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朋友是「無用」的,有用的是圈子

第57章 朋友是「無用」的,有用的是圈子

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蘇軾曾寫詩送朋友仲殊:恰似飲茶甘苦雜,不如食蜜中邊甜。

別的朋友像是茶,有甜,也有苦;但是你仲殊像蜜,里裏外外都是甜的。

茶與蜜是蘇軾對兩類朋友的形容。

茶形容圈子裏的朋友,雖然平日相處愉快,但是遇到一些立場、利益的問題時,關係難免苦澀。

蜜則是形容交心的朋友,彼此之間沒有利益糾纏,天性相投,靈魂交契。

余秋雨說:友情因無所求而深刻。

越沒有功利摻雜的友誼,往往越深刻,有用的是圈子,沒用的才是朋友。

01

有用的是圈子

作家曾驛翔說:「圈子是個人資源與社會資源進行交換、整合、匹配的一種魔方。」

在很多人看來,圈子決定了一個人未來的發展。混到什麼樣的圈子裏,往往意味着人生可以抵達什麼樣的高度。

蘇軾在杭州為官的時候,很受太后賞識。

同僚趙君錫猜他將來一定可以封侯拜相,於是刻意討好。

蘇軾吃不住別人的奉承,一度把趙君錫引為知己,給了他很多的機會。

蘇軾蘇轍二兄弟是「蜀黨」首腦,趙君錫入圈之後,仕途青雲直上。

蘇軾出使遼國的時候,推薦趙君錫當了副使。

此後不到兩年時間,趙君錫從給事中升到吏部侍郎、御史中丞。可以說在蘇軾身邊吃盡了紅利。

但是當蘇軾兄弟倒台,他也迅速脫圈而去,轉身把蘇軾當成自己的墊腳石,投奔另一個圈子去了。

《小窗幽記》裏講:

「彼無望德,此無示恩,窮交所以能長;望不勝奢,欲不勝饜,利交所以必忤。」

彼此不期待在對方那裏得到什麼,交往便可長久。

為了利益交往,一旦利益無法被滿足,關係就會走向崩塌。

戰國時期,孟嘗君門客三千,身邊匯聚了齊國最頂級的人脈和資源,引得無數人趨之若鶩。

但是後來他被齊王驅逐,很多人迅速和他斷了聯繫。

孟嘗君恨死了這些「假朋友」,拿了一個木板,把這些人的名字都刻在上面,打算秋後算賬。

同僚譚拾子卻說:

「誰富貴就靠近誰,誰貧賤就遠離誰,這是很正常的事情。就像是集市上早上人多,晚上人少一樣,大家只是根據需求行動而已。」

孟嘗君聽完之後,把木板上的字都劃掉了。

圈子本身就是一場各取所需的交易。

有利可圖的時候,自然可以維持,利益一旦消散,圈子也就不復存在了。

杜甫曾感嘆:世路知交薄,門庭畏客頻。

人生真正知心的朋友是很少的,所以門庭若市的時候,他自己會很煩。

因為這些人都不是真朋友,只是來攀關係的。

執著於混圈子的人,看似朋友很多,其實知心的多半沒有幾個。

02

「無用」的是朋友

《格言聯璧》講:飲食之交不終月,勢利之交不終年,惟道義之交,可以終身。

酒肉朋友和勢利之交,友誼都不會長久,只有憑三觀人品結交的,友誼才會延續。

蘇軾有個朋友叫巢谷,平日浪跡天涯,過着閑雲野鶴般的日子。

蘇軾被貶黃州之後,他得到消息便趕到黃州,來幫蘇軾渡過難關。

當時很多朋友怕被蘇軾連累,避之不及,

唯有巢谷陪伴左右,飲酒賦詩,月夜泛舟。

後來蘇軾起複,青雲直上,紫袍加身,巢谷卻翩然而去,不見蹤跡。

蘇軾被貶海南,巢谷不顧年邁體弱,千里迢迢去海南看他,最終死在半路。

得知他的死訊,蘇軾悲從中來,放聲痛哭。

歐陽修在《朋黨論》中講:

