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歸鄉路遠 內地思安 049章 封建-農耕-田賦-兼并-城牆5

第二卷 歸鄉路遠 內地思安 049章 封建-農耕-田賦-兼并-城牆5

歷史上沒有明確記載季文子推出過類似行動,不等於季文子真的沒有推出過,好比范宣子將變法著作藏於密室一樣,時機不到,拿出來不合適。有可能季文子也組織編寫過內容完整涉及國家與民眾生活方方面面的豐富立法內容,但不方便直接拿出,需要藏器待時留作後人用,後人中卻沒有類似趙鞅、荀寅那樣肯宣傳范宣子新編刑法條文的賢能執政,所以不了了之——更腹黑些說,趙鞅所出具的以刑法出名的范宣子著作是刻意藉助對方生前名氣偽造出的個人版本,目的在為能夠獲得晉國國內某些權勢不夠硬核的階層/集體支持自身正卿權威,便利趙氏在晉國中後期的六卿家族博弈中獲得主動地位。這樣說的話,季文子沒有刑法著作豈不是太正常啦~日常頒佈少許新條文藉助魯君名義下達,作為一時政令使用,能不能流傳到後世完全看單條內容是否合乎後世時宜,國政與政令的關係嘛,修修補補,將就能用就湊合過。何況三桓的命令就是魯國前進的方向!三桓的家族與親信佔據魯國的主要財富,局外人的利益之爭,可爭奪的事物根本也沒什麼好稀罕的,犯不着專門制定系統性刑法內容適用國政,那樣反而不利於季文子率領季氏家族獨霸魯國。

至於『鑄刑書"又為什麼會引發轟動,這件事只不過是後人眼中儒家門生認定的亂『禮"行為,敗壞了儒家老祖仲尼提倡周禮規範的『禮治"社會,使整個天下都沉浸在利益的爭奪中,敗壞了人性中道德的美好,因此要將『鑄刑書"這件事釘在恥辱柱上!這種儒生書生意氣陋見本身就在大大的耍流氓——制定周禮的周朝的天下難道是帝紂拱手相讓來的嗎?豐富和極大完善周禮具體內容、使之成為名傳後世典範的周公旦本人沒有率軍大舉東征討逆就能安定新生周朝嗎?『禮治"的前提是有和諧安定的外部環境,國防建設與霸權沒有建成,講毛線『禮治"?那麼子產鑄刑書於鼎一事究竟轟動了誰呢?其好友、晉國公族之後的叔向率先致信譴責。而叔向的屁股坐在哪裏呢?叔向本人博文好記,熟捻各國國史,人稱『晉國移動史庫",這樣的怎麼可能不知道晉國本身就有士蒍作法開始的多次卿士作法傳統?難道因為子產作法后首次把內容銘記在作為禮器的鼎器上、破壞了鼎器銘文用來記錄的王公卿大夫事迹的傳統、使單純的刑法條文也能被鼎器刻下,就成了大錯嗎?當然不是這樣的,如果子產在將刑法與周禮內容大大有機結合在一起、使新法內容不那麼『刺眼",叔向也不會在致信子產中提到自己現在從原先的期待落寞失望地一塌糊塗,刺激到叔向的是子產居然在國力蒸蒸日上的鄭國推動不利於非公室子弟掌控國家主要權勢的合法條令上台!這件事不僅說明子產的志向高潔到拜託物質利益束縛到了很高的層次,而且直接背離了七穆出生的美好家世——試想,如果鄭國在國際間掀起一股『去公族化"的狂潮,各國紛紛展開類似革新,各國公族權勢動搖、公室、公族子弟通通要被質疑天然食利受供養的『特權",叔向這樣的公族子弟的後代,將會衰落到什麼樣的地步呢?更重要的是,首當其衝的公室又會不會因國君君權不振而整體影響力下降,影響到社稷更迭、國主更易姓氏呢?晉公室自獻公的晚年錯誤之後,產生逐出諸公子的習俗,這樣一來虛君、弱君、執政扶植傀儡的現象大行其是,叔向看在眼裏,自然痛心——這可是唐叔虞開創的國家,怎麼反而『容不下"公族子弟繁衍生息呢?真的容不下嗎?當然不是,作為普通民眾甚至下層士大夫身份生活沒有問題,可想以卿大夫的顯要身份活着,真的越來越艱難,叔向本人感慨過:自從驅逐諸公子后,公族後裔衰落一支就少一支,真是『季世(末世)"的哀嘆——欒、郤、胥、原、狐、續、慶、伯,降在皂隸,晉諸姬姓貴族衰落,百年前胥、籍、狐、箕、欒、郤、柏、先、羊舌、董、韓,實掌近官,對比實在令人心痛!真的是季世嗎?對晉國公族諸姬來說的確如此。姬周的霸權已經衰落,姬晉為其代持霸權,還算扛得住四夷侵犯,維護得了周朝天下,可有如此貢獻,姬晉的公族子弟卻不能普遍地享受霸權紅利,未免太『末世"了~

