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七章:滄海一粟

第三百零七章:滄海一粟

時光匆匆,秋去冬來,春回大地。決意遷都的大明皇帝朱棣將一些依舊冥頑不靈,反對遷都的官員廷杖,罷官后,終於在永樂元年(1403年)二月正式傳下聖旨,改北平為北京,名順天府,京師應天更名為南京,並遷徙各地富民於北京,稱北京為行在。工部負責營建北京城牆,侯爵陳圭督造皇宮。長江水師都督,平江伯陳瑄為總兵官,負責總督海運,將南方糧米輸送北方,以滿足北平人口增多,以及遼東駐軍所需。

這日早朝之後,朱棣徜徉於文淵閣中,眼見書架上排列得整整齊齊,一絲不亂的書籍,興緻起處轉頭對跟隨身後的一個文官問道:「解縉,文淵閣藏書,經史子集齊備否?」原來這個跟隨於朱棣身後之人,便是與楊榮,楊士奇,黃淮等人一同入閣,被朱棣諭旨封為翰林學士兼右春坊大學士,后奉命總裁編撰《明太祖實錄》與《列女傳》的解縉。

解縉略微躬身道:「經史尚算粗備,子集仍有所缺。」

朱棣微微頷首,沉默不語的漫步前行。

尾隨朱棣,解縉二人身後的御書房總管鄭和饒有興緻的打量著文淵閣中一應藏書,突然忍不住低聲問道:「敢問解大人,文淵閣如許多藏書,其中可有記載航海的書籍?」原來鄭和的祖先在元朝曾任雲南行省平章,其祖父,父親作為虔誠的信徒,曾不遠萬里前往聖地麥加。鄭和幼時多有聽聞父親訴說出海之事,故此內心深處對於聖地麥加始終有一種難以言表的嚮往之情。」「

解縉聞言一怔,皺眉思索片刻后答道:「文淵閣藏書皆為記載聖人學問的經史子集,聽聞宋朝之時常有商賈之輩駕船出海,他們所留下的日記中或許有些許描述也未可知。」

朱棣聽得鄭和和解縉交談的話語,轉頭見得鄭和面上流露出的那些許失望之情,心中不禁有些好笑,暗自忖道:商賈之輩向來為士人輕視,他們留下的書籍又如何入得了解縉的法眼?緩步行走在一排排書架之間,心中突然頗有些感慨,心中嘆道:文淵閣藏書雖眾,比之普天下難以計數的書籍,怕也不過只是滄海一粟。

文淵閣一角,端坐椅上的朱棣一面伸手拍了拍有些酸乏的大腿,一面微笑言道:「解縉,想我大明號稱禮儀之邦,尋常百姓稍有餘資,亦且購買書籍傳給後世子孫,何況是皇家藏書?朕--中藏書還是太少啊。」

坐於一側的解縉聞言忙放下手中茶盞,起身回奏道:「陛下的意思是收羅天下典籍入藏文淵閣中?」

朱棣站起身來遙指遠處的一列列書架,昂然說道:「朕的意思是搜羅目普天下的書籍,匯同文淵閣中藏書,編纂一本煌煌巨典,傳至後世,讓子孫盡皆知曉我大明之燦爛文治,絲毫不遜於唐宋之世。」

解縉聞聽朱棣言下頗有委以重任,讓自己負責修書之意,內心之中不禁大起知己之感,顫聲說道:「陛下有志於此,乃我大明之幸事,普天下讀書人之幸事。」在他的內心之中,唯有一件可以凌駕於金榜題名之上的事,便是修書傳至後世,青史留名。

紫禁城中,朱棣行走在御道之上,回想方才解縉得自己允諾編纂書籍之時那頗有些感激涕零,難以自制的神情,心中不禁豪氣萬千,暗暗忖道:既然朕對一干建文忠臣的辣手無情,傷了普天下讀書人之心,那朕就要編纂一部浩瀚巨典,讓那些腐儒們盡皆對朕的文治口服心服。

黃昏時分,武英殿御書房中,用膳已畢的永樂皇帝朱棣抬頭之際眼見給自己斟茶的鄭和面上悶悶不樂之情,回想他白日里在文淵閣中詢問解縉,藏書中可有記載航海之事,回想昔日自己和朱權,鄭和率領大軍,乘坐陳瑄的水師渡江之時,自己曾經所說的一時戲言,不禁笑問道:「鄭和,可還是惦記著率領水師出海之事?」

