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奉使巴蜀 (九)

第三章 奉使巴蜀 (九)

「子長高見。我即照此調度。討伐勞寢,對靡莫、滇國兩邦暫緩用兵,以觀其變。」說罷,王然於拔出令箭,命一校尉領兩千人馬,直取勞寢。戰爭找到頭上,只有緊握拳頭回敬,這叫「以戰止戰」。

勞寢國得人馬在漢營門前張牙舞爪,耀武揚威,大有一口吞下漢軍之勢。在一座對漢營不遠的山頭上,勞寢國君腰懸長劍,頭上罩一把黃傘,殺氣騰騰,在窺視漢營,也正想入非非,打算趕走漢軍築壇滇池之畔,即帝位、改國號,成為至高無上的九五之尊。他摸了一下頭巾:「該換頂皇冠戴戴。」一股涼風吹在臉上,覺得飄飄然置身九天,連自己的姓名都忘記了,此時一匹快馬奔到跟前,才打斷了他的白日夢。

「啟稟大王,有位漢軍頭目求見。」

「漢軍頭目,要來見,朕,是何用意?」他擺出一副九五之尊的架勢,說到那個「朕」字,還真有幾分繞口。

「不清楚,只說要面見大王。一人一騎沒有帶兵刃。」

「叫他前來。」

漢軍隊卒帶馬馳到勞寢君長面前,並未下馬,只是拱了拱手:「我奉王然於將軍將令,同君長說幾句話。勞寢國調集人馬,意在進襲漢營。朝廷何負於勞寢,要行此不義之舉?」勞寢打斷了對方的話,帶著幾分譏笑問道:「軍爺說的太遠了。勞寢雖小也是堂堂南邦之國。操練操練人馬,難道須向長安天子請旨、到漢營請令嗎?王將軍也未免管得太寬了。」

「君長拔劍張弓直逼漢營,漢營就不能坐視。王將軍致意,望勞寢君長懸崖勒馬,不可自誤,傷了兄弟之邦和氣。」

勞寢將臉一沉,厲聲說道:「轉告王將軍,叫他立即拔營啟程,不然四面都是各邦兄弟,不要怨我手下無情。」說到這裡,使了個臉色,示意帶走漢軍來使。隊卒帶轉馬頭,復又回身說道:「君長,中原有句話,叫先禮後兵,我軍已仁至義盡!」然後揮鞭而去。

次日早晨,漢軍人馬以泰山壓頂之勢,猛撲勞寢,接連幾仗,勞寢人馬便潰不成軍,拚命奪路逃回山寨。靡莫眼看不好,也來了個逃之夭夭。漢軍大勝,俘虜了許多各邦子弟,都是強行被君長徵集的百姓,便盡行釋放,只有幾個勞寢親信被押到中軍帳。幾個人自知性命難保,跪在賬內打哆嗦,小雞啄米般扣頭求饒。王然於吩咐起來說話:「爾等雖有反叛之罪,尚屬受君長驅使,念在皆有父母妻兒,漢軍寬仁,全予赦免。今後不許興兵作亂,都去吧!」幾人感恩不盡,抹了抹頭上汗珠,扭身出賬。剛剛走了幾步,便有人喊:「召回來」。幾人剛放下的心又提了上去。一軍吏道:「回去告訴你們君長,勞寢受過多少饋贈、多少好處?漢朝賞賜的財貨如山,還解過你們倒懸之危,食毛飲血,猶如天良。如今竟然反目無情,恩將仇報,反起漢朝,還有心肝么?」

另一軍吏接著道:「勞寢以為羽翼豐滿,便動手動腳,未免狂妄不自量。中原縱橫萬里,帶甲之士百萬,只須動一動指頭,足以讓你們翻幾個跟斗。反漢絕無好下場!當今如此,將來亦如此,記清楚了!」

王然於叫幾個家臣坐下,命人賜了幾杯茶給幾人解渴,又徐徐說道:「漢夷本應親如兄弟,中國光明磊落,素講信義,不願以大臨小,威加偏邦。如勞寢君長有所悔悟,不再興風作浪,漢軍將不深究;若要劍拔弩張,那就咎由自取,再怨不得人了。」

幾人同聲說道:「南邦百姓必不忘中原高恩厚德。我們本無反叛之心,只是君長所命迫不得已。」一個隊卒將他們送出營門,邊走邊說:「中國向來仁義,對朋友好酒相待,對仇敵也會刀兵相迎,今後規矩點,快回去吧!」

放走勞寢家臣,賬內校吏紛紛議論,有人問王然於,勞寢國作惡多端,不僅帶頭起兵,還挑動靡莫、滇國反漢,眼看土崩瓦解,何不一鼓作氣,直搗巢穴,生擒勞寢、靡莫、滇國三邦的君長,一勞永逸,也就不會再捲土重來、禍及邊陲百姓了。

王然於向眾校吏說:「朝廷出兵,意在懲戒教訓,不再毀其宗廟社稷。好似管教子弟,持錘在手,高高舉起,輕輕放下,只要停止作惡,也就不為己勝。」

有個軍吏道:「懲戒勞寢,也該懲戒滇王。上次勸他入朝,他不肯從命,此番又暗結勞寢,徵集人馬與朝廷為敵。」幾位校吏主張對滇國用兵。此時賬外走進一人,高聲說道:「我與諸公所見不同。」原來是司馬遷。王然於問道:「司馬子長有何高見?」

「勞寢兵敗,靡莫南逃,此時取滇易如反掌。滇國被平,諸邦震恐,一旦群起生變,那就進退維谷,難以措置了。老子說:『執者失之』,力不可用盡,勢不可盡使。滇王雖有反意,尚未出兵,如將軍所言,還是高高舉起,輕輕放下,乘勝之勢,安撫滇王。不僅滇王感恩,諸邦亦感朝廷寬仁,化干戈為玉帛,滇南也就易安了。」

「子長,不愧朝廷時辰,所言極是。有討有撫,恩威並用,方是安定南邦之策。這安撫滇王之任,誰去為好?」

「老將軍,遷負朝廷安撫之任,義不容辭!」

王然於想了一想說:「此地君長,反目無情。怎能讓你輕身落於重地。你奉朝廷之命而來,若有不測,不但無以對朝廷,更何面目見令尊太史公?」

「老將軍,遷不敢為諸國惜身,但求盡份臣之之職!」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丹心記汗青之司馬遷傳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丹心記汗青之司馬遷傳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三章 奉使巴蜀 (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