既得利益者的哀嘆經由其中博學多才之輩說出口,在亂世中維護利益的嘴臉真是無恥至極!子產之所以為子產,偉大也可見一般。倘若叔向能有類似寬廣愛人、普及萬民的胸襟,晉國內政也不會一直掣肘其對楚爭霸,致使國運長期橫盤震蕩、公族與外姓卿族內鬥激烈;類似叔向這樣的唐叔虞子弟散落在晉國和全天下的依舊有很多,其中博學多才之輩如果真的『博學多才",而非抱着各國史籍不撒手,企圖藉助『活體書庫"的能力謀取本來就強佔自全體國民的民脂民膏之利,走到民眾中間去傾聽心聲,把蛋糕做大做強,少盯着考慮分配方法自覺委屈,欲求不滿,下層諸晉姬子弟依舊有脫穎而出的機會,不至於眼見晉國這條破船修補到最後,被魏、韓、趙三家分裂徹底——姬魏與姬韓可都是外來的非晉之姬,難道他們也隨着晉國公族諸姬的衰落而衰落了嗎?顯然沒有。爭氣這種事,要看自己努力的!

如果儒生眼中的周禮與『禮治"治國的典範落腳點在於令類似一國的起初的既得利益集團能夠不問世事變遷、始終按階級『合禮"地分配全體國民勞動成果的多數,這件事無論如何都是醜惡地!因為這就是在令下層民眾在極易餓死人的年代活活餓死!強逼着飢餓的民眾作出人食屍解飢的違背人倫道德的罪惡舉動。尤其類似仲尼這樣祖上從被寬恕的先朝餘孽國度宋公室所出、逃難來魯這種周朝本朝超高度正統國家作大夫的現象,根本就不應該出現!哪裏輪得到他執政魯國、重建周禮呢?

關於正統性的討論,如果真的要嚴肅起來對待,沒上秤前大家表面上嘻嘻哈哈,幾斤幾兩都好商量,可稱量到最後,千斤萬斤都測不出具體水平!

無論叔向這樣的人平時多麼盡忠職守,看上去如何正常,都不能掩飾他披着人皮偽裝出來的險惡狹隘心腸。守小節,虧大德,這種事當真要不得。生活在信息極度豐富的社會中,還是要積極提高自身修養,擦亮眼睛,拒絕受某些聽上去道理滿滿的『邪典"蠱惑,作出錯誤判斷,耽誤人類個體本應健康積極的人生。

再說儒生跟着附和孔子批評子產的事,魯國最終雖然是被楚蠻滅亡的,可在子產時代,真正有被楚蠻滅亡的直接鄰近楚、晉兩國的鄭國!像魯國這樣還有齊國這種置身事外自安的超級大國可以在關鍵時刻依託的國家,內部又有吃空國家的三桓為自身利益積極奔走,國際環境還處在第二次弭兵會盟后的整體安定中,當然滋生仲尼這樣站着說話不腰疼的士大夫~楚蠻那種真的會動不動滅國以完成取代周朝霸權地位的頂級強國,鐵拳沒落在魯國身上,當然不會曉得痛啊!

