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記

后 記

大約137億年前,一個體積極小、密度極大、溫度極高,被稱之為「奇點」的東西,發生了無與倫比的大爆炸:

最初,大爆炸10-43秒后,宇宙從量子背景出現;

大爆炸10-5秒后,宇宙約為10萬億K,質子和中子開始形成;

大爆炸0.01秒后,宇宙約為1千億K,宇宙間以光子、電子、中微子為主,質子中子僅佔10億分之一,宇宙處於熱平衡態,體系急劇膨脹,溫度和密度不斷下降;

大爆炸13.8秒后,宇宙約30億K,氘、氦類穩定原子核形成。

大爆炸35分鐘后:3億K,核過程停止,尚不能形成中性原子。

大爆炸30萬年後,宇宙大約降為3000K,化合作用使中性原子形成,宇宙主要成分為氣態物質,並逐步在自引力的作用下,凝聚成密度較高的氣體雲塊,直至恆星、恆星系統……

這就是當今世界佔主流的宇宙觀,被稱之為「宇宙大爆炸論」或宇宙進化論。

這個「創意」最初是由一位叫勒梅特的比利時司鐸提出的,他同時也是天文學家和宇宙學家,是基於宇宙一直在膨脹的現象提出這一觀點的,在「創世論」領域,其地位不亞於物理界的愛因斯坦。

勒梅特聲稱,宇宙在過去某一時刻體積會非常小而密度非常大,宇宙最初的物質就集中在這枚「宇宙蛋」里,在一次無與倫比的大爆炸中分裂成無數碎片,形成了今天的宇宙。

1946年,俄裔美國物理學家伽莫夫根據恆星熱核反應理論,又進一步發展了勒梅特的宇宙膨脹理論,提出了大爆炸宇宙模型。

之後,著名科學家彭羅斯、吉勒西和斯蒂芬威廉霍金等都對「宇宙大爆炸論」的發展做出過貢獻,提出過奇點定理。

美國物理學家和宇宙學家詹姆斯皮布爾斯更是找到了宇宙大爆炸的重要證據,並為此獲得2019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如今,天文學家、宇宙學家等各相關領域的科學家們達成的共識是,我們所知道的宇宙是在一個巨大的爆炸中誕生的,它不僅創造了物質的大多數,而且還支配着我們不斷膨脹的宇宙自然法則。

1957年,由Burbidge夫婦、Fowler和Hoyle,共同提出了「元素起源的宇宙大爆炸理論」,他們認為:

原始的星際物質靠引力收縮形成一些團塊――原始恆星,同時內部溫度逐漸升高;

當恆星內部溫度升到7百萬K以上時,氫的核聚變開始,核反應的輻射膨脹與恆星的引力收縮相抵制,恆星發光並進入相對穩定狀態。

這時,恆星內部的核聚變有質子―質子循環和碳―氮循環兩種。這是恆星氫燃燒階段,一般可穩定進行100萬~100億年。

太陽核聚變已進行了約46億年,估計還將繼續50億年。

這一階段在恆星核心生成氦,同時還有一些碳、氮、氧等元素的形成……

提出B2FH學說之一的Fowler後來獲得了198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以表彰他在宇宙化學元素分佈的解釋及核反應理論方面做出的貢獻,充分證明了當代科學界對宇宙大爆炸理論的認同。

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精彩紛呈、光怪陸離的世界,竟然始自一次無與倫比的奇點爆炸!即便是作為理工科出身的作者,最初對這一觀點也感到萬分震撼、難以置信!

實際上,關於宇宙和生命的起源,自古以來,各路聖賢就一直探究不止。

被譽為「科學之祖」的古希臘自然科學家和哲學家泰勒斯認為水是萬物之本;而古希臘米利都學派的哲學家阿那克西米尼則認為空氣是萬物之源。

古希臘愛菲斯學派的代表人物哲學家赫拉克利特,則認為火是一切物質的初始元素。

哲學家、科學家和預言者恩培多克勒乾脆將前人的學說加以綜合,並結合自己的見解,提出了「四元素說」,認為世界萬物是由火、空氣、水和土組成的。

他認為,火、土、氣、水是組成萬物的根,萬物因四根的組合而生成,因四根的分離而消失。

古希臘先哲、科學家和教育家亞里士多德則是提出了元素――性質學說。

他認為地上世界由土、水、氣、火四大元素組成。其中每種元素都代表四種基本特性中兩種特性的組合。

與此同時,在古希臘,還產生了物質微粒結構學說。

這一學說的創始人被認為是留基帕和他的學生德模克利特。他們認為:一切物質都是由最小的、不可分的微粒―原子組成的。

幾乎是同一時期,中國先賢們認為萬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物質組合而成,而五行則是由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成的。

