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來鎮38

再來鎮38

明代史學家何喬遠《名山藏》總結嘉靖前期「勵精化理,湔濯海內觀聽,挈清政本,杜塞旁落,奮武揆文,網羅才實。至於稽古禮典,取次厘毖一切,創必表章,軼往憲來,赫然中興,多孚敬(張璁)所翼贊。」何喬遠認為嘉靖前期出現的國家中興是得益於首輔張璁推行的改革。

由於在張璁之後的閣臣中無人能夠擔當繼續推行改革的重任。於是,明朝又進入了新一輪的因循敗政之中。嘉靖十八年後,嘉靖帝從銳意進取轉向消極荒殆,在嘉靖後期,海瑞於嘉靖四十五年亦言:世宗「二十餘年不視朝,法紀弛矣」。

任用官員

任用官吏

宰輔:楊廷和、蔣冕、毛紀、費宏、張璁、賈詠、楊一清、謝遷、翟鑾、方獻夫、夏言、顧鼎臣、嚴嵩、許贊、張治、李本、徐階、袁煒

名將:俞大猷、胡宗憲、戚繼光、譚綸、湯克寬、周尚文

太監:黃錦:初任朱厚熜伴讀。世宗期間掌司禮監、東廠。稱其為「黃伴」,頗受信任。權勢強大,但能自我約束的一個太監。

孫洪:御馬監太監。成化十三年入宮。此人清廉奉公。

畢云:提督東廠。辦事清廉、勤勞謹慎。

孫彬:內官監太監。此人好學,善於楷書。

在位年號

嘉靖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世宗朱厚熜(1507年9月16日-1567年1月23日)的年號,明朝使用嘉靖這個年號一共45年,是明朝使用第二長的年號(最長的是明神宗萬曆帝一共48年)。

軍事

「御外侵,修邊牆;抗倭寇,安海疆」,是嘉靖帝對外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修邊牆是補修長城和防禦工事,主要對付北方的俺答、把都兒等;抗倭寇、安海疆,則是清剿倭人海盜、安定東南沿海地區,民族英雄戚繼光由此聲震海外。

蒙古

明中葉,蒙古韃靼部興起,統一了蒙古各部,至俺答汗時勢力強盛,屢次率軍騷擾內地,當時明朝邊將為保官升職,將諸邊軍糧大半賄賂了當朝內閣首輔嚴嵩。以致軍士飢疲,無力抵抗蒙古韃靼部的騷擾。同時駐在邊關的兵卒一方面忍受不了將領們剋扣軍糧,另一方面厭惡了頻繁的戰鬥,因此經常爆發邊卒嘩變。攪的明朝的北邊幾乎沒有安寧過。特別是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韃靼部俺答汗率軍長驅直入BJ郊區,燒殺搶掠數日,滿意而去,史稱「庚戌之變」。

抗倭

在東南沿海,海防十分空虛,一些重要地段的士兵僅有原額的三分之一,戰船十存一、二。致使日本海盜大舉進犯。僅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以後的三四年間,江浙軍民被倭寇殺害的就有數十萬人。所以,嘉靖帝在位的四十多年間,是東南沿海倭患最為嚴重的時期。雖然最後東南沿海的抗倭鬥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並湧現了胡宗憲、戚繼光、俞大猷等著名抗倭將領,成功捍衛了帝國海疆安定,有力打擊和撲滅了倭寇侵擾和海盜瘋狂掠奪行為。

經濟

嘉靖帝執政的45年,是資本主義在中國萌芽的時期,「一般認為是一個經濟非常活躍的、農業技術和生產發展的、紡織品和手工業生產大規模發展的時代。」。同時,也是文化繁榮和思想活躍的時期,「開了晚明和清代嚴密的、批判的學問的先河。」。

「恤士民、賑災荒」,即體恤民情,減輕人民負擔,減免賦稅,賑濟災荒。嘉靖在位45年中,

減免賦稅、賑濟災荒45年、100餘次。在依律量刑上,嘉靖嘗諭輔臣:「近連歲因災異免刑,今夏當刑科三覆請旨。朕思死刑重事,欲將盜陵殿等物及毆罵父母大傷倫理者取決,余令法司再理,與卿共論,慎之慎之。

