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五章 嘗試

第三百一十五章 嘗試

廣州,朝堂偏殿。

朝廷的各部尚書重臣均在座,他們中除了丞相陸秀夫、戶部趙與珞、工部王德、刑部徐宗仁、禮部陳宜中、吏部趙樵、民部尚書冉安國、教部謝枋得,以及御史台的夏士林外,還有前段時間「閉門思過」的御史中丞楊亮節。

儘管楊亮節當初「犯事」了,而且他的糧食全被「罰沒」,可在私下裡朝臣們也都揣測到,他的御史中丞位子不太可能被拿掉。畢竟老楊是當年護衛陛下「南遷」碩果僅存的功臣;他所犯的事,朝廷里當時又沒有針對官員的相關條例;何況他還有國戚,陛下總要給太后留點面子。故此,當事後看到老楊僅僅是被迫回家「閉門思過」時,朝臣們也並沒有感到多大的意外。

只不過既然是「思過」,自然也不能無期限,完了之後,楊亮節仍要回他的御史台。但這時候的所有人都明白,御史台真正主事的已經是夏士林。

或許對行朝的眾多官員來講,在過去的一段日子裡,朝政上的最大改變,是過去的大朝會已越來越少。朝廷里的很多事情,往往是在官家和諸位尚書們商議后,就已經定了下來。

當然,其他人針對朝政上的建議、意見、反對等等之類,上書也並無限制。

一些有心的人很快就從私下裡打聽到,出現此種情況,是因為某人認為:「過去朝廷議事之時,頗多於事無助的空泛,不僅浪費了時間,還影響了朝廷的定策。」但這些人對此言全都嗤之以鼻,因為他們從中看到了漢代武帝時期「內廷」的影子。

想更多的攬權就明說,又何必找這麼個貶人、損人的借口,已經到現在了,你的哪些小心思難道咱們還沒能看清楚?

東是否就一點不知道這些人的議論,這很難說,可他真的是懶得理會,也沒閑心去理會。因為他知道,他所要做的有些事,本就不是這個時代的人可以想像、甚至能理解。就像他今日召集朝廷尚書重臣們所要商議的事情一樣。

事實上,在經歷了多次所謂的「大朝」之後,東已經發現,看似朝堂上人站得滿滿當當,其實很多時候、有很多人未必對在朝堂上所提之事的相關細節非常清楚。因此,在這部分人當中,要麼置身事外、在朝堂上充當了擺設;要麼就是跟在別人的後面附和。更有些人啰嗦了半天,最後真正的要事實際上就是那麼幾句,也難怪後世大明的朱重八為此曾把大臣給打了一頓板子。(注)

所以東在兵部參謀院試行的基礎上,根據眼下的實際需要,也開始逐步對朝廷上的議事方式,進行了一些改變。

他為此所借鑒的,其實也不過就是後世企業里的做法,拉開一條橢圓形長桌,老闆、經理們圍坐一圈,桌上再擺放上相關的文件、以及筆墨,這樣,除了能讓參加會議的人針對相關議題進行討論,還可以讓他們在覺得需要時,能對有些要點作些筆錄。

這個待遇目前只有朝廷的尚書重臣才能享受,並且此類的朝議也放到了朝堂邊上的一個偏殿里進行,不過不論是陸秀夫、還是行朝諸位重臣,對此均十分滿意。

因為這體現了對士大夫地尊重,再現了先人所說的「坐而論道」。就是從形式上來講,恐怕也沒有什麼方式能比這更體現「與士大夫共天下」的了。至於其中一些細節上與古時的不同,某人在其中弄得新花樣,如果還要挑刺,只能說太苛求了。

其他人對此有意見?朝廷也要講究尊卑有序,您說是不是?

當下,陸秀夫與在座的眾臣均在細細看著手中的兩個書稿,而其中的之一,就是所謂的「驛政改制」。

為了能讓所有人更明了所要商議之事,陸秀夫遵照官家的吩咐,事先撰寫了一個綱要,然後再令人將這個綱要謄寫了數份,就此使得每一個參與此次朝會之人,人人手裡均有一個文本。

陸秀夫很快就看完了這些書稿,然後他抬起頭來看了眾人一眼。

其實這裡面的所有內容,在他和官家事先的商議中就已知道。此時再看一遍,也不過就是在陪著眾人讀書。而且他注意到,就在自己看完后沒多久,其他人也都翻過了最後一頁。

見此,某人隨後就開了口:「這兩件事,今日仍屬於商議。諸位愛卿如有什麼異議,盡可直言。咱們可以一個一個的來。」

冉安國在眾人短暫的靜寂中,首先開了口:「驛政的改制,臣以為極有必要,須知此時是戰時。凡與戰事相關的,都是關乎朝廷生死存亡的大事,故此容不得拖延。軍中與此相關之事,臣無意多言。臣只是認為,既然設立軍郵,而且朝廷還有意在以後,將此舉惠及各地百姓,那麼,在軍郵試行的同時,也不妨進行一些民間的嘗試。」

