍集中6個軍,在人民軍3個軍團協同下,對依託「三八線」既設陣地進行防禦的「聯合**」起全線進攻,將其從「三八線」擊退至北緯37°線附近地區,佔領漢城,並適時停止了戰役追擊。

第四次戰役。志願軍連續取得三次戰役勝利后,主力轉入休整。「聯合**」現志願軍補給困難,第一線兵力不足,便迅補充人員、物資,調整部署,於1951年1月25rì恢復攻勢。志願軍立即由休整轉入防禦,3月14rì,中朝人民軍隊撤出漢城。麥杜魯門於4月11rì撤銷麥克阿瑟的職務,任命李奇微為「聯合**」總司令。4月21rì,將「聯合**」扼制在「三八線」南北附近地區。

第五次戰役。在「三八線」南北地區進行的大規模反擊戰。先集中志願軍11個軍和人民軍1個軍團於西線實施主要突擊,再次越過「三八線」,直逼漢城;接着,志願軍又轉移兵力於東線,后,中朝人民軍隊,向北轉移,至6月1orì,戰線穩定在「三八線」南北地區。

從1951年6月11rì~1953年7月27rì,為抗美援朝戰爭第二階段。這個階段,中朝人民軍隊執行「持久作戰、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以陣地戰為主要作戰形式,進行持久的積極防禦作戰。1951年7月1orì,戰爭雙方開始舉行朝鮮停戰談判。從此,戰爭出現長達兩年多的邊打邊談的局面。

後來,雙方都打得筋疲力盡,只好言和停戰。1953年7月27rì,朝鮮停戰協定在板門店簽字。至此,歷時2年零9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告結束。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血戰聯合國軍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網游競技 血戰聯合國軍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章 二戰後的朝鮮半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