公元前4世紀,中國周朝的《書經》把水、火、木、金、土稱為「五行」,通常稱為「五元素」,就是所謂的「陰陽五行學說」。有學者認為春秋時期的蔡墨和戰國末期的騶衍,是該學說的倡導者。

他們用「陰陽」這個概念來揭示自然界兩種對立和互相消長的物質勢力,認為二者的相互作用是一切自然現象變化的根源,與國外那些大咖相比,華夏先祖的觀點顯然更接地氣,也易於接受。

陰陽五行學說作為國粹煉丹術的理論基礎之一,戰國之後的劉安、李少君、魏伯陽、陶弘景、葛玄、葛洪、孫思邈等都對此學說的發展做出過貢獻。

宋代道教南宗紫陽派的鼻祖張伯端更是提出了「道自虛無生一,便從一產陰陽,陰陽再合生三體,三體重生萬物昌」的觀點,認為世上萬物皆由虛無衍化生成。

此外,國之先祖還有許多關於宇宙起源的論斷,籠統上講可以分為三種,即《晉書天文志》所載「古言天者有三家,一曰蓋天,二曰宣夜,三曰渾天。」

《周髀算經》說:「方屬地,圓屬天,天圓地方。」此即蓋天說的思想淵源,「天地定位、陰陽交互」的理念就源自於此。

而宣夜說則主張「日月眾星,自然浮生於虛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須氣焉」,提出了天體漂浮於氣體中的理論。

有學者認為,早在戰國時代,《莊子逍遙遊》中「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就用提問的方式,表述了莊子對宇宙無限的猜測,表明宣夜說淵源深遠。

漢代張衡提出「天如雞子,地如雞中黃,孤居於天內,天大而地小,天表裏有水……天轉如車轂之運也,周旋無端,其形渾渾,故曰渾天也。」此即為渾天說的總結。

更有學者認為早在堯即位之時,羲和之官就已經創製了用於觀測天象的「渾儀」,即誕生了渾天說。

以上事例說明,國之先賢們關於對宇宙世界的感悟和論斷,絲毫不輸西方先哲,甚至更為先進。

探索宇宙奧秘,對於常人而言是遙不可及的事情,而有關生命的事情,卻與每個人休戚相關。

生活在地球上,我們每天都要與生靈打交道,人們認為揭開生命之謎,其答案似乎唾手可得!

但實則不然,關於生命的奧秘更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對於生命的起源,最著名的就是「神創論」和「自然發生論」。

在國外,神創論相信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由上帝創造完成,瑞典科學家卡爾馮林奈認為上帝曾經創造了一萬個以上的物種,這些物種從來沒有演化或改變模樣,也不曾滅絕過。

愛爾蘭歷史學家、大主教詹姆斯厄謝爾聲稱經過「考證」,更是得出了上帝在公元前4004年10月26日上午創造地球的結論。

北歐神話中也有諸神用木造男人,用榆樹枝造女人,神再賦予他們生命的傳說。

希臘神話中,關於普羅米修斯用泥土造人,由雅典娜吹口氣賦予生命的故事則廣為流傳。

在中國,盤古開天,女媧補天、造人的傳說早已深入人心。

《淮南子說林訓》中也有關於造人的論述,「黃帝主陰陽,上駢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媧所以七十化也。」