聽完他冠冕堂皇的一番話,禮部的陳宜中頓時在暗中翻了翻眼:

「什麼需要嘗試,你冉安國分明是搶錢來了。這上面可是明明白白說了,所謂的軍郵,以後全轉為民事,交給民部。你現在就這麼急著要嘗試,不是為了爭預算是為了什麼?唉,也就是哪個喜歡來事的小子給了你個好理由。」

老陳是朝廷的元老,冉安國的哪點花花腸子對他來說根本就不是菜。但老陳也不會為此開口,他知道有人會出來說話。

他的眼睛瞟向了眼下已經被他定性為「守財奴」的趙與珞,那老趙果然白眼珠一翻:「冉大人,朝廷正處於戰時,各項用度均十分緊張,又豈來多餘的閑錢再弄什麼嘗試?」

「各地均實施,自然是不妥。可朝廷在廣南、福建、或者兩浙三地之中,選擇一地來同步試行,想必還是沒有什麼問題的吧?何況朝廷在其中並非沒有收益。」冉安國毫不退縮。

此時身為民部尚書的冉安國,自然是巴不得這件事立刻就全面實施,因為過去的戶部,是朝廷里最為重要的部門之一,當初陛下把它分離之後,它的主要職能劃分給了財部,這就讓民部在朝廷各部之間,顯得有點弱勢。自然,才踏入朝廷重臣行列的冉安國,也不是不想在眾人面前有所表現,現在既然有陛下豎的這麼個好梯子,如不好好利用,豈不是會被人稱為白痴?

趙與珞先瞟了陛下一眼,隨後說道:「冉大人,軍郵的設立,其實主要是讓兵部來做這個事。」

聽了他的話,朝廷的其他大佬均暗自點頭。因為按照文本上所說,所謂的「驛政改制」,過去的「驛傳」,基本沒有太大的變化,甚至還略有壓縮,使其更精幹。而額外冒出來的軍郵所,所需的人員、運送的載具,又實際上全是由兵部來出。至於軍郵所設置的地點,通過各地的官府撥幾間房子幾乎不需要花什麼錢。故此,所有的人在看過之後都認為,此事已籌劃的相當完備,根本無須多言。

況且,根據已擬定的章程,以後這些軍郵所最終還是移交給民部,那麼又何必於此時再多一事呢?

冉安國的小心思,實際上其他幾位尚書也都心知肚明。他們之中已經有人準備繼續駁斥冉安國。

但是,在這個「所有的人」裡面並不包括一個人,那就是教部的謝枋得。

謝枋得其實並沒有像其他人哪樣,當冉安國一開口,就聯想到什麼預算。在他的觀念中,只要保證了他的教部預算,其它的你們這幫人愛咋樣就咋樣,全都與自己無關。他留意起此事,是因為通過這個文本、以及冉安國所說,想到了他太學里的學生。這些可都是遠離家鄉的學子。

對謝枋得來說,家書萬金的道理根本就不用多講。於是,在聽了趙與珞的話之後,他就開了口:「官家,臣倒是認為,冉大人所言,並非沒有可取之處。」

某人立刻露出了笑容:「唔,還請謝愛卿直言。」

「眼下朝廷太學各院里的學子,多來自瓊州,他們求學在外,遠離家鄉,如能在瓊州和廣南、或者僅僅是廣州之間,予以試行,既可讓哪些學子和家人們少些相思之苦,又可兼顧朝廷在其中的試用,豈非一舉兩得?」

聽到他說話,無論是陳宜中、還是其他人都不再開口,而是看向了某人。

*********

(註:明初,刑部主事茹太素上了一道萬言疏,朱元璋先是自己看,後來讓人念給他聽,一直聽了一萬多字,也沒聽到要說的是什麼事。老朱一怒之下,把茹太素叫來打了一頓板子。第二天讓人繼續念,到了一萬七千多字,才見到真正要說的事情。也幸虧茹太素說的事當中有四件可以被採用,所以朱元璋就沒有繼續追究,但事後仍然訓斥了他:「你這個奏章五百多字就能搞定,啰嗦那麼多廢話幹嗎?」並且此後下令修改上書的格式,摒棄過去朝廷里動不動就長篇大論的習慣。)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輪迴之帝國的歷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輪迴之帝國的歷史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三百一十五章 嘗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