所以仲尼才能把各種典籍塗塗改改,使之扭曲而符合自身價值觀:看吧,沒有按照周禮行動的國家,越過越差勁,原因就在於錯誤越積累越多,最終積踵難返,衰落乃至敗亡,小朋友們排排坐,等著周王室的福音,分好果果,過自家的小日子是最好的呢,雖然沒有做強的機會,但起碼不會亡國失去社稷啊——問題這事兒和非周分封幫扶的楚蠻子說得着嗎?人家自稱楚王國錘爛無數周朝子邦,嚇得鄭、衛、陳、蔡、宋、魯等二流強國都在瑟瑟發抖,慶幸自己沒被滅掉遷走宗廟禮器,逼得子產這樣的賢人變祖宗成法救亡圖存,一介出身原罪的外姓大夫,就靠上下兩片嘴打動蠻楚那樣的外來強權『敲門"?屬實搞笑了:儒生根本沒資格非議子產!

再說晉國范宣子為什麼將著作藏於密室這件事,趙鞅如何得到的不多求問,姑且認定范宣子是個不甘寂寞的大卿士,空有安定國家的抱負,但還得看其他晉國正卿的臉色匯總意見辦事,所以先寫好成文,待以後再發佈,只要小心不讓人發現就好啦。畢竟人人都知道範宣子祖上士蒍作法開始,這個家族血脈就以重視法治著稱,只是歷來都沒有後輩鄭國子產那樣有種,敢於把刑法銘在鼎上令國人輩士庶皆知。這一步確實落在下層,致使本來啟示子產作法的老牌晉國卿族,在范宣子時代雖能先手更新刑法,但卻晚期鑄鼎——且由趙鞅所造,着實不夠fashion。

但晉國多次變法在先、后啟魏韓趙三晉在成文法典上不斷變動擴充為龐大細密法律體系的事,卻是不爭事實。

自晉獻公時期士蒍作法-晉文公親作被廬之法-晉文公時期郭偃作法-晉靈公時期趙宣子作法-晉景公時期范武子作法-范武子的孫范宣子作法藏室被趙鞅取出鑄鐵鼎,歷時六次晉國大型刑法革新,終於到了外來卿族勢力空前強大的時代,尤其趙鞅本人長壽無比,更是重新振興趙氏、久久霸佔晉國執政大權,之後各卿在自身家族領地布法革新,當然用不着強力推動一整套加諸於晉國全域的立法存在啦:還不是卿族吃空了晉國基業,晉君淪為吉祥物一般的存在~

是不是感覺哪裏不對勁呢?各位公卿變來變去,怎麼就將晉國領地和權力瓜分到各位卿族家族手中了?這還算是晉國強國之策嗎?的確不算,不過晉國作為為周室抵禦南蠻強楚挑戰周朝統治霸權的首席忠邦,這件事內在另有發展脈絡需要被闡述清楚:「當風雲變幻的國際局勢朝着楚王國全面崛起的時代發展時,周王室無能保障各封國生存權益,究竟什麼才是『時代正義"呢?」

當然不是只擅內政削藩、卻無能應對外部強權威壓滅國危險的仲尼所看到的那樣,晉公室內亂將敗亡於卿族手中那樣,真實的世界是周室東遷雒邑宗周城定都后,各地域性大國開啟瘋狂兼并戰爭保證國力足以應對任何外國武裝干涉風險。周朝統治秩序下的晉、齊作為其中佼佼者,還能剋制代周自立的野心,楚王國就沒那麼簡單了。所以晉國藉助國土相鄰的近水樓台機會,長期代周把持周朝霸權,以自身國力對抗蠻楚北擴,算得上是亂世中道義水平保持在及格線上的『忠邦",精神可貴,勇氣可嘉,意義非凡,忠孝心腸實屬難得。尤其對春秋五霸里的齊桓公與晉文公而言,他們幫扶周室的目的雖然不純,企圖藉助周室對自身的認可,坐實其吞併小國中的各周邦部分的事實侵略地位。但在總體國際局勢上卻穩定了天下民眾基本生命安全,對比失去社稷繼承的小國君主家族與大夫們,這些既得利益者的損失並不值得太過惋惜——野蠻人在南方敲門,他們真的能次次拿出軍隊與糧草站在在大國身邊出動聯軍鞏衛周王室嗎?恐怕不吝嗇付出就不錯了,更難提全心全意侍奉周室——不然的話鎬京也不會淪陷在犬戎大軍中被劫掠一空。既然周室分封子邦到外域的目的是完成周朝構築霸權的決心,那麼不能很好地保證周室自身存在的各子邦們,本身就在違背與分封他們的歷代周王的權力授予契約,被有意輔佐周室的大國吞併也就不足為奇了~總比被蠻楚盡數吞併強吧?!

