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一中二立三登場,西域自古皆我土

第317章 一中二立三登場,西域自古皆我土

大唐對西突厥的國策,歷經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嘗試聯姻,然後保持中立。

武德元年,李淵是大唐的皇帝,西突厥的統葉護就曾遣使朝唐,以觀察東方大國的虛實。

當時,李淵承受着東突厥的巨大壓力,想拉攏西突厥對抗東突厥。

但這並不符合西突厥的利益。

統葉護雖然表面答應,但背地裏卻又向東突厥說自己無意東進,以示兩不相幫。

但到了武德八年,隨着李唐已成長為令世界顫抖的中原大國,統葉護長袖善舞,主動貼上自己的熱臉,想和唐朝聯姻,以期在東西突厥之爭中,為自己謀得最優勝的戰略地位。

此一時,彼一時也。

家底豐厚的李淵,認為西突厥和唐朝相隔太遠,緩急之間,無法相助,兩國之間,無利不早起,李淵本來想拒絕,但裴矩一番話,讓他改變了主意。

「今北狄方強,且當遠交而近攻,臣謂宜許其婚以威頡利;俟數年之後,中國完實,足抗北夷,然後徐思其宜。」

當時,李唐最危險的敵人,是漠北大草原上的東突厥頡利可汗,聯姻西突厥的統葉護,分化東西突厥,顯然具有現實的合理性。

李淵派出高平王李道立為特使,商量具體的聯姻事宜。

但當時唐朝和東突厥連年開戰,沿途的道路並不太平,直到李世民貞觀元年,李道立才從西域返回長安。

統葉護顯示出自己足夠的誠意,他獻上了萬釘寶鈿金帶,以及五千匹馬,作為迎娶公主的聘禮。

但這樁婚姻,因為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成了李唐新的皇帝而被擱置。

再加上頡利可汗為了避免西突厥坐大,千方百計想阻撓此門婚事,威脅統葉護說:「汝若迎唐家公主,要須經我國中而過。」

話雖輕,結果卻不可忽視。

因而,此次聯姻終於無疾而終。

很快,統葉護被殺,西突厥內亂。

戰爭的雙方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爭取更多的同盟,都派出使者,向唐朝求婚。

但李世民保持了清醒的頭腦和高超的策略,他一視同仁地拒絕了雙方的請求。「汝國擾亂,君臣未定,戰爭不息,何得言婚。」

並且,他讓雙方各保所部,無相征伐。

這是一種坐山觀虎鬥,不偏不倚的超然態度。

但西突厥泥孰繼位之後,唐朝對西域的政策,進入第二個階段。

西域必下,西域也必須歸入唐朝的版圖。

這是李世民想要開疆拓土,恢復漢晉雄風,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

更現實的因素是因為西域地處絲綢之路的要道,沿邊當地小國,從內心裏也想依託唐朝的力量,和氣生財,共同發展。

內外交結之下,李世民很早就將目光投向了這一片遙遠而神秘的熱土。

但李世民一直缺乏在西域可靠的代理人。

直到泥孰可汗出現。

雖然泥孰可汗只在位兩年,但他在唐朝和西突厥的關係史上,是一個重量級的人物。

他很年輕時,就曾經作為使臣到過長安,並且和雄心壯志,早就想經營四方的李世民成了八拜之交的兄弟。

貞觀六年,當泥孰成為西突厥的可汗之後,他立即遣使東入長安,請求得到李世民的認可和支持。

李世民終於等到了這個進入西域的絕佳機會。

自此之後,泥孰系一直成為唐朝政府,官方明確支持和承認的西突厥法統。

即使換了一茬又一茬的可汗,縱使虐了李世民千遍萬遍,唐朝依然待泥孰系如初見時不變。

在此一時期,唐朝希望通西域過泥孰系的影響,達到唐朝不直接動武力,卻又能發揮宗主國地位,成為超然的皇帝天可汗羈糜制下的美好熱土。

但泥孰系並不經打,經常被他的對手按在地上摩擦。

西突厥另一對立派,乙毗咄陸可汗橫空出世,成為令整個西域瑟瑟發抖的霸主。

形勢的變化,讓唐朝在西域的政策,進入第三隊段,那就是親自下場,進行直接的武力介入。

貞觀十四年,唐朝發動了以侯君集為統帥的交河道行軍。

滅高昌,建立西州和安西都護府,加上早先建立的伊州,以及可汗浮圖城,三地互為掎角,成為唐朝經營西域的堅固橋頭堡壘。

任何事情,只要開始,都不晚,只要開始,也必然有大動作。

唐朝的最直接對手,就是西域霸主乙毗咄陸可汗。

乙毗咄陸可汗當時如日中天,勢不可擋。

唐朝征服高昌之後,首任安西都護府都護是喬師望,他擔負起將西州變為唐朝西陲最穩固基地,並且孤立和打擊乙毗咄陸可汗的任務。

喬師望完成了一半的任務。

