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文藝工作者們-德雲社大錯特錯的邏輯

那些文藝工作者們-德雲社大錯特錯的邏輯

看過前篇的都知道,我是相聲迷,也是德雲社的擁躉,下面說的完全出自愛護之情。

「相聲都是假的,怎麼我們都是真的呢?」

這是郭老濕最喜歡反覆說的,剛剛開始一聽,覺得的確有道理,相聲演員也是演員,肯定是在演戲啊。這個錯誤的邏輯被郭老濕反覆強調,有一天突然反過勁兒來,被他忽悠了。

郭老濕把這個問題提出來反覆說,大概在德雲社已經上了軌道之後,之前是不這樣說的,事實上以前這麼多相聲演員,幾乎沒人強調這個事情。

它不通在哪裡呢?

在所有的演藝形式里,尤其郭老濕拿來對比的形式里,只要是演員,演的都是別人,如果有本人演自己恐怕只能是紀錄片,或者短篇幅短客串,而沒有人狂妄到自己演自己的紀錄片,最起碼我沒見過。

只有相聲演員,說的是真名真姓,儘管不是真事。

比如最經典的橋段是郭老濕說於老濕某件事,用的是於老師的真名。事情肉耳可聽是假的,名字可是不折不扣真的,這和其他形式的表演,完全不是一個性質。

這個屬於自己演自己。

別的文藝形式是自己演別人。

為什麼這樣呢?郭老濕說有利於進入角色,其實這又是一個被反覆強加的似是而非的概念。馬三立有一個非常高質量的小段,就是走高樓丟鑰匙那個,主角就是某某某,無名無姓,絲毫不影響藝術效果。

馬老珠玉在前,郭老濕邏輯不攻自破。

那為什麼反覆強調這件事呢?

這恐怕因為郭老濕的段子,葷素搭配,早期籍籍無名還好,有了江湖地位,委實有點自我抹黑,必須理論上把身段抬起來。相聲的確只能拿自己開玩笑,這是典型的自嘲藝術,說句不上路的話,只有自我貶損,才能不知不覺的取悅觀眾,這也是相聲最正宗的文化特徵,把身段放在塵埃里,才煥發出最蓬勃的生命力,郭老濕深諳個中道理,一句雅俗共賞把相聲根子里的邏輯說明白了。

加上相聲出身草根,必須有葷有素,甚至葷是其中主料,不是觀眾趣味問題,而是這門藝術就是這麼個樣子,我喜歡,大家也喜歡。這不是問題。

問題出在郭老濕日漸顯赫的江湖地位。

說句再不上路的話,郭老濕給自己遮羞臉兒呢。

本來也沒啥,可是郭老濕明顯進入了一個很難自我和解的階段,也顯示在郭老濕對觀眾的態度上,郭老濕膨脹了,還比較厲害。

小瀋陽也好,岳雲鵬也好,都是敗在這上面,而至今不覺。郭老濕的咖位和業務甩那二位二十條街,但事兒就是一回事。不把觀眾當回事了,這個事情,絕大多數演員都會在某一個階段犯這個錯誤,幾乎概莫能外。

天才型演員會自我糾偏,不是出自於修養和理論,而是藝術直覺,本山就是典型。

在這件事上栽跟頭的演員,比比皆是。

典型的表演缺陷就是不誠懇,不誠懇就基本入不了活。但是觀眾還是存在於慣性當中,雙方還能將就一段時間,加上如果演員本身技巧高,也會掩蓋這一事實,當然是短時間的。

另外就是藝術靈感枯竭。

我反覆想過,有錢了成名了就創作不出好作品了?當然不是,這個觀點絕對錯誤。好作品固然由窮和挫折更容易激發,但根本邏輯還是作品的誠懇度和真實感,

由於刻骨銘心的挫折自帶誠懇,顯不出誠懇的重要性,這和名利沒關係,這是人性共有弱點。

不出好作品,是態度沒了。壓力沒了,對觀眾的敬畏沒了。

你啥時候看馬三立都是眼睛滴溜亂轉,半點也不敢懈怠,不管下面是什麼觀眾和自己的地位有多高,真正在舊社會過來的,懂的不是藝術,而是敬畏生活。真正的敬畏觀眾,儘管不見得出自於愛觀眾,但事兒絕對是那麼回事。

郭老濕越描,這事兒越黑。本來就是方的,想弄圓了它,怎麼也是不行的。這件事,根本就無需強調,無損郭老濕江湖地位,只要您的活兒是真實誠懇的,誰都知道您是演戲呢,自己心不能虛。

甭管您腕兒多大,也得從心裡敬畏觀眾。

為什麼大實話是最後的節目,捧觀眾呢。觀眾受用。

但不能流於形式,那樣到郭麒麟手裡的時候,不定咋回事了呢。

也別說,德雲社在這方面,只有一個人例外,就是孟鶴堂。這絕對是個聰明人,從來都小心翼翼,千方百計討觀眾喜歡。儘管是刻意維護的,但真的用心。這在從上到下都錯的德雲社真是一股清流,孟鶴堂有強烈的藝術直覺嗎?我不敢肯定,但他的個性肯定幫了他大忙。

再說句不好聽的,也是觀眾給慣出來的。台上人損你呢,還捧著樂,這又反作用於演員,互相都是走擰了,最終必然反目。

觀眾反目就是不買你票了。

衣食父母光用嘴說,早晚是事兒。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k線叢林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k線叢林
上一章下一章

那些文藝工作者們-德雲社大錯特錯的邏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