鄭和聞言忙不迭放下手中茶壺,躬身答道:「昔日太祖皇帝在位之時,日本小小島國也曾遣使漂洋過海,朝拜我大明皇帝,正所謂禮尚往來,歷朝歷代華夏中土雖有張騫,班超兩位先賢出使異域,卻從無使節劈波斬lang,航行***之上,豈非一大憾事?」

朱棣聽聞鄭和所言水師出海,造訪異域乃前無古人之事,不禁頗為意動。他心知肚明,目下朝野之間恐不乏有人依舊心懷舊朝,認為自己皇位得來不正,既然如此,自己唯有趁此天下一統之際開創自己父親也未有的文治武功,以此證明自己無愧於一代有為之君。

待得熱茶飲下半盞,朱棣突然對肅立不遠處的鄭和說道:「想那大海汪洋之上,波密雲詭,風雲難測,率領水師出海謂之九死一生,亦不為過。」

鄭和聞聽朱棣言語,當即躬身答道:「小人若能率領水師遠洋出海,宣揚我華夏文化於異域,雖九死亦不旋踵。」

朱棣聞言點了點頭,沉吟片刻后突然笑道:「解縉雖滿腹經綸,才高八斗,卻難免失之迂腐,他不知哪些書籍中記載有航海之事,朕卻知曉一人,或許能為你解疑釋惑。」嘴裡這樣說,心中不禁暗暗好笑忖道:解縉說宋時出海的商賈之人筆記中或許有記載揚帆出海之事,莫說是這個文淵閣大學士,只怕普天下的一干腐儒們也盡皆輕視商賈鑽營之輩,更何況他們所留下的書籍?

鄭和聞言不由奇道:「不知陛下如此推崇的,卻是朝中哪位大人?」

朱棣回想起那個足智多謀,被自己視為靖難第一功臣的老師的特立獨行之處,也不禁有些皺眉,沉聲說道:「便是那姚廣孝,你這便去見他,便說是奉了朕的口諭,免得老和尚裝病不見。」他的性子向來便是雷厲風行,主意打定立即動手。

夜色之中,鄭和在數個奉旨辦差的錦衣衛手持的燈籠引領下沿著御道出了紫禁城。

南京城中一處香火頗為旺盛的寺廟中,容貌怪異的老和尚道衍,身穿一襲黑色僧袍,端坐大雄寶殿的角落之中一個**之上,耳邊傳來陣陣誦經的梵唱,閉目不語,卻不跟隨誦讀。只因他知曉縱然自己日日念誦佛經,那些死於戰亂中的人也不會有一人活轉。

他可謂是目下大明朝文武百官中最為奇特的官員,亦且是普天下最為奇特的和尚。作為輔佐當今皇帝陛下靖難奪位的頭號功臣,他晨間穿著官袍參與早朝,退朝後卻是棲身於這寺廟的斗室之中,將朱棣賜下的豪宅空置。作為一個出家人,他拜了一個道士為師,自己卻出家為僧。作為一個和尚,他這一輩子就沒有在廟裡正正經經的念過幾次經。

隨著一陣陣細碎的腳步聲傳進耳中,一個十餘歲的小沙彌來到閉目獨坐角落的道衍身前,悄聲稟道:「大師,廟外有大人求見。」他年幼識淺,眼見鄭和雖則言語和氣,卻有數個威風凜凜的錦衣衛護送而來,想必是什麼了不得的大官。

道衍聞言輕嘆道:「不是交待過數次么?不論什麼大人前來問,便說此處沒有道衍和尚此人便是。」嘴裡說著話,滿是滄桑皺紋的面龐上,一雙眼睛依舊沒有睜開。原來道衍官職雖則並不顯赫,朝中一干官員依舊不乏消息靈通之輩,有心巴結這位皇帝陛下的老師下時時有人來此求見,搞得他時常不勝其煩,唯有一概避之不見為上。

小沙彌伸手以衣袖拭去額頭冷汗,小心翼翼的回道:「那位大人說他名叫鄭和,乃是,乃是奉了皇帝陛下的口諭來此求見。」說到此處,不禁有些結結巴巴起來。

道衍聞聽此言,不禁一聲輕嘆,睜開雙眼后緩緩站起身來,在小沙彌的引領下朝外間走去。

鄭和步入斗室之中,四顧下眼見道衍的居所簡陋之處,心中不由甚是感慨。他跟隨朱棣,朱權參與靖難之戰數年,和道衍甚為熟識,心中自然明了,若是當今皇帝陛下昔日沒有採納眼前這個足智多謀的老和尚所獻,大軍千里奇襲,直下帝都的奇謀,雙方陷入持久僵持之戰,只怕鹿死誰手,猶未可知。眼下所見,這個可謂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才智之士,居然將皇帝陛下賜下的宅邸空置,可見在他心中,對所謂高官厚祿,榮華富貴,不過視若草芥一般。

