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起源與老子

道教起源與老子

[cp]11.4

今天研究了一下道教的起源,果然還是很有意思,《史記》中只簡短的介紹了一下孔子去老子那裡刷了個聲望,老子送了孔子兩句話,回去路過弟子開始變多的事情,這個其實是孔子第三次見老子。

查閱歷史典籍,深入研究一下我發現其實孔子見了三次老子,第一次是孔子去請教,說自己學了很久都沒有摸到大道的邊,老子指點一番,孔子回來感嘆老子「猶龍也」。

【「然則人固有屍居而龍見,雷聲而淵默,發動如天地者乎?賜亦可得而觀乎?」遂以孔子聲見老聃。】

然後子貢不服氣,說不可能有人有那麼高的水平,就和孔子一起去請教老子,這是第二次。老子答覆完子貢的反應是坐立不安,明顯心神失守了。

【子貢蹴蹴然立不安。】

在第二次的溝通中老子說出了幾句駭人聽聞的話,「三皇五帝之治天下,名曰治之,而亂莫甚焉。三皇之知,上悖日月之明,下睽山川之精,中墮四時之施。」這幾句話細思則恐,就不展開了,正是這些話讓子貢坐立不安大驚失態,其實老子講的這些跟《瓦爾登湖》的有些內容是一致的,都是強調個體的力量。

這部分在《莊子·天運》,有興趣的可以看看。

第三次的內容知道的就比較多了,就是史記記載孔子去見完老子開始名聲變大,弟子變多的事情。

【《史記·孔子世家》——魯南宮敬叔言魯君曰:「請與孔子適周。」魯君與之一乘(shèng)車,兩馬,一豎子俱,適周問禮,蓋見老子云。辭去,而老子送之曰:「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貴,竊仁人之號,送子以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於魯,弟子稍益進焉。】

作為道教的創始人,老子的《道德經》流傳至今,曾經看過韓鵬傑的《道德經說什麼》裡面其實主要是從治世的角度解釋了一番,當時看的時候覺得身為樊登老師的韓鵬傑寫的很牛逼。可是後來見到的東西越來越多,互相映襯下才發現,《道德經》身為眾經之王,僅僅從哲學的角度去分析是很狹隘的,就像南懷瑾的《易經今注今釋》(這本書很垃圾最好別看,大部分是代筆小部分是草草而談,只有部分觀點值得體味)說眾經之首的《易經》有十大功能,(一)占卜。(二)災祥。(三)讖緯。(四)老莊。(五)儒理。(六)史事。(七)醫藥。(八)丹道。(九)堪輿。(十)星相。《道德經》當然不可能僅僅是一本哲學書那麼簡單,就像《聖經》中開頭那一段,能夠把「thedeepoftheface」直譯成淵面黑暗,但是經學家翻譯中他其實有一個很深的意思,叫「海一般平靜的臉」,臉是什麼臉?當然是人臉,為什麼平靜,為什麼象海?如果你從心理學的暗示等巫蠱的角度來分析,就會發現一些很有意思的東西,「神說要有光便有了光」可不僅僅是這幾句有意思,如果單純讀一句話,不求甚解的話,就只剩下一個夸父追日幻化世界的神話概念,脫離了社會人本和目的性功能,那這種學問做了又有什麼意義呢?除了給文字世界增添無數的污染信號,能產生什麼價值呢?

話繞回來,繼續說道教的傳承,研究整個道教歷史會發現有一個基本譜系,一個宗教不是一天誕生的,更何況能成為一個最接近哲理的產業,不研究它的形成和發展就簡單的定義,我覺得是不負責的。長話短說付個圖吧,以後有機會或許可以展開說說。

[cp]哦,忘了說練功進展了。今天是第二式「意氣相隨丹田趨」,中丹田往下丹田走的感覺很明顯,但是不是那種在內臟裡面走的感覺,而是在肚皮發熱的感覺,就任脈這條線,一個最明顯的感受是坐著不累了,輕輕鬆鬆坐了兩個小時,還能繼續坐,不過不能全練功了,現在還達不到辟穀的階段,還是一點點來的比較好,身體的慣性靠的是日積月累而不是一天做夠24小時三后三天就忘了,慢慢來,今天早上2小時,下午2小時。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真是不主貴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真是不主貴
上一章下一章

道教起源與老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