按東漢高誘的註釋,「黃帝,古天神也,始造人之時,化生陰陽;上駢、桑林,皆神名;女媧,王天下者也。七十變造化。」

可見,無論國內國外,神創論都傳播廣泛,影響深遠。

與神創論相比,自然發生論則更為樸素,該理論認為地球上的生命是從非生物直接迅速產生的,不需要親代遺傳,無需過程。

這種觀點在世界各地也均有流傳,中國古有荀子的「肉腐出蟲,魚枯生蠹」之說,古希臘有「鰻魚有泥而生」之見。

比利時化學家、生物學家、醫生海爾蒙特把小麥苗和被汗水浸濕的襯衣一同放入一個容器中,經過21天,老鼠居然「自生」出來。

同時代的意大利學者畢翁納尼也宣佈:有一種木粒在海里腐爛能生出蟲,蟲變蝴蝶,蝴蝶又變鳥。

自然發生論的支持者中,不乏亞里士多德和牛頓這樣的科學巨匠。

直到19世紀,法國微生物學家巴斯德進行了著名的「鵝頸瓶」實驗,證明了肉湯中的產生的生物並非生於肉湯,而是來自空氣中原有的生物,這才讓人們確信:生物只能源於生物,非生命物質絕對不能隨時自發地產生新生命!

1859年,關於生命起源,發生了一件里程碑式的事件,英國人達爾文出版了震動當時學術界的《物種起源》,提出了生物進化論學說,摧毀了各種唯心的神創論以及物種不變論。

他認為,生物最初是從非生物發展而來,現代生存的各種生物,有共同的祖先。在進化過程中,通過變異、遺傳和自然選擇,生物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複雜,種類由少到多。

此後的年代裏,前蘇聯生物學家奧巴林和印度生理學家霍爾丹又分別提出了生命起源的化學進化論。

美國著名宇宙化學家、物理學家,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哈羅德克萊頓尤里和他的學生斯坦利米勒及美國生物化學家福克斯等均是這一學說的擁躉。並進一步形成了所謂的「海相起源」和「陸相起源」學說。

之後又陸續出現了「火山學派」「外來生命學派」等諸多關於地球生命起源的假說。

這其中尤為引人關注的是「宇宙胚種論」的發展。

該理論最初是希臘哲學家阿那克薩戈拉在公元前5世紀首次提出的假設。

瑞典生物化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阿列紐斯,在1907年發表了《宇宙的形成》的宇宙胚種論,他認為地球上生命的種子來自宇宙。

美國著名天文學家、科普作家卡爾薩根對於豐富完善「外來生命學」的學說功不可沒!

英國的霍伊爾和印度的魏克拉馬辛格等科學家也認為生命的構成非常複雜,不可能起源於像地球這樣的小星體,生命須在更廣泛的宇宙空間利用各種資源進行綜合作用,經歷很長時間才能產生。

兩人最後建立了生命起源的HW學說。並在本世紀初找到了地球之外也存在生命的證據。

儘管如此,當今科學界的主流還是認同生命起源於地球本土的說法,大多贊同地球生命起源的化學進化論。

但隨之而來的問題又出現了。

在生命起源過程中,究竟是先有蛋白質還是先有核酸呢?這個問題也就是著名的「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悖論。在20世紀50年代,科學界對此眾說紛紜。

一派認為先有蛋白質,另一派認為先有核酸,再有一派認為蛋白質和核酸同時起源。

在核酸派里,有的提出先有脫氧核糖核酸DNA,有的則認為先有核糖核酸RNA。

由於近些年來對RNA的深入研究,目前生物界大多數學者傾向於核酸最先發生。

生物遺傳物質主體最先起源於RNA分子或RNA與蛋白質構成的複合體,爾後向DNA-蛋白質複合體和蛋白質兩個方向演變的學說,已逐漸為人們接受。

一波剛平一波又起!

生命起源中的對稱性破缺――生物分子手性均一性,又成為科學家關注的焦點。

自然界中氨基酸有L和D兩種對映異構體,而組成蛋白質的α-氨基酸卻幾乎都是L型。

天然糖有D糖,也有L糖,但核糖核酸RNA與脫氧核糖核酸DNA中的核糖卻全都是D糖,蛋白質和核酸的這一特性稱為分子的手性均一性。

1995年3月,美國「科學」雜誌報道在洛杉磯召開的「生物分子手性均一性起源」的國際會議上,與會的物理、化學、天文學家大多數認為「沒有手性就沒有生命」,「手性起源先於生命」。

至此,關於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才算有了較為統一的認識。

讀到這裏,諸位書友可能已經意識到,依據現代科學的觀點,我們能出現在地球上,不過是一種偶然!

