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罪或不實必欲死,戰有襲擾終下之

第313章 罪或不實必欲死,戰有襲擾終下之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褚遂良借李世民生病一事,上了一道奏章,誣告劉洎大逆不道,心懷異志。

在奏章中,褚遂良白紙黑字,言之鑿鑿地寫道「(劉)洎云:『國家之事不足慮,正當傅少主(李治)行伊、霍故事,大臣有異志者誅之,自然定矣。」

這個指控非常嚴重,將引發一場嚴重的政治危機。

大臣行伊、霍故事,那就是要監國,要將新主控制掌握,甚至有可能改朝換代,這種指控已經是必欲置劉洎於死地了。

劉洎當時在定州是太子的首輔,具備這種資格和條件,重要的是,在李世民上次離開定州託付他輔佐李治時,劉洎曾經對李世民明確說過。

「願陛下無憂,大臣有愆失者,臣謹行即誅。」

但是,這兩者的語境、語意、語氣卻根本不可同日而語。

劉洎所言,是一心為國,敢於替主分憂,而褚遂良的指控,卻是在李世民未死之時,就規劃未來之事,同於謀反。

褚遂良上這道奏章,也是其來有自,並不是因為劉洎以前所發的議論。

而是在李世民得病之後,李世民曾經專門召見劉洎和馬周,這兩個人都是留在定州輔佐太子李治的宰臣,顯然,褚遂良並沒有參與此次會議。

但他等劉洎、馬周出來之後,趕緊打聽李世民的病情。

劉洎是個直性子,他心懷憂慮,眼淚滾滾地說:「聖體患癰,極可憂懼。」

顯然,以李世民的高齡,加上長期車馬辛勞,又失利而歸,或者真有無法回歸長安的可能。

這導致了一個人開始佈局。

他就是長孫無忌。

太子李治開始入奉李世民,他甚至以太子之尊,親自為李世民吸食膿瘡,以李治本人的性情,和所做所為而言,這大概是受到長孫無忌的指使。

長孫無忌最大的佈局,就是開始清除異己,他首先將矛頭對準了劉洎。

作為太子李治在定州的首輔,又被病重的李世民單獨召見,甚至不排除其奉了密詔,這對擁立李治為太子的長孫無忌而言,已成了心腹之患。

況且,他也必須名正言順地居於李治一朝第一人的位置。

可以預見,對劉洎的指控出自長孫無忌,是他直接授意或指使了褚遂良的這道奏章。

李世民精於政治,洞達人心,對於褚遂良背後的勢力,他心中一片通透。

劉洎遭到無妄之災,被無中生有地指控謀反,心中大為不服。

他拉來了馬周,以證明自己的清白。

李世民親自詢問了馬周,這是他慧眼識人,一手將馬周從常何的門客,從最底層的寒微之士,提拔到宰輔之臣,可謂對馬周恩重如山。

李世民當然信得過馬周。

馬周也確實頂住了壓力,他實話實說,也認證了劉洎並沒有說更出格的話,更不要說具備謀反之心。

但褚遂良已經上路,絕不可能回頭,他堅決堅定地堅持劉洎確實有大逆不道的言論和行為。

事情似乎變得撲朔迷離。

這件事情的處理結果,並不美妙,讓人產生了無限遐想。

李世民下詔「(劉)洎與人竊議,窺窬萬一,謀執朝衡,自處伊、霍,猜忌大臣,皆欲夷戮。宜賜自盡,免其妻子。」

在臨終之時,性情剛直的劉洎請求給他紙和筆,想給李世民寫一封臨別之書,也被監刑的官員,無情拒絕。

可見政治場上,本無對錯,只剩冷冰的利益取捨。

一入公門深似海,從此再無少年人。

劉洎事件,是一個是非常明顯的信號和轉折,也是后貞觀時代的正式開始,意味着李治已成為雷打不動的太子,而長孫無忌即將權傾天下,在政治上成長為一個可怕的巨人。

李世民心知肚明地為新朝,為他的兒子李治拔刺開路,也為大唐王朝的國祚延續殫精竭慮。

可憐天下父母心,也難為了那個坐在皇帝之位上的獨夫和寡人,即使已經忘情,或者在某個夜深人靜時分,也依然會想起那些可能的點點遺憾吧。

但歷史的車輪,總要前行。

李世民不想將高句麗之禍遺留到李治手上,雖然攻滅高句麗,是李治的宿命。

李世民不是一個莽夫,他和隋煬帝楊廣不同。

楊廣雖然貴為大隋的天子,但在征伐高句麗一事上,更多的只是一種不服輸,盲幹莽干蠢乾的不理智行為,他歷次的征伐,在戰略和戰術之上,並沒做更多的改進。

楊廣一味貪大求全,想以絕對人數的優勢,壓服高句麗。

但李世民成長於馬背之上,一生之中,經歷無數次驚心動魄,生死一瞬的大戰,對於兵凶戰危,早就有着超乎常人的理解和判斷。

在遼東和高句麗的交手,讓李世民對高句麗這個民族刮目相看。

要想徹底征服高句麗,並不容易,並且需要徹底改變戰法。

李世民根據高句麗的弱點,準備從兩方面着手。

此次征伐,受阻於遼東的山城體系,對於這種自給自足,各自為戰,全民皆兵,依靠天時地利,堅壁清野的戰法,要想取勝,雖然困難,但並非全無辦法。

要想從根上擊潰這個山城體系,就必須讓他們的供給無法持續,只有讓他們自行崩潰,才可以從外部征服他們。

李世民的對策,是「襲擾戰」。