最起碼後來的三家分晉得到周王室承認魏、韓、趙諸侯地位至戰國晚期的階段,楚國的地盤被魏、韓兩國不斷侵蝕,變法思想不僅有效,而且力保楚蠻始終不能得到建立中原霸權的美好願景,這項功德最起碼對周王室來說相當體面,結束周祚的也是周室自己分封出去的秦王國,時間也拖延到五個世紀后,算得上禮治思想庇佑的遺德徹底耗盡才出現的悲涼:如果秦庄襄王時期能更加體面的對周室續祚分封給一座小城邑自己待着,就像周朝初年對待所有前代國家那樣,後人也不會非議秦國過多,更不會使儒生如此抵製法治思想、引得後世華夏文明不斷在內政領域搗糨糊了。

回到晉國內政之變遷的實質上,不難發現晉國實際上就是頂着『尊周"大帽的新興王國級強權,只有這樣才能與南蠻楚王國展開長期博弈。因為『尊周",所以晉公室諸君一直沒有自行升格到晉王稱號,而像周朝初年的武王、成王那樣,大肆分封子邦,也就更提不上尊奉周王一應升格為『周天王"的事了——這樣做的話,最起碼還得拉上齊、秦兩國一起在春秋前期稱王,至於鄭、衛、魯、宋等舊周諸侯,一併升格為王國效忠新制度時期的周室,還是分散附庸在晉、齊名下,這件事就很難解決,搞不好直接影響晉-齊友誼,使長期置身晉-楚爭霸戰事外的齊國也生起染指中原的熊熊烈志,後果不堪設想。所以晉國最終頂着伯國的級別一直到卿族崛起瓜分乾淨中之央執政權力,失去由公室提出升格的可能。這件事在戰國時代由齊-魏相王、五國相王、秦惠文君自行稱王最終完成,算得上晉公室盡忠職守於周王室了——末代被廢黜的晉靜公一說由三晉給予的端氏最終領地去往周室領地更名為唐,紀念先祖唐叔虞的開國功績,也示意避嫌魏、韓、趙追究瓜分晉國的糾紛自保,最終被韓、魏聯手派人殺死在周王畿內,稱呼葉落歸根很是應景:成王對幼弟虞桐葉封唐,自此姬晉系盪寂。

晉國更因為要與『代周"統治天下的南蠻楚王國對等博弈,不得不追隨楚王效仿周朝初興時大封王子與功臣的作法,自身也在晉國領地內大行封卿賜領地建立晉國內服勢力,以此表彰和回報對晉國強力崛起及與楚對峙有功的卿大夫。名義上這些晉卿雖然不如一國諸侯的稱號顯赫,但其家主對國際關係的影響力一點也不輸給實際上的鄭、衛、魯、宋等二流國家君主,後者還需要忌憚前者、尤其是作為晉卿執政晉國時的施政方向,不然自己離被蕩平就不遠了,最起碼也要失去君位流亡國外。

晉國外來諸姬卿與非姬卿們的崛起,原因在於晉君自獻公后不願意分封隨時有可能篡位代替自己登位的姬晉同宗子弟為卿大夫,且將對方全數逐出國外,如果沒有君位出缺,這些公子本人很難回到晉國生存,他們的子孫回到晉國時也已經不會被承認擁有君位繼承權,自然也不會被重新授予大夫級別的貴族爵位。而隨着晉國曆次新法實行、晉國中之央集權革新不斷深化,沒有新的公族填補獻公之前國君衍生出的既有公族失勢權力真空,那麼不出自姬晉系血脈的各姓各氏卿族自然會不斷壯大——對非姬晉系新的卿族分封也早已停止,只有現有卿族自行分裂出的少數支系獲得晉君與其他正卿承認時能夠成為新卿族,而這一過程遠遠趕不上晉國內鬥傾軋導致卿族凋亡的速度。如果要怪,只有怪曲沃武公一系小宗取代大宗執掌晉國的早期姬晉內鬥惡劣影響太過深遠了。

最後來看『不長進"的楚王國為何直到楚悼王時期以吳起任令尹后才大興變法——時間已經邁入戰國前期了,彼時魏國初建,國力剛猛,向四方拓展領地力度頗強。春秋時代結束,距離子產作刑書也已接近一個半世紀,為什麼這時的楚悼王才想起要革新呢?