按照現代科學「創世論」,奇點大爆炸后,宇宙在膨脹過程中,偶然出現了螺旋星系銀河系……

又偶然形成了太陽系……

偶然出現了地球……

地球上又偶然產生了構造生命的基本物質……

恰好又偶然形成了產生生命種子的環境……

……

我們今天所存在、所看到、所感受到的一切,竟然全部出自一系列的偶然!且最終必然會走向毀滅、消亡……

了解這些,許多人會不淡定了,按照現代科學的理論,我們人類只不過是宇宙中偶然出現的匆匆過客,是一場意外,來無影,去――更是無蹤跡可循……

於是,有關人類永恆的「生死」問題,又再次擺在了面前。

自從在進化過程中,戰勝其它動物脫穎而出以來,人類就擺脫蒙昧,顯示出清醒的自我意識,並具備了獨立思考能力。

「生之偶然,死之必然」是人類生活經驗的總結,也是無法逾越的自然法則,現在科學探索的種種成就,似乎也驗證了這一亘古不變真理。

這直接導致了人類的生活歷程充滿了悲情意識。

這種悲情意識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因人類生存時間的限制而產生的對死亡的恐懼;另一個是因生存空間和自身能力的局限而產生的不自由感。

故此,在漫長的人類歷史長河中,人們堅持不懈地去努力探索,企圖超越這兩種局限,以獲得生命的永恆與自由。

儘管世界各地種族經歷不同,習俗不同,文化背景也不同,但面對生死觀這一永恆話題,卻均有不少相似之處。

尤其是關於靈魂的傳說,無論中西方文化差異有多大,似乎都不否認它的存在!

在西方,古希臘的蘇格拉底和柏拉圖師生均認為,「人是靈魂與肉體生命結合的產物」,認為靈肉兩分,靈魂不朽!

他們認為肉體是靈魂的墳墓,靈魂入體是一種羈絆與懲罰,肉體死去后,靈魂就解放了,這樣靈魂就可以追求純而又純的真理!

在中國,《禮記》中有這樣一段論述:「氣也者,神之盛也;魂也者,鬼之盛也;合鬼與神,教之至也。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表明先賢孔子認同靈魂的存在,且可遊離於體外。

莊子在《齊物論》中說「其寐也魂交,其覺也神開。」意指人在睡覺的時候,靈魂還在同名利與外界交往,也就是人們通常說的做夢,表明他是相信靈魂的人。

莊子認為人的生死乃是「氣」的離散聚合,「氣」從形體變為生命,最後再從生命走向死亡變為「氣」。隨着「氣」的聚散,人的生死也在不斷交替變化,沒有終結、無限循環,「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儘管東西方都相信靈魂的存在,但觀念、態度卻大不相同。

在國人的精神世界中,鬼魂經常干涉人世的生活,需要人的供奉。中國雖然是擁有數千年發達文明的國家,但在西方人看來,卻是沒有突破血緣社會的瓶頸,一直停留在對祖先的崇拜階段。

而西方社會卻並非如此。

比如說希臘,「在古希臘羅馬人的觀念中,靈魂猶如飄像,不具實體,甚至連思考和說話的功能都沒有,無力干涉生者的世界。

而且,死者一旦獲得埋葬或火化,其靈魂即可渡過陰河,進入一去不復返之鄉,從此斷了還陽的歸路。

因而,古希臘人對已經安葬,尤其是已經火化的死者的靈魂並沒有畏懼感,也很少有鬼魂上門造訪的故事。

從一些現象看,東方人則比較忌諱、迴避死亡的問題,東方人更希望肉身長壽,不太深究深層次的靈魂問題。

與之不同,西方人大多重靈魂輕肉身,對死亡沒有設置過多的心理屏障。

當今世界,西方世界的科學觀無疑占絕對統治地位,在有些學者看來,西方人看待世界更理性一些,其宇宙觀、生死觀似乎也更科學一些。

而國人的宇宙觀、生死觀則更感性一些,常以荒遠雲野、沖虛綿邈為背景,闊論宇宙,妄談生死!