這種戰法的核心,是派出小股軍隊,深入遼東,以戰養戰。

逢弱戰之,逢大擾之,毀其農時,壞其耕稼。

長期日積月累之下,就會讓高句麗的山城民不聊生,陷入十分困頓的境地。

沒有糧食,民眾每天生活在死亡和缺衣少食的邊緣,這種襲擾戰,可以最大限度地摧毀山城居民的戰鬥意志和戰鬥物資。

第二個方面,是加快在朝鮮半島開闢第二戰線。

讓高句麗真正顧此失彼,首尾不能相應,現在半島的局勢,有新羅在後牽制,只要讓新羅扯住高句麗人的腳步,成功必然不遠。

當這兩方面都成熟后,只要等待一個合適的時機,全面出去,必定可以一舉滅掉高句麗。

事實上,這也是李唐王朝攻滅高句麗的最終的最高的戰略,雖然唐高宗李治一朝略有改進,終歸不出這個框架。

而出此奇策的人,有人認為就是當世大將李世績。

事實上,第一批率隊進行襲擾戰的人,李世績就是陸軍的主將。

相對於高句麗孱弱的海軍而言,隋唐兩朝,從來沒有忘記從海上向高句麗進攻。

為了達到「數年之間,(高句麗)千里蕭條,則人心自離,鴨綠之北,可不戰而取矣。」的戰略目的。

對高句麗的襲擾戰,是大唐對高句麗戰爭的國策,在李世民和李治二朝,總計發動了五次成規模的襲擾戰。

貞觀二十一年三月,水陸兩軍,第一次出征。

陸軍由李世績掛帥,但並非是大規模出兵,而是組織了一支三千人的精兵,更機動和充滿戰力。

水軍由牛進達率領,反倒要更強盛,達到了萬人的規模。

由於只是打打停停,騷擾搶劫,讓高句麗陷入困頓的目標,這兩路人馬,都所向無敵,戰果豐碩。

李世績順利渡過遼水,這意味着在李世民征伐高句麗之後,遼東各城,雖然又重新被高句麗控制,但他們在遼水一線的防禦,已徹底崩潰,遼水防線,形同虛設。

遼東各城,大概也只能自守而已。

可見戰爭對高句麗的損傷也是非常巨大,畢竟戰爭拼的就是國力,看誰承受得住,捱得起消耗,誰就可以等到最後的勝利。

以小敵大,小國,始終是經不起人員和財產的消耗的。

五月,李世績如入無人之境,經南蘇等城,面對唐朝的精銳騎兵,高句麗人被打怕了,只能採取固守山城的策略。

李世績也不求己甚,放火焚燒了他們的外城而去。

對於山城之外,糧食田地物資等全部實行破壞政策,當李世績順利完成所預定的任務之後,他兵不留行,率軍西渡遼水,進入休整期,以等下次再來。

而牛進達的水軍,似乎進入了一些新的區域。

七月,他們深入高句麗腹地,大小百餘戰,戰無不勝,收穫滿滿。

他們甚至於順路攻佔了一個叫石城的山城。

牛進達還和高句麗人,在復州河畔的積利城,進行了一次萬人大會戰,但高句麗之眾,已是烏合蟻聚,在正面戰場之上,根本就不是唐朝正規軍的對手。

其實,在歷次和隋唐兩朝的正面硬剛中,高句麗就沒有勝過。

這一戰,當場斬首二千名高句麗人。

但這畢竟不是決戰,當完成了既定的襲擾任務后,牛進達也主動撤軍。

但對高句麗的壓迫和襲擾成了李唐的長期國策。

貞觀二十二年,第二次襲擾戰開始。

此次唐軍的水軍主帥是萬人敵薛萬徹,和第一次襲擾戰主要在遼東山城為主不同,這次的戰線已推進至鴨綠水流域了。

薛萬徹的水軍人數達到了三萬,也遠遠超出了第一次襲擾時的一萬之數,主要是這一片區域,還沒有見識到大唐軍隊的厲害,還有硬仗要打。

事實上也確實如此。

泊灼城(遼寧寬甸)之戰,就是此行的最重要戰役,這也是一次圍點打援的戰術。

薛萬徹在進攻大行城(遼寧丹東)時,吸引了泊灼城主所夫孫率領一萬精銳來援。

山城之間互為援助,這在李世民征遼時,遼東山城作戰方式已得到明證。

但所夫孫的軍隊要本不是薛萬徹的對手,被他追奔一百里,當陣斬殺。

薛萬徹趁機率軍圍攻泊灼城,但高句麗的山城再一次展示了頑強和堅韌,薛萬徹無功而返。

實際上,在陸路一線,大唐的烏胡鎮守望將古神感早就對大行城進行過騷擾和破壞。

陸軍才去,水軍又來,這種連續不斷地襲擾,讓高句麗防不勝防,也不堪其弊。

高句麗的經濟和社會運作,處於長期的戰爭和高壓之下,逐漸達到崩潰的邊緣。

高句麗被抹去,只是時間上的問題而已。

李世民稍微放下心頭的重擔,如果他能再多活幾年,他將親自讓高句麗成為歷史上的一個名詞,如果天不假年,他的兒子和大臣們,終將替自己完成這個願望。

東北無憂。

但在帝國的北邊和西邊,依然面臨挑戰。

除惡務盡,李世民將掃除一切妖魔鬼怪,送李治一個乾坤朗朗的世界。

一路向西。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隋唐天字七書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隋唐天字七書
上一章下一章

第313章 罪或不實必欲死,戰有襲擾終下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