大凡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

真正的朋友,是靠三觀和品格粘合在一起的,根本不在乎你是不是有功利的價值。

蘇軾有個朋友叫陳季常,倆人在鳳翔結緣,後來蘇軾被貶,恰逢陳季常在黃州隱居。

倆人性情投契,一起談論佛法,吟詩作賦,寄情山水,撫琴高歌。

在絕大部分人和蘇軾斷絕來往的時候,陳季常成了他的慰藉和依靠。

蘇軾說:「凡余在黃四年,三往見季常,而季常七來見余,蓋相從百餘日也。」

因為倆人交往甚密,惹得陳季常妻子不滿,以至於有了「河東獅吼」的典故。

後來蘇軾遇赦離開黃州,陳季常送他,一直從湖北黃州送到江西九江。

四年之後,蘇軾做到禮部尚書,距離宰相僅一步之遙。

陳季常千里迢迢跑到開封來看他,卻沒有一點求官的意思,和往常一樣同蘇軾談天說地。

無論高峰低谷,陳季常一直都在,不求名、不貪利,只求與朋友舒服相交。

詩僧貫休講:千人萬人中,一人兩人知。

我高朋滿座,你不攀附;我一無所有,你不輕視。

我成功得意,你不嫉妒;我落魄潦倒,你不離棄。

彼此不以利益纏繞,簡單純粹,只因天性相投,真心相交。

這樣的朋友,擁有即是人生最大的幸運,得到一個,孤獨便有了解藥。

03

作家周公子說過這樣一句話:

「人際交往的本質就是價值的交換。真正的朋友當然也是價值的交換。

只不過,交換的不是世俗功利之用,而是性情的相投,心靈的默契,精神的共鳴。」

蘇軾外放杭州的時候,整個杭州官場,同僚同事幾百人,卻沒有一個可以說說心裏話的人。

他心中鬱悶,只能向恩師歐陽修傾吐。

歐陽修寫信告訴他:「你公暇若欲求友於湖山間而不可得者,則不妨往尋惠勤」。

歐陽修怕他憋壞了,勸他去找僧人惠勤、惠思談心。

蘇軾拜訪這兩位高僧后,心情舒暢,積鬱得以疏解。

以後但凡遇到什麼事情,他就跑去寺廟找僧人談心。

這些僧人遠離官場,和他沒有切實的糾葛,成了蘇軾的方外好友。

佛印禪師、辯才法師和蘇軾的友誼都保持了一輩子,終生不曾褪色。

作家李尚龍說:真正的朋友,往往是沒有利益交集的人。

沒有利益交集,才能沒有勾心鬥角,沒有高低貴賤,兩個人才能坐在一起,毫無負擔地談心,才能體味到朋友之間的放鬆,朋友之間的安心。

曾國藩和沈葆楨當年曾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後來沈葆楨當了江西巡撫,一省封疆。

當時江西每月要給湘軍大筆的軍餉,為了軍餉給多少的問題,倆人起了爭執。

一個催餉,一個扣餉,吵得不可開交。

最後鬧到朝廷,才把事情平息,雖然事情解決了,但是倆人的友誼也走到了盡頭。

俞敏洪曾說,當年最後悔的事情,就是和最好的朋友一起創辦了新東方。

再好的兄弟也抵不過利益的摩擦,最後弄到大家惡言相向,不歡而散。

法國作家莫洛亞說:「友誼永遠不能成為一種交易,相反,它需要最徹底的無利害觀念。」

朋友是朋友,圈子是圈子;感情是感情,功用是功用。

守住其中的界限,才能親疏有度,久處不厭。

知乎上曾有這樣的話題,朋友對我們來說是什麼?

有人說,朋友是危急時的幫手;是無助時的依靠;是能夠拉我們一把的貴人……

其中有這樣一個回答:朋友對我們來說,只是朋友。

好的友誼,永遠是「無用」的,無關利益,無關身份,只因志趣相投,靈魂契合。

莊子說: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若你此生有一真正的「無用之友」,何嘗不是大幸事?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處事不驚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處事不驚
上一章下一章

第57章 朋友是「無用」的,有用的是圈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