「振災耕,勵蠶桑」,嘉靖帝曾親自到南郊耕田勵農,皇后親自到北郊養蠶,並舉行了盛大的儀式,嬪妃、宮女們都參加了。

「振經濟,興市場;理河道,修堤防」,在嘉靖年間,貿易市場發展了,就連醫生與藥店也分營了,稅務在國計民生中有了舉足輕重的地位,服匠役的勞動力可以用銀兩抵換,這是低級形態的勞動市場。嘉靖還親令朱裳總理河道,採納了曾省吾《修堤防疏》和《天下郡國利病疏》。

文化

文化繁榮

「興土木,修殿堂;興文化,建學堂」,既修了勞民傷財的宮殿、陵墓,又修了維護朝廷秩序的內閣閣房,同時近30次撥款修建書院。嘉靖重視發展教育,尊重孔子及孔子門生,在全國各地興建書院。嘉靖重視文學藝術,諭示勘刻《三國志通俗演義》和《忠義水滸傳》,使當時的白話小說和戲劇傳奇創作得到了繁榮。此外,嘉靖皇帝的文學素養較高,他的詩詞寫得較好,是歷代帝王少見的。

嘉靖間出現了一批思想家和哲學家,出現了許多優秀文人、學者和文學流派,出現了不少胸懷理想信念、不惜以死相諫的諍臣,都與世宗的涵養人才相關,與其所實施的政治寬鬆相關。這是《水滸傳》和《三國演義》整理出版的時代,是《金瓶梅》和《寶劍記》、《鳴鳳記》、《浣紗記》等小說戲曲傑作寫作的時代,明代中晚期思想文化的繁興,是從嘉靖時開始的。

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有兩個版本,人們習慣於把永樂年間的第一個版本稱為正本,把嘉靖年間的重錄本稱為副本。所能見到的都是明嘉靖副本。《明實錄》等大量文獻記載的確切史實指出,《永樂大典》是嘉靖帝「殊寶」愛之的珍品。他登基以來,更將其作為必備的參考經典,並時常在朝廷上引用。嘉靖三十六年宮中意外失火,嘉靖立即命左右登上文樓,搶運出《大典》,一夜中竟下諭三四次,焦急失態,足見《大典》在他心中的分量。

嘉靖帝巡訪圖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宮中火災,火勢危及文樓。火災之後,嘉靖皇帝萌生了將《永樂大典》再抄一部副本另外保存的念頭。重錄副本直到隆慶元年(1567年)方告完成,與永樂正本的格式、裝幀完全一致。永樂正本移放到文淵閣,明亡之後下落不明。

社會

更定祀典

嘉靖皇帝好標新立異,較少保守思想,強化君權、樹立「英主」形象,嘉靖九年開始進行以清理封建祭祀制度為主要內容的改正祀典活動。改天地合祀粼天地分祀,去掉孔子王號,恢復「至聖先師」稱號等一系列清理和改定的舉措陸續實施。雖然這些與政治、經濟改革關係極小,但卻是嘉靖皇帝敢於變更祖制的結果。

嘉靖帝在改正祀典中,將朱元璋制定的關於天地合祀,孔子祀典等多項規定改動了。這無疑動搖了祖制不得變動的陳腐觀念,一定程度上為改革活動的開始清除了思想障礙。

改造BJ城

嘉靖帝在對BJ城的改造中,很多地方都體現出這位年輕皇帝對禮儀的顛覆與再造。嘉靖初年還在四郊新建了地壇、日壇、月壇。他將敬萬神的天壇改為只敬天神,並興建地壇、日壇、月壇,整個BJ城被放置於一幅八卦圖之中:南側為天屬乾卦,北側為地屬坤卦,東側為日屬離卦,西側為月屬坎卦。痴迷於道教的嘉靖還在皇城內大規模營造道教宮觀,遺憾的是絕大多數宮觀沒有保存到今天,如位於今天中海以西的國務院機關辦公地,就曾經是嘉靖皇帝興建的一組稱為「大光明殿」的道教建築群。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又決定利用元大都土城遺址,四面環繞修築京城外郭城。最初規劃的外城長七十里,東西十七里,南北十八里,設城門十一座、敵台一百七十六座,西直門外和通惠河設置水閘兩處,其他低洼地帶設置水關八處。由於工期浩大,在嚴嵩的建議下改為先修築南面,將正陽門外的大片繁華市區包入,得到嘉靖帝的許可。后因用兵頻繁,再加上1557年紫禁城大火災后將財力物力集中於宮殿的重建,因此外城一直沒有再築。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增築外城各城門的瓮城。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漠邊城浪子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修真仙俠 大漠邊城浪子
上一章下一章

再來鎮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