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第六十七章

「皇上,呂瀚將軍那兒剛來消息,『偷襲..哦不,行動大獲全勝!」科爾急切地說道「除了在長崎維修的吉野號外整個日本聯合艦隊第一游擊隊全部被殲滅!」

「哈哈!今天真是好事連連啊!」張彥興奮地揮動著拳頭,之前的疲憊與憂愁一掃而光,似乎一下子又精神起來,立刻對老太監吩咐道「你快去把內閣大臣都召集過來,朕要馬上部署下面的計劃。」

「喳!」老太監行了個禮便匆匆退了下去。

「科爾,你快跟朕講講具體的情況!」張彥朝老太監點了點頭,轉而迫切地對科爾問道。

..」科爾有些為難地撓了撓腦袋「皇上,臣只是接到了電報而已,具體情況您還是等呂瀚歸來后,直接問他吧?」

..」張彥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是朕太心急了,那你就和朕講講電報上的情況吧?」

「是!」科爾正了正身子,拿出懷裡的電報一板一眼地說道「根據電報上所述,呂瀚指揮的第一分隊於今天上午9時左右與日本第一游擊隊接觸,經過近三小時激戰,擊沉敵艦『秋津洲號』、『高千穗號』,期間『浪速號』曾逃離戰圈,但被追擊的『經遠號』、『靖遠號』於外煙列島附近擊沉,俘獲艦長東鄉平八郎與副艦長片岡七郎。至於日本艦隊剩下的四艘運兵船,根據觀察,在我方艦隊撤離之後繼續向仁川港航行,估計此時已經完成登陸任務。以上是電報的大致內容,從目前掌握的情報來看,此次預定計劃基本達成。」

「很好!」張彥一拍大腿,隨即大手一揮將桌上的雜物一掃而光,指著地圖說道「科爾,目前看來這次對日開戰的開局還是不錯的,咱們在初期的軍事行動算是圓滿達成了。剛剛朝鮮那邊也來了消息,日本在朝鮮的間諜組織也基本被清楚乾淨,現在的日本在缺少情報支持的情況下,再被我們這麼一刺激,我就不信他們不會上鉤。」

「沒錯!」科爾附和道「我們謀劃了這麼久,就是要日本以彼之短擊吾之長,一旦他們走出這麼一步,這場戰爭我們就算是勝了大半!」

從1884年張彥親政開始,大清在陸軍和海軍上的實力一直強於日本,但由於國策的不同,日本這個海洋國家從1885年後開始奮起直追,到了1890年後海軍上的實力便遠遠超過了大清,當然其中有大清故意刺激日本的因素,但不得不承認,日本海軍已經成為了大清最大的威脅。其實從歷史上看,1894年也就是甲午戰爭時期,清、日在海軍上的實力相差無幾,而在這個世界,日本海軍之所以要強於大清,最關鍵的因素就是其在1885年後傾盡國力購買與打造的四艘一等鐵甲艦(既戰列艦)「三笠號」、「敷島號」、「朝日號」、「富士號」。

從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二戰之前,整個大海都被巨艦們統治著,大清用自己本就不厚實的海軍家底去和日本海軍拼,無疑是以卵擊石,對此張彥只能另闢蹊徑,逼迫日本自動放棄海上的優勢,與大清去比拼陸軍。

十九世紀末,戰列艦大多被稱做鐵甲艦,清朝北洋水師的定遠號、鎮遠號鐵甲艦就可以稱做是這一時期的戰列艦代表。在那個時代里,鐵甲艦無疑是海上的霸主。這種由風帆戰艦時代的戰列艦發展而來的身披鐵甲的軍艦,在海軍中充當了主戰軍艦的角色,用以參加正規的海上大規模作戰,是各國海軍的中堅力量,也是國家實力的象徵。按當時的簡單劃分標準,可以將鐵甲艦按排水量分為:一等鐵甲艦,排水量在5000至6000噸以上,中國的「定遠」即被稱為「遍地球一等之鐵甲艦」,這類大型鐵甲艦便是後代戰列艦的始祖;二等鐵甲艦,排水量在3000至4000噸。日本的「扶桑」、「比睿」鐵甲艦屬於此類,在當時中國的史料中習慣稱為「小鐵甲船」。按照設計和採用的有關技術的不同,19世紀中後期的鐵甲艦又可分為「船旁列炮鐵甲艦」、「船腰炮房鐵甲艦」、「船面旋台艦」、「露台旋炮艦」等多種。十九世紀末的海軍世界里,一等鐵甲艦是各國海軍的支柱,這種可以決定一場海戰勝負的終極武器,可以算是各國政府的戰略級兵器,擁有著無與倫比的作用。但他們也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太過於重要了!

