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奉使巴蜀 (七)

第三章 奉使巴蜀 (七)

滇國方圓百餘里,有人丁五六萬。王府在滇池南岸,一座綠蔭遮蓋的園林,滇王嘗羌正值壯年,養尊處優,政務多由同宗丞相操持。這天滇王在後院乘涼,家臣匆匆來到跟前:「啟稟大王,丞相有要事求見。」丞相年近六旬,穿一身蜀錦,舉止老成,是位通曉世故的人。嘗羌揮了揮手,丞相坐下沒有開口,眼睛先是環顧一下,示意事關機密,滇王會意,甩了甩下巴,侍女們紛紛退下,丞相才輕聲說道:「昨日深夜,勞寢軍長派人帶來急信,探得漢廷派了位郎官正自筰都向昆明而來,攜有漢朝皇帝詔令,令駐滇將軍王然於,發兵蕩平滇南各邦,廢除君長、王號。漢軍近在王府咫尺,虎視眈眈,看來形式緊迫,大王的王位,恐有危難。」丞相說完最後幾句,嘗羌像打擺子似的,哆嗦了一下,從涼椅上蹦了起來,驚惶問道:「那該如何是好?」

「勞寢君長信使約請大王,親赴勞寢,共商對策,還邀請了靡莫君長。咱們三家本系同宗,患難與共,緊急關頭,自應同心協力,共保老祖宗創下的基業,望即刻起駕。勞寢國君原想親赴這裡,因滇國地近漢軍大營,耳目眾多,諸有不便,故此才讓大王辛苦一趟。」

滇王想了想:「看來非去不可了,那就傳話備轎吧。」

「大王不可乘轎,不能讓漢軍看出您有遠行之意,須得如此……」丞相的聲音低得只有兩個人才聽得到。

王府門前二十幾名衛士佩戴弓箭,牽了幾條獵犬,聲言到東北茂林打獵。滇王由兩名壯漢扶上馬鞍。前頭一人挽住馬頭,左右兩人護駕,丞相也騎馬跟隨身後。出獵隊伍剛離王府,便聚了一堆人,百姓們從來沒見過滇王盛夏打獵,緊緊尾隨馬後看熱鬧,約莫走出兩里地。丞相不得不是個眼色,幾名帶刀衛士擋住百姓,不許尾隨。滇王出獵的消息即刻在百姓中傳開了,當天就傳到了漢軍大營。

漢軍大營駐紮在滇池以南,離滇國王府四十餘里一個依山傍水的地方,主將王然於早年隨司馬相如到西南諸邦,行安撫之任,爾後領兵平息了南粵叛亂,現統六千人馬戍衛滇南,鎮守這個多事之地。大營中軍帳設在半山腰上,既能俯覽滇池周圍山川道路,對營內房舍、哨台、庫房、馬場也一目了然。王然於年約六十,舉止深沉,能謀能斷,是位文官出身的戰將。他正召集校吏推測滇王嘗羌動向。一個軍吏欠身說道:「將軍,小吏看來,滇王多年養尊處優,所愛者,美人、花鳥,從無打獵之好。此次竟然冒著盛暑,帶領親信家臣,少數隨從進入山林,此中必有詭謀,所去又是東北方,正是勞寢、靡莫二邦所在之地,打獵不過託詞而已,此必另有文章。」

另一校尉說道:「末將亦有此見。滇王以出獵為名,其意在於彼此勾結。勞寢君長多次挑起邊釁,殺害我軍士卒,妄想獨霸滇南。有人探得該部酋長仿製金縷玉衣,又叫人仿建長安宮室,想自封皇帝,可笑不自量。滇王出獵的正是勞寢方向,恐系串通。上回將軍勸喻滇王入朝,到長安開拓眼界,看看中原萬里江山,免得坐井觀天、妄自尊大,滇王未肯成行,可知對朝廷並非一心。年來西南建立郡縣,各邦君長疑慮重重。一些心懷不滿的小邦,勢必串通一氣,興風作浪,我軍不能不有所戒備,以免猝然之間難以措置。」

聽了二人議論,王然於捻著花白鬍須,微微點頭:「我與二公所見略同。以當前之勢而論,尚不宜施以過分戒備,免引諸邦疑懼,反生事端。滇王嘗羌多系無知,他曾問及漢朝與滇國相比誰更大,可知見識之淺!故此易受人唆擺。若過分戒備,反中他人奸計,但亦不可不防。自今日起傳喻全營將士,不得擅離大營,窺敵觀變,且看幾個豪酋如何動作。」

勞寢國君的動作已經定下了,只待挑動滇王,便要大幹一場。傍晚,滇王同丞相氣喘吁吁趕到勞寢王府。家臣將滇王扶下馬來,勞寢君長搶步上前拉住滇王手:「王兄,簡慢得很,未能遠迎,讓你冒酷熱到此,實在有不得已的苦衷。」提前到此的靡莫君長也迎了上來,將滇王迎入大廳,寬衣、獻茶,殷殷勤勤款待一番,等到客人疲勞稍解,勞寢立刻換了副嚴峻的面孔:

「王兄,知道眼下的利害么?我從筰都獲得確信,漢廷欲將滇南改為漢屬郡縣,各邦君長廢為庶民,長安急使不出幾日便到昆明。前番漢廷召你入朝,你未奉命,漢廷使者一到必將先拿滇國問罪。漢軍又在你王府大門,真是危在旦夕!小弟接此密報,日夜擔心,咱們三家從來休戚與共,故此屈駕到此,會同靡莫兄弟共商對策。」接著靡莫君長也說了些漢軍要拿滇國問罪的話。此番滇王未奉召入朝,勞寢就抓住這點大做文章。嘗羌本來為此忐忑不安,經此恐嚇,更信以為真,以為大禍臨頭,弄得六神無主。

勞寢見他挑撥起了作用,便大聲說道:「王兄是滇地方圓數百里素有威望之國。為今之計,只有帶頭起兵。漢營不過五六千人馬,各邦出兵策應,將漢軍趕出滇南,這帶的山山水水依舊是你的天下。若再遲一步,漢使一到,漢軍包圍滇國,王兄只好繩捆索綁,押到長安當階下囚。到那時可全完了!」他把最後一句拉得長長的,做出一副痛苦表情,而且語義深長又強調了一句:「為今之計,趕快起兵!」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丹心記汗青之司馬遷傳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丹心記汗青之司馬遷傳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三章 奉使巴蜀 (七)

%