因為晉-楚爭霸的格局結束,公卿大夫的封邑卻愈加龐大,導致楚王王畿對比起來不僅力量孱弱,而且中之央權力也受卿族把持,又廣受國土遍佈河南地帶的魏、韓兩大愛好變法革新的強國向南侵蝕楚國國土,這樣下去,勢必日削月割趨於亡國!對線晉國五五開,可打起晉國的魏、韓兩大分身來卻力不從心,曉得變法力量強大的楚悼王當然願意變法啦——何況主導變法的正是從魏國出走的吳起呢?對方不僅擅長強兵變法,而且對魏國內政相當了解,門人故屬在魏國境內小有勢力,任用吳起可謂一舉兩得。因此在對方擔任一年期的宛城守考驗后,悼王便將對方直接升用為令尹進行大刀闊斧的革新行動。

吳起是好人嗎?絕對不是,他在家鄉求職時散盡家財卻無所得,怒殺嘲諷者三十多人逃走;在魯國任職時依附在三桓季氏門下,魯君本來就對他不信任,更疑惑他的齊國籍正妻,吳起居然直接殺妻求將換取攻打齊國的功名,連將對方休去歸家都不肯,就是為了表明自己忠於魯國、虧於私德的『赤膽忠心";他在魏國時慾望攀升由大將轉為拜相的臣子至高地位,卻不願捲入王室內部紛爭,拒絕迎娶魏文侯親自作媒的女兒。這樣的人怎麼看都像隱藏深刻的反賊——當封卿拜相都不能滿足他時,難保這廝心狠手辣,不會篡奪君位。

可楚悼王為什麼還敢執意任用他呢?很簡單,在楚國,吳起絕對不可能得到超越令尹相位的任何權勢,這也是悼王任用吳起開啟變法革新的方向:悼王本人既缺乏名義、又沒有直接革新的經驗,怎麼也不適合親自對楚國極端保守風氣下、以公族大臣為主的卿族世家們動手。可吳起不一樣,他是有名的銳意進取之士,經驗豐富,功勞舉世皆知,上能在朝堂與王公卿士暢談『儒、法、兵"三家學說,下能與士卒同休戚,深得民心。這麼順手的一把利刃擺在眼前,怎麼能放過他呢?僅做一城一地的守備官,對他來說還是屈才了。

所以吳起的刀把插下去,楚國卿族力量被大大削弱后加強到王畿直轄地域,悼王自然開心作為國君的權勢得到加強了啊!就算是革新用力過猛這件事,停靈時被躲避怨憤大臣追殺的吳起還用刺王屍一事,為新加王冠的肅王二度削弱卿族提供了完美借口,一家父子硬是血賺吳起與眾卿族身家性命,代價僅僅是當爹的死後被射箭插成刺蝟。

事情發展到這個時候,子產鑄刑書銘鼎的變法革新智慧就體現出來了。

楚悼王死時,鄭國依舊存在且強大,只是受限於國土面積較小所以處於周、魏、韓、楚四國廣泛包圍中『無所作為",但作為長期朝奉楚國而潛在抵禦魏、韓肆意擴張的楚國前哨楔釘作用明顯,最後的亡國也是韓諸侯國聯合魏諸侯國使用的陰謀詭計,不然起碼能助力楚國抗衡魏-韓河南聯合體半個世紀,像宋、魯那樣存續到戰國中後期,或者類似衛君侍奉魏國那樣,直到戰國末期為楚國守衛邊疆而滅亡於嬴政手中也未可知。

倡導『法治"革新對東周列國而言,究竟意味着什麼呢?這件事還是要從子產身上找答案。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搏秦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搏秦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卷 歸鄉路遠 內地思安 049章 封建-農耕-田賦-兼并-城牆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