有學者認為,西方的希臘文化屬契理文化,歐洲文化屬尚能文化,中國文化則屬妙性文化。

認為希臘人和歐洲人的思想理趣相似,均追求以科學立論,希臘人奠基,歐洲人發展。

而中國人則更偏重於藝術,說白了,就是不夠科學!

作者無意在這裏比較東西方文化之優劣,相比較而言,作為根植於這片「土壤」的華夏人,我更願意接受國之先哲們的觀點。

其實,任何科學的發展,都要經過經驗感知、規律假說、實驗驗證、觀念修訂等一系列階段。

西方實驗哲學之父弗朗西斯培根曾經說過「自然哲學必須從感知開始」,沒有身臨其境的感知、沒有切身實地的經驗積累,何談科學觀的形成和發展。

竊以為,相比較現代的人類,先祖「得天獨厚」的生存環境更加接近於自然,對自然的感悟也更加深刻!只是他們缺乏有力的觀測工具和手段,但這絲毫不影響他們的思考,甚至更加睿智。

在今天看來,古人曾經的一些荒誕、可笑觀點,在當初又何嘗不是一種先進的「科學理念」,我們如今所獲得的一切科學成就,又何嘗不是站在古人肩膀上取得的!

科學永無止境,認知更是沒有窮盡,即便是當今看上去很科學的事情,在遙遠的未來,待文明發展到更高層次,也可能淪為荒誕不經的笑話。

眾所周知,有關靈魂的事情人們既感興趣,又諱莫如深,時至今日,靈魂學仍是未被「正統」科學接納的領域,屬於潛科學或邊沿科學,甚至有人稱其為偽科學!

但作者卻仍然相信靈魂的存在,只是當今世界還沒有發明出能夠檢測出靈魂存在的手段。

對於宇宙大爆炸的創世論,作者也持懷疑態度,與之相比,作者倒是更相信華夏民族道家的創世說。

作者從事與物質生成和變化有關的工作,篤信只要條件具備,任何物質都能生成,就如同碳有多種同素異形體一樣,不同的條件下,它可以是石墨、石墨烯,但也可以是昂貴珍稀的金剛石!

反映到人類自身也是一樣,那些看似平常的凡人,若是經過系統且得法的訓練,未必就不具備一些「特異功能」。

種種經歷和一些對生活的感悟,令作者萌發出寫點兒東西的想法,想將自己認同的一些創世觀點,以及對靈魂的一些感悟,以玄幻小說的形式表達出來。

由於作者自幼喜愛文學,尤其喜歡歷史典籍和神話故事類小說,對華夏先祖黃帝的故事更是印象深刻。

於是,就有了以黃帝前世為假想主角,創作一部仙俠小說的念頭,也幸有網文這種形式,使得自己的感悟得以抒懷。

歷經兩年多的創作,終於完成了這部小說,這是作者的第一部小說,經驗不足,情節不夠引人入勝!加之文字功底有限,儘管作者已經很努力了,但讀起來難免仍有些生澀,錯別字現象也無法避免,只能寄希望於下一部小說改正提高了。

這裏要申明的是,既然主角是黃帝的前世,其稟賦、能力本就異於常人,希望書友們盡量發揮想像去理解那些遠古大能。

雖然完成了創作,但每當夜色降臨,掩卷遐思,心緒還是不由自主地會飛向遙遠的星空……

茫茫大千世界,不知魂自何處,更不知魂去何方!

心知自己終有一天也會走向地球人生的盡頭!自己的靈魂也會隨風飄逝!

也許,地球上所謂的「人生」,只不過是靈魂旅途的一個短暫過程,在那遙遠的無邊星際,才是靈魂真正表現的無際舞台!

在那裏,靈魂也許會重組、再生,會再一次重現「人生」!

也許,那時的靈魂偶爾還會想起前世的記憶,想起地球、想起所經歷過的愛恨、想起曾經的一切……

――是為後記。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青洲大散修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修真仙俠 青洲大散修
上一章下一章

后 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