喬師望的統戰工作完成得相當出色,除了那些反唐骨幹爭子,他對於其他的高昌文武官員,既往不咎,並且量才留用,授與新職。

他廢除高昌故有的一些苛絹雜稅,讓高昌原有的臣民,都可以在新的世界之中,找到一席之地。

喬師望抗衡乙毗咄陸可汗的策略是和泥孰系互相依靠,共進共退。

但他遭遇了失敗。

當時的泥孰系由沙缽羅葉護可汗統領,但他根本頂不住乙毗咄陸可汗的攻勢,他本人也被殺身亡。

喬師望也被調任夏州都督,郭孝恪成為第二任(行)安西都護。

郭孝恪是一個正確的人。

在他主政安西的七年內,唐朝在西域同西突厥的鬥爭,取得了連續和輝煌的成功。

郭孝恪是李唐老資歷的軍頭。

他屬於李世績一系,最早跟隨李密造反,後來李密被誅之後,他被李世績委派,進入長安向李淵述職。

他的成名之戰是在李世民一戰擒雙王時,貢獻自己絕佳的策略。

「(王)世充日蹙月迫,力盡計窮,懸首面縛,翹足可待。(竇)建德遠來助虐,糧運阻絕,此是天喪之時。請固武牢,屯軍汜水,隨機應變,則易為克殄。」

最終,李世民頂住壓力,取得了至關重要的武牢關之捷,最終將王世充和竇建德一網打盡。

李世民並沒有獨攬功勞,在戰後的洛陽慶功宴上,他對着眾將,毫不吝嗇讚美之辭說:「郭孝恪謀擒建德之策,王長先龍門下米之功,皆出諸人之右也。」

當此國家用人之際,久經歷練,深得李世民信任的郭孝恪被派到了最艱苦的安西前線。

安西迎來了燦爛的春天。

郭孝恪非常現實,他屬於強硬的主戰派,和喬師望的政策大相徑庭。

他認為要對付乙毗咄陸可汗,就必須以武力取勝,只有在戰場之上,才能贏得尊重,才能讓大唐的旗幟迎風飄揚。

況且,乙毗咄陸可汗現在開始作妖。

他扣押了唐朝的使者,並且使者他隨軍征伐,在戰場之上,他大言不慚地向唐朝的使者說:「我聞唐天子才武,我今討康居,爾視我與天子等否?」

乙毗可汗自比聲威震天下的武功蓋世的天可汗李世民,狂妄自大至無以復加,但郭孝恪並非有勇無謀,他開始加強和積蓄自己的力量,以備決戰。

他想出了一招以內地罪犯充當邊軍的策略。

貞觀十六年,李世民正式下詔:「募戍西州者,前犯流、死、亡、匿,聽自首以應募。」

這些罪犯是雙刃劍,他們在中原犯罪,現在得到一個可以免罪的機會,他們本來就是好勇鬥狠,身懷怨氣的人,足以被郭孝恪訓練成一支鬥志昂揚的軍隊。

同時,郭孝恪也具備良好的私人性格和領導感染力。

對待屬下和士民,開誠佈公,一視同仁,很能得到別人的盡忠和死力。

一切準備就緒。

乙毗咄陸可汗首先發難,他派兵侵犯西州。

郭孝恪初試鶯啼,親自率領二千精騎,一敗乙毗於烏骨,再解天山之圍,接着又在遏索山斬首千級。

這三次戰鬥,穩定了西州的形勢,打出了大唐的聲威,並且引發了連鎖反應。

乙毗咄陸可汗在壓力之下,內部又出問題了。

這源自分贓不均。

本質上而言,游牧民族的政權,採取的是一種擄掠,而非建設性的財富積累方式,是一種拿來主義。

當然,這種直接的拿來主義,需要強有力的軍事力量做支撐。

相對而言,各個部落和種族,都有各自的小算盤,難免會有分贓不均的時候。

但乙毗咄陸咄可汗太貪了,並且太殘暴了。

他在攻打康居和米國的過程之時,惹怒了部下泥孰啜(官職),雙方發生了爭持,但乙毗咄陸處理的方式簡單粗暴,他直接殺人奪貨。

主帥被殺,激怒了泥孰啜的帳下大將胡祿屋,他立即舉兵襲擊咄陸可汗,雙方互相攻擊,並且多方聯繫強援,西突厥頓時亂成一鍋粥。

乙毗可汗遭到失敗,他退保吐火羅,並且將大臣勸自己返回王庭根據地,以期東山再起的建議置之不理。

但這並不是一個好的主意。

乙毗可汗過於託大,他認為自己是大可汗,一呼百應,部下會誓死跟隨。

但他失望了,當他渡過葉水,到達石國時,他的左右都已逃散殆盡。

無法可想,無路可走的乙毗咄可汗,只能親自出去招納舊部,但他的力量太弱了,他再一次被背叛。

阿悉吉部落發兵攻擊了乙毗,他只得龜縮於白水胡城,再也無能為力。

弩矢畢部再一次請李世民立泥孰的從孫為(乙毗)射匱可汗。

西域即將改頭換臉,進入新的時代。

事實上,乙毗咄陸可汗敗亡如此之速,和他在焉耆之戰中的失敗密切關聯。

焉耆之戰,是唐朝和西突厥乙毗咄陸可汗的大戰要戰重戰。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隋唐天字七書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隋唐天字七書
上一章下一章

第317章 一中二立三登場,西域自古皆我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