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傳國之寶和氏璧

第80章?傳國之寶和氏璧

和氏璧是中國古代「傳國之寶」,舉世無雙,被尊崇為國家的象徵,「荊山之玉、靈蛇之珠」(即「和璧隋珠」)為神奇珍寶,「國寶」是無價之寶,非「價值連城」所可形容。

《史記》稱和氏璧為「天下所共傳寶也」。

初唐詩人楊炯《夜送趙縱》詩曰:「趙氏連城璧,由來天下傳」,喻其極為珍貴。

根據《韓非子·和氏》記載: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為誑,而刖其左足。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使人相之,有曰:「石也。」王又以和為誑,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於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盡而繼之以血。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視之石也,忠貞之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果得寶焉,遂命曰「和氏璧」。

和氏為卞和,楚國人、荊人;又名和氏,是和氏璧的發現者。

楚文王令人剖璞,果得寶玉。因此稱「和氏璧」。

卞和以獻玉之功受封為陵陽侯。

荊山位於今湖北省西部,長約150公里,荊山主峰聚龍山,海拔1852米。

山有抱玉岩,傳為楚人卞和得璞處。

荊山是座巨大的石頭山,頂部更是花崗岩遍佈,巨石雜亂排列,有「卞和洞」,傳說卞和就是在此發現了稀世寶玉和氏璧。

「玉印岩」,又名「抱璞岩」,位於今湖北省南漳縣巡檢鎮金鑲坪村,距縣城90公里。

「玉印岩」坐北朝南,南漳至遠安公路經其前。

洞深11米,寬15米,高10米。

為傳說中的和氏璧產地。

又據《中國名勝詞典》:懷遠縣荊山有抱璞岩,傳為卞和抱璞泣血之所。岩上有卞和洞,天然形成,幽深寬廣,可容數十人;岩壁有摩崖書刻「青螺石帳」四字;洞上有坑,曰「采玉」,坑內有玉石層迭,晶瑩閃亮,恍若白雲攢集,俗稱「白雲堆」。洞左有溪,碧流淙淙,名曰「濯玉澗」,傳為卞和濯璞於此,故名;右有閣,曰「青山」,又名「梓潼」,其內舊有唐人胡曾《荊山詩碑》,上刻其詩云:「抱璞岩前桂葉稠,碧溪寒水至今流」。古人「白璧連城無雙產,古洞青螺有舊題」詩句,是此間寫照。空山日落猿聲啼,疑是荊人哭未休。

卞和洞亦名抱璞岩、抱玉岩,相傳為春秋時楚國人卞和采玉處,故名。

蘇軾《塗山荊山記所見》詩中:「刖人有餘坑,美石肖溫瓚」即指此。

和氏璧面世后,成為楚國的國寶,從不輕易示人。

後來,楚國向趙國求婚,使和氏璧到了趙國。

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聞之,欲得和氏璧,派使者去見趙惠文王,說秦王情願讓出十五座城來換「和氏璧」,希望趙王答應。

趙惠文王就和大臣們商量,答應,怕上秦國的當,不答應,又怕得罪秦國。

趙惠文王就把藺相如召來,要他出個主意。

藺相如道:「秦國強,趙國弱,不答應不行。」

趙惠文王道:「要是把和氏璧送了去,秦國取了璧,不給城,怎麼辦呢?」

「秦國拿出十五座城來換一塊璧玉,這個價值是夠高的了。要是趙國不答應,錯在趙國。大王把和氏璧送了去,要是秦國不交出城來,那麼錯在秦國。寧可答應,叫秦國擔這個錯兒。」

「那麼就請先生上秦國去一趟吧。可是萬一秦國不守信用,怎麼辦呢?」

「秦國交了城,我就把和氏璧留在秦國;要不然,我一定把璧完好地帶回趙國。」

於是,藺相如帶着和氏璧到了咸陽。

秦昭襄王在別宮裏接見他,藺相如把和氏璧獻上去,秦昭襄王看了半天,也不提換城的事。

藺相如覺得不妙,他知道秦昭襄王不是真心拿城來換璧,可是璧已落到別人手裏,怎麼才能拿回來呢?

他急中生智,上前對秦昭襄王道:「秦王,這塊璧雖說挺名貴,可是也有點小毛病,不容易瞧出來,讓我來指給大王看。」

秦昭襄王信以為真,就吩咐侍從把和氏璧遞給藺相如。

藺相如一拿到璧,往後退了幾步,靠着宮殿上的一根大柱子,瞪着眼睛,怒氣沖沖地道:「大王派使者到趙國來,說是情願用十五座城來換趙國的璧。趙王誠心誠意派我把璧送來。可是,大王並沒有交換的誠意。如今璧在我手裏。大王要是逼我的話,我寧可把我的腦袋和這塊璧在這柱子上一同砸碎!」

說着,他真的拿着和氏璧對着柱子做出要砸的樣子。

秦昭襄王怕他真的砸壞了璧,連忙向他賠不是:「先生別誤會,我哪兒能說了不算呢?」

連忙命大臣拿上地圖來,並且把準備換給趙國的十五座城指給藺相如看,這才緩和了下來。

藺相如回到住處,確定秦昭襄王不願意換城,叫隨從打扮成商人模樣,把璧貼身藏着,偷偷送回趙國去。

秦昭襄王聽后,大發雷霆。

藺相如鎮靜地說:「請大王別發怒,讓我把話說完。天下諸侯都知道秦是強國,趙是弱國。天下只有強國欺負弱國,絕沒有弱國欺壓強國的道理。大王真要那塊璧的話,請先把那十五座城割讓給趙國,然後打發使者跟我一起到趙國去取壁。趙國得到了十五座城以後,決不敢不把璧交出來。」

秦昭襄王聽藺相如說得振振有詞,不好翻臉,大臣們也十分惱怒,可又無可辯駁。

再說,藺相如做好了死的準備,殺了他也沒用,反落下個惡名,倒不如放了藺相如,還顯得秦國寬懷大度,並非詐取趙國的玉璧。

最後,秦王還是讓藺相如回趙國去了。

藺相如「完璧歸趙」,既保全了玉璧,又沒給秦國落下把柄,還為趙國贏得了一個好名聲,藺相如也因此聲譽鵲起。

藺相如回到趙國,趙惠文王認為他完成了使命,就提拔他為上大夫。

秦昭襄王本來也不存心想用十五座城去換和氏壁,不過想借這件事試探一下趙國的態度和力量。

藺相如完璧歸趙后,他也沒再提交換的事。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風起陵陽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風起陵陽
上一章下一章

第80章?傳國之寶和氏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