不可否認海軍艦隊的主體由戰列艦組成,但這些艦隻過於龐大、昂貴與緩慢,並不適合執行長距離的任務,而且戰列艦在戰略上太過重要,執行持續巡邏任務顯得過於冒險,因此各國開始大量製造用於商業保護和搜捕的巡洋艦,而不是建造更多恐怖和昂貴的戰列艦。在19世紀中,巡洋艦是一種卓越的海軍利器,主要用來執行偵查、運送信件、破壞敵方貿易線、護航等任務。1865年法國人以下水的Belliqueuse號為起點,建造了許多較小型鐵甲艦來執行遠海巡洋任務。這些「車站鐵甲艦」是裝甲巡洋艦發展的開端——一種為了快速、獨立、搜捕和巡邏的傳統巡洋艦任務而生的鐵甲艦。而第一艘真正意義上的裝甲巡洋艦是俄羅斯的general-Admiral號,在1874年完工。長時期里,巡洋艦彌補了非常輕型的船隻如魚雷艇與戰列艦之間這個空檔。19世紀的大多數時間裡和20世紀初,巡洋艦是一支艦隊的遠程威懾武器,而戰列艦則待在基地附近。

那麼日本艦隊的問題就出來了,那就是——過於稀少的巡洋艦。十九世紀末,是日本海軍戰列艦的黃金時期,但在巡洋艦的數量上日本非但沒有增加,相反還有所減少,如本應在1888年開始建造的「橋立號」「千代田號」「嚴島號」三艘巡洋艦就沒有出現。再經過大清的這次襲擊之後,日本可用的較新式的巡洋艦就只剩下了「吉野號」、「松島號」兩艘。

如果非要把大清的戰略步驟細分一下的話,一共就三步。第一步,把日本拉入朝鮮半島上來,讓它在朝鮮保有大量的軍隊,這樣就不得不保持從日本到朝鮮的補給線,這也是為何呂瀚率領的第一分隊非但不襲擊日本運輸船,還要演場戲從海戰中撤離。第二步,襲擊日本第一游擊隊,摧毀它本來就不多的巡洋艦,為了保護補給線的安全,讓日本政府不得不將重要的戰列艦用於護航中來,這樣就將原本極具威脅的戰列艦拉到了巡洋艦的位置上,也就是從側面削弱了日本海軍的實力。當然此時更重要的是在朝鮮半島上給日本陸軍一些甜頭,讓軍部那些人捨不得放棄眼前的利益,這樣才能維持住補給線,把日本海軍那幾艘戰列艦徹底拖住。目前第一步與第二步的一半已經完成,張彥下面所要安排的就是陸軍的作戰計劃。至於第三步,那就是對日本的最終一擊。

1893年10月15日晚,日本聯合艦隊第一游擊隊被襲擊的消息,終於傳到了東京,消息一出便震驚了整個日本社會。外務省立刻質問大清駐日公使徐壽朋(字進齋,直隸清苑人,本籍浙江紹興),要求大清給予說法,當然早就被國內暗示過的徐壽朋很快就給了一個極其官僚的答覆「整件事還未有一個詳細的記錄,但我相信大清作為一個負責的大國,是一定遵守『國際法』條約,不會無故襲擊日本海軍的」。

不過很可惜,整件事直到戰爭結束后都沒有一個說法,甚至在以後的幾十年裡越發的撲朔迷離。日本認為大清是不宣而戰,襲擊自己的艦隊與運兵船,違反「國際法」。大清則指責日本違反《天津會議專條》私自向朝鮮派遣軍隊,並以第一分隊司令呂瀚的報告,及日本「浪速號」艦長東鄉平八郎的證言為依據,指出日本艦隊首先向大清開火,這才最終導致了雙方戰艦的交火併引發了之後的「悲劇」。

不管怎樣,這場突如而至的海戰最終將大清與日本圍繞朝鮮所進行的爭奪擺到了檯面上來,使得清、日雙方於1893年10月18日正式宣戰,而這場發生在朝鮮格列飛群島附近的海戰也被稱之為「格列飛海戰」,而載入了史冊。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1884光緒中興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1884光緒中興
上一章下一章

第六十七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