待得雙方落座,道衍微笑問道:「總管大人奉旨而來,不知陛下對微臣有何所命?」他洞悉世故人情,深知自己雖則昔日為朱棣立下出謀劃策大功,但自當今皇帝陛下身登大位后,往昔的師生情分早已一去不還,取而代之的必然是君臣之道,此中要害之處,萬萬不可等閑視之。

聽完鄭和訴說,皇帝竟是有意派遣船隊出使海外番邦,道衍內心中對於朱棣值此天下一統的時機,急於建功立業,以塞天下士人悠悠之口的用心已然是洞若觀火,不由自主輕嘆道:「當今陛下好大的氣魄,當真是要為漢唐盛世明君之所未能為,為我大明開創一代盛世。老衲昔日少年之時讀書過雜,對於宋朝時候某些書籍中所記載的出海之事,只是只鱗片抓,總管大人尚需容老衲細細思索一番才是。」

鄭和聞言忙即站起,躬身說道:「既是如此,小人便在外間相侯,以待大師。」言罷轉身出房,輕輕閉上了斗室的小門,在佔地頗廣的寺廟中漫步遊覽。

約莫半個時辰之後,鄭和在小沙彌的引領下回到斗室之中,只見道衍一面提起炭火上燒得只余小半壺的滾水給自己泡茶,一面微笑著指了指桌上墨跡尚未全乾的紙張,微笑說道:「老衲思索片刻后已有所得。」原來他生於元末亂世,博覽群書,根本無心科舉入仕,便沒有尋常讀書士子的偏見,許多被當今天下儒家子弟視若旁門左道的閑書看了一肚子,曾在一些宋人留下的書籍中見到過有關出海航行的記載,苦苦思索下絞盡腦汁,終於將昔年的留在腦海中的印象默寫出了十之七八。

鄭和聞言不禁欣喜,伸手取過道衍所寫,就著油燈細細查看,只見其中一頁紙張起首以遒勁的書法寫了數個大字,《牽星過洋術》。忙即問道:「小人願聞這《牽星過洋術》詳解。」

道衍淺酌數口熱茶后,微笑說道:「宋太祖開寶四年,便先後在廣州,杭州,明州設立市舶司,合稱三司。多有商賈之輩貪圖海利巨大,自福建,浙江,廣東出海。老衲昔日在數本宋人留下的書籍中所見,多有言及此《牽星過洋術》。想那茫茫大海之上,四面八方,觸目所及,全然一樣,風雲色變轉瞬之間,是以航行海上,明辨方向,明了船舶目下置身何處尤為要緊。這個所謂《牽星過洋術》便是以共計大小十二塊木板,以繩索穿於其間,名為牽星板工具測算出北辰星,織女星,布司星,水瓶星,北斗星,華蓋星,燈籠星等諸多星辰位置,藉此明了船舶在大海上的位置。」

鄭和聞言不禁頷首說道:「想來那茫茫大海之上,不同陸地上可以借山川河流辨明位置,比之陸地行軍,其中難易全然不同,尚需欽天監的諸位大人多多指教才是。」他口中所說的欽天監卻是目下朝廷中專司觀察星辰天象,推算曆法的所在。

道衍聞言頷首,長嘆道:「遠洋出海,談何容易,僅僅明晰方向,得知船隊位置所在便須得深通天文曆法,更何況尚有造船之難題。」嘴裡這樣說,心中暗自嘆息忖道:昔日元末亂世,張士誠,方國珍麾下不乏有不肯降順的余部流lang海上,勾結日本戰敗之卒形成倭寇,禍亂大明萬裏海疆,洪武皇帝陛下下旨片板不得下海,使得我大明目下打造海船之術漸漸失傳,比之宋代只怕是大有不如了。

鄭和拿起另一張皆為書名的紙張問道:「這些先賢的書籍上都有記載航海之事?」

「正是如此,老衲所憶恐有遺漏。列出的書目唐宋皆有,只恐難以尋到。若你有意出海,當儘力尋之閱覽。」道衍頷首說道。

鄭和眼見天色已晚,便將道衍所寫盡數鄭重其事的收入懷中,起身告辭道:「出海之事非同小可,當從長計議為上,小人這便回宮交旨,不敢攪擾大師清修了。」言罷躬身一禮,出門率領錦衣衛回宮。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逐鹿大明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逐鹿大明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三百零七章:滄海一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